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人民日報》再說金堂,你猜這次說的啥

2月3日, 《人民日報》5版刊載文章《號子聲聲 響徹沱江(傳承)》, 與讀者“同唱”盛行于金堂沱江水域的沱江號子, 探尋這項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同時, 《人民日報》電子版還刊載了視頻《【人民映射】肖雲富:迴響在歷史深處的沱江號子 》(視頻見“閱讀原文”)

“沱江灘多路又險, 最惡要數三皇灘!”

“峽馬纖路不好走, 水淺要數清溪口!”

……

(腳蹬手爬的艱辛 圖據刁覺民)

高亢而悲涼的號子聲此起彼伏,

傳遞著歷史的滄桑與厚重。 這便是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沱江號子。 顧名思義, 沱江號子是流傳于沱江流域的船工勞動號子, 以四川金堂縣趙鎮、淮口、五鳳一帶為盛。 在當地, 老一些的縴夫, 能夠唱幾十個不同內容的號子。 每一種號子, 不僅內容相異, 在不同的勞動場景中, 也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唱號子由一人領, 眾人和。 領唱的人不僅要唱得好, 聲音好, 還要熟悉水路, 深諳水性。 因此, 領唱人的地位高於其他船工。

【傳承人之間的交流(左為李義雙老人與肖雲富老人) 圖據刁覺民】

今年74歲的肖雲富是沱江上最後一批拉船人之一。 60年前, 14歲的他便被父親送去學拉船。 年紀尚小的肖雲富勤快聰明, 不僅很快學會了拉船基本要領, 而且跟隨一些年紀大的縴夫, 學會了沱江號子。

“你雙腳跪在石板上, 手拿棒棒捶衣裳, 清水洗, 米湯漿, 哥子們穿到好張揚……”即使是拉船行業消失多年的今天, 肖雲富仍然張嘴就能唱起沱江號子, 那渾厚的聲音, 像從浪花中飛出, 樸實而又幽默動人。

肖雲富介紹, 沱江號子由常年在江河里拉船的船工創造, 既可以唱, 也可以吼。 在金堂縣近百里的江面上, 共有三大碼頭, 在靠水運為主的年代, 每天來往的船隻絡繹不絕, 隨時都可以聽到船夫們吼唱。 每個人聲音不同, 喜好不同, 唱腔不同,

號子的效果也不一樣。 從作用上看, 沱江號子大致可以劃分為四種。

第一種稱為“打河號子”

停靠在碼頭上的船隻起航時, 大多載滿貨物, 非常沉重。 開船時必須讓縴夫們做好拉船的動作, 集中精力, 身體前傾, 腳掌蹬地。 領唱一聲呐喊, 眾人喉嚨裡便一齊迸發出“呵, 呵,呵……嘿,呵,呵……”的號子聲。

第二種是“倒板號子”

這是船隻沖灘時吼唱的號子。船隻穿過金堂縣時,途經13公里長的金堂峽,這段江面狹窄,灘多水急,是沱江航道上的“虎口”。尤其從下游過來的船隻,船行上水,要衝過一個個險灘。灘下水花飛濺,聲如驚雷。沖灘之時,縴夫們赤裸著身體,幾乎匍匐在岸邊的鵝卵石上,腳蹬著石頭,手爬著崖壁,一步一步,拼盡全力,號子聲驚天動地,船隻緩慢地逆流而上。這時候吼出的號子聲,音調急促激烈,節奏緩慢低沉,仿佛從心底奔湧而出。

第三種是“數板號子”

沖過激流險灘後,峽口裡依舊水流湍急,江風拂面,船隻承受著江水衝擊。船工們不敢有絲毫懈怠。於是唱起數板號子,統一步伐,往前行進。這時的號子節奏鏗鏘,伴隨著江水的嘩嘩聲,縴夫們在沙灘上,亂石堆裡,雜草叢中,步履剛健有力。

第四種是“櫓號子”

船出金堂峽,進入平原地帶。這一河段地勢平坦,河水緩緩流淌,船隻在水中隨著慣性向前走。兩岸風光如畫。若是春天,岸上桃花盛開,縴夫們心情輕鬆愉悅,就扯開嗓子,唱一些幽默風趣,或戲文演義的號子,正所謂“見山唱山,見景唱景,見人唱人”。

“那時候船工們大多是文盲,根據平時聽來的川劇折子戲,隨口編唱。”談起沱江號子,肖雲富感慨萬分。他說,拉船的人大多沒讀過書,生活困苦,但是性格堅毅。他們創作的號子,保留著最原生態的聲音和語言,反映了艱難環境下的苦樂精神。“14歲那時候,100多裡的亂石纖道,那些茅草叢,那些沙灘亂石,我都走過好多遍。”他回憶說,拉船的時候,號子聲顯得尤其重要,包括舵手,駕長,縴夫,必須步調一致。每個人都想快些沖過險灘,快些到碼頭,誰也不敢鬆勁,只要一鬆勁,船可能就翻了。而更多的危險,則是纜繩斷了,拉船的人一下子栽進水裡嗆水而死。

(沱江縴夫參加國際非遺節 圖據刁覺民)

(國際非遺節上的沱江號子,劉傑拍攝)

隨著現代化交通的興起,沱江航運逐步萎縮。到了上世紀70年代,沱江金堂段停止通航,拉船這個行業也退出了歷史舞臺。沱江號子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卻被保存了下來。在金堂縣五鳳鎮,當地政府組織老船工,成立了“沱江號子”展示隊,並多次登臺演出。肖雲富等老船工也得以在政府資助下對沱江號子的歷史、韻律和內容等進行廣泛地收集和整理。近年,四川的文化部門和音樂學院根據肖雲富等人提供的資料,創作出大型合唱舞蹈節目《沱江號子》,在多個節慶演出上登臺獻藝引起很大反響。

如今,拉船的行業雖已消失,但金堂縣的水上節會,總是少不了沱江號子的助興表演。沱江號子——一個時代的鄉音,又唱響在沱江兩岸。

(纖繩悠悠聚千鈞 圖據吳順益)

(文據人民日報,圖據鐘智勇、刁覺民、吳順益、劉傑,微信公號聽四川,感謝鐘智勇、刁覺民分享,本文圖片綜合多位元老師作品,標注若有遺漏,歡迎批評指正。圖片轉載,請聯繫攝者征得同意)

呵,呵……嘿,呵,呵……”的號子聲。

第二種是“倒板號子”

這是船隻沖灘時吼唱的號子。船隻穿過金堂縣時,途經13公里長的金堂峽,這段江面狹窄,灘多水急,是沱江航道上的“虎口”。尤其從下游過來的船隻,船行上水,要衝過一個個險灘。灘下水花飛濺,聲如驚雷。沖灘之時,縴夫們赤裸著身體,幾乎匍匐在岸邊的鵝卵石上,腳蹬著石頭,手爬著崖壁,一步一步,拼盡全力,號子聲驚天動地,船隻緩慢地逆流而上。這時候吼出的號子聲,音調急促激烈,節奏緩慢低沉,仿佛從心底奔湧而出。

第三種是“數板號子”

沖過激流險灘後,峽口裡依舊水流湍急,江風拂面,船隻承受著江水衝擊。船工們不敢有絲毫懈怠。於是唱起數板號子,統一步伐,往前行進。這時的號子節奏鏗鏘,伴隨著江水的嘩嘩聲,縴夫們在沙灘上,亂石堆裡,雜草叢中,步履剛健有力。

第四種是“櫓號子”

船出金堂峽,進入平原地帶。這一河段地勢平坦,河水緩緩流淌,船隻在水中隨著慣性向前走。兩岸風光如畫。若是春天,岸上桃花盛開,縴夫們心情輕鬆愉悅,就扯開嗓子,唱一些幽默風趣,或戲文演義的號子,正所謂“見山唱山,見景唱景,見人唱人”。

“那時候船工們大多是文盲,根據平時聽來的川劇折子戲,隨口編唱。”談起沱江號子,肖雲富感慨萬分。他說,拉船的人大多沒讀過書,生活困苦,但是性格堅毅。他們創作的號子,保留著最原生態的聲音和語言,反映了艱難環境下的苦樂精神。“14歲那時候,100多裡的亂石纖道,那些茅草叢,那些沙灘亂石,我都走過好多遍。”他回憶說,拉船的時候,號子聲顯得尤其重要,包括舵手,駕長,縴夫,必須步調一致。每個人都想快些沖過險灘,快些到碼頭,誰也不敢鬆勁,只要一鬆勁,船可能就翻了。而更多的危險,則是纜繩斷了,拉船的人一下子栽進水裡嗆水而死。

(沱江縴夫參加國際非遺節 圖據刁覺民)

(國際非遺節上的沱江號子,劉傑拍攝)

隨著現代化交通的興起,沱江航運逐步萎縮。到了上世紀70年代,沱江金堂段停止通航,拉船這個行業也退出了歷史舞臺。沱江號子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卻被保存了下來。在金堂縣五鳳鎮,當地政府組織老船工,成立了“沱江號子”展示隊,並多次登臺演出。肖雲富等老船工也得以在政府資助下對沱江號子的歷史、韻律和內容等進行廣泛地收集和整理。近年,四川的文化部門和音樂學院根據肖雲富等人提供的資料,創作出大型合唱舞蹈節目《沱江號子》,在多個節慶演出上登臺獻藝引起很大反響。

如今,拉船的行業雖已消失,但金堂縣的水上節會,總是少不了沱江號子的助興表演。沱江號子——一個時代的鄉音,又唱響在沱江兩岸。

(纖繩悠悠聚千鈞 圖據吳順益)

(文據人民日報,圖據鐘智勇、刁覺民、吳順益、劉傑,微信公號聽四川,感謝鐘智勇、刁覺民分享,本文圖片綜合多位元老師作品,標注若有遺漏,歡迎批評指正。圖片轉載,請聯繫攝者征得同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