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要過年了,“請家堂”禮儀有什麼步驟?收藏轉發

請家堂, 原是山東地區的一種家族式紀念儀式, 現在, 由於很多山東人外出, 幾乎全國各地都能見到這種儀式。 即:在過春節的時候,

將去世的祖宗請回家, 與家人一起過年。 這種儀式是對過世之人的一種尊敬, 也是健在之人的精神寄託, 同時, 也有警示後人對老人孝敬之意。

由於各地習俗不同, 一般情況, 請家堂儀式分三個步驟:一是請(迎)家堂, 二是守家堂(熬五更), 三是送家堂。 請家堂一般在除夕開始, 有的到正月初七結束, 有的到正月初二結束。 如今, 由於上班族的時間限制, 大多數請家堂儀式在正月初二就正式結束了。

一、請家堂

通常習俗, 除夕上午, 一家人就按照分工進行有條不紊的準備工作, 先是打掃衛生, 此後, 男人們貼對聯, 屋裡屋外、大門、屋門、水缸、米缸、床頭等等, 到處都貼上喜慶和吉祥的祝福;女眷們在廚房準備供品, 供品一般就是雞、魚、豆腐、水果等。

雞當然是全雞, 要盤得好看, 雞頭要高高昂起, 代表生活向上之意, 然後將雞下鍋蒸熟;魚是整條, 去髒下鍋慮一遍, 代表年年有餘;豆腐需方塊形, 意為全家接福。

日剛偏午, 請家堂儀式就開始了。 一般情況, 要在本家最大的正堂房間裡, 擺上家堂桌子, 然後就把寫有過世之親的牌位, 擺在桌子裡面的中央處, 再在桌子的左右兩邊擺上兩把椅子, 以備給來磕頭的老人坐用。 然後, 在桌上擺上供品, 雞、魚、豆腐、酒杯、筷子、茶水、水餃湯是必不可少的。 放掛鞭炮, 主事人在香爐裡點上三炷香, 念叨一番請誰誰回家過年後, 跪下磕三個頭, 在桌前燃一刀紙, 在家之人依次磕頭, 請(迎)家堂儀式結束。

二、守家堂

此後, 家裡人開始準備晚飯,

所有家裡人圍坐在老人身邊, 開始一起包餃子、喝酒、吃團圓飯。 這時候, 一家人開開心心, 熱熱鬧鬧, 共慶豐收, 祁福來年。 在古代, 除夕晚上大人孩子是都不能睡覺的, 俗稱守家堂、“熬五更”。 當然, 孩子們是熬不住的, 大人也在零點後就督促他們去睡覺了, 因為, 年初一還要到家庭關係較近的本族家裡去磕頭:主要給請回來的老人和健在的長輩磕頭, 以示對老人的尊敬。

三、送家堂

等熱熱鬧鬧的年初一過去後, 年初二下午就開始忙著送家堂了。 送家堂之前還要吃水餃, 意為團圓飯。 送家堂的時候, 把牌位子收拾起來, 將桌上的部分水餃、水餃湯、茶水以及水果等倒在一個鐵桶裡, 意為飲馬食。 傳說, 去世老人來的時候是騎馬來的,

所以, 也要把老人的馬喂好。 等這些收拾停當, 在面向祖墳的大路邊, 每人準備一刀紙、一炷香, 把牌位子和紙一字擺開, 點燃燒掉。 意為給每個老人香和錢, 送他們回家。 燒完紙香後, 把鐵桶裡面的那些水、湯、果等, 倒在燒的紙香前面, 意為“飲馬” 。 然後, 開始燃放鞭炮。 等劈劈啪啪的鞭炮聲響過之後, 為首的老人才算舒了一口氣, 喜氣洋洋的帶領著子孫們回家去了。 至此, 送家堂圓滿結束。

現在, 城市裡很少見到這麼隆重和虔誠的請家堂儀式, 不過, 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 現在農村裡請家堂的儀式也越來越隆重。 一般情況, 送完家堂後, 就輪轉到本家族各家裡共同吃飯, 意為“輪福”, 這時候, 孩子們也願意高高興興地湊熱鬧,

家族親情也進一步加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