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我們認識的孝道與邏輯

《論語》學而篇的第二章,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鮮矣;不好犯上, 而好作亂者, 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為人之本與?” 一般都這樣解釋:有子說:”孝順父母, 順從兄長, 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 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 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 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 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 根本建立了, 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孝順父母、順從兄長, 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有子的意思也就基本是孔子的意思。 因為他是孔子的學生, 傳承的是孔子的思想。

這一章所講的話題是關於“孝”的。

“孝”這個字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性。 它所表達的意思, 是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中都找不到另一個單獨的對等詞彙, 而是得需要很多個詞彙才行了。 所以, 如果我們要把“孝”一詞的意義翻譯成英文, 可能得用上以下這些詞:愛、忠誠、服從、尊敬、敬畏等等。

孝, 是儒家思想核心的核心。 中國社會的封建歷史之所以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漫長, 歷史帝王們可以輪流坐江山達兩三千年之久, 無不是靠這個“孝”字。 中國傳統文化的“孝”, 實在是一種極為複雜、奧妙無窮又威力無比的東西。 以致於到今天, 只要是中國人, 還是離不開它。

儒家的倫理道德規範眾多, 而孝是首當其衝。

沒有孝, 其它一切便失去前提。 什麼忠呀、信呀、義的,

都不存在了。 一個不孝的人, 自然會不忠不義;而一個不忠不義的人, 誰又敢和他共事相處呢?別說是人, 恐怕動物都不敢的。 因為他會被人罵人“畜生都不如”。 所以一般來說, 絕大多數中國人是無論如何也不敢背上不孝之名的。 可這一切又是根據什麼樣的邏輯推導出來的呢?

現在有一種觀點:中國的傳統文化哲學本就是不講邏輯的。 正是在這種不講邏輯的文化傳統之下, 中國人不講邏輯。

如果講, 那也是“中國式邏輯”了。 要弄清這個問題, 首先來說說什麼是邏輯。

簡單來說, 邏輯指人類的思維的規律。 具體講就是對事情的因果規律的抽象認識。 即人們認識世界種種現象的因果關係, 靠的是正確邏輯推理。

邏輯推理正確了, 正確的因果關係便找到了。 否則但會犯種種有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緣木求魚”之類的愚蠢可笑錯誤。 這些可笑錯誤的發生, 無一不是因為邏輯推導錯誤而弄錯了因果關係。 比如這個“守株待兔”的農夫為何會丟掉田地不耕種呢?是因為他相信一定會不停地有一隻大肥兔送上門來, 這要比種地強多了。 他憑什麼相信有兔子送上門來?因為昨天就有只兔子送上門來了!咋一聽, 他這套“邏輯”完全符合客觀事實——昨天可不真是有兔子送上門來的了麼!可這個愚昧的農夫哪裡懂得, 昨天有兔子送上門和今天也會有兔子送上門這兩者之間並無必然聯繫, 不存在因果關係。

而我們傳統的“孝道”理論, 正是含著這種“中國式邏輯”基因。

再加上其邏輯因果關係鏈條結構很長、複雜, 更是讓一般人混淆不清。 咋一聽, 我們這種“孝邏輯”還是非常“符合邏輯”的。 孝, 本原是指對父母、兄長、尊者的態度。 一個人如果對生養自己的父母、有血緣關係的兄長都不孝, 不仁不義, 還能指望他能對別人講良知、道德麼?

——這樣的推理難道不是合情合理、順理成章的麼?

然而, 我們又從能從現實生活中可以看到, 孝順父母的人, 未必就是一個對別人“有情有義”的人;而反過來, 同樣也有些對別人很講“義氣”的人, 在家未必就孝順父母。 可問題又出在哪裡呢?

其實分析起來也不是太複雜——這種“中國式邏輯”其實講的是種主觀“情理邏輯”而非客觀“事實邏輯”。 對父母親人的“孝”與對他人的“仁義”之間並不必然的因果關係。

而更重要的是, 這一邏輯推理的大前提還存在很大的漏洞。

什麼叫孝?按古人觀點, 唯父命是從則為孝, “父命”不可違。 更重要的是“祖訓不可違”。 何謂祖訓?實際上也是“父命”, 不過是一代代傳下來的“父命”的“父命”。 如果“父命”是對的, 到也罷了, 可如果父命是錯的呢?那也得聽從, 不然便是“不孝”。 更甚至說, 父母就是錯也是對, 因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今天我們已經知道, 惟命是從的孝是有問題的。 這也就意味著說“不孝”也同樣存在問題。 而以有問題的“不孝”推導不“不孝之人必定不仁不義”, 自然也就有了問題。

然而, 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時, 封建帝王們是不考慮他們所提倡“孝道”中是否合乎邏輯的。 他們要的恰恰正是這種“中國式邏輯”。因為只有這樣的邏輯才能推導出來他們所想要的這種荒謬結果:

——父命不可違;違則不孝;不孝則不仁不義,進如“禽獸不如”。

於是天下之人,無不不敢不孝了。 可能有人就要奇怪了,帝王們為什麼要如此不惜一切要讓天下人講這樣的“孝道”呢?是為天下父母著想麼?

——若直的如此,也就無話可說了。

但事實並非如此。帝王們為什麼如此推崇這樣的孝道,這一章有子的話中已經講得明明白白了。

有子怎麼說的?再來重溫一遍: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從這句話中,有子就毫不含糊表達了這樣的意思: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麼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儒家的“以孝治天下”或“家天下”了。

其實我們已經從歷史上看到,以儒家的“孝道”來治家,且搞出無數人生悲劇。如現在仍然在大街上宣傳的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中,便有“郭巨埋兒”這種有失人性的“孝”故事。以這樣的孝道治家尚且如此,以其治國,是何種狀況,可想而知了。

以上所講,歸結起來,能說明什麼呢?所謂的“孝”,如果單純指對父母、長輩應有的、必須的愛戴、尊重,當然是天經地儀。但它所承擔的意義卻遠非如此。 然而,一旦它的意義超出它本有、單純的範疇,它實際上也就不能再稱這為“孝”,而是“愚忠”、“盲目服從”、“絕對服從”了。

正因如此,面對我們今天現實之中,有很多人在宣揚的儒家“孝文化”,我們首先要有自己的思考與觀察。因為今天我們畢竟己經處於二十一世紀的現代文明之中,不可能再做一個分不清真正的對父母、對他人的尊敬與愚忠的人。

他們要的恰恰正是這種“中國式邏輯”。因為只有這樣的邏輯才能推導出來他們所想要的這種荒謬結果:

——父命不可違;違則不孝;不孝則不仁不義,進如“禽獸不如”。

於是天下之人,無不不敢不孝了。 可能有人就要奇怪了,帝王們為什麼要如此不惜一切要讓天下人講這樣的“孝道”呢?是為天下父母著想麼?

——若直的如此,也就無話可說了。

但事實並非如此。帝王們為什麼如此推崇這樣的孝道,這一章有子的話中已經講得明明白白了。

有子怎麼說的?再來重溫一遍: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從這句話中,有子就毫不含糊表達了這樣的意思: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麼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儒家的“以孝治天下”或“家天下”了。

其實我們已經從歷史上看到,以儒家的“孝道”來治家,且搞出無數人生悲劇。如現在仍然在大街上宣傳的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中,便有“郭巨埋兒”這種有失人性的“孝”故事。以這樣的孝道治家尚且如此,以其治國,是何種狀況,可想而知了。

以上所講,歸結起來,能說明什麼呢?所謂的“孝”,如果單純指對父母、長輩應有的、必須的愛戴、尊重,當然是天經地儀。但它所承擔的意義卻遠非如此。 然而,一旦它的意義超出它本有、單純的範疇,它實際上也就不能再稱這為“孝”,而是“愚忠”、“盲目服從”、“絕對服從”了。

正因如此,面對我們今天現實之中,有很多人在宣揚的儒家“孝文化”,我們首先要有自己的思考與觀察。因為今天我們畢竟己經處於二十一世紀的現代文明之中,不可能再做一個分不清真正的對父母、對他人的尊敬與愚忠的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