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儒家孔門心法秘密部分,誰讀誰受益

​至於《大學》一書中, 有關“知止而後能定, 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 安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 我所謂這是“大學之道”的“七證”(七個修證的層次),

看來平平淡淡, 其實, 這不但是曾子特別提出孔門心法求證實驗的修養功夫, 同時也代表周、秦以前儒道本不分家的中國傳統文化中, 教化學養的特色。 如果我們對中國佛、道兩家的發展史略有瞭解, 就知道這個“知、止、定、靜、安、慮、得”的“七證”說法, 從秦、漢以後, 就被道家修煉神仙之道所引用。 到東漢以後, 佛學傳入中國, 講究修習小乘禪定的羅漢果位和修證大乘道菩薩地位的止觀方法, 也借用了“止、定、靜、慮”的說法。 直到現在兩千多年, 仍然猶如擎天一柱, 屹立萬古而不毀。 曾子著《大學》時,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還剛出生。 佛學開始傳入中國, 約在西元開始六十五年以後。 距離曾子時期, 約有五百年的差距。 我們先要瞭解這個文化歷史的差距,
然後再反過來借用佛、道兩家的學術來加以說明, 就比較自然, 以免有先入為主的觀念, 容易發生礙難接受的反感!但《大學》所列舉這七個修證層次, 第一個便是“知”字。 我們是中國人, 當然明白這個“知”字是“知道”的“知”。 由知覺到知識, 知己到知心, 乃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他知, 都是假借這個“知”字而來。 “知”就是“知”, 還有什麼問題呢?如果你仔細研究, 問題可多著咧!我們的生命, 為什麼會有一個作用, 能自然知道一切事和一切物(東西)呢?自古以來, 大家也都認為天生而知, 或者說, 因為我們有靈性、有心, 所以便能知一切事物。 依照現代人來講, 因為生物有腦的作用, 所以便能知一切。 但是無論你說是靈性也好、心也好、腦也好,
這還只是人類文化文明所產生的, 人們自己認定的學說。 究竟“能知之性”的第一因, 從何而來, 如何產生, 仍然還是科學、哲學上一個大問題。 這和宋儒理學家所主張“性理”或“理性”之知, 以及明代著名理學家王陽明先生, 特別從孟子學理中提出的“良知”、“良能”之說等, 實在也還存在人類文化史上從來也未解決的基本問題。 如果我們從中國哲學史來看, 尤其是佛家的哲學傳入中國以後, 往往把“知”和“覺”字隨便解釋為同一義語。 但從邏輯(推理)和科學分析來講, 這兩個字義又不能隨隨便便含糊同用。 所以在心理學和醫學上, 知覺與感覺, 必須清楚地分別。 例如在唐初時期,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弟子, 荷澤神會禪師,
就直接提出“知之一字, 眾妙之門”。 這是肯定地說, 知, 就是入德之門。 知, 便是明道悟道的最基本的作用。 無知的, 就如木頭石塊, 與道無關了!以現代人來說, 一個人, 如果變成了植物人, 他的些許反應, 算是有知無知呢, 或只是生理的反射而已呢?可以說, 這還是一個存有爭辯問題。 人如死了, 這靈知之性, 究竟還存在不存在?這也還是一個重大的問題。 即便不談這些問題, 這一知, 就是人性生命的第一因嗎?荷澤所說, “知之一字, 眾妙之門”, 以及王陽明的良知、良能之說的“知性”, 完全對嗎?謝謝你沒有說破這個問題, 在中唐、晚唐時期, 當禪宗正在光芒四射的時代, 早已有禪師們對“知之一字, 眾妙之門”提出無言的反應。 最有名的如禪宗公案記載,
有一位元香嚴禪師, 跟溈山大師參學很久了, 溈山禪師卻對他說, 你問一答十, 問十答百, 這些都是你的聰明伶俐, 意解識想。 對於生死根本, 父母未生時, 你試說一句看?溈山這樣一逼, 弄得他茫然不知所云。 他便自歎說, 畫餅不可充饑。 請求溈山為他說破。 溈山說, 假如我告訴你, 你以後一定會罵我, 我說的是我的, 始終與你無干。 香嚴禪師聽了, 就把平常所看經書文字燒了, 憤恨地說, 這一生決定不學佛法了, 只做一個到處旅遊, 混飯吃的和尚算了, 免得自己勞役心神。 因此, 就向溈山拜辭, 哭著走了。 有一次, 到了南陽, 住在慧忠國師過去住過的寺院裡, 他很喜歡這個地方。 一天, 他起來鏟草, 碰到一塊瓦塊, 隨手一拋, 瓦塊打到竹子, 啪的一聲響,他就忽然開悟明白了!立刻回到住處,洗好澡,點上香,向溈山住的方向叩拜說,老和尚,你真是大慈悲,恩逾父母。如果你當時為我說破,我哪裡有今天的事啊!因此他就寫了一首偈說: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溈山知道了便說,這個小子,總算徹底明白了!這就說明忘其所知,才可近於入道之門了!“渾沌”竟不得好報!另外,如大家公認為道家的祖宗老子,早就提出“絕聖棄智,民利百倍”。他明顯否定那些自認得道的聖人,認為他們便是擾亂蒼生的傢伙,那些自稱有知識的智者愈多,人世間就愈不得太平了!所以他又主張“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大道無名”等說法。再如道家的莊子,便用一個寓言故事說:南海有個大帝,名字叫倏。北海有個大帝,名字叫忽。中央有個大帝,名字叫渾沌。有一天,南北兩個大帝在渾沌那裡碰頭。渾沌對他們太好了。這南北兩個大帝一商量,我們怎樣才能還報渾沌的恩德呢?會議結果,認為人人面上都有七竅,所以能夠看,能夠聽,能夠吃,能夠呼吸,只有渾沌沒有這樣的功用,太可惜了!開罷!我們有志一同,同心協力為他開竅。於是,每天為他打一個洞,到了第七天,七竅開了,渾沌也就死了!這真變成因福得禍,報德以怨了!我們引用佛、道兩家的一些故事,說明他們都同樣認為“知”,並不是心性道體無上妙法。“知”,不是道的本體。換言之,“知”不是“能”。“知”是由一個能知的“所”生起的一個最初作用而已。

啪的一聲響,他就忽然開悟明白了!立刻回到住處,洗好澡,點上香,向溈山住的方向叩拜說,老和尚,你真是大慈悲,恩逾父母。如果你當時為我說破,我哪裡有今天的事啊!因此他就寫了一首偈說: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溈山知道了便說,這個小子,總算徹底明白了!這就說明忘其所知,才可近於入道之門了!“渾沌”竟不得好報!另外,如大家公認為道家的祖宗老子,早就提出“絕聖棄智,民利百倍”。他明顯否定那些自認得道的聖人,認為他們便是擾亂蒼生的傢伙,那些自稱有知識的智者愈多,人世間就愈不得太平了!所以他又主張“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大道無名”等說法。再如道家的莊子,便用一個寓言故事說:南海有個大帝,名字叫倏。北海有個大帝,名字叫忽。中央有個大帝,名字叫渾沌。有一天,南北兩個大帝在渾沌那裡碰頭。渾沌對他們太好了。這南北兩個大帝一商量,我們怎樣才能還報渾沌的恩德呢?會議結果,認為人人面上都有七竅,所以能夠看,能夠聽,能夠吃,能夠呼吸,只有渾沌沒有這樣的功用,太可惜了!開罷!我們有志一同,同心協力為他開竅。於是,每天為他打一個洞,到了第七天,七竅開了,渾沌也就死了!這真變成因福得禍,報德以怨了!我們引用佛、道兩家的一些故事,說明他們都同樣認為“知”,並不是心性道體無上妙法。“知”,不是道的本體。換言之,“知”不是“能”。“知”是由一個能知的“所”生起的一個最初作用而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