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Arts破發背後的幣圈私募代投灰產:多層代投躲避ICO監管

Arts破發, 聯合創始人被抓。 一場轟轟烈烈的幣圈地震, 呼之欲出。 然而在這背後, 是私募代投的灰色產業, 是國內ICO被禁後, 虛擬代幣市場更加隱秘的野蠻生長。

本文共計1955字, 閱讀時間約5分鐘。

記者 | 劉景豐 孫逸軒

編輯 | 趙力

經歷了一周的狂跌後, 幣圈或將迎來一場地震。

2月4日, 一個名為ARTS的境外交易所ICO項目因代幣價格持續走低跌破發行價, 被投資人聯合舉報涉嫌詐騙, 項目聯合創始人蔣傑被投資人扭送至北京金融局信訪辦公室。

據媒體報導, 蔣傑目前已被警方控制, 北京金融局內部已經將此事件定性為「金融詐騙」。

看上去是一場“金融詐騙”, 然而背後牽出的卻是在國內ICO被禁後滋生的幣圈私募代投灰產。 結合4日晚《金融時報》旗下中國金融新聞網報導, 稱監管層將針對境內外ICO和虛擬貨幣交易採取一系列監管措施, 包括取締相關商業存在, 取締、處置境內外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網站等。

幣圈地震, 呼之欲出。

境外ICO項目破發被舉報

Arts是一個利用區塊鏈技術解決傳統藝術行業中作品真偽判定難、權利歸屬判定難以及流動性弱難以定價三大難點的項目。

公開信息顯示, 蔣傑為Arts聯合創始人, 蔣傑曾透露,

Arts真正的實際控制人叫做Andrea, Andrea中文名叫洪鶴庭。 其早年創立51空中藝術館, 而後想結合區塊鏈, 成立了Arts專案。 但是洪鶴庭並沒有出現在Arts的創始團隊和白皮書中。

1月8日Arts在海外開始私募, 總量10億, 募集25000ETH-35000ETH, 折合的代幣價格約為0.66元每個。 第二天, Arts便被爆出利用海外藝庫網資訊進行虛假宣傳,

投資者向海外藝庫網求證後, 海外藝庫網也發佈聲明稱Arts專案資訊完全為抄襲和海外藝庫網無關。

據一名參與Arts私募的投資者稱, Arts被爆虛假宣傳後, 部分投資者確實得知了該消息, 但是並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 “在幣圈的人, 都會見到這種情況, 實際上當時我是抱著僥倖的心理, 打算上線後在上漲後就賣掉。 ”

1月20日, Arts在澳洲U網上線。 據金色財經報導稱, 當天Arts價格最高為0.73元, 最低價格為0.17元, 之後價幣價圍繞0.38元人民幣附近上下波動。 與私募時價格相比近乎腰斬。

這引起投資人的極度不滿, 投資紛紛要求專案方退幣。 據“有幣報導, ”Arts內部對於是否退幣存在巨大的分歧。 蔣傑作為聯合創始人在官方交流群答應退幣, 之後又反悔, 並表示對投資人進行補償, 但投資人不買帳, 並堅持要求退幣。

2月4日, Arts在交易所的價格跌至0.12元, 由此引發投資人組織上訪、舉報和線下上門維權, 投資者將聯合創始人蔣傑“護送”到北京金融局, 並進行舉報。

“代投”為境外ICO開了門

2017年9月4日國內已經將ICO等市場禁止, 為何還存在投資人參與ICO的情況?

答案是幕後的代投產業。所謂代投,即在國內ICO被禁之後,部分數位貨幣投資者為了繼續參與ICO項目,委託協力廠商將資金參與到國際ICO項目中。

一般扮演“代投”角色的,是一些掌握幣圈資訊的線下交易“中間人”,以自己掌握的資訊為新入場的“小白”投資者提供數字貨幣投資管道。

參與Arts私募的投資者王新告訴尋找中國創客,Arts專案是1月初他在微信群裡看到的,“當時是一個朋友告訴我這個項目的,我把錢交給一個私募基金,由他們聯繫上線的基金會,通過一個註冊在國外的基金會投進海外ICO項目中。”

在這次投資中,他投入了超過10萬元,但是他並沒有參與到北京市金融辦的維權活動中。

實際上他的這次投資,已經是經過了多層“代投”。“這是一個樹狀結構,首先散戶的錢會集中到一些小的‘中間人’手裡;然後由他們交到上一層的私募機構;私募機構再去找專案方成立的海外基金會,拿到ICO專案發行的一定數量的代幣。”

這種方式便很好地繞開了政策的監管。“對項目而言註冊地、發行地都在國外,對投資者而言這是自願投資行為。”王新說。

實際上這為境外ICO在國內開了一扇門。

根據統計,按照目前的匯率,ARTS 事件共涉及金額約 2.6 億人民幣。這只是個粗略統計,據瞭解,在 ARTS 的私募過程中存在大量杠杆和期權交易,實際數額並未達到如此數額。

“代投”已成產業,或達上萬人參與

隨著2017年底數位貨幣的瘋狂上漲,動輒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收益讓人們對虛擬貨幣投資趨之若鶩。“代投”也由此形成產業。

新浪財經此前曾對這一產業進行報導。起初,發行方製作好新的專案在公開發行之前,向業內的自媒體、代投基金、從業者和交易所從業人員折價甚至贈送新的融資貨幣,並承諾此後給予較高的拿幣額度。經過一輪炒作之後,完成利益的“共贏”。

在此過程中,宣傳至關重要。能否吸引足夠的資金參與往往成為一種新發項目的成敗關鍵。所謂“優質”區塊鏈專案方在製作好新的項目之後,會在公開發行之前會,進行多輪的內部融資。

專案方會向代投“私募”機構或相關自媒體提供一定的內部贈幣或者優惠認購額度。價格通常為ICO銷售價格基礎上的5折到9折不等,這個折扣就是項目方獎勵幫助代投的機構或、自媒體或個人的獎勵。具體獎勵會根據消耗私募額度的數量來定,通常做代投的人會拿一定的獎勵,同時向個人收取代投費用。

模式在不斷反覆運算演進後,引來了資本大鱷的關注。2017年底,幣圈幾位大佬成立了新的攻守同盟,形成一條利益鏈。

對內:通過投資和參股,影響數十家業內自媒體帳號一同進退;通過參股交易以保證自己所推行的“加密貨幣”能夠順利上線推廣銷售,即便本身該幣種的資質存疑。

對外:通過平臺優勢尋找優質的專案,通過自己的小圈子分享炒作;建立內部的微信群並收取高昂的入群費,一旦入群就保證優先能夠買到,肯定能在交易平臺上線的“新幣”。

最終實際買單的,無疑就是在交易平臺ICO上市後真實買入的投資者。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稱,“代投”這一群體中,除了一些規模叫大的“私募”,一些協力廠商的“中間人”也會參與其中。這一群體的數量,如今或達到上萬人。

為何還存在投資人參與ICO的情況?

答案是幕後的代投產業。所謂代投,即在國內ICO被禁之後,部分數位貨幣投資者為了繼續參與ICO項目,委託協力廠商將資金參與到國際ICO項目中。

一般扮演“代投”角色的,是一些掌握幣圈資訊的線下交易“中間人”,以自己掌握的資訊為新入場的“小白”投資者提供數字貨幣投資管道。

參與Arts私募的投資者王新告訴尋找中國創客,Arts專案是1月初他在微信群裡看到的,“當時是一個朋友告訴我這個項目的,我把錢交給一個私募基金,由他們聯繫上線的基金會,通過一個註冊在國外的基金會投進海外ICO項目中。”

在這次投資中,他投入了超過10萬元,但是他並沒有參與到北京市金融辦的維權活動中。

實際上他的這次投資,已經是經過了多層“代投”。“這是一個樹狀結構,首先散戶的錢會集中到一些小的‘中間人’手裡;然後由他們交到上一層的私募機構;私募機構再去找專案方成立的海外基金會,拿到ICO專案發行的一定數量的代幣。”

這種方式便很好地繞開了政策的監管。“對項目而言註冊地、發行地都在國外,對投資者而言這是自願投資行為。”王新說。

實際上這為境外ICO在國內開了一扇門。

根據統計,按照目前的匯率,ARTS 事件共涉及金額約 2.6 億人民幣。這只是個粗略統計,據瞭解,在 ARTS 的私募過程中存在大量杠杆和期權交易,實際數額並未達到如此數額。

“代投”已成產業,或達上萬人參與

隨著2017年底數位貨幣的瘋狂上漲,動輒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收益讓人們對虛擬貨幣投資趨之若鶩。“代投”也由此形成產業。

新浪財經此前曾對這一產業進行報導。起初,發行方製作好新的專案在公開發行之前,向業內的自媒體、代投基金、從業者和交易所從業人員折價甚至贈送新的融資貨幣,並承諾此後給予較高的拿幣額度。經過一輪炒作之後,完成利益的“共贏”。

在此過程中,宣傳至關重要。能否吸引足夠的資金參與往往成為一種新發項目的成敗關鍵。所謂“優質”區塊鏈專案方在製作好新的項目之後,會在公開發行之前會,進行多輪的內部融資。

專案方會向代投“私募”機構或相關自媒體提供一定的內部贈幣或者優惠認購額度。價格通常為ICO銷售價格基礎上的5折到9折不等,這個折扣就是項目方獎勵幫助代投的機構或、自媒體或個人的獎勵。具體獎勵會根據消耗私募額度的數量來定,通常做代投的人會拿一定的獎勵,同時向個人收取代投費用。

模式在不斷反覆運算演進後,引來了資本大鱷的關注。2017年底,幣圈幾位大佬成立了新的攻守同盟,形成一條利益鏈。

對內:通過投資和參股,影響數十家業內自媒體帳號一同進退;通過參股交易以保證自己所推行的“加密貨幣”能夠順利上線推廣銷售,即便本身該幣種的資質存疑。

對外:通過平臺優勢尋找優質的專案,通過自己的小圈子分享炒作;建立內部的微信群並收取高昂的入群費,一旦入群就保證優先能夠買到,肯定能在交易平臺上線的“新幣”。

最終實際買單的,無疑就是在交易平臺ICO上市後真實買入的投資者。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稱,“代投”這一群體中,除了一些規模叫大的“私募”,一些協力廠商的“中間人”也會參與其中。這一群體的數量,如今或達到上萬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