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願你走出半生後,歸來仍是少年

文 | 雷文濤 · 主播 | 楊槍槍

在生活中, 我們常常會跟朋友開玩笑:“你那麼牛, 你咋不上天呢?”然而, 有一個人, 他真的成功讓自己的衛星上天了!

昨天, 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我國歷史上第一顆私人衛星“風馬牛一號”發射成功, 一瞬間震驚了全中國。

私人衛星的主人不是別人, 而是萬通控股董事長馮侖。 一位看似跟衛星風馬牛不相及的地產大亨, 為何就跟衛星杠上了, 成為私人衛星領域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呢?有書《進化者》第二期有幸請到了馮侖, 近距離探討一個地產大亨“上天”背後的故事和思考。

他, 既是書生, 也是商人, 更是有著偉大野心的造夢者。

童話

比原計劃推遲了近半年, 馮侖的私人衛星終於在火箭的烈焰升騰中被送上了太空。

隨著“3, 2, 1, 點火”的倒計時, 轟鳴聲震耳欲聾, 火箭騰空而起的刹那, 即使是隔著千米之遠的圍觀者, 腳底也如熱浪開始翻滾。

火箭越來越快, 向上衝擊, 發射不到一分鐘, 就即超出肉眼可見的範圍。 隨後, 指揮大廳傳來消息, “火箭成功發射, 箭星成功分離, 衛星進入既定軌道。 ”

幾百個日夜的奔波, 數日舟車勞頓, 最輝煌的時刻卻只有一分鐘。 望著火箭沖上天空的那刻, 馮侖像目睹著自己的孩子終於誕生般, 坦言自己“很幸福”。

發射私人衛星的嘗試, 最初來自于馮侖2016年參觀NASA的經歷。 在NASA的紀念館時, 馮侖被兩句話深深打動:

好奇心永遠是滿足欲望的基礎;

只有走了太遠太遠的人, 才知道怎麼走遠。

在見識了由350萬個零件構成的太空梭和曾進入太空的宇航員, 並接受了宇航員內部訓練的“折騰一通”後, 馮侖再也不安分了。

他的好奇心再一次膨脹, 他想去看看這個世界最真實的樣子, 他想在太空探索新的可能性。

因此, 他立志要發射一顆自己的衛星。

2016年6月10日, 馮侖的公眾號“馮侖風馬牛”上發表了一篇文章, 宣稱“地球不配我死, 因為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風馬牛一號”只是馮侖踏上征途的第一步, 接下來還必然會有“風馬牛二號”、“風馬牛三號”的到來。

他渴望通過發射衛星去打破內容傳播的邊界, 把人類的自由心靈、創造性變成最重要的競爭力。

因為, 未來競爭的是智慧、創造性, 而這些都來源於去邊界帶來的自由, 如果沒有這個自由, 就不可能有創造性的智慧。

然而, 從私人衛星想法的萌生到真正發射, 馮侖也經過了痛苦的努力和周旋。

報批的過程, 超出了馮侖的預期。 從衛星造好到發射申請獲批, 經歷了足足一年半的時間, 令他幾乎麻木。

2017年8月15日本是馮侖的私人衛星原定要發射的日子, 但隨著去年6、7月連續兩次火箭發射失敗, 整個中國航太發射的計畫被向後推遲, 馮侖的“風馬牛一號”衛星升空日期也被推到了昨日。

“但理想的價值就在於實現它的不容易, 當火箭升空突然爆炸以後, 人們驚愕、恐懼、悲痛, 如果就此停住探索的腳步, 那麼我們至今也不會知道太空是怎麼回事兒, 一旦地球遇到毀滅性危機, 我們將找不到任何一個棲身之所……

人類正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和犧牲, 才衝破了人類思考的邊界,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正是出於極致的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並且永不滿足,於是,那看似癡人說夢的私人衛星計畫,在馮侖的不懈嘗試與努力中,終於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地發生了!

馮侖曾把萬通的故事比作是創業者的童話,他說:“我為什麼強調是童話,而不是神話呢?就像愛情的童話一樣,都是很多不可思議但很美好的事,本以為不可能發生,但卻發生了。”

無疑,“風馬牛一號”是馮侖創造下的又一個童話。

欲望

因為不滿,所以有夢想。

十幾歲時,馮侖就有了對自己的成就欲望。受到老師和家人的影響,他從小讀了很多人文方面的書,這些書讓他有了“妄想”——想要改造中國、改造社會,改變周圍的環境。讓自己的生命能夠影響到別人,並改變別人,是馮侖自少年起便立下的使命。

9·11事件後,馮侖通過一位教授見到了世貿重建的負責人,表達了自己希望在新世貿中心的最頂層建立一個“中國中心”的想法。之後的15年,他飛往紐約接近70次,相關的合同與檔摞起來和成年人一樣高。

2016年,“中國中心”才正式在新世貿大廈的第89樓拉開帷幕。

多年前,馮侖發現中國大陸和臺灣的市場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就思考能不能借助兩岸在體制上的差異,把大陸人引導到臺灣去置業?後來,他去了臺灣50多次……

最終,“萬通臺北2011”坐落在陽明山上,而此前來過這裡的8個地產商都沒有成功。

2009年,在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上,馮侖有感於城市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問題,提出了“立體城市”的模型,對此,有人驚異、有人贊成,但更多的人是質疑和嘲諷。

面對重重阻力,他再次奮不顧身地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先後在廊坊、成都、西安拼命地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活在未來,只不過來當下混混。”是馮侖的一個朋友曾對他作出的評價。

馮侖堅信,一個有價值的創業、一個真正的企業家的使命,就是為未來工作。通過創業,改變世界的某個部分,提高人類的幸福感。

欲望和令人憧憬又激動的未來,驅使馮侖一步步靠近自己的夢想,他始終求知若渴,感覺自己的能力不夠,意識、眼界、經驗、知識都不夠。“越有這個欲望,越覺得不夠,越覺得不夠就要補,補完了往前走一點。”

曾經,馮侖的欲望是做生意,當發現自己不懂了,他就使勁看商業書籍,就懂了;後來,他的欲望是做房地產,發現自己的儲備又不夠了,他就找一堆房地產的書來看;現在,馮侖的欲望是發衛星,一開始差得太多,他就拼命惡補科技知識。

馮侖可以不要辦公室,但必須有書房,在任何地方,他思念的都是書。

馮侖的書房

學習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不能滿足馮侖對世界的好奇心。

隨著技術的發展,學習不再局限於固定的場地,連飛機上都可以用手機了。一年要飛170多次的馮侖,總是處在無處不學習、無時不學習、無地不讀書、無人不學習的狀態中。

身為時代的弄潮兒,馮侖一刻不停地在學習每一個時期誕生的新語言,不過,這有時也會讓他感到疲憊。

“比如說我50多快60了,未來還有20年,我要跟上這個時代,還得換四套語言系統,活到80歲還得換四套,比如說‘喪’,剛說了兩天不讓說了,什麼‘佛系’,出來又不讓說了,剛學會,又不讓說了……五六年不更新一套詞彙,都沒法說你活在當下。”

在平時的碎片化時間,馮侖喜歡閱讀一些被他稱作犄角旮旯的怪書,比如《尷尬的歷史》。通過讀這些書,他能對人有更準確的把握,這對生意人來說尤為重要。

對有書的書友,他想分享的讀書經驗是:如果你是個做生意的人,平時要多讀一點生意以外的書,比如怎麼懂人的書。因為,“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讀懂人,才能做好生意。

在閱讀這件事上,馮侖很認可有書的領讀方式。他認為,人生智慧、歷史、經典這類書,通過領讀、共讀後,效果會更好。

不過,在一切碎片化學習之前,馮侖認為人應該先接受系統化的學習。

他從大學到博士,讀了經濟、政治、法律,接受的便是系統化的學習,這養成了他思考問題的定力。

“如果一個小孩從認字起就什麼都灌,他媽剛說這是對的,他爹來打一巴掌,說這是錯的,他叔踹他一腳,說又是對的,他二姨來,又給他灌一頭水,又說是錯的,這個小孩就蒙了。”

系統化學習,就是為了讓孩子形成自己的主見,對世界有一個基本的看法和判斷。

然而,系統化學習是一種有邊界的思考。當系統化被強調過度,容易形成太多的條條框框,也會帶來思考的慣性和偏見,反而限制了人的發展。因為,越系統化就會越固執,容易認為別人都是門外漢,對其他聲音都聽不進去。

因此,如何找到碎片化和系統化之間的一個平衡點,是馮侖所思索的。

他認為,在大學以前要稍微系統化,而本科以後要儘量碎片化,反芻原來系統化時學習的東西,從而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

江湖

之所以對閱讀、學習能有這麼深的見解,跟馮侖最早的書生身份有關。他家裡幾代都是教書人,都有讀書的習慣。

馮侖小時候讀《史記》,上中學時讀《小邏輯》,大學時期學習《資本論》,做生意時研究《孫子兵法》。記錄了紅頂商人的長篇小說《胡雪岩》是馮侖後來在萬通時的公司培訓教材。

寫文章、教書,成為學者、研究者,進而成為知名文化人,是馮侖順水推舟般的人生軌跡。知名文化人的身份,如今也是他最喜歡的標籤,因為知名就有飯吃,文化人還自在、可以說說話。

馮侖喜愛沈從文、魯迅、巴金這些知名文化人。“他們生活也很好,而且也很隨意,更重要的是可以說錯話,另外還可以辦錯事,像郁達夫,不管是跟誰談戀愛,最後都是浪漫的,都是對的。”

知名文化人,在馮侖看來就是一個公分母,高低貴賤的人都願意跟他打交道,這正是他所嚮往的。

然而歷史拐彎了,在做了幾年的學者後,馮侖被動選擇,去做了生意。那時,他已意識到,金錢雖不是萬能的,但卻為萬能所用,自己不能只作“文明人”,而要做個野蠻的“土匪”。

1991年,“萬通六君子”在海南結義,一代江湖就此展開,風雲詭譎。

外痞內秀的馮侖,開始了他的“野蠻生長”,征服外面世界的過程,馮侖一直是一個荷爾蒙旺盛的男人。

眼看快30年過去,頭20年,馮侖都在百分之百集中精力做生意,近10年,馮侖在朋友的鼓勵中,把頭20年做生意的觀察、生意和人生邊緣上的一些思考寫成了《野蠻生長》、《理想豐滿》、《歲月兇猛》這三本書。

在馮侖的這三部曲裡,既有江湖人生故事,也見證了商業中被充分暴露的人性——人和人之間最撕心裂肺的事,不僅是爹死娘嫁人,而且是人和人之間為金錢反目。

與此恰好相反,馮侖發射衛星“風馬牛一號”,考慮的卻不是商業利益,他更在乎的是借此激發人們自由創作的欲望和熱情。

歸來

2014年,馮侖離開守了二十多年的萬通,在江湖留下了一個傳奇的背影。他與萬通的今生緣,詮釋了什麼叫作“我愛你不後悔,也尊重故事的結尾。”

離開萬通的日子,馮侖沒有就此閑下。開公眾號、做愛奇藝節目、在喜馬拉雅聊人生、甚至這回乾脆發射一顆私人衛星,可謂豐富多彩。

經過歲月磨礪,馮侖沒有受到殺豬刀太多的摧殘 ,而是變得更加豐滿,他依舊野心勃勃,保留著最初的理想和激情。

在馮侖三部曲之一的《理想豐滿》開篇,他引用了一句來自史蒂夫·約伯斯的話——

成為墓地裡埋葬的最有錢的人對我沒什麼吸引力。夜半上床時,對自己說:“你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情。”這對我很重要。

大概,剛發射完中國第一顆私人衛星“風馬牛一號”的馮侖終於可以在夜裡踏實了。

衛星發射前15分鐘

馮侖(左)和有書CEO雷文濤(右)合影

這麼多年來,他既敢天馬行空地做一個發衛星的夢,也願俯身行動,為了夢想一次一次地去審批、去學習相關的科技知識,支撐馮侖的正是一代企業家的理想與情懷。

終於,他把所有人孩子時的幻想變成了現實。

而他,在出走半生後,歸來仍是此間少年。

現在,有書×『風馬牛一號』衛星,開啟#夢遊太空記#,幫助1001個夢想飛向宇宙。

如果你也願意找回無知無畏的初心、勇敢做夢,就在留言區寫下你的夢想,點贊數前100名的書友,有機會讓衛星攜帶你的夢想一起飛向外太空!

才衝破了人類思考的邊界,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正是出於極致的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並且永不滿足,於是,那看似癡人說夢的私人衛星計畫,在馮侖的不懈嘗試與努力中,終於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地發生了!

馮侖曾把萬通的故事比作是創業者的童話,他說:“我為什麼強調是童話,而不是神話呢?就像愛情的童話一樣,都是很多不可思議但很美好的事,本以為不可能發生,但卻發生了。”

無疑,“風馬牛一號”是馮侖創造下的又一個童話。

欲望

因為不滿,所以有夢想。

十幾歲時,馮侖就有了對自己的成就欲望。受到老師和家人的影響,他從小讀了很多人文方面的書,這些書讓他有了“妄想”——想要改造中國、改造社會,改變周圍的環境。讓自己的生命能夠影響到別人,並改變別人,是馮侖自少年起便立下的使命。

9·11事件後,馮侖通過一位教授見到了世貿重建的負責人,表達了自己希望在新世貿中心的最頂層建立一個“中國中心”的想法。之後的15年,他飛往紐約接近70次,相關的合同與檔摞起來和成年人一樣高。

2016年,“中國中心”才正式在新世貿大廈的第89樓拉開帷幕。

多年前,馮侖發現中國大陸和臺灣的市場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就思考能不能借助兩岸在體制上的差異,把大陸人引導到臺灣去置業?後來,他去了臺灣50多次……

最終,“萬通臺北2011”坐落在陽明山上,而此前來過這裡的8個地產商都沒有成功。

2009年,在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上,馮侖有感於城市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問題,提出了“立體城市”的模型,對此,有人驚異、有人贊成,但更多的人是質疑和嘲諷。

面對重重阻力,他再次奮不顧身地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先後在廊坊、成都、西安拼命地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活在未來,只不過來當下混混。”是馮侖的一個朋友曾對他作出的評價。

馮侖堅信,一個有價值的創業、一個真正的企業家的使命,就是為未來工作。通過創業,改變世界的某個部分,提高人類的幸福感。

欲望和令人憧憬又激動的未來,驅使馮侖一步步靠近自己的夢想,他始終求知若渴,感覺自己的能力不夠,意識、眼界、經驗、知識都不夠。“越有這個欲望,越覺得不夠,越覺得不夠就要補,補完了往前走一點。”

曾經,馮侖的欲望是做生意,當發現自己不懂了,他就使勁看商業書籍,就懂了;後來,他的欲望是做房地產,發現自己的儲備又不夠了,他就找一堆房地產的書來看;現在,馮侖的欲望是發衛星,一開始差得太多,他就拼命惡補科技知識。

馮侖可以不要辦公室,但必須有書房,在任何地方,他思念的都是書。

馮侖的書房

學習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不能滿足馮侖對世界的好奇心。

隨著技術的發展,學習不再局限於固定的場地,連飛機上都可以用手機了。一年要飛170多次的馮侖,總是處在無處不學習、無時不學習、無地不讀書、無人不學習的狀態中。

身為時代的弄潮兒,馮侖一刻不停地在學習每一個時期誕生的新語言,不過,這有時也會讓他感到疲憊。

“比如說我50多快60了,未來還有20年,我要跟上這個時代,還得換四套語言系統,活到80歲還得換四套,比如說‘喪’,剛說了兩天不讓說了,什麼‘佛系’,出來又不讓說了,剛學會,又不讓說了……五六年不更新一套詞彙,都沒法說你活在當下。”

在平時的碎片化時間,馮侖喜歡閱讀一些被他稱作犄角旮旯的怪書,比如《尷尬的歷史》。通過讀這些書,他能對人有更準確的把握,這對生意人來說尤為重要。

對有書的書友,他想分享的讀書經驗是:如果你是個做生意的人,平時要多讀一點生意以外的書,比如怎麼懂人的書。因為,“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讀懂人,才能做好生意。

在閱讀這件事上,馮侖很認可有書的領讀方式。他認為,人生智慧、歷史、經典這類書,通過領讀、共讀後,效果會更好。

不過,在一切碎片化學習之前,馮侖認為人應該先接受系統化的學習。

他從大學到博士,讀了經濟、政治、法律,接受的便是系統化的學習,這養成了他思考問題的定力。

“如果一個小孩從認字起就什麼都灌,他媽剛說這是對的,他爹來打一巴掌,說這是錯的,他叔踹他一腳,說又是對的,他二姨來,又給他灌一頭水,又說是錯的,這個小孩就蒙了。”

系統化學習,就是為了讓孩子形成自己的主見,對世界有一個基本的看法和判斷。

然而,系統化學習是一種有邊界的思考。當系統化被強調過度,容易形成太多的條條框框,也會帶來思考的慣性和偏見,反而限制了人的發展。因為,越系統化就會越固執,容易認為別人都是門外漢,對其他聲音都聽不進去。

因此,如何找到碎片化和系統化之間的一個平衡點,是馮侖所思索的。

他認為,在大學以前要稍微系統化,而本科以後要儘量碎片化,反芻原來系統化時學習的東西,從而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

江湖

之所以對閱讀、學習能有這麼深的見解,跟馮侖最早的書生身份有關。他家裡幾代都是教書人,都有讀書的習慣。

馮侖小時候讀《史記》,上中學時讀《小邏輯》,大學時期學習《資本論》,做生意時研究《孫子兵法》。記錄了紅頂商人的長篇小說《胡雪岩》是馮侖後來在萬通時的公司培訓教材。

寫文章、教書,成為學者、研究者,進而成為知名文化人,是馮侖順水推舟般的人生軌跡。知名文化人的身份,如今也是他最喜歡的標籤,因為知名就有飯吃,文化人還自在、可以說說話。

馮侖喜愛沈從文、魯迅、巴金這些知名文化人。“他們生活也很好,而且也很隨意,更重要的是可以說錯話,另外還可以辦錯事,像郁達夫,不管是跟誰談戀愛,最後都是浪漫的,都是對的。”

知名文化人,在馮侖看來就是一個公分母,高低貴賤的人都願意跟他打交道,這正是他所嚮往的。

然而歷史拐彎了,在做了幾年的學者後,馮侖被動選擇,去做了生意。那時,他已意識到,金錢雖不是萬能的,但卻為萬能所用,自己不能只作“文明人”,而要做個野蠻的“土匪”。

1991年,“萬通六君子”在海南結義,一代江湖就此展開,風雲詭譎。

外痞內秀的馮侖,開始了他的“野蠻生長”,征服外面世界的過程,馮侖一直是一個荷爾蒙旺盛的男人。

眼看快30年過去,頭20年,馮侖都在百分之百集中精力做生意,近10年,馮侖在朋友的鼓勵中,把頭20年做生意的觀察、生意和人生邊緣上的一些思考寫成了《野蠻生長》、《理想豐滿》、《歲月兇猛》這三本書。

在馮侖的這三部曲裡,既有江湖人生故事,也見證了商業中被充分暴露的人性——人和人之間最撕心裂肺的事,不僅是爹死娘嫁人,而且是人和人之間為金錢反目。

與此恰好相反,馮侖發射衛星“風馬牛一號”,考慮的卻不是商業利益,他更在乎的是借此激發人們自由創作的欲望和熱情。

歸來

2014年,馮侖離開守了二十多年的萬通,在江湖留下了一個傳奇的背影。他與萬通的今生緣,詮釋了什麼叫作“我愛你不後悔,也尊重故事的結尾。”

離開萬通的日子,馮侖沒有就此閑下。開公眾號、做愛奇藝節目、在喜馬拉雅聊人生、甚至這回乾脆發射一顆私人衛星,可謂豐富多彩。

經過歲月磨礪,馮侖沒有受到殺豬刀太多的摧殘 ,而是變得更加豐滿,他依舊野心勃勃,保留著最初的理想和激情。

在馮侖三部曲之一的《理想豐滿》開篇,他引用了一句來自史蒂夫·約伯斯的話——

成為墓地裡埋葬的最有錢的人對我沒什麼吸引力。夜半上床時,對自己說:“你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情。”這對我很重要。

大概,剛發射完中國第一顆私人衛星“風馬牛一號”的馮侖終於可以在夜裡踏實了。

衛星發射前15分鐘

馮侖(左)和有書CEO雷文濤(右)合影

這麼多年來,他既敢天馬行空地做一個發衛星的夢,也願俯身行動,為了夢想一次一次地去審批、去學習相關的科技知識,支撐馮侖的正是一代企業家的理想與情懷。

終於,他把所有人孩子時的幻想變成了現實。

而他,在出走半生後,歸來仍是此間少年。

現在,有書×『風馬牛一號』衛星,開啟#夢遊太空記#,幫助1001個夢想飛向宇宙。

如果你也願意找回無知無畏的初心、勇敢做夢,就在留言區寫下你的夢想,點贊數前100名的書友,有機會讓衛星攜帶你的夢想一起飛向外太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