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比獐子島還慘:巴士線上前總經理失聯,業績預虧超15億

中新經緯用戶端2月2日電(閆淑鑫)近期, A股上市公司業績大變臉的戲碼輪番上演, 有的是因為“天災”, 比如獐子島的“扇貝去哪兒第二季”;有的則因為 “人禍”, 比如巴士線上。

近日, 巴士線上發佈公告稱, 公司2017年的業績將由此前披露的預盈利1.64-2.1億元, 變為預虧15-18億元, 而最終原因則歸結于前總經理的突然失聯。

業績突然“變臉”

1月30日晚, 巴士線上發佈業績預告修正公告, 公司2017年預計虧損15-18億元, 而其在2017年三季報中曾披露預計全年盈利1.64-2.1億元。

巴士線上稱, 業績大變臉主要是因為全資子公司巴士科技的業績預估與前期業績預估出現了較大差異,

以及由此造成的商譽大幅減值。

巴士線上提到, 巴士科技相當部分的業務均由公司前總經理王獻蜀本人直接聯繫, 然而王獻蜀在2017年突然失聯, 至今無法正常履職, 導致諸多業務陷於停頓, 眾多客戶採取觀望、回避等不合作的態度, 公司相當部分應收賬款出現逾期, 董事會決定對該部分業務暫時不予確認收入。

據瞭解, 王獻蜀曾任巴士線上董事、法定代表人、總經理;巴士科技董事長、法定代表人、總經理。 2017年12月8日晚, 巴士線上發佈公告稱, 公司已無法聯繫到王獻蜀本人, 正在進行的資產收購計畫也被迫終止。

今年1月初, 巴士線上對外公佈, 王獻蜀因個人原因, 暫時無法正常到崗履職, 但已能與外界有限聯繫,

並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 所謂“有限聯繫”是指王獻蜀能在限定的時間與限定的人員進行通話。

中新經緯用戶端(微信公眾號:jwview)瞭解到, 王獻蜀目前已辭去巴士線上總經理職務, 也不再是公司法定代表人, 不過仍擔任公司第四屆董事會董事。

值得一提的是, 巴士線上已於2月1日收到浙江監管局的關注函, 被要求就2017年度業績預告修正的相關事項作出書面說明, 包括詳細說明預計業績為虧損15-18億元的具體構成及原因、巴士科技哪些業務陷於停頓、導致2017年度巨虧的主要原因是否在公司披露2017年三季報時已經存在等。

飛來的債務

失聯的王獻蜀, 留給巴士線上的或許只剩下債務。

1月22日, 巴士線上稱收到南昌市中院《民事裁定書》,

相關銀行帳戶遭遇凍結。 《民事裁定書》顯示, 王獻蜀及巴士線上等捲入了一起民間借貸糾紛, 債權人趙從賓請求法院依法查封、凍結巴士線上的相應數額資產。

據瞭解, 趙從賓提供的《借款協議》中, 借款人為巴士線上和中麥控股, 且均經法定代表人簽字並加蓋公章。

然而, 巴士線上卻稱, 與趙從賓的相關借款往來從未取得公司授權, 且蓋章也並未遵循相關流程。 “上述《借款協議》既未經公司合同審批流程審批, 也未經公司用章流程, 公司法定代表人王獻蜀也未曾獲得公司相關授權。 此外, 公司也從未收到過上述《借款協議》所涉的任何款項。 ”巴士線上在公告中表示。

很快, 該事件引發了監管部門的關注。

1月24日、1月25日, 巴士線上先後收到了深交所與浙江證監局的關注函, 被要求於1月26日之前說明借款相關事項、公司內控缺陷問題等問題。 但截至中新經緯用戶端(微信公眾號:jwview)發稿之前, 巴士線上仍未作出回復。

2月1日, 中新經緯用戶端(微信公眾號:jwview)致電巴士線上, 其董秘辦的一位工作人員稱, 債務一事正在核查中。

至於王獻蜀留的這筆債務是否需要巴士線上償還, 上海正策律師事務所律師沈國裕向中新經緯用戶端(微信公眾號:jwview)分析, 上述《借款協議》中, 法定代表人的簽字和公章具有法律效力, 不因上市公司不知情而免除法律責任, 巴士線上具有代償義務。

“不過, 巴士線上履行法律義務後, 有權根據自身內部的規章制定或相應對法定代表人、高管人員的管理辦法,

進行追償。 ”沈國裕表示。

而巴士線上在回答投資者問題時也曾提到, 未來不排除追究王獻蜀其他責任的可能。 (中新經緯APP)

關注中新經緯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中新經緯”或“jwview”), 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 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