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每天學習一句《道德經》之第三十八章(2)

第三十八章(2)

原文: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 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

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 失義而後禮。

釋義:

“為”, 即人為去做, “以為”, 即刻意為之, “無以為”, 即無意而為。 “攘臂”, 是伸胳膊、捋袖子。 “扔”, 有引、牽拉的意思。

翻譯:

上德之人無為而且無意于有為, 上仁之人有為而且無意于有為, 上義之人有為而且有意于有為, 上禮之人有為但是沒人回應, 於是捋起袖子強拉別人而為。 所以道有所失就繼之以德, 德有所失就繼之以仁, 仁有所失就繼之以義, 義有所失就繼之以禮。

舊注:

韓非子:所以貴無為無思為虛者, 謂其意無所制也。 夫無術者, 故以無為無思為虛也。 夫故以無為無思為虛者, 其意常不忘虛, 是制於為虛也。 虛者, 謂其意無所制也, 今制於為虛, 是不虛也。 虛者之無為也, 不以無為為有常。

不以無為為有常則虛, 虛則盛德, 德盛之謂上德。

王弼:不能無為而貴博施;不能博施而貴正直;不能正直而貴飾敬。 所謂“失徳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 失義而後禮”也。

劄記:

1. 上德之德, 不是用來炫耀的, 也不是用來被別人評價或稱讚的, 它只是默默按“道”的原則做事, 憑自己的初心做事, 並不是為做給別人看。 某人很有修養和某人表現得很有修養不一樣, 前者是“無以為”, 後者是“有以為”, 兩者區別的核心是有沒有企圖心, 有沒有奢求得到回饋。

2. 通行本在“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之後, 緊跟一句“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後被證明這是衍文, 或者說是注釋被誤植正文。 因為“上仁”、“上義”、“上禮”可以總稱為“下德”。 最好的仁(“上仁”)和最好的義(“上義”)是老子提倡的。

但在老子看來, 層次不行, 只能屬於“下德”。 “禮”有了強制性, 更為老子所反對, 所以老子說“莫之應也”。

3. 老子這裡說“失道而後德, 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 失義而後禮”和第十八章“故大道廢, 焉有仁義。 智慧出, 焉有大偽。 六親不和, 焉有孝慈。 邦家昏亂, 焉有貞臣”一樣, 邏輯關係是前者不存在了, 導致後者的出現, 前者有缺失, 後者才得以繼之。 越到後期, 淪喪得越多, 把持的東西越是道德的低層次。

4. 本章說的“失道而後德, 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 失義而後禮”也可與第十七章“太上, 下知有之;其次, 親譽之;其次, 畏之;其下, 侮之”參照來讀, 前者是管理措施是逐漸加強, 後者是領導格次的逐級降低, 二者有一定的因果關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