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諜戰劇《風箏》被禁五年後上映,收穫好評被贊“給了失敗者尊嚴”

劇中, 鄭耀先為了信仰, 為了組織, 背棄了兄弟, 辜負了愛人, 拋棄了女兒, 幾乎負盡天下人。 切換到現實中, “鄭耀先”為了給兄弟們多留一場戲,

一個鏡頭, 甚至一句臺詞, 度過了甘苦自知的五年。

文 | 矮木

編輯 | 金石

1

電影《無間道》開篇引用了《涅槃經》中的一個句子:八大地獄之最, 稱為無間地獄, 為無間斷遭受大苦之意, 故有此名。

《無間道》巧妙地借用了佛家對痛苦的極端描述, 道出了“臥底”這個自古有之的職業所必須要承受的“時無間, 空無間”綿延不絕、非死不可終結的極端折磨。

近期熱播的電視劇《風箏》上演了一幕歷史版的“無間道”——柳雲龍扮演的鄭耀先是國民黨軍統“八大金剛”之一, 同時也是共產黨潛伏在國民黨高層的特工, 代號“風箏”。 不同于以往的諜戰題材, 《風箏》沒有把精力更多放在打打殺殺、成王敗寇的慣常套路裡, 而是回歸人性立場, 展現一場民族悲劇之中,

此方和彼方受制於身份和命運, 各自經歷的無間之苦。

在軍統內部, 鄭耀先是位高權重的“六哥”, 單線聯絡人犧牲後, 在建國後如何證明自己的身份成了鄭耀先面對的最大難題。

《無間道》裡陳永仁說, “明明說好是三年, 可三年之後又三年, 三年之後又三年, 就快十年了老大!“換到《風箏》中鄭耀先的命運裡, 就是“我忍了十年, 我不知道接下來我還要忍幾個十年。 我這一輩子, 還能活幾個十年啊?我什麼時候能活得像個人?”

《無間道》裡傻強一心維護陳永仁, 臨死前意味深長地說, “我沒有, 我沒說你去按摩,

讓琛哥知道你去按摩, 你肯定倒楣了……仁哥, 我好想問你, 今天那個按摩女郎漂亮嗎?”

《風箏》中的鄭耀先也有一群甘願為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 一個為了他撞牆自殺, 一個明明有出逃的機會卻在最後時刻選擇放棄, 彌留之際說的是, “老天待我不薄, 讓我臨死之前還見了六哥一眼……這輩子值了。 ”

無間之苦說的是, 出於信仰, 出於職責, 陳永仁和鄭耀先都不得不利用人世間最純粹的道義和情感, 在不能越界的兩個世界裡面, 長久地承受信仰與現實、道義與使命的無盡撕扯。

不同的是, 陳永仁的苦是戲劇化的架空, 而《風箏》將鄭耀先們甩進了中國自國共內戰到改革開放半個多世紀的時代風雲中, 他們的苦, 隨便翻開某一頁的歷史,

都能輕易地從中找到悽愴的回聲。

2

《風箏》最為可貴的是, 給了失敗者以應有的尊嚴。 國民黨不是以十惡不赦的反動派的形象出現, 而是在轟轟烈烈的大時代中, 一群選擇了另一種信仰的普通人。 一切塵埃落定之際, 鄭耀先訴說自己內心的掙扎, “他們中也有不少的仁人志士, 他們原本可以是好丈夫, 好父親。 ”

劇中還設置了很多“底層反思“的情節, 國民黨內部的權力傾軋, 當權者背棄信仰, 與四萬萬民眾離心離德。 臨近結尾處, 國民黨方面找到了潛伏於大陸40年的“影子”, 說, 党國對不起你。 “影子”答道, 党國沒有對不起我, 党國對不起的是曾經的四萬萬民眾。

既是信仰, 就很難用簡單的是非對錯去評判, 三民主義裡都是好句子, 出問題的從不是信仰,而是利用信仰攫取權力的人。

跳出成王敗寇的二元邏輯,回望幾十年前的歷史,大家各為其主,立場不同,再去考量其中的愛恨情仇,也就沒有那麼多乖戾和偏見,歷史不是製造仇恨的工具,歷史只會製造一聲又一聲沉甸甸的歎息。

真正高級的文藝作品,會越過意識形態的藩籬,發掘背後的普遍人性。“鄭耀先”這個人物之所以立得住,不是因為風流倜儻、隱忍不發、意志堅定,恰恰是因為“特工”身份在每一次行使使命的過程中,他還有感知痛苦的能力。

那是他要消滅的敵人,那也是他的兄弟和愛人,每一個短兵相接的時刻,鄭耀先都會對著掉進自己圈套的兄弟無比痛苦地說一句,“你為什麼要來”、“你怎麼那麼傻?”他請求組織去送昔日的兄弟最後一程,給自己視作知己的“影子”自我了斷的尊嚴。信仰讓他不得不為之,人性讓他必須承受與之相應的一切痛苦。

對這些痛苦的感知,是人之為人最寶貴的部分。在他的命運裡,“活得像個人”始終是個奢望,很讓人唏噓的是,恰恰是這些疾痛慘怛的時刻,才能給他片刻“活得像個人”的瞬間。

《風箏》的熱播還帶火了其中的反派宮庶,以階級鬥爭的立場看,宮庶是國民黨大特務,死有餘辜,罪有應得。但從一個人的角度,他抗擊日軍,為國家盡了忠;替兄弟兩肋插刀,有男人應有的義;為了伴侶隻身犯險,分別後八年不近女色,更有男人最稀缺的專一。

演員孫斌在《風箏》中飾宮庶

在時代的滾滾車輪之下,人常常無力抵抗什麼,十幾年後宮庶和鄭耀先歷盡劫波後重逢,等來的卻是被自己仰望了半生的對方從背後指向自己的槍,宮庶的信仰崩塌了,鄭耀先前半生鼓吹的仁與義也崩塌了,一場悲劇裡面,並沒有什麼真正的勝利者,細想之下誰又不是可憐人?

3

作為一部極其罕見的將時間線延長至反右、文革、改革開放的諜戰劇,《風箏》拍攝於2013年,期間經歷多次定檔、撤檔,再定檔、再撤檔的過程,直至2017年底,才終於在衛視播出。

圍繞著《風箏》的幕後故事很多。第一次撤檔時,飾演高君寶的青年演員裴興雷人在拉薩,聽到消息時哭了一場。在最初接到劇本時,他也曾大哭過一次,那是看到了劇中的一段臺詞,在養母墳前,劇中身為中統後代的他對做紅衛兵的妹妹說了一段話,那是一段對歷史的反思,令裴興雷當場淚下。為了給《風箏》祈福,他去布達拉宮、大昭寺轉經,不想一等就是四年,四年中,每次到西藏,他都會轉山轉湖為《風箏》祈福,希望這部作品能不辜負所有人209天的付出。

《風箏》經歷種種波折後播出,裴興雷特地寫了一篇文章,以一個青年演員的天真坦誠地跟觀眾交心:我們當下的影視作品不能只停留在娛樂,我們得有表達真相的作品,表達我們的生活,表達人世間的情感,表達不同立場的不同信仰,表達人性的深不可測不可預見,表達信仰的崇高價值,在崇高的理想下走得再慢也能到達。

而宮庶的扮演者孫斌幾乎延續了劇中人物的義氣與決絕,“風箏不播,我不接戲“。結果到2017年電視劇播出,柳雲龍不得不聯合劇組網路尋人,最終才把孫斌”炸“了出來。

的確是沒有歲月可回頭,五年中,2014年火了《北平無戰事》,2015年是《偽裝者》,到了2016年,霸屏的都變成了流量劇,諜戰劇徹底告別了自己的黃金時代。

劇中的鄭耀先為了信仰,為了組織,背棄了兄弟,辜負了愛人,拋棄了女兒,幾乎負盡天下人。切換到現實中,最終播出版的《風箏》從原本的51集,變成了最終的46集,部分臺詞更改使得劇中有不少聲畫不對位的鏡頭,那段令裴興雷落淚的臺詞,拍哭了很多人的兄弟情,都沒能跟更多觀眾見面。“鄭耀先”為了給兄弟們多留一場戲,一個鏡頭,甚至一句臺詞,度過了甘苦自知的五年。

幾十年過去,時間會讓人們對過往的歷史有更加公正的審視,民族危亡的時刻,總會有人為了信仰挺身而出,而待江山平定,總該有人去記錄他們的故事。對於那些淹沒于歷史長河不能再發聲的人們,那些過往曾有過的高潔的信仰,義無反顧的犧牲,被埋沒的永遠無法言說的委屈,《風箏》的出現,或多或少,也能算得上是一種安慰。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

侵權必究

想看更多,請移步每日人物微信公號(ID:meirirenwu)。

出問題的從不是信仰,而是利用信仰攫取權力的人。

跳出成王敗寇的二元邏輯,回望幾十年前的歷史,大家各為其主,立場不同,再去考量其中的愛恨情仇,也就沒有那麼多乖戾和偏見,歷史不是製造仇恨的工具,歷史只會製造一聲又一聲沉甸甸的歎息。

真正高級的文藝作品,會越過意識形態的藩籬,發掘背後的普遍人性。“鄭耀先”這個人物之所以立得住,不是因為風流倜儻、隱忍不發、意志堅定,恰恰是因為“特工”身份在每一次行使使命的過程中,他還有感知痛苦的能力。

那是他要消滅的敵人,那也是他的兄弟和愛人,每一個短兵相接的時刻,鄭耀先都會對著掉進自己圈套的兄弟無比痛苦地說一句,“你為什麼要來”、“你怎麼那麼傻?”他請求組織去送昔日的兄弟最後一程,給自己視作知己的“影子”自我了斷的尊嚴。信仰讓他不得不為之,人性讓他必須承受與之相應的一切痛苦。

對這些痛苦的感知,是人之為人最寶貴的部分。在他的命運裡,“活得像個人”始終是個奢望,很讓人唏噓的是,恰恰是這些疾痛慘怛的時刻,才能給他片刻“活得像個人”的瞬間。

《風箏》的熱播還帶火了其中的反派宮庶,以階級鬥爭的立場看,宮庶是國民黨大特務,死有餘辜,罪有應得。但從一個人的角度,他抗擊日軍,為國家盡了忠;替兄弟兩肋插刀,有男人應有的義;為了伴侶隻身犯險,分別後八年不近女色,更有男人最稀缺的專一。

演員孫斌在《風箏》中飾宮庶

在時代的滾滾車輪之下,人常常無力抵抗什麼,十幾年後宮庶和鄭耀先歷盡劫波後重逢,等來的卻是被自己仰望了半生的對方從背後指向自己的槍,宮庶的信仰崩塌了,鄭耀先前半生鼓吹的仁與義也崩塌了,一場悲劇裡面,並沒有什麼真正的勝利者,細想之下誰又不是可憐人?

3

作為一部極其罕見的將時間線延長至反右、文革、改革開放的諜戰劇,《風箏》拍攝於2013年,期間經歷多次定檔、撤檔,再定檔、再撤檔的過程,直至2017年底,才終於在衛視播出。

圍繞著《風箏》的幕後故事很多。第一次撤檔時,飾演高君寶的青年演員裴興雷人在拉薩,聽到消息時哭了一場。在最初接到劇本時,他也曾大哭過一次,那是看到了劇中的一段臺詞,在養母墳前,劇中身為中統後代的他對做紅衛兵的妹妹說了一段話,那是一段對歷史的反思,令裴興雷當場淚下。為了給《風箏》祈福,他去布達拉宮、大昭寺轉經,不想一等就是四年,四年中,每次到西藏,他都會轉山轉湖為《風箏》祈福,希望這部作品能不辜負所有人209天的付出。

《風箏》經歷種種波折後播出,裴興雷特地寫了一篇文章,以一個青年演員的天真坦誠地跟觀眾交心:我們當下的影視作品不能只停留在娛樂,我們得有表達真相的作品,表達我們的生活,表達人世間的情感,表達不同立場的不同信仰,表達人性的深不可測不可預見,表達信仰的崇高價值,在崇高的理想下走得再慢也能到達。

而宮庶的扮演者孫斌幾乎延續了劇中人物的義氣與決絕,“風箏不播,我不接戲“。結果到2017年電視劇播出,柳雲龍不得不聯合劇組網路尋人,最終才把孫斌”炸“了出來。

的確是沒有歲月可回頭,五年中,2014年火了《北平無戰事》,2015年是《偽裝者》,到了2016年,霸屏的都變成了流量劇,諜戰劇徹底告別了自己的黃金時代。

劇中的鄭耀先為了信仰,為了組織,背棄了兄弟,辜負了愛人,拋棄了女兒,幾乎負盡天下人。切換到現實中,最終播出版的《風箏》從原本的51集,變成了最終的46集,部分臺詞更改使得劇中有不少聲畫不對位的鏡頭,那段令裴興雷落淚的臺詞,拍哭了很多人的兄弟情,都沒能跟更多觀眾見面。“鄭耀先”為了給兄弟們多留一場戲,一個鏡頭,甚至一句臺詞,度過了甘苦自知的五年。

幾十年過去,時間會讓人們對過往的歷史有更加公正的審視,民族危亡的時刻,總會有人為了信仰挺身而出,而待江山平定,總該有人去記錄他們的故事。對於那些淹沒于歷史長河不能再發聲的人們,那些過往曾有過的高潔的信仰,義無反顧的犧牲,被埋沒的永遠無法言說的委屈,《風箏》的出現,或多或少,也能算得上是一種安慰。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

侵權必究

想看更多,請移步每日人物微信公號(ID:meirirenwu)。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