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為什麼很多人不建議大學生創業?

大學生不要透支家庭資源去創業。 這句話的意思是, 不要學成功者的創業故事那樣, 從父母的養老金裡拿錢來投資創業, 更不要想著欠一屁股債讓父母賣房來還債。 大學畢業最基本的一件事, 就是要把自己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 憑自己的能力選擇生活。

在保證了上面這個前提的基礎上, 我認為大學生創業並沒有什麼不妥。

如果一個大學生在畢業的時候, 手裡已經有一筆創業資金了, 比如說是在學校做小生意賺來的, 那至少可以說明, 他的基本商業理解和能力是過關的, 他用自己的錢投資創業, 沒什麼問題。 再進一步, 假如一個學生剛畢業就有投資人願意投資他的專案, 那更好了, 說明有專業的人認可他指導他, 創業這個選擇更沒問題了。

最怕的就是, 大學生拿著父母的錢, 學別人一擲千金地創業。 只要錢是自己從社會當中合法獲得的,

我支援大學生創業。

創業並不值得崇高化, 同樣, 它也沒那麼高的門檻。 有些大學生畢業去打工, 去做公務員, 創業也不過是類似於此的一種選擇罷了。 而且和其他職業選擇不同的是, 創業往往對人的能力要求更高, 個人的成長與進步也會更快, 對年輕人來說, 需要的就是一個高成長的環境。

有人說, 創業的失敗率太高了, 更何況是大學生創業。 是啊, 沒人說創業就會成功, 97%的創業公司會在18個月內倒閉, 但失敗了又如何呢?年輕人本來就沒什麼可失去的不是嗎, 自己賺的錢打了水漂, 他肯定能從這個過程中獲得更多經驗, 這份學費並不一定就是吃虧。 跌倒之後爬起來, 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兒。 只要不是把自己一個人的失敗掛在整個家庭上,

只要不影響除自己之外的其他人的生活(尤其是父母親人), 創業並不是一個壞選擇。

從資料上看, 獨角獸公司裡成功的年輕創業者比例是超出我們想像的, 這在某種程度上就說明年輕本身就是一種優勢。 我非常支持年輕人創業,

可能在某些領域, 年輕人的優勢更大。

第一, 沒有資源反而是好事。 年輕人出來創業, 因為沒有所謂的資源而必須依靠強大的創新與產品才能成功, 這反而是一件好事。 而一些年長者在創業時, 第一反應是就是依靠資源, 這會導致後期的很多問題。

第二, 年輕的創業者更敢於孤注一擲。 創業是需要大量時間精力的事業, 而一般年輕的創業者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將所有的精力、時間都撲上去。 而年長者的顧慮比較多, 家庭、朋友、為了維護社會關係而必須有的應酬等等, 都會分散一些注意力。

第三, 年輕人更理解年輕人。 新鮮的互聯網產品的主流使用者還是年輕人, 從洞察用戶的角度來說, 人生閱歷雖然可能有助於理解人性,

但並不是必須的, 年輕創業者可能更容易理解年輕用戶, 這種共鳴和洞察是不同年齡的人很難具有的。

第四, 年輕人的創業機會成本低。 年輕創業者們的另一個優勢是機會成本低, 如果失敗, 他們可以迅速調整方向。

年輕的創業者在人生經驗和閱歷上可能會有不足, 因此最好不要涉及一些重度依賴人脈、資源、銷售的領域, 同理太重或者太傳統領域也會比較難。 而相對來說, 技術類、產品類的創業會是好方向, 也會更利於年輕人創造力、想像力的發揮。

我們不鼓勵年輕人為了出名而創業,或者是做一些To VC的項目。真正優秀的創業者是會對自己做的事情有熱愛,也有深刻的洞察。

從象牙塔出來,大部分人都在對世界進行重新認知的一個過程。普遍的情況是,除了滿腔熱情,要錢沒錢,要人脈沒人脈,想法也不成熟。看了幾本雞湯成功學便開始想入非非。

年輕人有想法是好事。關鍵是,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大學生創業需要付出的代價卻相當巨大。因為剛畢業的人創業未必能獲得投資,這種情況下需要自己墊錢,說白了就是父母墊錢來創業。又有多少父母禁得起如此的折騰。

社長沒記錯的話,IDG的老大熊曉鴿曾經說要重倉90後,但從真實的投資情況來看,只不過是看好年輕人的一種說辭罷了,真正願意投資剛畢業的大學生的投資人相當少見。

過去幾年雙創熱潮之後,很多大學都在搞創業比賽。但從投資人回饋的情況來看,現在的大學生創業跟過家家沒有什麼兩樣。實際情況也是如此,之前被媒體報導很多的王凱歆、溫城輝、余佳文等人,他們的標籤都是90後創業者,他們不是因為創業項目本身多麼出眾,而是在於他們大膽出格的言論和身份。現在看來這些項目都不算成功。其中王凱歆的項目還與投資人反目,以失敗而告終,據說其中原因是她本人沉迷於愛情。

當下的創業新貴,無論是王興、張一鳴,還是程維都不是大學生創業。張一鳴是先去了酷訊,後來做了九九房,失敗之後做了內涵段子,也就是現在的今日頭條。程維曾一度為工作發愁,後來在阿裡巴巴幹了數年時間,出來才創辦的滴滴。王興算是博士沒畢業就回國創業了,直接借鑒了國外的臉書,創辦了校內網,但數次失敗之後才有了今天的美團。

我們不鼓勵年輕人為了出名而創業,或者是做一些To VC的項目。真正優秀的創業者是會對自己做的事情有熱愛,也有深刻的洞察。

從象牙塔出來,大部分人都在對世界進行重新認知的一個過程。普遍的情況是,除了滿腔熱情,要錢沒錢,要人脈沒人脈,想法也不成熟。看了幾本雞湯成功學便開始想入非非。

年輕人有想法是好事。關鍵是,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大學生創業需要付出的代價卻相當巨大。因為剛畢業的人創業未必能獲得投資,這種情況下需要自己墊錢,說白了就是父母墊錢來創業。又有多少父母禁得起如此的折騰。

社長沒記錯的話,IDG的老大熊曉鴿曾經說要重倉90後,但從真實的投資情況來看,只不過是看好年輕人的一種說辭罷了,真正願意投資剛畢業的大學生的投資人相當少見。

過去幾年雙創熱潮之後,很多大學都在搞創業比賽。但從投資人回饋的情況來看,現在的大學生創業跟過家家沒有什麼兩樣。實際情況也是如此,之前被媒體報導很多的王凱歆、溫城輝、余佳文等人,他們的標籤都是90後創業者,他們不是因為創業項目本身多麼出眾,而是在於他們大膽出格的言論和身份。現在看來這些項目都不算成功。其中王凱歆的項目還與投資人反目,以失敗而告終,據說其中原因是她本人沉迷於愛情。

當下的創業新貴,無論是王興、張一鳴,還是程維都不是大學生創業。張一鳴是先去了酷訊,後來做了九九房,失敗之後做了內涵段子,也就是現在的今日頭條。程維曾一度為工作發愁,後來在阿裡巴巴幹了數年時間,出來才創辦的滴滴。王興算是博士沒畢業就回國創業了,直接借鑒了國外的臉書,創辦了校內網,但數次失敗之後才有了今天的美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