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林語堂《蘇東坡傳》導讀

作家介紹

林語堂(1895-1976), 福建龍溪人。 原名和樂, 後改玉堂, 又改語堂。 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 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 1919年秋赴美國哈佛大學文學系學習。 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 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 專攻語言學。 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 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 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 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 1934年創辦《人間世》, 1935年創辦《宇宙風》, 提倡“以自我為中心, 以閒適為格調”的小品文。 1935年後, 在美國用英文寫作了《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 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 任校長。 1952年在美國與他人一起創辦《天風》雜誌。 1966年定居臺灣。 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 1976年在香港逝世。

內容概括

《蘇東坡傳》所記載的是一個詩人、畫家與老百姓之摯友的事蹟。 他感受敏銳, 思想透徹, 寫作優美, 作為勇敢, 絕不為本身利益而動搖, 也不因俗見而改變。 他並不精於自謀, 但卻富有赤心為民的精神。 他對人親切熱情、慷慨厚道, 雖不積存一文錢, 但自己卻覺得富比王侯。 他雖生性倔強、絮聒多言, 但是富有捷才, 不過也有時口不擇言, 過於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藝、好奇深思, 雖深沉而不免於輕浮,

處世接物, 不拘泥於俗套, 動筆為文則自然典雅;為父兄、為丈夫, 以儒學為準繩, 而骨子裡則是一純然道家, 但憤世嫉俗, 是非過於分明。 以文才學術論, 他遠超過其他文人學士之上, 他自然無須心懷忌妒, 自己既然偉大非他人可及, 自然對人溫和友善, 對自己亦無損害, 他是純然一副淳樸自然相, 故無需乎尊貴的虛飾。 在為官職所羈絆時, 他自稱局促如轅下之駒。 處此亂世, 他猶如政壇風暴中之海燕, 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敵, 是保民抗暴的勇士。 雖然歷朝天子都對他懷有敬慕之心, 而歷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摯友人, 蘇東坡竟屢遭貶降, 曾受逮捕, 忍辱苟活。

主要人物

蘇軾(1037~1101), 字子瞻, 號東坡居士, 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學家,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學識淵博, 多才多藝, 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 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 其畫論, 書論也有卓見。 他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 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 風格豪放, 一改詞的婉約, 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 共為豪放派詞人。

嘉祐二年(1057)進士, 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 召直史館。 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 以訕謗系禦史台獄, 三年貶黃州團練使, 築室於東坡, 自號東坡居士。 後量移諸州。 哲宗元祐元年(1086)還朝, 為中書舍人, 翰林學士。 知制誥。 九年, 又被劾奏譏斥先朝, 遠貶惠州、儋州, 元符三年(1100), 始被召北歸, 卒於常州。

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 今存。

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當之無愧的、極令大眾傾心仰慕的偉大文人, 這不僅是基於他的詩詞和文章的優美華麗, 更基於他總是以平常心來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主張的正直與耿介, 在苦難中尋找樂趣的罕見本領, 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藝術特色

《蘇東坡傳》是林語堂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但對於這本書, 各方的評價卻莫衷一是。 他顛覆了人們閱讀傳記的習慣, 不以還原歷史, 重構歷史語境為準則, 而是重塑傳記寫作理念, 將把握人物情思並以精神的脈絡作為線索去描繪人物奉為圭臬。 書中隨處可見蘇軾思想的光芒, 正如林先生所言, “知道”一個人並不一定與他活在同代或與他有何關係,

“主要的倒是對他是否有同情的瞭解。 ”從藝術構思、合理想像、小品文筆調及敘事視角和方法來看,林語堂的這部史傳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 它採用縱橫交錯的構思方式架構全書,極富創新性;這部傳記充分發揮合理想像,細節描寫、心理描寫、對話描寫恰到好處;小品文筆調痕跡明顯,夾敘夾議和閒談特色不僅對傳記寫作有所助益,也彰顯了林語堂中西融合的文化觀和幽默、閒適、性靈的文學觀;《蘇東坡傳》的兩層敘事模式,視角靈活,並不拘泥於傳記寫作常用的第三人稱敘事方式,而是根據表達的需要隨時切換,甚至作者也不時跳出來發表意見,帶給讀者全新的閱讀感受。 林語堂對作者與傳主之間的情感把握、對功利性束縛的有力突破及對寫作手法的靈活運用等經驗和教訓,足可為後人借鑒。 他學習借鑒西方現代傳記的表現手法,注重表現人格的發展變化過程,有機融合中西文化,大膽進行藝術創新,對20世紀中國傳記文學做出了特殊貢獻,在中國現代傳記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他學習借鑒西方現代傳記的表現手法,注重表現人格的發展變化過程,有機融合中西文化,大膽進行藝術創新,對20世紀中國傳記文學做出了特殊貢獻,在中國現代傳記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