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朱丹無限—漳州八寶印泥

畫面再美

也不會錯過角落裡

這一方豔色

它被稱為文房“第五寶”

它是繪畫 書法 篆刻

最悅目的參與者

它有著神秘的配方

和不可完全示人的製作工藝

《朱丹無限—漳州八寶印泥》

八寶印泥天生麗質, 我們只是簡單地布了光, 稍微做了些佈置, 僅僅就是這樣, 鏡頭裡的它, 就已經讓人愛不釋手。 印泥素有文房“第五寶”之稱, 而產自福建漳州的八寶印泥, 更是中外書畫家酷愛的珍品。

在書畫上加蓋印章, 古人稱為“鈐印”。 “鈐印”, 是書畫作品即將完成時的最後一個關鍵步驟, 這是中國獨有的特色藝術。 一幅書畫作品, 用印得當, 能夠錦上添花, 反之就是弄巧成拙。 正因如此, 印泥的品質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無論畫面有多美, 觀者都不會錯過角落裡這一方豔色, 在凝神品鑒篆刻藝術之前, 顏色必須要搶眼, 這就是印泥的功勞。 雖然與書畫、篆刻藝術相比, 印泥只屬於“技”的範疇, 但它也有自己的品格。 好的印泥, 色要豔, 但不能俗豔, 氣味要芬芳, 還要防黴、防凍、防燥、防褪色等等, 不要小看這小小一盒印泥,

對“技”追求到極致時, 就會達到“藝”的境界。

王魯湘:那麼您覺得就是什麼樣的印泥出來以後, 才是最好的效果。

楊錫偉:漳州八寶印泥廠 廠長:因為印泥要選料, 從選料開始說起,

王魯湘:選料。

楊錫偉:對, 選那個, 比如說朱砂, 你要整純朱砂。

王魯湘:最好的朱砂。

楊錫偉:對, 最好的朱砂。 在貴州, 在銅仁, 在銅仁對。 還有呢, 你要艾草, 一定要選那個十公分以上的。

王魯湘:十公分以上。

楊錫偉:要長,

王魯湘:要長絨。

楊錫偉:叫長絨。 對, 他蓋起來他有彈性, 他會把珠跟那個裡面的含量都彈出來, 彈到這個印章上面, 印章上面再蓋下去, 它就有一定的凹凸感, 這個背面, 從背面來判斷一個印泥蓋出來好與壞, 像這種非常清晰的。

王魯湘:從背面。

楊錫偉:對,

王魯湘:你看啊,這個是正面啊,這是正面,很清楚,我們再反過來。這是背面,這也就是力透紙背。就是跟我們好的墨和好的那個筆啊,包括用筆方法比較正確的,會出現這樣的力透紙背。

楊錫偉:對對,如果是低檔的印泥,它是平平的,它沒有後面,看不出這個有一定的凹凸感。

用好的印泥鈐印,會有金石的味道,八寶印泥就能達到這樣的效果。“色澤鮮和、氣味芬芳、浸水不化、火燒留痕、燥天不幹、雨天不黴、夏不滲油,冬不凝凍”,漳州八寶印泥的這八大優點必須全部羅列,缺一不可,只有具備這些優點,才能算是好印泥。好印泥對原料是有要求的,普通人可能想像不到,珍珠、瑪瑙、金箔、朱砂等等這些珍貴中藥材,是八寶印泥的重要原料,而八寶印泥的製作方法也特別像炮製中藥。

楊錫偉:像這種好的印泥裡面,就幾百張的金箔在裡面。金箔呢,它不是一次性放進去,他要慢慢慢慢,一點一點放進去。

王魯湘:那金箔放在裡頭起什麼作用呢?

楊錫偉:他就是說,為什麼說漳州的八寶印泥呢,像古代那些書法家用的,它百年不變色,關鍵呢,也是起到一定的作用。對。

王魯湘:我明白了,因為那個我們看一些現在一些老的字畫啊,特別時間越長的的字畫,那個印啊,到後來以後越來越暗淡了,越來越不鮮豔了是吧?

楊錫偉:對。

王魯湘:但是加了金箔以後就能保證它常年很鮮豔。

楊錫偉:對對,沒錯沒錯。

王魯湘:這樣一個很重要的作用。

八寶印泥有三百四十多年的歷史,它與片仔癀和水仙花並稱為“漳州三寶”。漳州是古城,是閩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人才薈集,俊賢輩出,有“海濱鄒魯”的美譽。

楊錫偉:因為八寶印泥它是創始是從康熙十二年一直延續到現在,就魏長安,當時是在漳州東門街賣膏藥店的。

王魯湘:是開藥材店的。

楊錫偉:對,開藥材店的,他是八寶藥膏演變過來,因為這個八寶藥膏當時是很好用,但是很貴,但是這個魏長安他從小就喜歡書畫,所以沒生意的話他就寫寫畫畫,在一次偶然的時候忘記帶印泥的時候,一時興起來呢,他就把那個貼了一個紅藥膏。

王魯湘:哦,他那個八寶藥膏本身是紅顏色的。

楊錫偉:對對。八寶藥膏是紅顏色的,他貼了一個藥膏,蓋在宣紙上,非常的鮮豔。所以呢,後來呢,就漳州他們那個畫友,就說哎,其實你用八寶藥膏來做印泥吧。

王魯湘:就說建議他是吧?

楊錫偉:對,所以說他才開始說,所以為什麼說有麝香啊,有那個紅雙那個什麼,做藥膏用的。到後來做印泥那就不需要那些東西。

王魯湘:像麝香就用不著了。

楊錫偉:對,用不著了。他說是開始演變做八寶印泥,當時很轟動,就是說達官貴人啊,都來買這個八寶印泥,所以一直傳、傳、傳到乾隆皇帝那邊,那就說,你就比如說像在北京的官員吧,春節回來探親,他也跟什麼東門街嘮,他也買了幾盒印泥。

王魯湘:帶到京城去。

楊錫偉:送給那個皇帝用,說貢品貢品就從這邊來。

王魯湘:乾隆年間就已經進宮了。

楊錫偉:對對,就進貢,變成貢品的來源,所以一直沿襲到我們現在。

乾隆皇帝對八寶印泥讚不絕口,他還將印泥賞賜給近臣,成為貢品後的八寶印泥,聲名大振。乾隆十一年(1746),汀漳龍道尹侯嗣達特地為八寶印泥取號“麗華齋”,從此魏氏麗華齋八寶印泥,成為了印泥界知名品牌。而漳州本地,也出現了多家作坊店鋪都號稱是八寶印泥,仿造的多了,品質自然參差不齊,這極大影響了八寶印泥的聲譽。清末,龍溪知縣曹木章曾出示告示,禁止假冒魏氏麗華齋八寶印泥。不過,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關於八寶印泥的歷史文物,是這面民國四年(1915)國民政府農商部頒發給麗華齋的獎憑。

楊錫偉:當時就是說孫文因為八寶印泥當時以前呢,孫中山先生有給他們題字。

王魯湘:我也聽說過,孫中山曾經題過八寶印泥四個字,叫做“品重珍珠”是吧?

楊錫偉:對。

王魯湘:也就是說,他也是用過我們八寶印泥的。

楊錫偉:沒錯沒錯,所以我們在這個當時就是紀念那個95周年的時候,這個是紀念版,紀念孫中山,所以說八寶印泥它歷史是很久的,但為什麼說我們在追溯它的外包裝的時候呢,就沒有,只能到到民國了,追溯到民國期間。

王魯湘:也就清朝時候的八寶印泥我們現在找不到了是嗎?

楊錫偉:很少很少,基本上我們能找的這個盒子呢,只找到民國初期的印泥。

“印紙則桃花欲笑,鈐朱則墨韻增輝”,據說這是民國初年八寶印泥的廣告詞,如此的意境,如此的押韻,是我們看到的最絕妙的形容八寶印泥的文字。但八寶印泥的魅力,並不僅限於它的色相,它的配方和不可完全示人的製作工藝,又為它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在非遺傳承人的盡力配合之下,我們又能瞭解多少它的獨到之處呢?

製作八寶印泥的原料十分考究,其中主要幾種原料:朱砂、珍珠、金箔、瑪瑙、冰片、艾絨、蓖麻油等等,大多是名貴的中藥材。其中朱砂、艾絨、蓖麻油是八寶印泥的三大主要成分,而朱砂是決定印泥成色的關鍵。朱砂是一種天然礦石,它顏色豔麗,並且能持久不變,還有遮蓋性高的特性。經過加工處理後的朱砂,可歷經百年而不變色。朱砂的含量決定了印泥的品質,在普通的印泥中,朱砂的含量在20%左右,而八寶印泥堅持使用純朱砂,含量達到98%以上,可以說是精益求精。

陳油是八寶印泥的另一種主要成分,它其實是經過長期曬制的蓖麻油。陳油的品質和葡萄酒釀造一樣,也講究年份,存放時間越久,加工出來的印泥就越珍貴,八寶印泥使用的陳油一般都在十年以上。陳油在曬制時,要加入花椒,胡椒、八角、冰片等多種中藥材,再經過多道工序處理後,就可以達到防黴、防蛀、防暑、抗凍的效果。至於炮製的方法,則是八寶印泥要保密的工藝。艾絨是印泥的基質,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彈力足,拉力強,長而結實的艾絨纖維是八寶印泥的首選,艾絨的作用是承載朱砂和油脂,使印泥飽滿均勻,有彈性但不起毛。

王魯湘:那麼這個艾絨的話我們過去是怎麼把他這個絨給它提取出來呢。

楊錫偉:那艾絨他要先曬乾,如果是傳統的做法呢,它就先曬乾,再抽絲,它一片艾絨,一片葉子,就抽兩根絲,就一片葉子,抽兩根絲對對對。所以如果是差的艾絨,為什麼有的時候會塞印啊,就是它艾絨裡面比較短比較細,它就會,我們在蓋的時候它就又起毛,會塞到這上面。如果是艾絨,好的艾絨呢,它就不會起到這個作用。所以艾絨,做印,在蓋印過程中它起到的就一定的作用,彈性的作用。

王魯湘:彈性的作用。

楊錫偉:對,他是把那個純朱磦啊,朱砂啊,這類的東西,原料彈出來,

王魯湘:彈出來。

八寶印泥的大部分製作工藝都有獨到之處,無法向外人展示,因為這是它區別於其他印泥的優勢所在。在我們的一再請求之下,楊廠長為我們演示了印泥的調配過程,按一定比例取朱砂粉,珍珠粉,金箔等各種原料,按照先後順序放進器皿中,並同時加入蓖麻陳油攪拌,通常要攪拌兩個小時。當各種原料融合成膏狀後,下一個工序,就是進行捶搗。捶搗看似簡單,其實十分講究,太輕,無法使原料完全融合,太重,又會傷到艾絨纖維,尺度全憑工作人員的經驗和手感。每500克印泥一般要捶搗45分鐘,越是好的印泥捶搗的時間越久,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即使是將印缸中的印泥抹平這道工序,看似容易,其實也並不簡單,在揉揉搓搓之間,要將印泥中的空氣順利排出,才能使印泥更加密實緊致。至於最後印泥表面如何變成這樣平滑,薄如蟬翼的金箔又是如何放上去的,都是八寶印泥不能向外人展示的特殊技藝。觀者只好憑想像力了。

和其他工藝品不一樣,印泥不是作為一個靜止的物品被觀賞或把玩,使用方式是否得當,可以被看作是製作流程的延續,將直接影響到印泥的使用效果。八寶印泥雖然好,但也需要對它進行細緻呵護。

楊錫偉:那以後第二次要臨印的時候,就像我們每一盒印泥,它都要配一個骨簽,就是說你要第二次要臨印的時候就要這樣。

王魯湘:攪一攪。

楊錫偉:攪一攪,因為裡面呢,它攪,不然你用了以後,它金箔,金子,就會跟油跟珠它會稍微分離一下。那每次要臨印之前要先這樣攪,攪一攪把它攪均勻,就像我們挪面這樣挪。

王魯湘:揉面一樣。

楊錫偉:把它打扁,就這樣打扁一下,所以說高檔印泥你要每一次都要這樣臨一下,這個蓋起來效果它非常好,而用這個時間,比如你沒有攪拌,沒有攪拌呢,他用的時間比如一盒印泥,像這樣一盒印泥,可以用500次來比例,如果你沒有這樣攪的話,你只能用到300次左右,最少要浪費。

王魯湘:浪費掉200次的量

王魯湘:這個印泥為什麼要用十幾種材料特別包括這個一些名貴的種草藥方在中間起這個防蟲,防黴的作用呢,因為我們知道,一張名貴的字畫可能要存在上千年的時間,甚至更長的時間,這一個中國宣紙之類的這種字畫材料呢,最怕的就是幾個東西,一個就是起黴,黴變。然後就是怕這個蟲,那麼這個印章呢,蓋在字畫上面起什麼作用呢,除了美學上頭的這一種作用以外,很重要的一個作用是起一個憑信的作用。所以印泥就是要這麼樣的講究。

更多內容,請收看本期《文化大觀園》

編輯:王竹、蒙小度

王魯湘:從背面。

楊錫偉:對,

王魯湘:你看啊,這個是正面啊,這是正面,很清楚,我們再反過來。這是背面,這也就是力透紙背。就是跟我們好的墨和好的那個筆啊,包括用筆方法比較正確的,會出現這樣的力透紙背。

楊錫偉:對對,如果是低檔的印泥,它是平平的,它沒有後面,看不出這個有一定的凹凸感。

用好的印泥鈐印,會有金石的味道,八寶印泥就能達到這樣的效果。“色澤鮮和、氣味芬芳、浸水不化、火燒留痕、燥天不幹、雨天不黴、夏不滲油,冬不凝凍”,漳州八寶印泥的這八大優點必須全部羅列,缺一不可,只有具備這些優點,才能算是好印泥。好印泥對原料是有要求的,普通人可能想像不到,珍珠、瑪瑙、金箔、朱砂等等這些珍貴中藥材,是八寶印泥的重要原料,而八寶印泥的製作方法也特別像炮製中藥。

楊錫偉:像這種好的印泥裡面,就幾百張的金箔在裡面。金箔呢,它不是一次性放進去,他要慢慢慢慢,一點一點放進去。

王魯湘:那金箔放在裡頭起什麼作用呢?

楊錫偉:他就是說,為什麼說漳州的八寶印泥呢,像古代那些書法家用的,它百年不變色,關鍵呢,也是起到一定的作用。對。

王魯湘:我明白了,因為那個我們看一些現在一些老的字畫啊,特別時間越長的的字畫,那個印啊,到後來以後越來越暗淡了,越來越不鮮豔了是吧?

楊錫偉:對。

王魯湘:但是加了金箔以後就能保證它常年很鮮豔。

楊錫偉:對對,沒錯沒錯。

王魯湘:這樣一個很重要的作用。

八寶印泥有三百四十多年的歷史,它與片仔癀和水仙花並稱為“漳州三寶”。漳州是古城,是閩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人才薈集,俊賢輩出,有“海濱鄒魯”的美譽。

楊錫偉:因為八寶印泥它是創始是從康熙十二年一直延續到現在,就魏長安,當時是在漳州東門街賣膏藥店的。

王魯湘:是開藥材店的。

楊錫偉:對,開藥材店的,他是八寶藥膏演變過來,因為這個八寶藥膏當時是很好用,但是很貴,但是這個魏長安他從小就喜歡書畫,所以沒生意的話他就寫寫畫畫,在一次偶然的時候忘記帶印泥的時候,一時興起來呢,他就把那個貼了一個紅藥膏。

王魯湘:哦,他那個八寶藥膏本身是紅顏色的。

楊錫偉:對對。八寶藥膏是紅顏色的,他貼了一個藥膏,蓋在宣紙上,非常的鮮豔。所以呢,後來呢,就漳州他們那個畫友,就說哎,其實你用八寶藥膏來做印泥吧。

王魯湘:就說建議他是吧?

楊錫偉:對,所以說他才開始說,所以為什麼說有麝香啊,有那個紅雙那個什麼,做藥膏用的。到後來做印泥那就不需要那些東西。

王魯湘:像麝香就用不著了。

楊錫偉:對,用不著了。他說是開始演變做八寶印泥,當時很轟動,就是說達官貴人啊,都來買這個八寶印泥,所以一直傳、傳、傳到乾隆皇帝那邊,那就說,你就比如說像在北京的官員吧,春節回來探親,他也跟什麼東門街嘮,他也買了幾盒印泥。

王魯湘:帶到京城去。

楊錫偉:送給那個皇帝用,說貢品貢品就從這邊來。

王魯湘:乾隆年間就已經進宮了。

楊錫偉:對對,就進貢,變成貢品的來源,所以一直沿襲到我們現在。

乾隆皇帝對八寶印泥讚不絕口,他還將印泥賞賜給近臣,成為貢品後的八寶印泥,聲名大振。乾隆十一年(1746),汀漳龍道尹侯嗣達特地為八寶印泥取號“麗華齋”,從此魏氏麗華齋八寶印泥,成為了印泥界知名品牌。而漳州本地,也出現了多家作坊店鋪都號稱是八寶印泥,仿造的多了,品質自然參差不齊,這極大影響了八寶印泥的聲譽。清末,龍溪知縣曹木章曾出示告示,禁止假冒魏氏麗華齋八寶印泥。不過,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關於八寶印泥的歷史文物,是這面民國四年(1915)國民政府農商部頒發給麗華齋的獎憑。

楊錫偉:當時就是說孫文因為八寶印泥當時以前呢,孫中山先生有給他們題字。

王魯湘:我也聽說過,孫中山曾經題過八寶印泥四個字,叫做“品重珍珠”是吧?

楊錫偉:對。

王魯湘:也就是說,他也是用過我們八寶印泥的。

楊錫偉:沒錯沒錯,所以我們在這個當時就是紀念那個95周年的時候,這個是紀念版,紀念孫中山,所以說八寶印泥它歷史是很久的,但為什麼說我們在追溯它的外包裝的時候呢,就沒有,只能到到民國了,追溯到民國期間。

王魯湘:也就清朝時候的八寶印泥我們現在找不到了是嗎?

楊錫偉:很少很少,基本上我們能找的這個盒子呢,只找到民國初期的印泥。

“印紙則桃花欲笑,鈐朱則墨韻增輝”,據說這是民國初年八寶印泥的廣告詞,如此的意境,如此的押韻,是我們看到的最絕妙的形容八寶印泥的文字。但八寶印泥的魅力,並不僅限於它的色相,它的配方和不可完全示人的製作工藝,又為它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在非遺傳承人的盡力配合之下,我們又能瞭解多少它的獨到之處呢?

製作八寶印泥的原料十分考究,其中主要幾種原料:朱砂、珍珠、金箔、瑪瑙、冰片、艾絨、蓖麻油等等,大多是名貴的中藥材。其中朱砂、艾絨、蓖麻油是八寶印泥的三大主要成分,而朱砂是決定印泥成色的關鍵。朱砂是一種天然礦石,它顏色豔麗,並且能持久不變,還有遮蓋性高的特性。經過加工處理後的朱砂,可歷經百年而不變色。朱砂的含量決定了印泥的品質,在普通的印泥中,朱砂的含量在20%左右,而八寶印泥堅持使用純朱砂,含量達到98%以上,可以說是精益求精。

陳油是八寶印泥的另一種主要成分,它其實是經過長期曬制的蓖麻油。陳油的品質和葡萄酒釀造一樣,也講究年份,存放時間越久,加工出來的印泥就越珍貴,八寶印泥使用的陳油一般都在十年以上。陳油在曬制時,要加入花椒,胡椒、八角、冰片等多種中藥材,再經過多道工序處理後,就可以達到防黴、防蛀、防暑、抗凍的效果。至於炮製的方法,則是八寶印泥要保密的工藝。艾絨是印泥的基質,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彈力足,拉力強,長而結實的艾絨纖維是八寶印泥的首選,艾絨的作用是承載朱砂和油脂,使印泥飽滿均勻,有彈性但不起毛。

王魯湘:那麼這個艾絨的話我們過去是怎麼把他這個絨給它提取出來呢。

楊錫偉:那艾絨他要先曬乾,如果是傳統的做法呢,它就先曬乾,再抽絲,它一片艾絨,一片葉子,就抽兩根絲,就一片葉子,抽兩根絲對對對。所以如果是差的艾絨,為什麼有的時候會塞印啊,就是它艾絨裡面比較短比較細,它就會,我們在蓋的時候它就又起毛,會塞到這上面。如果是艾絨,好的艾絨呢,它就不會起到這個作用。所以艾絨,做印,在蓋印過程中它起到的就一定的作用,彈性的作用。

王魯湘:彈性的作用。

楊錫偉:對,他是把那個純朱磦啊,朱砂啊,這類的東西,原料彈出來,

王魯湘:彈出來。

八寶印泥的大部分製作工藝都有獨到之處,無法向外人展示,因為這是它區別於其他印泥的優勢所在。在我們的一再請求之下,楊廠長為我們演示了印泥的調配過程,按一定比例取朱砂粉,珍珠粉,金箔等各種原料,按照先後順序放進器皿中,並同時加入蓖麻陳油攪拌,通常要攪拌兩個小時。當各種原料融合成膏狀後,下一個工序,就是進行捶搗。捶搗看似簡單,其實十分講究,太輕,無法使原料完全融合,太重,又會傷到艾絨纖維,尺度全憑工作人員的經驗和手感。每500克印泥一般要捶搗45分鐘,越是好的印泥捶搗的時間越久,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即使是將印缸中的印泥抹平這道工序,看似容易,其實也並不簡單,在揉揉搓搓之間,要將印泥中的空氣順利排出,才能使印泥更加密實緊致。至於最後印泥表面如何變成這樣平滑,薄如蟬翼的金箔又是如何放上去的,都是八寶印泥不能向外人展示的特殊技藝。觀者只好憑想像力了。

和其他工藝品不一樣,印泥不是作為一個靜止的物品被觀賞或把玩,使用方式是否得當,可以被看作是製作流程的延續,將直接影響到印泥的使用效果。八寶印泥雖然好,但也需要對它進行細緻呵護。

楊錫偉:那以後第二次要臨印的時候,就像我們每一盒印泥,它都要配一個骨簽,就是說你要第二次要臨印的時候就要這樣。

王魯湘:攪一攪。

楊錫偉:攪一攪,因為裡面呢,它攪,不然你用了以後,它金箔,金子,就會跟油跟珠它會稍微分離一下。那每次要臨印之前要先這樣攪,攪一攪把它攪均勻,就像我們挪面這樣挪。

王魯湘:揉面一樣。

楊錫偉:把它打扁,就這樣打扁一下,所以說高檔印泥你要每一次都要這樣臨一下,這個蓋起來效果它非常好,而用這個時間,比如你沒有攪拌,沒有攪拌呢,他用的時間比如一盒印泥,像這樣一盒印泥,可以用500次來比例,如果你沒有這樣攪的話,你只能用到300次左右,最少要浪費。

王魯湘:浪費掉200次的量

王魯湘:這個印泥為什麼要用十幾種材料特別包括這個一些名貴的種草藥方在中間起這個防蟲,防黴的作用呢,因為我們知道,一張名貴的字畫可能要存在上千年的時間,甚至更長的時間,這一個中國宣紙之類的這種字畫材料呢,最怕的就是幾個東西,一個就是起黴,黴變。然後就是怕這個蟲,那麼這個印章呢,蓋在字畫上面起什麼作用呢,除了美學上頭的這一種作用以外,很重要的一個作用是起一個憑信的作用。所以印泥就是要這麼樣的講究。

更多內容,請收看本期《文化大觀園》

編輯:王竹、蒙小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