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每天學習一句《道德經》之第三十八章(3)

第三十八章(3)

原文:

夫禮者, 忠信之薄也, 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 道之華也, 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 居其實而不居其華。

故去彼而取此。

釋義:

“薄”, 淺薄。 “首”, 開始。 “前識”, 可釋為前賢, 也可釋為前面所說的“上仁”、“上義”、“上禮”。 “華”, 浮華或假像。

翻譯:

這個禮啊, 是忠信的淪喪, 是大亂的開始。 前面所說的仁、義、禮, 都不過是“道”的假像, 正是愚昧的開始。 所以大丈夫立足于淳厚而不流於淺薄, 立足于樸實而不流於浮誇, 因此要捨棄後者而採取前者。

舊注:

王弼:夫禮也, 所始首于忠信不篤, 通簡不陽, 責備於表, 機微爭制。 夫仁義發於內, 為之猶偽, 況務外飾而可久乎!……前識者, 前人而識也, 則下徳之倫也。 竭其聰明以為前識, 役其智力以營庶事, 雖得其情, 奸巧彌密, 雖豐其譽, 愈喪篤實。

河上公:不知而言知為前識。

劄記:

1. 從“道”至“禮”, 道德的臺階走到最低一層, 老子說這是忠信盡失、大亂之始。

“禮”有諸多強制性, 多是要求別人, 與老子提倡的讓老百姓“自化”大相徑庭。 道德的供求規律是越缺什麼越吆喝什麼, 因此吆喝得越多, 證明這個社會存在的問題越多。 滿口仁義道德的人, 往往最為缺德。

2. 老子喜歡用“聖人”“君子”來形容理想化的領導者, 很少用“大丈夫”, 本章的“大丈夫”也是全書惟一使用的一次。 老子說的“大丈夫”是悟道之人, 不是孟子講的那種充滿浩然正氣的人。 “大丈夫”居“厚”、“實”, 其實就是遵循“道”的原則做事, “厚”、“實”就是喻指道德;不居“薄”、“華”就是不流于仁義這些浮華的表面, 說白了還是“絕仁棄義”(第十九章)。 “禮”, 是“亂之首”, “仁”、“義”、“禮”則是“愚之首”, 這裡面是有層次分別的。

3. 如今人們太看重眼前利益, 執著於暫時的得失而難以釋懷。

這些浮華表像也屬於老子說的“薄”與“華”, 背離了“厚”與“實。 想問題做事情, 如果首先考慮的總是自身利益, 不管自己活得了多少利益, 永遠還是會對別人不滿, 對現實不滿, 就永遠還是“厚”“實”不起來。 “道”的原則是“無我利他”, 無私、無我, 按規律辦事, 這才是進入了悟道的層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