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文創館“川味川軍”揮師北上 打出一個漂亮的“遼沈戰役”

——文殊坊第一個文創館誕生記

文/乙 森

在文殊坊文創圈眾多的公司企業中, 川味中國是一個比較有代表性和特色亮點的, 一是川味中國入駐文殊坊“成都書院”(今天的成都院子酒店)的時間比較長, 儘管今天的川味中國是在當年文殊坊著名的“鹽茶道”地盤上;二是它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川味”比較重, 在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方面, 不忘初心, 砥礪前行, 決心打造川味文化品牌, “讓川味名揚世界”。 川味中國十多年來, 踏踏實實真槍實幹, 固守成都文殊坊大本營, 運籌帷幄之間, 決勝千里之外, 僅用一年多的時間,

便帶領“川味川軍”出征東北, 打出了一個漂亮的“遼沈戰役”, 給“川味”的“走出去”帶來了全新影響。 特別是今年6月, 他們更是以文創性思維, 將以前的“鹽茶道”及一樓的三個普通內屋, 成功地打造成為“川茶府”和川味中國文創館, 凡是到這裡來的人, 都會覺得眼前一亮, 哦!原來“文創”就是不一樣, “文創”也可以這樣玩?這其中一定有它的“文創密碼”和意蘊。

文殊坊出了個“文創館”

熟悉文殊坊的人, 都知道十字口大街轉角處的大黃角樹, 遊玩的人們常常在樹下納涼和小憩。 坐落于旁邊(五嶽宮街)的川味中國文創館, 古樸的大門上方門匾上, 是著名書法家范曾先生書寫的“川味中國”, 兩邊是辭賦家張昌余老師題寫的對聯, 其上聯是“川味悠悠染得九天日月香”,

下聯是“國風習習催生四海波濤湧”, 大門兩旁分別掛有由書法家舒炯先生題寫“四川省傳統文化促進會”和“成都市傳統文化保護協會”兩塊實木雕刻牌子。 拾階而上, 禮儀小姐熱情引導, 跨過門檻, 進入門廊, 真是別有洞天, 陣陣傳統文化墨香味撲面而來, 兩邊牆上一幅幅精美素雅的中國書畫名家大作, 或山水或花鳥、或人物或仕女、或工筆或寫意, 讓每一位來客無不駐足欣賞, 無不被中國傳統書畫散發出的墨香氣息和雅韻魅力所深深吸引。

走過20米的文化廊道, 便來到了藝術精品展覽陳列廳, 這裡天空明亮, 光線充足, 牆上四周掛著知名藝術家的開山扛鼎之作, 作品下方還附有作者的簡介。 精緻的明清風格的博覽架上, 擺放著珍稀的藝術品供人們觀賞品玩, 如果你感覺疲憊而時間又充足的話, 你完全可以在大廳中的茶椅上坐一坐、歇一歇, 然後繼續參觀流覽, 這裡沒有擁擠的人群, 沒有雜亂和喧囂, 你可以平心靜氣的欣賞和遊玩,

一切都是那麼的輕鬆自如, 那麼的怡然自得。 這真是一個感受藝術氣息, 接受藝術薰陶的好地方!

徑直往裡走過去, 中間便是文創館的體驗大廳。 大廳的中央, 是一張直徑5米潔白素雅的大圓桌, 如果有需要的話, 可以在這裡召開20人的圓桌會議。 左面是一張巨大的書畫創作台案, 文房四寶紙筆墨硯在這裡一應俱全, 足以讓每一個藝術家一見如故, 傾心激蕩, 創作的激情和欲望瞬間就迸發出來, 即便是一個普通熱愛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人, 走到這裡, 也會被它的文化氛圍所感染而躍躍欲試。 右邊是呈現“凹”字形擺放實木太師椅, 品著碧潭飄雪, 擺著“老李”的龍門陣, 看著書畫家們的創作表演, 再發個微信直播分享一下,

想想是不是很安逸。 這才是體驗和感染中國傳統文化書畫創作的好地方, 這才是書畫家們充分展示才華和出成果出作品的文創館。

繼續走出體驗大廳便到了書畫文化品茶休閒區, 寬敞明亮的玻璃屋頂仿佛穿過了天空中的藍天白雲, 戶外的陽光和空氣仿佛時刻都包圍著我們。 大家可以停歇下來,坐在乾淨清爽的木椅上,喝上一碗香茗,邀三五個趣味相投的朋友圍坐在一起,一起欣賞著四周精美的書畫名家的作品,那種綿延起伏、談笑風生的情緒油然而生。在成都就應該這樣,為了生活的藝術而有藝術地生活著。

其實文創館的場地不算大,但其功能劃分卻很明確,從你進門的那一刻起,就給人以輕鬆自然,舒心悅人的感覺,不像其他的一些畫廊或展覽那樣的清淡和生疏,讓人感到沒有親切與溫馨。凡是到過文創館的人,都會被這裡的文化氛圍和創意風格,流連忘返而讚歎不已,這也許就是升級改造後文殊坊文創圈,帶給每一位遊客朋友最深刻和最直觀的感覺。

川味中國文創館,在不到三個月的創意設計和實施改造中,始終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旋律,在求新求變上很下功夫,將以前很不起眼的三個普通內院,創造出了如此令人欣喜而富有朝氣的文創館,其過程不得不說本身就是一次文創活動的精心實踐,從現在呈現給人們的文創館看,給傳統文化專案的發展和創新,帶來了許多啟示和可資借鑒的地方,文殊坊川味中國文創館的誕生,也給後續入駐文殊坊的文創企業,起到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和示範作用。

文殊坊川味中國文創館的成功,讓人們耳目一新,茅塞頓開,給人們在打造西部文創中心的進程中,樹立了一個典型的範本,值得人們參考學習,以利於更好地創新發展,做好自己的文創事業。文殊坊文創圈是滋養文創企業和文創事業的沃土和風水寶地,相信文殊坊的明天,一定會有更多更好的文創企業,從這裡出發走向西部走向全國,並沿著一帶一路走向世界。

“逮到”個“川味中國主持人”

說到文創館,不得不說說川味中國文創館的負責人張勤濤先生,圈內人習慣稱“濤哥”,“濤哥”平時很忙,近兩年經常在四川東北飛來飛去,要“逮到”他真的不容易。“濤哥”是文化活動著名主持人,籍貫江油人士,早年在成都媒體電視臺供職,精於廣告籌畫及文案。2007年在文殊坊白雲寺街“肈第”旁創辦了自己的“蜀品堂川味土特產”,從此立志“把川味名揚世界”,憑藉與川味名企如“丹丹豆瓣”、“金宮味精”、“高福記”、“么麻子”、“建華香油”等諸多調味品企業的良好服務與認同,開始了他執愛而曠日持久的“川味中國”事業。

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張勤濤先生庚即在文殊坊白雲寺街“蜀品堂”前發起了有劉德一、田長青等著名巴蜀笑星參與的義捐義賣活動,充分展露了“川味中國”的家國情懷和人間大愛。懷著對川味產品企業的厚愛和瞭解,勤濤先生有一個更大的創新和萌動,那就是讓川味企業集體組團走上中央電視臺。2008年8月8日,在北京梅地亞新聞中心,四川6個知名的川味品牌企業,在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董卿的主持下,舉行了“川味中國”品牌企業及產品的開播儀式,這批川味企業從此站在了中國品牌文化傳播的最高殿堂,開始了他們企業的品牌文化行銷之路。

早在《舌尖上的中國》還未播出的2012年,勤濤先生就創辦了《源說川菜》電視欄目,為四川豐厚的川味川菜文化的傳播收集和整理,起到了很好的開創性作用。也正是從這年起,已經連續舉行了5屆的“川味中國金驕獎”頒獎盛典,成為了業界年終歲末的巔峰聚合之作,由“川味中國”創立的以四川調味食品行業為基礎,涵蓋眾多行業一年一度的歲末辭舊迎新盛大的“川味中國金驕獎”,更是成為四川業界的標誌性大盛會。頒獎典禮通過創立頒發“終身成就獎”“卓越貢獻獎”“傳統文化技藝獎”“品牌文化行銷獎”等獎項,激勵和褒揚哪些為川味品牌和川味文化搖旗呐喊的勇士,它像一面旗幟,促進和影響了川味企業的茁壯成長和創新發展,也將一批企業帶上“文化創新,品牌至上”的快速通道。正是這5年的辛勤耕耘與付出,探索與創新,奠定了“川味中國”在四川調味品界的地位和影響力,也為川味中國實現把“川味”帶出去名揚世界埋下了濃墨重彩的伏筆。

如果說川味中國於2016年,在吉林長春“巴蜀映象”開業的“蜀品堂川味中國館”,像冬天裡的一把火在東北的黑土地上熊熊地燃燒了起來,那麼今年底川味中國又將在瀋陽豫瓏城開業的“川味中國城”,就正式宣告川味中國在東北安家落戶了,並順利實現了第一階段戰略佈局,按勤濤先生的說法這叫“川味川軍”揮師北上著名的“遼沈戰役”。

“川味”出川之“遼沈戰役”

半個多世紀前“川軍出川抗日”的故事氣壯山河,耐人尋味。今天的“川味出川”一樣的精彩而意義深遠,川味出川的“遼沈戰役”雖然前方戰場在東北,後方卻是文殊坊,而中樞機關就在文殊坊文創館。

去年的1月18日,川味中國旗下的川味特產主題博展館“蜀品堂”,在長春“巴蜀映巷”商街正式開業,標誌著四川地方特色土特商品展銷基地正式落戶東北。土生土長的四川“蜀品堂”,本著“正宗原產特色地道”的宗旨,致力於川味特色品牌的推廣及產品展銷,涉及的地方特色商品眾多,主要有川菜調味品、醃臘製品、四川特色休閒食品等八大類。長春“蜀品堂”自運營以來,得到了東北父老鄉親的熱情追捧和青睞。作為老工業基地的東北長春,基本未形成地方主題特色文化經濟區,而以川味中國“蜀品堂”為前沿陣地進駐的川味產業集群,得到了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關切。在長春打拼發展多年的川渝商會會長劉上源先生,在長春“蜀品堂”開業當天,親自參與了“蜀品堂”的揭牌儀式,並對因長春“蜀品堂”帶來的“川味出川效應”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肯定。而近年來的川味產業已帶動了四川的餐飲業、休閒旅遊、文化體驗及特色購物等方面飛速發展。

川味中國董事長張勤濤先生深刻地認為,經過近半年多全體“川軍”夜以繼日的遠征奮戰,隨著川味中國“蜀品堂”在長春的全面啟幕,川味中國東北區的戰隊正式亮劍。並戰略性地實現了東北西南跨區聯動,更是推動川味產業在“出川征戰”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時刻!

勤濤先生在談到他的川味“遼沈戰役”即將取得階段性成果時,更是難以掩飾不住他的喜悅與激情。他還告訴我們,川味中國要做的事情,就是始終致力於川味產業的整合發展,讓川味出川徹徹底底。經過十多年的堅持努力,川味中國已發展為集文化傳媒、商貿行銷、文旅商業三位一體的川味產業集團。在瀋陽開業的“川味中國豫瓏城”,更是涵蓋了全系的四川名小吃、中餐、火鍋以及各類特色餐飲的地道川味美食、特色產品、文創產品、休閒娛樂四大板塊組成的川味文旅商業鏈。我們2018年元旦已經正式起航營業,並同時舉辦了首屆瀋陽川味博覽會。

川味中國豫瓏城項目的落地和發展,將為瀋陽中街商圈的業態配套,成為豫瓏城的商業業態中的亮點,並配套服務於周邊的商業發展,為重塑瀋陽中街商業圈的核心地位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為川味中國在遼沈區域的“123梯級發展戰略”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好事接憧而至,川味中國即將在東北再開出新花,勤濤先生接著又給我們透露了一個好消息,川味中國已經和沈北道義開發區簽訂了“川味中國川味文化主題商街”專案的框架協議,計畫又在沈北打造川味文化主題商街,其整體工作已經全面啟動,計畫2019年元旦建成開放。按這樣的節奏一年一個“川味”項目落地開花,將會是一個怎樣繁花似錦的景象啊。看來文殊坊的川味中國文創館這下在東北玩大了!我們有理由相信,蜀品堂的明天更美好、川味中國的明天更美好!

勤濤先生最後說:川味出川的“遼沈戰役”只是“讓川味名揚世界”的一個序幕,我們一定要紮根文殊坊,胸懷北上廣,把川味中國的事情做好,把川味出川的事情做好。

生於文殊坊長於文殊坊的川味中國,十年磨一劍孕育出了川味中國文創館,今天正在新時代的文創浪潮中,帶著濃濃的川味奔騰向前,向前!

大家可以停歇下來,坐在乾淨清爽的木椅上,喝上一碗香茗,邀三五個趣味相投的朋友圍坐在一起,一起欣賞著四周精美的書畫名家的作品,那種綿延起伏、談笑風生的情緒油然而生。在成都就應該這樣,為了生活的藝術而有藝術地生活著。

其實文創館的場地不算大,但其功能劃分卻很明確,從你進門的那一刻起,就給人以輕鬆自然,舒心悅人的感覺,不像其他的一些畫廊或展覽那樣的清淡和生疏,讓人感到沒有親切與溫馨。凡是到過文創館的人,都會被這裡的文化氛圍和創意風格,流連忘返而讚歎不已,這也許就是升級改造後文殊坊文創圈,帶給每一位遊客朋友最深刻和最直觀的感覺。

川味中國文創館,在不到三個月的創意設計和實施改造中,始終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旋律,在求新求變上很下功夫,將以前很不起眼的三個普通內院,創造出了如此令人欣喜而富有朝氣的文創館,其過程不得不說本身就是一次文創活動的精心實踐,從現在呈現給人們的文創館看,給傳統文化專案的發展和創新,帶來了許多啟示和可資借鑒的地方,文殊坊川味中國文創館的誕生,也給後續入駐文殊坊的文創企業,起到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和示範作用。

文殊坊川味中國文創館的成功,讓人們耳目一新,茅塞頓開,給人們在打造西部文創中心的進程中,樹立了一個典型的範本,值得人們參考學習,以利於更好地創新發展,做好自己的文創事業。文殊坊文創圈是滋養文創企業和文創事業的沃土和風水寶地,相信文殊坊的明天,一定會有更多更好的文創企業,從這裡出發走向西部走向全國,並沿著一帶一路走向世界。

“逮到”個“川味中國主持人”

說到文創館,不得不說說川味中國文創館的負責人張勤濤先生,圈內人習慣稱“濤哥”,“濤哥”平時很忙,近兩年經常在四川東北飛來飛去,要“逮到”他真的不容易。“濤哥”是文化活動著名主持人,籍貫江油人士,早年在成都媒體電視臺供職,精於廣告籌畫及文案。2007年在文殊坊白雲寺街“肈第”旁創辦了自己的“蜀品堂川味土特產”,從此立志“把川味名揚世界”,憑藉與川味名企如“丹丹豆瓣”、“金宮味精”、“高福記”、“么麻子”、“建華香油”等諸多調味品企業的良好服務與認同,開始了他執愛而曠日持久的“川味中國”事業。

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張勤濤先生庚即在文殊坊白雲寺街“蜀品堂”前發起了有劉德一、田長青等著名巴蜀笑星參與的義捐義賣活動,充分展露了“川味中國”的家國情懷和人間大愛。懷著對川味產品企業的厚愛和瞭解,勤濤先生有一個更大的創新和萌動,那就是讓川味企業集體組團走上中央電視臺。2008年8月8日,在北京梅地亞新聞中心,四川6個知名的川味品牌企業,在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董卿的主持下,舉行了“川味中國”品牌企業及產品的開播儀式,這批川味企業從此站在了中國品牌文化傳播的最高殿堂,開始了他們企業的品牌文化行銷之路。

早在《舌尖上的中國》還未播出的2012年,勤濤先生就創辦了《源說川菜》電視欄目,為四川豐厚的川味川菜文化的傳播收集和整理,起到了很好的開創性作用。也正是從這年起,已經連續舉行了5屆的“川味中國金驕獎”頒獎盛典,成為了業界年終歲末的巔峰聚合之作,由“川味中國”創立的以四川調味食品行業為基礎,涵蓋眾多行業一年一度的歲末辭舊迎新盛大的“川味中國金驕獎”,更是成為四川業界的標誌性大盛會。頒獎典禮通過創立頒發“終身成就獎”“卓越貢獻獎”“傳統文化技藝獎”“品牌文化行銷獎”等獎項,激勵和褒揚哪些為川味品牌和川味文化搖旗呐喊的勇士,它像一面旗幟,促進和影響了川味企業的茁壯成長和創新發展,也將一批企業帶上“文化創新,品牌至上”的快速通道。正是這5年的辛勤耕耘與付出,探索與創新,奠定了“川味中國”在四川調味品界的地位和影響力,也為川味中國實現把“川味”帶出去名揚世界埋下了濃墨重彩的伏筆。

如果說川味中國於2016年,在吉林長春“巴蜀映象”開業的“蜀品堂川味中國館”,像冬天裡的一把火在東北的黑土地上熊熊地燃燒了起來,那麼今年底川味中國又將在瀋陽豫瓏城開業的“川味中國城”,就正式宣告川味中國在東北安家落戶了,並順利實現了第一階段戰略佈局,按勤濤先生的說法這叫“川味川軍”揮師北上著名的“遼沈戰役”。

“川味”出川之“遼沈戰役”

半個多世紀前“川軍出川抗日”的故事氣壯山河,耐人尋味。今天的“川味出川”一樣的精彩而意義深遠,川味出川的“遼沈戰役”雖然前方戰場在東北,後方卻是文殊坊,而中樞機關就在文殊坊文創館。

去年的1月18日,川味中國旗下的川味特產主題博展館“蜀品堂”,在長春“巴蜀映巷”商街正式開業,標誌著四川地方特色土特商品展銷基地正式落戶東北。土生土長的四川“蜀品堂”,本著“正宗原產特色地道”的宗旨,致力於川味特色品牌的推廣及產品展銷,涉及的地方特色商品眾多,主要有川菜調味品、醃臘製品、四川特色休閒食品等八大類。長春“蜀品堂”自運營以來,得到了東北父老鄉親的熱情追捧和青睞。作為老工業基地的東北長春,基本未形成地方主題特色文化經濟區,而以川味中國“蜀品堂”為前沿陣地進駐的川味產業集群,得到了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關切。在長春打拼發展多年的川渝商會會長劉上源先生,在長春“蜀品堂”開業當天,親自參與了“蜀品堂”的揭牌儀式,並對因長春“蜀品堂”帶來的“川味出川效應”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肯定。而近年來的川味產業已帶動了四川的餐飲業、休閒旅遊、文化體驗及特色購物等方面飛速發展。

川味中國董事長張勤濤先生深刻地認為,經過近半年多全體“川軍”夜以繼日的遠征奮戰,隨著川味中國“蜀品堂”在長春的全面啟幕,川味中國東北區的戰隊正式亮劍。並戰略性地實現了東北西南跨區聯動,更是推動川味產業在“出川征戰”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時刻!

勤濤先生在談到他的川味“遼沈戰役”即將取得階段性成果時,更是難以掩飾不住他的喜悅與激情。他還告訴我們,川味中國要做的事情,就是始終致力於川味產業的整合發展,讓川味出川徹徹底底。經過十多年的堅持努力,川味中國已發展為集文化傳媒、商貿行銷、文旅商業三位一體的川味產業集團。在瀋陽開業的“川味中國豫瓏城”,更是涵蓋了全系的四川名小吃、中餐、火鍋以及各類特色餐飲的地道川味美食、特色產品、文創產品、休閒娛樂四大板塊組成的川味文旅商業鏈。我們2018年元旦已經正式起航營業,並同時舉辦了首屆瀋陽川味博覽會。

川味中國豫瓏城項目的落地和發展,將為瀋陽中街商圈的業態配套,成為豫瓏城的商業業態中的亮點,並配套服務於周邊的商業發展,為重塑瀋陽中街商業圈的核心地位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為川味中國在遼沈區域的“123梯級發展戰略”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好事接憧而至,川味中國即將在東北再開出新花,勤濤先生接著又給我們透露了一個好消息,川味中國已經和沈北道義開發區簽訂了“川味中國川味文化主題商街”專案的框架協議,計畫又在沈北打造川味文化主題商街,其整體工作已經全面啟動,計畫2019年元旦建成開放。按這樣的節奏一年一個“川味”項目落地開花,將會是一個怎樣繁花似錦的景象啊。看來文殊坊的川味中國文創館這下在東北玩大了!我們有理由相信,蜀品堂的明天更美好、川味中國的明天更美好!

勤濤先生最後說:川味出川的“遼沈戰役”只是“讓川味名揚世界”的一個序幕,我們一定要紮根文殊坊,胸懷北上廣,把川味中國的事情做好,把川味出川的事情做好。

生於文殊坊長於文殊坊的川味中國,十年磨一劍孕育出了川味中國文創館,今天正在新時代的文創浪潮中,帶著濃濃的川味奔騰向前,向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