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客家服飾如此的精緻,你瞭解的客家服、飾有多少?

你瞭解客家服飾嗎?

客家服飾的分類就其本義包括“服”和“飾”兩大類。

“服”即通常意義上的衣服;

“飾”指配飾, 指衣服上搭配的一些裝飾物品。

緣起

客家服飾歷史悠久, 據史料記載, 唐末及兩宋時期由於中原戰亂南遷, 客家先民把優秀的中原文化藝術、人情風俗帶到了閩粵贛, 並與當地土著風情文化不斷交融, 形成了由中原文化藝術元素為基礎變化發展而來的文化藝術形式, 客家服飾在這時期得到了較全面的充分的傳承、發展, 創造了以簡潔大方、舒適耐磨的客家服飾, 成為客家傳統文化藝術寶庫當中的奇葩。

演變

客家人至遲于宋代形成, 據有關研究, 宋元時期為客家傳統服飾特色凸顯階段, 明清時期則是成熟階段。 也就是說, 至遲於明清之時客家傳統服飾就形成了鮮明的特色, 並自成體系。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 隨著客家研究熱潮的興起, 客家傳統服飾文化研究也日益深入, 內容涉及客家傳統服飾的形制、色彩、紋樣、製作材料、工藝技術和民俗文化等。

特點

客家傳統服飾是客家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 以中原漢服為基礎, 吸收了生活在贛閩粵邊區的佘、瑤等少數民族的服飾元素, 並逐漸適應當地地理環境而發展起來的藝術結晶。 它不但種類多樣, 工藝精湛, 而且還融入了客家族群的風情習俗、藝術智慧和審美情趣, 文化內涵非常豐富, 是漢族服飾藝術的一朵奇葩。

自然和諧美

樸素、簡潔美

深色素淨 素雅嚴肅

實用經濟美種類

客家服飾的種類繁多,客家人稱衣服為“衫褲”。“衫”指上衣,褲指下衣。“上穿大襟衫,下著大襠褲”是客家人最常見的衣著打扮。大襟衫是客家人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除了大襟衫之外,客家人也穿對襟衫。與上衣相關聯的,就是圍裙。

客家人的圍裙裙身上及胸口,下至膝蓋,常用一塊花色耐髒的單布做成,多為客家女子勞作時穿著。嚴格說來,圍裙並不是上衣,一般不可單用,常穿於大襟衫表面,為勞作時防止弄髒衣衫而穿戴的附屬服飾,帽子也是衣服的一部分。

客家傳統服飾以婦女、兒童服飾最具特色,以客家藍衫(大襟衫)、大襠褲、涼帽、冬頭帕、圍身裙、繡花鞋及鞋墊和繡花童帽等服飾為典型代表。以下擇其介紹:

客家藍衫

藍衫又名長衫或大襟衫:

● 長衫:指其衣長及小腿。

● 藍衫:指布的顏色為藍色。

● 大襟衫:指開襟的造型。

這類型衣服的功能,不但適合工作,且輕便實用,符合經濟原則,客家藍衫和藍染,因而成為客家文化象徵之一。

大襟衫

大襟衫是客家人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其服裝結構的特點是:直領、斜襟、布扣、寬袖、無口袋。客家人的大襟衫按照服裝的長度,可分為長衫、中長衫和短衫3類。長衫亦稱長袍,因衫長至腳踝而得名,多為老年男性天冷時穿。短大襟衫與平常短衫差不多,為便於勞作,又在下擺處開小襟。中長式大襟衫的長度介於長衫與短衫之間,一般長及腿部,多在休閒時如逢年過節、走親戚、辦喜事時穿。一般來說,年輕婦女的大襟衫裝飾較多,美觀亮麗,中老年婦女的則稍為樸素、莊重。

大褲襠

大襠褲是客家人最為常見的下衣,幾乎在各種場合下都可以看到。客家人的大襠褲的特點是褲腰、褲腿均寬鬆、肥大,褲腿直筒裁剪,通風透氣,便於上撏下放。這種設計,是為了適應客家人田間勞作的需要,如果緊了,就不適於勞作時的彎腰邁腿。

涼帽

涼帽,又稱涼笠,是客家婦女外出時用於遮陽、防沙的頭飾,主要流行於粵東、閩西地區,贛南少見。涼帽與斗笠有較強的相似性,特色在於涼帽帽檐四周縫有帽簾,不僅有笠的特徵,而且有帽的特色,戴起來飄逸之感隨之而來。帽簾顏色一般以黑、藍兩色為主,也有白、灰等色,以柔軟的綢布或紗帳布為佳。

關於涼帽的來歷,閩西有個美麗的傳說。唐朝仙人呂洞賓與客家農婦鬥智,自愧不如,稱讚客家婦女真了不起,並送頭巾一條留念,保佑終生聰明美麗。農婦將頭巾掛在斗笠的邊沿,成為笠披,更顯得伶俐好看。

在梅縣,也有一個傳說。明朝滅亡後,太子朱慈烺由東宮侍讀李士淳帶離京城。李士淳老師將年方十六歲的太子帶回梅縣鬆口老家居住,後恐走漏風聲,又和太子在陰那山靈光寺內住了下來。最終太子朱慈烺便隱名出家,在靈光寺內當了和尚。相傳陪同太子南逃的宮女,逃到梅縣鬆口一帶的山村時遭清兵追殺。村裡正在織篾的幾位篾匠,機靈地把織竹帽的半成品扣在南逃的宮女頭上,旁邊的客家婦女用黑布頭巾往竹帽上一搭,擋住了臉龐,拉她們在田裡勞作,躲過了劫難。從此,北方宮女也變成客家勞動婦女了。

冬頭帕

冬頭帕又稱柳條帕,簡稱頭帕,是客家婦女秋冬季節用於防風、防寒的裹首之物。它主要在贛南的定南、龍南和全南三縣流行,分為冬頭帕和半冬頭兩類。冬頭帕由三個部分構成:條帕、護額和花帶。條帕是一塊長方形紅花布,常以紅黑藍白等色相間,紋樣為直線條。護額用較厚實保暖的黑布雙層折疊而成,花帶簡稱帶子,長約2尺,寬約2釐米。

每條冬頭帕抹額兩端各縫有一條花帶。花帶上繡滿了以文字、菱形和三角形為主的紋樣。“三南”地處贛南與粵東交界處,山深林茂,溪流密佈,時有大霧,終日難以散開,致使空氣潮濕。所以,客家婦女一旦人到中年就會常戴冬頭帕。而在古時,冬頭帕還是年輕客家女子結婚時的嫁妝和產婦坐月子期間的必戴之物。

圍身裙

圍身裙俗稱水裙,是客家婦女穿著最為花哨的服飾之一。由於圍身裙大部分都會繡上各式紋樣圖案,所以又有繡花圍裙之稱。它一般裁製成倒鐘形,胸口部用一塊淡色布料作表,刺上吉祥花卉,與底布形成色彩對比,從而達到裝飾效果。圍身裙裙身稍長,上及胸口,下及腿部,常穿於大襟衫表面,是勞作時防髒的服飾。穿時,用繩帶或銀鏈系扣,上吊於頸,下圍於腰。

客家圍裙

關於這種圍裙的來歷,閩西有一個民間故事:據說唐朝詩人羅隱途經一客家婦女的家門口,並與其鬥智,輸了之後,稱讚客家婦女真了不起,並送頭巾一條作留念,祝願她們終生聰明美麗。農婦則將頭巾系在腰間,顯得更加好看。五華縣亦有一個類似的傳說,某年春耕時節,羅隱騎馬路過,見有一群婦女在插秧,便問道"姑娘插秧如穿梭,試問有幾成幾千幾百幾十幾隻跡?"有個姑娘反問道"秀才馬兒耳赤赤,請問有幾萬幾千幾百幾十幾隻跡?羅秀才被反問住了,很不好意思.他見婦女胸前和身上濺滿泥漿,便取下馬身上披布,撕成幾段,說:“你們都很聰明秀氣,我給你們每人一塊布,把它圍在身上,這樣就不會弄髒衣服了。”姑娘們都把它圍在身前。從此,客家婦女就用起圍身裙來了。製作材料

客家傳統服飾的製作材料主要是苧布、葛布、棉布和少量絲綢,染料主要是藍靛。這和贛閩粵邊區的氣候有關,因為贛閩粵邊區的氣候適合苧麻、葛、藍靛等經濟作物的生長,而棉花、蠶桑的產量則非常低。

文化

特性

在長期逐步形成的觀念習俗中,對於服飾的顏色,作為一種客家女服飾象徵的符號,有它自身的一套規矩。如金黃色,在封建社會裡作為皇帝制服的專用色,百姓若用以做服裝,便會有想“黃袍加身”的大罪,誰也不想去惹,客家服裝中便無此顏色:深紫色,是官宦“紫袍玉帶”的專用色,客家平民也不用;黑、白,玄、青、紅、藍便成了客家平民的常用色。在客家習俗中,紅色象徵喜慶、大紅大綠搭配象徵吉祥富貴、黑色藍色象徵嚴肅莊重、白色青色象徵素雅高潔。

客家服飾是客家文化的表像特徵,也是折射其歷史的一面鏡子。客家服飾的款式結構、首飾佩件、裝飾圖案,都有一定的意義、一定的來源,形象而含蓄地承載著本民族的歷史。客家服飾講究樸素實用,寬敞簡便。在色調方面遍喜穿素色,尤以藍、黑、灰色(一說白色)最為流行,質地多為粗布,漂藍緞烏成衣,自織夏布做帳。也有用夏布做夏衣穿的。這也許就是客家人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體現。

實用經濟美種類

客家服飾的種類繁多,客家人稱衣服為“衫褲”。“衫”指上衣,褲指下衣。“上穿大襟衫,下著大襠褲”是客家人最常見的衣著打扮。大襟衫是客家人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除了大襟衫之外,客家人也穿對襟衫。與上衣相關聯的,就是圍裙。

客家人的圍裙裙身上及胸口,下至膝蓋,常用一塊花色耐髒的單布做成,多為客家女子勞作時穿著。嚴格說來,圍裙並不是上衣,一般不可單用,常穿於大襟衫表面,為勞作時防止弄髒衣衫而穿戴的附屬服飾,帽子也是衣服的一部分。

客家傳統服飾以婦女、兒童服飾最具特色,以客家藍衫(大襟衫)、大襠褲、涼帽、冬頭帕、圍身裙、繡花鞋及鞋墊和繡花童帽等服飾為典型代表。以下擇其介紹:

客家藍衫

藍衫又名長衫或大襟衫:

● 長衫:指其衣長及小腿。

● 藍衫:指布的顏色為藍色。

● 大襟衫:指開襟的造型。

這類型衣服的功能,不但適合工作,且輕便實用,符合經濟原則,客家藍衫和藍染,因而成為客家文化象徵之一。

大襟衫

大襟衫是客家人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其服裝結構的特點是:直領、斜襟、布扣、寬袖、無口袋。客家人的大襟衫按照服裝的長度,可分為長衫、中長衫和短衫3類。長衫亦稱長袍,因衫長至腳踝而得名,多為老年男性天冷時穿。短大襟衫與平常短衫差不多,為便於勞作,又在下擺處開小襟。中長式大襟衫的長度介於長衫與短衫之間,一般長及腿部,多在休閒時如逢年過節、走親戚、辦喜事時穿。一般來說,年輕婦女的大襟衫裝飾較多,美觀亮麗,中老年婦女的則稍為樸素、莊重。

大褲襠

大襠褲是客家人最為常見的下衣,幾乎在各種場合下都可以看到。客家人的大襠褲的特點是褲腰、褲腿均寬鬆、肥大,褲腿直筒裁剪,通風透氣,便於上撏下放。這種設計,是為了適應客家人田間勞作的需要,如果緊了,就不適於勞作時的彎腰邁腿。

涼帽

涼帽,又稱涼笠,是客家婦女外出時用於遮陽、防沙的頭飾,主要流行於粵東、閩西地區,贛南少見。涼帽與斗笠有較強的相似性,特色在於涼帽帽檐四周縫有帽簾,不僅有笠的特徵,而且有帽的特色,戴起來飄逸之感隨之而來。帽簾顏色一般以黑、藍兩色為主,也有白、灰等色,以柔軟的綢布或紗帳布為佳。

關於涼帽的來歷,閩西有個美麗的傳說。唐朝仙人呂洞賓與客家農婦鬥智,自愧不如,稱讚客家婦女真了不起,並送頭巾一條留念,保佑終生聰明美麗。農婦將頭巾掛在斗笠的邊沿,成為笠披,更顯得伶俐好看。

在梅縣,也有一個傳說。明朝滅亡後,太子朱慈烺由東宮侍讀李士淳帶離京城。李士淳老師將年方十六歲的太子帶回梅縣鬆口老家居住,後恐走漏風聲,又和太子在陰那山靈光寺內住了下來。最終太子朱慈烺便隱名出家,在靈光寺內當了和尚。相傳陪同太子南逃的宮女,逃到梅縣鬆口一帶的山村時遭清兵追殺。村裡正在織篾的幾位篾匠,機靈地把織竹帽的半成品扣在南逃的宮女頭上,旁邊的客家婦女用黑布頭巾往竹帽上一搭,擋住了臉龐,拉她們在田裡勞作,躲過了劫難。從此,北方宮女也變成客家勞動婦女了。

冬頭帕

冬頭帕又稱柳條帕,簡稱頭帕,是客家婦女秋冬季節用於防風、防寒的裹首之物。它主要在贛南的定南、龍南和全南三縣流行,分為冬頭帕和半冬頭兩類。冬頭帕由三個部分構成:條帕、護額和花帶。條帕是一塊長方形紅花布,常以紅黑藍白等色相間,紋樣為直線條。護額用較厚實保暖的黑布雙層折疊而成,花帶簡稱帶子,長約2尺,寬約2釐米。

每條冬頭帕抹額兩端各縫有一條花帶。花帶上繡滿了以文字、菱形和三角形為主的紋樣。“三南”地處贛南與粵東交界處,山深林茂,溪流密佈,時有大霧,終日難以散開,致使空氣潮濕。所以,客家婦女一旦人到中年就會常戴冬頭帕。而在古時,冬頭帕還是年輕客家女子結婚時的嫁妝和產婦坐月子期間的必戴之物。

圍身裙

圍身裙俗稱水裙,是客家婦女穿著最為花哨的服飾之一。由於圍身裙大部分都會繡上各式紋樣圖案,所以又有繡花圍裙之稱。它一般裁製成倒鐘形,胸口部用一塊淡色布料作表,刺上吉祥花卉,與底布形成色彩對比,從而達到裝飾效果。圍身裙裙身稍長,上及胸口,下及腿部,常穿於大襟衫表面,是勞作時防髒的服飾。穿時,用繩帶或銀鏈系扣,上吊於頸,下圍於腰。

客家圍裙

關於這種圍裙的來歷,閩西有一個民間故事:據說唐朝詩人羅隱途經一客家婦女的家門口,並與其鬥智,輸了之後,稱讚客家婦女真了不起,並送頭巾一條作留念,祝願她們終生聰明美麗。農婦則將頭巾系在腰間,顯得更加好看。五華縣亦有一個類似的傳說,某年春耕時節,羅隱騎馬路過,見有一群婦女在插秧,便問道"姑娘插秧如穿梭,試問有幾成幾千幾百幾十幾隻跡?"有個姑娘反問道"秀才馬兒耳赤赤,請問有幾萬幾千幾百幾十幾隻跡?羅秀才被反問住了,很不好意思.他見婦女胸前和身上濺滿泥漿,便取下馬身上披布,撕成幾段,說:“你們都很聰明秀氣,我給你們每人一塊布,把它圍在身上,這樣就不會弄髒衣服了。”姑娘們都把它圍在身前。從此,客家婦女就用起圍身裙來了。製作材料

客家傳統服飾的製作材料主要是苧布、葛布、棉布和少量絲綢,染料主要是藍靛。這和贛閩粵邊區的氣候有關,因為贛閩粵邊區的氣候適合苧麻、葛、藍靛等經濟作物的生長,而棉花、蠶桑的產量則非常低。

文化

特性

在長期逐步形成的觀念習俗中,對於服飾的顏色,作為一種客家女服飾象徵的符號,有它自身的一套規矩。如金黃色,在封建社會裡作為皇帝制服的專用色,百姓若用以做服裝,便會有想“黃袍加身”的大罪,誰也不想去惹,客家服裝中便無此顏色:深紫色,是官宦“紫袍玉帶”的專用色,客家平民也不用;黑、白,玄、青、紅、藍便成了客家平民的常用色。在客家習俗中,紅色象徵喜慶、大紅大綠搭配象徵吉祥富貴、黑色藍色象徵嚴肅莊重、白色青色象徵素雅高潔。

客家服飾是客家文化的表像特徵,也是折射其歷史的一面鏡子。客家服飾的款式結構、首飾佩件、裝飾圖案,都有一定的意義、一定的來源,形象而含蓄地承載著本民族的歷史。客家服飾講究樸素實用,寬敞簡便。在色調方面遍喜穿素色,尤以藍、黑、灰色(一說白色)最為流行,質地多為粗布,漂藍緞烏成衣,自織夏布做帳。也有用夏布做夏衣穿的。這也許就是客家人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體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