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臺灣面板設備的黃金十年:本土設備企業經歷完整的產能擴張週期

從1999-2010年的十年時間內, 全球顯示面板仍以LCD顯示技術主導, 直到2010年三星才開始在OLED顯領域發力, 因而在臺灣下游面板產業發展最快的十年裡,

臺灣面板設備廠商營收的高速增長主要來自下游LCD面板需求拉動下的產線投資增量。

2010年之前, 除去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的2009年營收出現負增長外, 其餘年份均實現正增長。

由於面板廠商產線的建設週期通常為1-2年, 因而總體來說, 在面板產線投產峰值年的前1-2年,

設備廠商的營收增速大概率將出現峰值, 如1999年設備廠商營收增長峰值對應2001年產線投產峰值、02年營收增長峰值對應03年投產峰值、04年營收增長峰值對應05年投產峰值、06-07年營收增長峰值對應09年投產峰值。

此外, 設備廠商營收增速的波動相對較小,

主要是因為設備廠商通常不會一次性向面板廠商收取設備全款, 比較常見的收款方式為“3-6-1”, 即在簽訂單時收取30%, 產品驗收時收取60%, 驗收後12個月內收取剩餘10%。 這樣的收款方式弱化了下游面板行業週期性波動對面板設備廠商營收的影響, 使得其營收增速更為穩定。

全球面板產業向中國大陸轉移進程開始後, 臺灣設備廠商也隨即開始業務重心的轉移。

下載本文完整報告, 請在PC端訪問樂晴智庫網站: www.767stock.com

根據Bloomberg的資料顯示, 2006年, 臺灣設備廠商在中國大陸的營收占總營收的比重僅為23.4%;2010年中國大陸面板顯示行業的快速崛起, 臺灣面板廠商在中國大陸的營收增速也隨之達到峰值;到2014年, 臺灣設備廠商在中國大陸的營收占總營收的比重提升至47.7%。

之後, 由於國內包括精測電子在內的自動光學檢測設備廠商, 以及包括聯得裝備、鑫三力(智雲股份子公司)等在內的後段邦定貼合設備廠商逐漸實現對國內面板產線的配套, 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臺灣面板設備廠商在大陸營收的增長。

在1999-2010年的黃金十年內, 設備廠商的股價表現與營收增速走勢基本保持一致。

1999-2010年期間設備廠商營收增速的峰值分別出現在1999、2002、2004、2006-2007以及2010年, 穀值分別出現在2001以及2008-2009年。

對應於臺灣六家主要面板設備廠商上市以來的股價表現,分別在營收增速峰值時出現不同幅度的增長,在營收增速谷值時下跌。

自1999年初(或公司上市之初)至2007年股價高點,六家公司的股價平均漲幅達250.3%,年化投資回報率近20%。

專注後段制程設備及檢測設備的臺灣面板設備廠商

臺灣面板設備廠商主要專注LCD面板後段制程設備及檢測設備。LCD液晶面板製造主要分為三段,前段Array陣列制程、中端Cell成盒制程以及後段Module模組制程。

其中前兩段工藝制程技術難度較大,目前日本、韓國、美國仍佔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我國臺灣地區的面板設備廠商目前在後段設備已基本實現自主生產,並有向中前端拓展的趨勢。

此外,檢測設備貫穿整個面板生產線,臺灣設備廠商在三段制程中均已實現佈局。

黃金十年內臺灣面板設備市場空間的動態變化

在統計1999-2010年間臺灣主要面板廠商每年新投產產線資訊的基礎上,我們按照兩年建設週期平滑處理,從下游產線建設的角度,對十年間臺灣面板設備的市場空間進行了測算。

2002年開始,臺灣面板設備市場空間已經有較大增幅,但絕對值仍不高;2004年,臺灣面板設備市場空間再次出現翻倍的增長,並於2005年達到峰值。

結合產線投產情況,我們認為2002年設備空間的增長主要來自產線數量以及單產線產量的增加,以友達及群創(當時的奇美)產線為例,2002-2003年投產的4/5代線的單線產量至少為7萬片/月,奇美台南工廠月產量甚至達到14.5萬片,遠高於產業起步時單產線每月1-3萬片的產能。

2004-2005年市場空間達到峰值的動力源主要來自高世代線投入的增長,2005-2006年間投產的6世代及以上產線達6條之多,這些產線在設備招標期帶來的增長就反映在2004-2005年臺灣面板產業的市場空間裡。

2006年開始,臺灣面板設備空間已開始出現明顯下滑;之後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面板產線投資退坡,市場空間應聲下滑;2009年開始,大陸面板廠商開始在高世代線發力,宣告臺灣島內面板設備市場的正式衰落。

從全球範圍內主要面板設備廠商在臺灣及中國大陸地區的營收情況來看,2010年也是兩地區設備廠商營收規模位置轉變的拐點。

2006-2009年期間,全球面板及其相關行業均處於低谷,設備廠商在臺灣及中國大陸的營收規模也有所波動,但臺灣地區的營收規模仍明顯高於中國大陸;2010年,兩者營收規模幾乎一致;2011年以後,全球面板設備廠商在中國大陸的營收開始超越臺灣地區的營收。獲取本文完整報告請百度搜索“樂晴智庫”。

點擊下方“瞭解更多”,獲得更多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對應於臺灣六家主要面板設備廠商上市以來的股價表現,分別在營收增速峰值時出現不同幅度的增長,在營收增速谷值時下跌。

自1999年初(或公司上市之初)至2007年股價高點,六家公司的股價平均漲幅達250.3%,年化投資回報率近20%。

專注後段制程設備及檢測設備的臺灣面板設備廠商

臺灣面板設備廠商主要專注LCD面板後段制程設備及檢測設備。LCD液晶面板製造主要分為三段,前段Array陣列制程、中端Cell成盒制程以及後段Module模組制程。

其中前兩段工藝制程技術難度較大,目前日本、韓國、美國仍佔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我國臺灣地區的面板設備廠商目前在後段設備已基本實現自主生產,並有向中前端拓展的趨勢。

此外,檢測設備貫穿整個面板生產線,臺灣設備廠商在三段制程中均已實現佈局。

黃金十年內臺灣面板設備市場空間的動態變化

在統計1999-2010年間臺灣主要面板廠商每年新投產產線資訊的基礎上,我們按照兩年建設週期平滑處理,從下游產線建設的角度,對十年間臺灣面板設備的市場空間進行了測算。

2002年開始,臺灣面板設備市場空間已經有較大增幅,但絕對值仍不高;2004年,臺灣面板設備市場空間再次出現翻倍的增長,並於2005年達到峰值。

結合產線投產情況,我們認為2002年設備空間的增長主要來自產線數量以及單產線產量的增加,以友達及群創(當時的奇美)產線為例,2002-2003年投產的4/5代線的單線產量至少為7萬片/月,奇美台南工廠月產量甚至達到14.5萬片,遠高於產業起步時單產線每月1-3萬片的產能。

2004-2005年市場空間達到峰值的動力源主要來自高世代線投入的增長,2005-2006年間投產的6世代及以上產線達6條之多,這些產線在設備招標期帶來的增長就反映在2004-2005年臺灣面板產業的市場空間裡。

2006年開始,臺灣面板設備空間已開始出現明顯下滑;之後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面板產線投資退坡,市場空間應聲下滑;2009年開始,大陸面板廠商開始在高世代線發力,宣告臺灣島內面板設備市場的正式衰落。

從全球範圍內主要面板設備廠商在臺灣及中國大陸地區的營收情況來看,2010年也是兩地區設備廠商營收規模位置轉變的拐點。

2006-2009年期間,全球面板及其相關行業均處於低谷,設備廠商在臺灣及中國大陸的營收規模也有所波動,但臺灣地區的營收規模仍明顯高於中國大陸;2010年,兩者營收規模幾乎一致;2011年以後,全球面板設備廠商在中國大陸的營收開始超越臺灣地區的營收。獲取本文完整報告請百度搜索“樂晴智庫”。

點擊下方“瞭解更多”,獲得更多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