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臨夏是大禹的故鄉——團團帶你讀《臨夏史話叢書》(十一)

團團導讀

臨夏州委書記楊元忠在《以史為鑒謀復興——寫在臨夏州史話叢書修訂出版之際》一文中指出:“這套史話叢書, 我們可以比較全面系統地瞭解臨夏地理位置之重要、自然遺存之豐富、歷史文化之悠久、民族風情之濃郁、各族人民之勤勞。 臨夏是古絲綢之路南道之要衝, 被譽為河湟雄鎮、中國西部旱碼頭, 有中國彩陶之鄉、中國花兒之鄉的美稱。 深厚的文化底蘊, 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 也是我們發展信心的重要來源。 ”眾所周知, 河州是大禹治水的源頭, 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 今天團團帶你一起回顧歷史,

領略臨夏深厚博大的歷史文化魅力之大禹治水的源頭。

(積石山雄關)

《史記·六國年表》記載:“禹興於西羌”, 而最早的西羌, 是生活在今甘肅、青海的黃河、湟水、洮河、廣通河(古大夏水)、漓水一帶的土著民族。

據《山海經》載“禹所積石之山”清梁份《秦邊紀略》雲:“蓋黃河人中國,

始於河州, 禹之導河積石是也。 ”禹部落屬於原生活在甘青地區的羌族向東發展的一支。 由於禹是活動在崇山一帶(今積石、太子山)的夏部落的首領, 故被稱為夏後氏。

《尚書·禹貢》載:“導河積石, 至於龍門, 入於海。 ”綿延幾十裡的積石山被黃河攔腰切為兩段, 中間形成黃河峽谷, 長50裡, 這就是著名的積石峽。

積石山, 漢時設立過何關縣。 西晉時在這裡設立臨津縣。 東晉時西秦在譚郊(今積石山縣劉集鄉)建過國都。 隋代設立積石鎮, 唐代設積石軍。 明代洪武年間, 改為積石關。 新中國成立後, 1981年設立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積石峽谷兩岸絕壁峭拔, 望之令人眩暈;重岩疊嶂, 雄奇嶙峋, 遮蔽天日;危石險峰,

橫空而出, 驚心動魄。 峽中黃河急流奔湍,聲若巨雷,浪拍石崖, 生雲吐霧, 奔騰咆哮, 一瀉千里。 這壯美的景色連同大禹治水的功德, 勾起了無數詩人墨客的情懷, 他們寫下了無數的詩詞文賦。 遠在晉代, 成公綏在《大河賦》中寫道:“覽百川之洪壯兮, 莫尚美于黃河;潛昆侖之峻極兮, 出積石之嵯峨。 ”

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 看著神奇的積石峽穀, 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 :

誰開黃河源, 流出混沌河?

積雨飛作雪, 驚龍噴為波。

湘瑟颼颼弦, 越賓嗚咽歌。

有恨不可洗, 虛此來經過。

明代副使王錦這樣形容積石峽:

雙峽中分天際開,

黃河擁雪排空來。

奔流直下五千丈,

怒濤終古轟春雷。

明代進士張煥也描寫了積石峽的雄偉壯觀:

天上黃河天際周,

鑿山原自此山頭。

兩崖丹峭千尋壁,

一帶橫看萬里流。

晝夜風雷恣噴薄,

古今日月與沉浮。

追遊漫有窮源頭,

欲向昆侖問十洲。

清代州內進士張和在《河州八景》第一景《積石奔流》中寫道:

對立雙峰屹若門,

黃河直下入中原。

神工曾劈華夷界,

絕壁猶餘斧鑿痕。

大禹治水的故事

上古時候,滄海橫流,江河無序,洪水氾濫,百姓遭殃。洪水沖塌了房屋,淹沒了良田,淹死了無數人。堯帝從群臣中選擇能人去治理,人們推舉鯀去幹這件事。鯀採用築堤堵水的辦法,堵來堵去,這兒堵了,那兒開了,勞民傷財,一事無成。堯帝便把鯀處死了,命鯀的兒子禹繼續治理洪水。

禹是一個非常能幹的人。他接受了治水任務,找出了他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決定先進行實地考察,從災害最大的黃河開始。他循河逆流而上,來到積石山,看到黃河被高大峭拔、蜿蜒幾十裡的積石山所擋。洪水壅聚,雨季中常常漫溢出來,咆哮而下,造成九州之內的災害。禹認為,關鍵的問題是要鑿開一個缺口讓黃河水泄出去,才能消弭災害隱患。於是,他決心劈開高高聳立的積石山。他帶領萬民百姓治水的事業從此開始了。他們帶著石斧、石刀、石鏟、骨鏟等簡陋的工具,奮戰在積石山上。他們吃的是粗糙的食物,穿的是破皮襖爛氈氈,夜晚常常露宿野外,夏天頂著烈日,冬天冒著寒風。有人在山上摔死了,就在山上刨個坑埋了;有人在水裡淹死了,就在河中水葬。活著的人為死者舉行簡單的葬禮後,立即又投入緊張的勞動。

禹是治水的首領,跑在治水現場的最前沿,手上長滿一層層老繭,腳底結出了厚厚的疔痂,蓬頭垢面,忙得連頭和臉都顧不得洗一下。指甲脫落了,渾身的汗毛也掉光了,遠遠看去像個蠕動的黑蟲,手下的人個個被感動得直淌眼淚,用更大的勁頭投人到治水之中。

禹治水的十三年中,曾經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口,沒顧上進去看一看。第一次經過門口時,他聽見自己的新生兒子呱呱落地了,妻子由於分娩的痛苦正在大聲呻吟。手下勸他進去看看產婦嬰兒,他怕耽誤治水,沒有進去。第二次路過家門,聽見兒子唯呀學語,揮著小手叫父親,禹向妻兒遠遠地打了個招呼,含著熱淚離開了。第三次經過家門口,孩子長到10多歲了,跑過來拉著父親的手往家里拉,他愛憐地抱起兒子,親了一下,叫兒子告訴母親,治水忙,沒空回家,又匆匆離去了。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敬業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治水的人。

他們鑿呀鑿呀,經過異常艱苦的勞動,積石山終於被鑿開了,奔騰的黃河水從鑿開的缺口飛瀉而出,順著開出的河道歡快地向東流去。禹和他的夥伴們高興得笑了,黃河兩岸的民眾笑了。禹採取了與他父親相反的做法,鑿山開渠,疏通壅塞,把洪水引入河道,歸向大海,消除了水患。

大禹治水的時候,在工程方面存在著很多困難。堅硬的石山,簡陋的工具,開鑿難度很大。對特別堅硬而巨大的花崗岩,實在沒有辦法,他們就伐來山中大樹,燃起火來,進行燒烤,等把石頭燒到通紅,再澆上水,讓石頭裂出許多縫來,再用撬杠去撬,費時費力,實在很難。正在艱難開鑿的時候,從黃河中躍出一匹龍馬,背上背了一個圖案,圖案上就是一些圈圈點點、橫杠分隔號,此即《河圖》。大禹從圈圈點點中受到啟發,開鑿的技術大為提高,鑿開了河道。他得到這個《河圖》,就能驅使鬼神,很快就把水患治平了。

大禹治水的故事,只是美麗的傳說,沒有文字記載,只有後人追述記載了他的功德。《尚書·禹貢》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入於海。”綿延幾十裡的積石山被黃河攔腰切為兩段,中間形成黃河峽谷,長50裡,這就是著名的積石峽,峽谷兩岸絕壁峭拔,望之令人眩暈;重岩疊嶂,雄奇嶙峋,遮蔽天日;危石險峰,橫空而出,驚心動魄。峽中黃河急流奔湍,聲若巨雷,浪拍石崖,生雲吐霧,奔騰咆哮,一瀉千里。這壯美的景色連同大禹治水的功德,勾起了無數詩人墨客的情懷,他們寫下了無數的詩詞文賦。遠在晉代,成公綏在《大河賦》中寫道:“覽百川之洪壯兮,莫尚美于黃河;潛昆侖之峻極兮,出積石之嵯峨。”

清代州內進士張和在《河州八景》第一景《積石奔流》中寫道:

對立雙峰屹若門,

黃河直下入中原。

神工曾劈華夷界,

絕壁猶餘斧鑿痕。

大禹治水的故事

上古時候,滄海橫流,江河無序,洪水氾濫,百姓遭殃。洪水沖塌了房屋,淹沒了良田,淹死了無數人。堯帝從群臣中選擇能人去治理,人們推舉鯀去幹這件事。鯀採用築堤堵水的辦法,堵來堵去,這兒堵了,那兒開了,勞民傷財,一事無成。堯帝便把鯀處死了,命鯀的兒子禹繼續治理洪水。

禹是一個非常能幹的人。他接受了治水任務,找出了他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決定先進行實地考察,從災害最大的黃河開始。他循河逆流而上,來到積石山,看到黃河被高大峭拔、蜿蜒幾十裡的積石山所擋。洪水壅聚,雨季中常常漫溢出來,咆哮而下,造成九州之內的災害。禹認為,關鍵的問題是要鑿開一個缺口讓黃河水泄出去,才能消弭災害隱患。於是,他決心劈開高高聳立的積石山。他帶領萬民百姓治水的事業從此開始了。他們帶著石斧、石刀、石鏟、骨鏟等簡陋的工具,奮戰在積石山上。他們吃的是粗糙的食物,穿的是破皮襖爛氈氈,夜晚常常露宿野外,夏天頂著烈日,冬天冒著寒風。有人在山上摔死了,就在山上刨個坑埋了;有人在水裡淹死了,就在河中水葬。活著的人為死者舉行簡單的葬禮後,立即又投入緊張的勞動。

禹是治水的首領,跑在治水現場的最前沿,手上長滿一層層老繭,腳底結出了厚厚的疔痂,蓬頭垢面,忙得連頭和臉都顧不得洗一下。指甲脫落了,渾身的汗毛也掉光了,遠遠看去像個蠕動的黑蟲,手下的人個個被感動得直淌眼淚,用更大的勁頭投人到治水之中。

禹治水的十三年中,曾經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口,沒顧上進去看一看。第一次經過門口時,他聽見自己的新生兒子呱呱落地了,妻子由於分娩的痛苦正在大聲呻吟。手下勸他進去看看產婦嬰兒,他怕耽誤治水,沒有進去。第二次路過家門,聽見兒子唯呀學語,揮著小手叫父親,禹向妻兒遠遠地打了個招呼,含著熱淚離開了。第三次經過家門口,孩子長到10多歲了,跑過來拉著父親的手往家里拉,他愛憐地抱起兒子,親了一下,叫兒子告訴母親,治水忙,沒空回家,又匆匆離去了。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敬業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治水的人。

他們鑿呀鑿呀,經過異常艱苦的勞動,積石山終於被鑿開了,奔騰的黃河水從鑿開的缺口飛瀉而出,順著開出的河道歡快地向東流去。禹和他的夥伴們高興得笑了,黃河兩岸的民眾笑了。禹採取了與他父親相反的做法,鑿山開渠,疏通壅塞,把洪水引入河道,歸向大海,消除了水患。

大禹治水的時候,在工程方面存在著很多困難。堅硬的石山,簡陋的工具,開鑿難度很大。對特別堅硬而巨大的花崗岩,實在沒有辦法,他們就伐來山中大樹,燃起火來,進行燒烤,等把石頭燒到通紅,再澆上水,讓石頭裂出許多縫來,再用撬杠去撬,費時費力,實在很難。正在艱難開鑿的時候,從黃河中躍出一匹龍馬,背上背了一個圖案,圖案上就是一些圈圈點點、橫杠分隔號,此即《河圖》。大禹從圈圈點點中受到啟發,開鑿的技術大為提高,鑿開了河道。他得到這個《河圖》,就能驅使鬼神,很快就把水患治平了。

大禹治水的故事,只是美麗的傳說,沒有文字記載,只有後人追述記載了他的功德。《尚書·禹貢》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入於海。”綿延幾十裡的積石山被黃河攔腰切為兩段,中間形成黃河峽谷,長50裡,這就是著名的積石峽,峽谷兩岸絕壁峭拔,望之令人眩暈;重岩疊嶂,雄奇嶙峋,遮蔽天日;危石險峰,橫空而出,驚心動魄。峽中黃河急流奔湍,聲若巨雷,浪拍石崖,生雲吐霧,奔騰咆哮,一瀉千里。這壯美的景色連同大禹治水的功德,勾起了無數詩人墨客的情懷,他們寫下了無數的詩詞文賦。遠在晉代,成公綏在《大河賦》中寫道:“覽百川之洪壯兮,莫尚美于黃河;潛昆侖之峻極兮,出積石之嵯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