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神秘巨星》:直升機父母,請不要替孩子成長

文 | 木木

來源 | 有書(ID:youshucc)

我們生下孩子, 終其一生, 是為了什麼?

- 1 -

繼《摔跤吧!爸爸》之後, 阿米爾汗再度來華, 帶來了《神秘巨星》。

出生在印度一個小城鎮家庭的尹希婭, 夢想是成為全世界最優秀的歌手, 卻遭到家暴成性的父親的百般阻撓, 於是她蒙面拍攝自己自彈自唱的視頻, 並上傳YouTube, 成為網路紅人。

在母親的支援和音樂人的説明下, 最終自我意識覺醒, 衝破父權家庭的桎梏, 實現了自己的音樂夢想。

電影中的故事雖然結局圓滿, 但是在過程中卻依然能感受到來自父親無時無刻的控制。

尹希婭6歲那年, 媽媽偷偷拿爸爸的錢給她買了把吉他,

因為一次成績不理想, 爸爸兇狠地把琴弦全部扯斷。

尹希婭15歲那年, 媽媽賣掉自己的項鍊給她買了電腦, 她用電腦上傳視頻。 然而爸爸得知此事後, 憤怒地對媽媽實施家暴, 還強迫女兒把電腦丟下樓摔得粉碎。

尹希婭的父親扼殺掉女兒的一切夢想, 不問女兒的想法, 就直接將她嫁給一個大鬍子, 仿佛只是為了了卻一樁差事。

在他眼裡, 這才是女孩子應該過的一生:老早嫁人, 最好嫁個外國人, 還少給一份嫁妝。

女兒想要實現自己的夢想, 那簡直是天方夜譚。 夢想意味著可能會失控, 而他需要對自己的孩子和老婆有著絕對的控制權。

女兒不能有夢想, 也沒人允許她有夢想。

在他的心目中, 女兒只配擁有被他定制好的人生。

- 2 -

當看到影片中的父親殘暴地用刀割斷尹希婭的琴弦, 阿東早已淚流滿面。

他說, 那暴躁發怒、拳腳相向的模樣就是他父親曾經對他的樣子。

他也曾經酷愛音樂, 自己偷偷攢錢買吉他, 偷偷練琴, 偷偷地參加比賽, 可是父親一直認為玩音樂是玩物喪志,

百般阻撓。

即使在他拿回華東區比賽第一名後, 還是被父親憤怒地砸了吉他。

在父親的強勢壓迫下, 他選擇了屈從。

他收起自己的曲譜, 報了父親選擇的學校, 讀了父親選擇的專業, 從事了父親選擇的工作, 可是他從來都不知道他為誰而活?

他說他早已失去了自我。

就如電影中的尹希婭唱的: “我是月亮, 還是月亮背後的陰影?我是燃盡的灰燼, 還是熊熊的烈火?誰能告訴我, 我身在何地?誰能告訴我, 我是誰?”

可是, 他始終不能像影片中的尹希婭, 大聲地喊出:

“這不是我的人生!我不要去沙烏地阿拉伯嫁給一個我不認識的人!我的人生當然是我自己決定!”

高控的父母, 他們常常會披著“我都是為你好”的外衣,

帶著以道德為名的面具, 束縛了子女對於生活本身的渴望。

- 3 -

我有個朋友, 開了個畫室, 主要針對藝考生升學考試。

一天, 來了個高高瘦瘦的男生, 他誠懇地表示, 願意在畫室裡打雜, 不要工資, 只要能讓他在這裡學畫就行。

這個男生非常有天賦,

加上夠努力, 很快就成為畫室裡畫得最好的學生。

一天, 這個男生來畫室的時候, 臉上青一塊紫一塊, 細問之, 才知道:

原來他的父母從來就不贊成他畫畫, 認為是不務正業, 好好地考個大學, 畢業考個公務員, 端上“鐵飯碗”, 那才叫光宗耀祖。

男生瞞著家裡在外畫畫, 被父母發現後, 爆發了激烈的爭吵, 父親在盛怒之下, 打了他一頓。

他卻依然偷偷地到畫室裡畫畫, 技藝愈發精湛。

後來, 他瞞著家裡, 偷偷去北京參加了藝考, 發揮超常, 被中央美院錄取。

本以為, 這下家裡該讓他好好畫畫了, 結果父母對他說:

“我們打聽過了, 你那個學校畢業, 可以回來在鎮上的小學教書, 當老師雖然比不上公務員, 但還算體面。 你平時不用費錢再畫畫了, 閒置時間就去打打工,貼補家用,大學畢業後,直接去那學校就行。”

他想爭辯,但是父母一句話就給噎了回來:我們這都是為你好,畫畫能畫出幾個錢?找個穩當的工作更重要,你們這些小年輕,根本就不懂好壞。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就好比一把心鎖,鎖著對方的內心,成為控制對方的武器。

很多時候,我們都打著“我都是為你好”的旗號,想要去為孩子定制人生。

可我們怎麼知道,那就是真正適合孩子的人生?

- 4 -

有個高二的女孩子因為無法專注於學習,不得不退學在家,父母帶她來到心理諮詢室。

女孩緊緊地抱著書包微笑著坐在角落裡,她說自己其實挺愛學習,一直努力地在學習,可就是無法集中注意力,每過五分鐘就一定要看一次鬧鐘。

我們知道在心理學中,我們的意識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在水面之下藏著的巨大的那一部分,是我們的潛意識。

我們的身體記錄著我們內心的潛意識,你的身體也忠實地反映著你的潛意識。

隨著諮詢師與女孩聊天的進行,女孩慢慢打開自己的內心,在談到自己對於未來的期望時,這個一直微笑的女孩子突然淚流滿面。

老師,我不知道我未來要做什麼,我覺得我現在不僅沒有方向,連通往未來的鐵軌都被拆掉了。

女孩從小喜歡長笛,但是媽媽卻讓她學二胡,理由是可作為升學的加分項;

女孩小時候喜歡看日本動漫,媽媽告訴她看這些東西沒用,你很快就不會再喜歡;

女孩喜歡文學,想報文科,但是媽媽卻以文科的就業面太窄,讓她報了理科;

她想成為林徽因那樣的建築學家,但是媽媽卻告訴她學建築太苦,女孩子還是讀個師範,當個老師比較好。

凡是她所喜歡的東西,媽媽都會告訴她不值得喜歡,然後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選出來放到她的面前。

她越來越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麼?

她不斷地告訴自己要好好學習,但是身體卻不受控制。

她排斥母親的控制,卻無力反抗,她把對母親的反抗進行內化,以一種自己都沒有察覺的方式表達出來。

女孩的媽媽在家排第二,上有姐姐,下有弟弟。一直在家中被忽視,所以總是想要證明自己,她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學,再成為一名企業的高管,她靠自己的努力有了如今的一切。

當她有了女兒,她同樣也會將這種自我期望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夠優秀。

很多時候,我們想要為孩子定制人生,只因在孩子身上投射了自己的期望,讓孩子承擔了自己的夢想。

然而,卻弄丟了屬於孩子的夢想。

- 5 -

有個詞叫“直升機父母”,專門用來形容高控父母,他們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刻監控著他們的學習、生活、玩樂,一旦出現與自己預期不符合的狀況,就隨時沖上去,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矯正,調試到自己最期望的狀態。

他們覺得孩子應該走一條他們定制好的人生,因為那是一條自己高瞻遠矚、用幾十年經驗換來的人生。

可是,我們如何能確保我們所定制的人生就是適合孩子的人生?

就如影片中說的:“有天賦的人,就好像這汽水裡的泡泡,天生就會冒出頭。”

尹希婭雖然遭到來自父親的嚴控,但是卻獲得母親的大力支持,母親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忍受著印度男權社會的高壓,為女兒的自由爭取最大的空間,讓女兒最終實現夢想,成為神秘巨星。

其實,我們與孩子之間的母子情緣,正如海桑在詩《給我的孩子》中寫的那樣: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沒能實現的夢想還是我的

與你無關,就讓它們與你無關吧

你何妨做一個全新的夢

那夢裡,不必有我

我是一件正在老去的事物

卻仍不準備獻給你我的一生

這是我的固執

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

我愛你,僅此而已

我們生下孩子,終其一生,都應該只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作者:木木,有書簽約作者,職場媽媽,心理諮詢師,心理學及教育學的終身實踐者。公眾號:木木研習會(mumuyxh)。本文來源有書,轉載授權請聯繫微信號:youshuzhubian。

閒置時間就去打打工,貼補家用,大學畢業後,直接去那學校就行。”

他想爭辯,但是父母一句話就給噎了回來:我們這都是為你好,畫畫能畫出幾個錢?找個穩當的工作更重要,你們這些小年輕,根本就不懂好壞。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就好比一把心鎖,鎖著對方的內心,成為控制對方的武器。

很多時候,我們都打著“我都是為你好”的旗號,想要去為孩子定制人生。

可我們怎麼知道,那就是真正適合孩子的人生?

- 4 -

有個高二的女孩子因為無法專注於學習,不得不退學在家,父母帶她來到心理諮詢室。

女孩緊緊地抱著書包微笑著坐在角落裡,她說自己其實挺愛學習,一直努力地在學習,可就是無法集中注意力,每過五分鐘就一定要看一次鬧鐘。

我們知道在心理學中,我們的意識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在水面之下藏著的巨大的那一部分,是我們的潛意識。

我們的身體記錄著我們內心的潛意識,你的身體也忠實地反映著你的潛意識。

隨著諮詢師與女孩聊天的進行,女孩慢慢打開自己的內心,在談到自己對於未來的期望時,這個一直微笑的女孩子突然淚流滿面。

老師,我不知道我未來要做什麼,我覺得我現在不僅沒有方向,連通往未來的鐵軌都被拆掉了。

女孩從小喜歡長笛,但是媽媽卻讓她學二胡,理由是可作為升學的加分項;

女孩小時候喜歡看日本動漫,媽媽告訴她看這些東西沒用,你很快就不會再喜歡;

女孩喜歡文學,想報文科,但是媽媽卻以文科的就業面太窄,讓她報了理科;

她想成為林徽因那樣的建築學家,但是媽媽卻告訴她學建築太苦,女孩子還是讀個師範,當個老師比較好。

凡是她所喜歡的東西,媽媽都會告訴她不值得喜歡,然後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選出來放到她的面前。

她越來越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麼?

她不斷地告訴自己要好好學習,但是身體卻不受控制。

她排斥母親的控制,卻無力反抗,她把對母親的反抗進行內化,以一種自己都沒有察覺的方式表達出來。

女孩的媽媽在家排第二,上有姐姐,下有弟弟。一直在家中被忽視,所以總是想要證明自己,她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學,再成為一名企業的高管,她靠自己的努力有了如今的一切。

當她有了女兒,她同樣也會將這種自我期望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夠優秀。

很多時候,我們想要為孩子定制人生,只因在孩子身上投射了自己的期望,讓孩子承擔了自己的夢想。

然而,卻弄丟了屬於孩子的夢想。

- 5 -

有個詞叫“直升機父母”,專門用來形容高控父母,他們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刻監控著他們的學習、生活、玩樂,一旦出現與自己預期不符合的狀況,就隨時沖上去,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矯正,調試到自己最期望的狀態。

他們覺得孩子應該走一條他們定制好的人生,因為那是一條自己高瞻遠矚、用幾十年經驗換來的人生。

可是,我們如何能確保我們所定制的人生就是適合孩子的人生?

就如影片中說的:“有天賦的人,就好像這汽水裡的泡泡,天生就會冒出頭。”

尹希婭雖然遭到來自父親的嚴控,但是卻獲得母親的大力支持,母親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忍受著印度男權社會的高壓,為女兒的自由爭取最大的空間,讓女兒最終實現夢想,成為神秘巨星。

其實,我們與孩子之間的母子情緣,正如海桑在詩《給我的孩子》中寫的那樣: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沒能實現的夢想還是我的

與你無關,就讓它們與你無關吧

你何妨做一個全新的夢

那夢裡,不必有我

我是一件正在老去的事物

卻仍不準備獻給你我的一生

這是我的固執

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

我愛你,僅此而已

我們生下孩子,終其一生,都應該只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作者:木木,有書簽約作者,職場媽媽,心理諮詢師,心理學及教育學的終身實踐者。公眾號:木木研習會(mumuyxh)。本文來源有書,轉載授權請聯繫微信號:youshuzhubia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