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國人把國學讀得越來越像宗教,是因為奴才太多嗎?

全文約 1340字, 閱讀用時5分鐘。

因為國學出了大名的, 有的人尋章摘句, 有的人心靈雞湯, 有的人裝神弄鬼。

各大電視國學欄目、講壇、教授、學者、已經把國學捧得“高高在上”, 難道我們對國學非得“仰望”, 我們能不能站在現代的高度, “俯視”國學呢。 如果有什麼學問非得跪著學的, 我看那不是學問, 是宗教吧?

有人說區分出“精英”和“普通人”的許多特質, 其中有這樣一組對比:“精英注重個人選擇和自由, 而普通人認為別人應該和自己一樣。 ”

我願意把話說得更直接一點:“精英注重個人選擇和自由, 而普通人喜歡很有限的個人選擇和很有限的自由。


這個問題的本質, 就是我們基因裡烙印著的奴性。 做奴隸真的那麼可厭嗎?其實並不是的, 古今中外的歷史上出現過各種形式的奴隸, 他們往往樂在其中。

至少奴隸制是治療選擇障礙的靈丹妙藥, 今天的很多年輕人一定都有同感吧?女生出門前挑選一身合適的衣服——這樣搭配, 那樣搭配, 這個和那個不搭, 那個和這個不搭, 這雙鞋子昨天穿過了, 不能連續兩天重樣, 等等等等。 如果她賣身為奴, 只能穿主人規定她穿的衣服, 所有的糾結就都沒有了。

更重要的是, 奴隸可以有個主子做靠山, 這是很愉快的心理體驗。 如果我們覺得與人為奴有傷尊嚴, 做神的奴僕也就沒有這個問題了嘛。

即便當神的光環隕落,

擁有了自由的人們卻往往逃避自由, 這是因為自由是一種“不安全”的狀態, 而弱小的人類在天性上就是需要“集體”的。

弗洛姆在《健全的社會》裡有過這樣的概括:“……極權主義運動吸引著渴望逃避自由的人們。 現代人獲得了自由, 然而在內心深處卻渴望逃避自由。 現代人擺脫了中世紀的束縛, 卻沒有能夠自由地在理性與愛的基礎之上營造一種有意義的生活, 於是, 他便想以順從領袖、民族或國家的方式, 以尋求新的安全感。 ”

越是“普通人”, 越是需要神, 需要靠山, 需要領袖, 需要偶像, 這四者異名而同實。

作為群居動物, 奴性顯然是一種生存優勢, 讓我們能在不明所以的時候就自動自發地圍攏在強者身邊, 而那些特立獨行的“精英”——如果曾經有過的話——很容易被嚴苛的生存環境淘汰。

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之後才會閃光的東西, 是需要以脆弱的理性抗拒強悍的本能, 這很辛苦, 能堅持下來的人註定不會很多。

普通人身上不但奴性更強, 還會更加在意自己的社群標籤。 社群就是神, 就是靠山, 就是領袖, 就是偶像, 就是給他們提供精神力量的源泉。

一個人舉著社群標籤拼殺在這個高度競爭的社會上, 就像球員帶著親友團到世界各地打比賽一樣, 無論身在何方都能獲得一點“主場優勢”。 那麼, 在缺乏西方式宗教傳統的中國, 許多人以國學為宗教, 自然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如果我們在學術系統裡看國學, 當然會對它的宗教化感到荒唐,

但是, 如果把國學的宗教化當做一種社會現象,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理解它, 就會對荒唐感到釋然, 並且多了幾分別樣的感受。

人的宗教性是永恆且普世的, 有神就會拜神, 無神就會造神, 當然還需要自己的神比別人的神厲害才行。

所以道教編出《老子化胡經》, 說佛陀不過是老子西出函谷關之後化身而成的, 佛教說孔子是儒童菩薩, 儒家說道教是虛妄, 佛教是夷狄。 這種心態可以一言以蔽之:“我爸爸比你爸爸強!”小孩子的話裡最能體現出人性的本真。

國學很有“厲害爸爸”的潛質, 所以很容易被披上宗教的外衣, 這個潛質其中的一點就是古漢語的模糊性。

撰稿:《熊逸書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