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從商鞅的“堯舜之道”說起

搞錯了吧?商鞅會懂堯舜之道?

一點不錯。 法家的商鞅最先向秦王宣講的是“堯舜之道”。 有史為證:

孝公既見衛鞅, 語事良久, 孝公時時睡,

弗聽。 罷而孝公怒景監曰:“子之客妄人耳, 安足用邪!”景監以讓衛鞅。 衛鞅曰:“吾說公以帝道, 其志不開悟矣。 ”後五日, 複求見鞅。 鞅複見孝公, 益愈, 然而未中旨。 罷而孝公複讓景監, 景監亦讓鞅。 鞅曰:“吾說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請複見鞅。 ”鞅複見孝公, 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罷而去。 孝公謂景監曰:“汝客善, 可與語矣。 ”鞅曰:“吾說公以霸道, 其意欲用之矣。 誠複見我, 我知之矣。 ”衛鞅複見孝公。 公與語, 不自知躂之前於席也。 語數日不厭。 景監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 ”鞅曰:“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 而君曰:‘久遠, 吾不能待。 且賢君者, 各及其身顯名天下, 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彊國之術說君, 君大說之耳。 然亦難以比德於殷周矣。

以上這段話出自《史記*商君列傳》。 說的是商鞅三見秦孝公的事。

商鞅三見秦孝公, 先後說以帝道、王道與霸道。 而其中的帝道便是指堯舜之道。

商鞅第一次見秦孝公, 大談特談當年的三皇五帝如何以無為治國。 可只是他一人在說, 秦孝公就是聽, 且聽著聽著, 便睡著了。 事後, 秦孝公便責怪引見商鞅的景監道:你帶來的這個人就會誇誇其談, 盡說些大而無用的虛話, 怎麼能重用?

而當第二次再見秦孝公時, 商鞅不再說什麼堯舜之道, 而是改說王道了。 所謂的王道, 便是象周文王那樣, 開創出一個大周盛世。 這一次秦孝公似乎聽進去了一點。 然而, 秦孝公認為要成為一個象周文王那樣的聖賢之君, 且名揚天下, 時間實在是太久了,

我實在等不及的!

於是,商鞅此時完全懂得秦孝公的心思了。 第三次見秦孝公的時候, 他便對孝公大談“稱霸”之道。 說得秦孝公心花怒放, 頓然對商鞅讚賞不已。

而再後來的歷史, 很多人都知道的。 商鞅得到了孝公重用, 實施變法, “富國強兵”, 為秦國後來的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直以來, 人們對法家本質特徵的認識便是法家講術謀。

而我認為這還不是太為準確。 確切的說法當是:法家只講目的, 而為了達到目的則可以不擇手段。

這一點, 法家大師商鞅便是最好說明。

作為法家的商鞅就必定是只講刑名之術麼?其實也不一定。

他到底講什麼術, 得看什麼術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商鞅的人生目標是要得到君王的重用, 要“幹大事”, 功成名就, 從而得到權勢與富貴。

他本是衛國人, 雖然父親是衛國國君, 卻因母親是國君一不得寵的小妾, 於是便“子隨母賤”。 雖是很有才結, 也仍然根本在衛國沒什麼地位。 於是他便跑到魏國去, 幸運地得到了魏國國相公叔座的常識。

公叔座臨死之前, 本是想把商鞅推薦給魏王, 希望魏王重用商鞅, 只可惜魏王並不認可。

而天下英雄眾多, 秦王也不是來者不拒, 什麼人都會用的。

而商鞅則下定了決心, 一定要得到秦王的認可, 不達目的不甘休。

為了打動秦王, 他事先準備好了三套方案, 而且知道其中必定會有一套是適用于秦王的。

事實也正是如此。

商鞅為何講“法”?是因為他身為法家麼?錯!是因為法家之術正對秦王的味口。

若當時的秦孝公是個堯舜之君,那他商鞅所推行的也就極可能是“堯舜之道”,而不會有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搞什麼“一家犯法,十家同罪”、“父子不得同屋”,什麼“壹民”、“貧民”、“弱民”、“辱民”之類,讓天下百姓活得如狗豬狗。

堯舜之道與法家之術對於天下人來說無疑會是天壤之別。然而對於商鞅來說這兩者卻是亳無差別的——都不過是達到他的人生目的手段罷了。

對於商鞅以及後來所有的法家來說,手段是不講善惡,不講道德與否,而只講有效與無效的,好用與不好用。能有效達到目的手段便是好手段,否則便是壞的。

什麼叫唯利是圖?這就是。

很多人都知道,唯利是圖的商鞅”作法自斃”了,而大秦帝國也亡了.

更重要的是似乎法家學說也變得臭名昭著,無人敢用敢宣揚了。

法家從此就滅亡,其學說也銷聲匿跡了?

似乎是。

眾所周知,從漢武帝之後不是“獨尊儒術”了麼?而中國人傳統文化三大塊不也是儒、道、釋,而根本沒有法家的蹤影麼?

然而,正如後來又有很多人所看出的,一切不過是“儒表法裡”。

“儒表法裡”之說,可能很多人是不會認同的。幾千年來,中國文化的主流明明不就是儒家文化,四書五經,三綱五常嘛!

而我也不太贊同“儒表法裡”之說。當然也不同意“儒家之說”。

明明就仍然還是純粹的法家的湯藥嘛!

何以這麼說?

既然法家的商鞅在前面已經做出了榜樣,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照樣可以向秦孝公講講堯舜之道,難道其後來的法家就不能也同樣講其它道,如儒道、釋道、老莊之道麼?

反正不管是什麼道,都不過是為了達到目的手段。

想當年秦始皇把一統天下,千秋萬代作為自己的目的,採取的是法家的手段。

再看其後的無數帝王,他們的目的與秦始皇無並無二,只不過是採取的手段不同罷了——不再行“法術”,而是講“儒術”。

為何?大秦帝國的命運已經證明,法家學說這種手段雖然對“一統天下”的目的能在短期內起到較好效果,但對於“千秋萬代”這一關鍵目的的實現卻是非常的不利,所以不能再採用。

而“儒道釋”的手段雖說實際上仍然還是並沒有讓任何一位帝王的江山千秋萬代,但比起大秦帝國來說,實在是長得太多了。所以這種手段雖然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卻是“最不壞”的。

如此一分析,也許就能解釋現實之中,人們對所謂的“國學”所持觀感差別如此之大,甚至常常是相對相反。有些人十分崇拜“國學”,而有些人則視“國學”如盜賊——前者只是看到“國學”本身,認為“國學”是目的,看到“國學”中所講的“道德仁義禮”、或“忠孝仁義”,自然便認為“國學”之好。

而另外一些人則跳出“國學”之外看,看到了“國學”說得再好聽,也不過是手段——帝王們為了自己“一統天下,千秋萬代”而實施的手段。其最終目的不過是“愚民”與“順民”——如此一來,豈能對“國學”有好感?

然而“國學”到底是帝王們的目的還是手段呢?這個問題的回答可以仁都見仁,智者見智麼?

或者答案只能有一個?

這實在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我們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正是表現如此麼?

商鞅為何講“法”?是因為他身為法家麼?錯!是因為法家之術正對秦王的味口。

若當時的秦孝公是個堯舜之君,那他商鞅所推行的也就極可能是“堯舜之道”,而不會有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搞什麼“一家犯法,十家同罪”、“父子不得同屋”,什麼“壹民”、“貧民”、“弱民”、“辱民”之類,讓天下百姓活得如狗豬狗。

堯舜之道與法家之術對於天下人來說無疑會是天壤之別。然而對於商鞅來說這兩者卻是亳無差別的——都不過是達到他的人生目的手段罷了。

對於商鞅以及後來所有的法家來說,手段是不講善惡,不講道德與否,而只講有效與無效的,好用與不好用。能有效達到目的手段便是好手段,否則便是壞的。

什麼叫唯利是圖?這就是。

很多人都知道,唯利是圖的商鞅”作法自斃”了,而大秦帝國也亡了.

更重要的是似乎法家學說也變得臭名昭著,無人敢用敢宣揚了。

法家從此就滅亡,其學說也銷聲匿跡了?

似乎是。

眾所周知,從漢武帝之後不是“獨尊儒術”了麼?而中國人傳統文化三大塊不也是儒、道、釋,而根本沒有法家的蹤影麼?

然而,正如後來又有很多人所看出的,一切不過是“儒表法裡”。

“儒表法裡”之說,可能很多人是不會認同的。幾千年來,中國文化的主流明明不就是儒家文化,四書五經,三綱五常嘛!

而我也不太贊同“儒表法裡”之說。當然也不同意“儒家之說”。

明明就仍然還是純粹的法家的湯藥嘛!

何以這麼說?

既然法家的商鞅在前面已經做出了榜樣,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照樣可以向秦孝公講講堯舜之道,難道其後來的法家就不能也同樣講其它道,如儒道、釋道、老莊之道麼?

反正不管是什麼道,都不過是為了達到目的手段。

想當年秦始皇把一統天下,千秋萬代作為自己的目的,採取的是法家的手段。

再看其後的無數帝王,他們的目的與秦始皇無並無二,只不過是採取的手段不同罷了——不再行“法術”,而是講“儒術”。

為何?大秦帝國的命運已經證明,法家學說這種手段雖然對“一統天下”的目的能在短期內起到較好效果,但對於“千秋萬代”這一關鍵目的的實現卻是非常的不利,所以不能再採用。

而“儒道釋”的手段雖說實際上仍然還是並沒有讓任何一位帝王的江山千秋萬代,但比起大秦帝國來說,實在是長得太多了。所以這種手段雖然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卻是“最不壞”的。

如此一分析,也許就能解釋現實之中,人們對所謂的“國學”所持觀感差別如此之大,甚至常常是相對相反。有些人十分崇拜“國學”,而有些人則視“國學”如盜賊——前者只是看到“國學”本身,認為“國學”是目的,看到“國學”中所講的“道德仁義禮”、或“忠孝仁義”,自然便認為“國學”之好。

而另外一些人則跳出“國學”之外看,看到了“國學”說得再好聽,也不過是手段——帝王們為了自己“一統天下,千秋萬代”而實施的手段。其最終目的不過是“愚民”與“順民”——如此一來,豈能對“國學”有好感?

然而“國學”到底是帝王們的目的還是手段呢?這個問題的回答可以仁都見仁,智者見智麼?

或者答案只能有一個?

這實在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我們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正是表現如此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