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節氣丨立春:東風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 “東風吹散梅梢雪, 一夜挽回天下春。 從此陽春就有腳, 百花富貴草精神。 ”這是宋代著名詩人白玉蟾所寫的《立春》一詩。

詩中描寫的是春風吹盡了臘梅梢頭的積雪, 冰化雪消, 草木滋生, 開始透露出春的資訊, 於是, 眼前頓時豁然開朗, 到處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真正是“立春一日, 百草回芽”。

立春這天“陽和起蟄 、品物皆春”。 過了立春, 萬物復蘇, 生機勃勃, 一年四季由此開始, 尤其是地處浙江中部的義烏地暖, 義烏立春來得早, 茶花、梅花、玉蘭、迎春次第開放。


農曆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 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 指導農事活動。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 正因為中國是農業社會, 因而十分重視二十四節氣, 由此衍生出諸多的與節令關係密切的節日文化、生產儀式與民間風俗, 尤其是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立春, 從官方到民間都十分重視。 據《呂氏春秋·孟春紀》、《禮記·月令》等資料記載, 早在周代, 每逢“立春之日, 天子親帥(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于東郊”, 並舉行祭祀太皞、芒神的儀式, 以此表示對天時的敬重, 對農功的督導。 漢承周禮,

對立春尤其重視, 使之形成為一個全國範圍的迎春禮儀系統, 包括皇帝在內, 各級政府官員均十分重視迎春禮儀, 為民眾樹立督催春耕的表率。

自古以來, 義烏對立春的重視程度, 絕不亞於全國其他地方。 春為歲首, 民間素有“新春大於年”之說, 為圖一年吉利, 立春日, 除了敬神, 接春不敢輕慢, 而且還要多說吉祥如意的祝福語, 切忌打架、相罵。 據《義烏民俗》載:“立春, 俗稱‘新春日’。 按曆書上所載交春時間一到, 家家焚紙點香, 放爆竹, 望空祝拜, 俗稱‘接福’, 在門框或廊柱上貼‘迎春接福’紅紙條。 亦有讀書人, 于紅紙條上寫‘新春開筆, 萬事如意大吉’, 貼於書位壁上。 ”(《義烏叢書》之一《義烏民俗》第224頁)。

​在農耕社會, 立春來臨, 意味著春耕在即, 因而對耕牛尤其敬若神明, 因而許多民俗話動, 均與耕牛相關。 如在唐、宋時代, 就有鞭打“春牛”、送“小春牛”等習俗。 所謂“春牛”就是用泥土塑制的土牛, 但十分講究, 事先要由中央曆法部門預測立春之準確時間, 並根據年月干支, 頒定統一式樣。 各行政區域分別製作一頭土牛,
屆時由行政長官用裝飾華麗的“春鞭”先抽“春牛”第一鞭, 然後按行政級別, 從大到小, 每人抽一鞭, 直至把“春牛”抽得稀巴爛, 然後旁觀農民一轟而上, 撿取碎泥丟進自家田地裡, 為農業豐收帶來吉祥之土。 還有的地方是鞭打前, 先抬著芒神和“春牛”遊行, 與此同時, 演迎春戲、吃春盤、喝春茶、戴迎春公雞、貼春牛圖, 將立春習俗搞得熱鬧而多彩。

​就義烏而言,形式有所不同,但同樣是對耕牛鍾愛有加,據《義烏民俗》載:“舊俗貼春牛圖於上橫頭壁上,敬重程度不亞于富戶懸掛‘天官賜福’中堂。春牛圖畫一頭背負萬年青的犍牛,旁邊站一個手執柳枝的牧童,即“牧牛太歲”。春牛圖上還印有二十四節氣以及入梅、出梅、起伏、末伏、一九、三九等的日期,對農民有實用價值。”(《義烏民俗》第224頁)。

為了讓耕牛更健壯,有耕牛農戶在立春日,用糯米酒連同酒糟一起喂牛,也有的是喂棉子餅湯,並在牛棚焚香祭供,祭者在立春日也要吃素(因牛不吃葷),待牛棚祭供後,再到家中灶頭(灶君)前焚香,且嘴中念念有詞,言下之意是請灶君菩薩奏天庭時,告知玉皇大帝,耕作神牛大王在人間老老實實,非常辛苦,耕田翻地,運草載柴,無日有閑。這是因為人們誰也不敢得罪耕作神牛大王,只怕惹它生氣不賣力。

​根據長期來觀察天象的經驗,人們覺得新春日若天晴兆示著好成年,因而農諺中素有“最好立春晴一天,農夫勿用力耕田”之說。

除了農戶,商家對立春習俗也十分講究。畢意春為歲首,商家為求一年吉利,敬神接春,不敢輕慢。每逢太陽到達黃經135°時,店主點燃香火,舉行接春儀式。這一程式大致為:店主洗手洗臉後,雙手捧著已點燃的香火,走出門外,雙腳合攏,面朝東方,作揖三拜,然後持香火返家插在香案的香爐上,待一柱香燃燒完,才開始燃放鞭炮,再在門框、門扇等處貼一些春聯,在賬桌上則貼上一個由“黃金萬兩”或“招財進寶”四個字合併成一起的大繁體字斗方,企盼從新春日起招來一年好財運。

​民間習俗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工作中形成的對社會群體有一種相互規範和約定俗成的風尚,包括立春習俗,我們對其整理,旨在讓人們讓知舊習俗的同時,能摒棄不良習俗,傳承與時代發展相一致的民俗文化。

撰文丨吳潮海


​就義烏而言,形式有所不同,但同樣是對耕牛鍾愛有加,據《義烏民俗》載:“舊俗貼春牛圖於上橫頭壁上,敬重程度不亞于富戶懸掛‘天官賜福’中堂。春牛圖畫一頭背負萬年青的犍牛,旁邊站一個手執柳枝的牧童,即“牧牛太歲”。春牛圖上還印有二十四節氣以及入梅、出梅、起伏、末伏、一九、三九等的日期,對農民有實用價值。”(《義烏民俗》第224頁)。

為了讓耕牛更健壯,有耕牛農戶在立春日,用糯米酒連同酒糟一起喂牛,也有的是喂棉子餅湯,並在牛棚焚香祭供,祭者在立春日也要吃素(因牛不吃葷),待牛棚祭供後,再到家中灶頭(灶君)前焚香,且嘴中念念有詞,言下之意是請灶君菩薩奏天庭時,告知玉皇大帝,耕作神牛大王在人間老老實實,非常辛苦,耕田翻地,運草載柴,無日有閑。這是因為人們誰也不敢得罪耕作神牛大王,只怕惹它生氣不賣力。

​根據長期來觀察天象的經驗,人們覺得新春日若天晴兆示著好成年,因而農諺中素有“最好立春晴一天,農夫勿用力耕田”之說。

除了農戶,商家對立春習俗也十分講究。畢意春為歲首,商家為求一年吉利,敬神接春,不敢輕慢。每逢太陽到達黃經135°時,店主點燃香火,舉行接春儀式。這一程式大致為:店主洗手洗臉後,雙手捧著已點燃的香火,走出門外,雙腳合攏,面朝東方,作揖三拜,然後持香火返家插在香案的香爐上,待一柱香燃燒完,才開始燃放鞭炮,再在門框、門扇等處貼一些春聯,在賬桌上則貼上一個由“黃金萬兩”或“招財進寶”四個字合併成一起的大繁體字斗方,企盼從新春日起招來一年好財運。

​民間習俗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工作中形成的對社會群體有一種相互規範和約定俗成的風尚,包括立春習俗,我們對其整理,旨在讓人們讓知舊習俗的同時,能摒棄不良習俗,傳承與時代發展相一致的民俗文化。

撰文丨吳潮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