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我們的節日|二月四日立春,一元複始春來到

2018.2.4 星期日

農曆:臘月十九

立春

日出風和宿醉醒, 山家樂事滿餘齡。

年豐臘雪經三白, 地暖春郊已遍青。

菜細簇花宜薄餅, 酒香浮螘瀉長瓶。

湖村好景吟難盡, 乞與侯家作畫屏。

立春簡介

立春亦稱'打春'、'咬春', 又叫'報春', '立'是'開始'的意思,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 立春位居二十四節氣之首, 人們十分重視這個節氣。

3000年前我國就有迎春儀式, 至今已形成了許多固定的風俗習慣, 有迎春行春的活動, “咬春”有吃春餅、春捲、咬蘿蔔習俗等。

立春三候

東風解凍:立春之日“東風解凍”, 東方屬木, 木為火之母, 火氣溫, 由此才“凍痕銷水中”, “波起輕搖綠”。

蟄蟲始振:立春日後五日“蟄蟲始振”, “蟄蟲”是冬藏之蟲, 此時被驚醒, 動而未出。

魚陟負冰:再五日“魚陟負冰”, 陟(zhì)是升, 魚因水底暖, 感知陽氣而上升, 冰尚未消融而負冰。 “立雪鶴深睡, 負冰魚聚沉”, 春氣還弱。

立春咬春

除了“迎春”, 我國民間有“咬春”的說法, 即吃個生蘿蔔消食防病。 民俗專家解釋說, 因為蘿蔔味辣, 取古人“咬得草根斷, 則百事可做”之意。 一個小小的“咬”字, 不單單是心情, 更是在心底埋下吃得了苦的一種韌勁兒。

現在, “咬春”多是吃春餅和春捲。 春餅以麥面烙制或蒸製成薄餅, 多以豆芽、韭黃或韭菜、粉絲、雞蛋等炒成的合菜做餡兒包著食用。

立春祈豐

民俗專家表示, “立春”不僅是個重要節氣, 也是一個被百姓格外看重的民俗節日, 中國民間將其稱為立春節。

“迎春”, 是中華先民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 這一習俗體現了古人對春天、對農業的重視, 也表達了對農業豐收的祈盼。

民俗專家介紹, 立春前一天需要迎春, 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 《禮記·月令》中就有相關記載。 迎春禮俗中還要迎春神, 人們要穿青色服飾, 佈置青色旗幡等。

立春養生

古諺語:“百草回芽, 舊病萌發。 ”初春, 天氣由寒轉暖, 各種致病的細菌和病毒也隨之生長繁殖。 因此, 早春時節是呼吸道疾病的易發時期, 特別是孩子的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感染, 包括流感、扁桃體炎、支氣管炎等。

此外, “春困”使人身體疲乏, 精神不振, 應保證充足睡眠、作息規律、適量運動、少熬夜、多食含維生素B族的食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