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回顧展作品——在彩虹的故鄉

在彩虹的故鄉

周鐵株

中秋之夜現彩虹……

驟雨終是停了, 陽光穿透層雲潑潑灑灑, 於是, 你以雨水濾淨了的心境又匆匆趕路。 野外是清新潮潤的景致, 前方, 一道七彩長虹拓印在天邊, 被紛紜之態所煽惑, 你充盈著虛幻翹望——倘若跨過虹橋該是怎樣一個時世天地呢?

在皓魄當空的中秋之夜, 我也目睹過一道道絢麗的“彩虹”。

剛跨下青海中旅社的旅遊車, 迎面一條紅色橫標在綠樹間隱現:彩虹村歡迎您。 我轉了一個圈才在一家門楣找到門牌, 分明是“互助縣古城鎮小莊”, 又怎會是什麼彩虹村?我們圍著一片空地等候觀看土族傳統歌舞。

不多時, 一隊穿民族服裝的男女出場了, 男子穿白衫, 袖口鑲墨綠色裝飾布, 外罩玫瑰紅大襟小褂, 頭戴的帽子呈元寶狀, 上金下白, 是炫耀或期冀金銀財寶的吧?那些西北漢子的歌喉舞姿雖不怎麼樣甚至有點笨拙, 但粗獷奔放, 黑紅的臉盤上透著不假虛飾的純樸與真誠;女子戴灰色寬邊呢氊帽, 帽沿上簪滿絹花, 衣服大袖廣襟, 用五色豎紋布塊並成, 黑色代表泥土、白色代表陽光、綠色是禾苗、黃色為果實, 那烈焰熾燃的火紅是女性的愛和心靈的光焰, 用料雖然不是什麼吳綾蜀錦, 襯上黑裙倒是更顯得斑斕多彩, 舞蹈時, 當寬衣闊帶在空間遊曳, 投入與激情被一束束目光追隨, 便會導你進入一種狀態,
一種“誰持彩練當空舞”的雨後觀虹一般的恍惚, 我幡然醒悟, 為什麼土族人把小莊村自稱彩虹村, 稱為彩虹的故鄉了。

這個以土地命名的民族不是湘、鄂、川、黔一帶的土家族, 人口不多, 獨居中國西部一隅。

民族歌舞表演乍散乍收, 人群嘈嘈切切穿過村道, 湧向一幢較大的農家院落觀看婚娶習俗。 院門前, 土族姑娘們把守著, 來賓飲過三杯青稞酒方許進門, 先是燦爛的笑, 歡天喜地給你唱動聽的祝酒歌, 用無名指蘸酒向空中彈三下, 意為敬天敬地敬祖先。 院中蘋果樹果實累累, 右側廂房分別是臥室和廚房, 正中的廳堂掛幾幀放大了的照片, 顯示女主人年輕時上北京參加少數民族匯演唱民歌、曾被毛主席等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的難忘情景。

如今, 她丈夫和兒子分別在縣文化館和鎮文化站工作, 怪不得廳堂的佈置顯出幾分書卷氣。

來賓們推搡著, 簇擁幾位旅伴進房換上新郎服裝, 坐上牛車接“新娘”去了。 拉車的牛也披紅掛彩, 由一名壯漢驅趕, 回來時多了幾位蓋紅頭巾的“新娘”, 事前已有人挽一大桶水高高蹲在牆頭, 有賓客進門就用碗舀水兜頭潑下, 頓時是此起彼伏的嘈鬧歡笑, 用潑水表示祝福, 興許與雲南傣族潑水節一脈相承的吧?扮演新郎新娘的依照陳規禮儀表演一番, 有調皮的“新郎”急不及待挑開“新娘”蓋頭, 窺看“新婚妻子”漂亮不漂亮, 於是, 生命的華彩再一次在眼前湧現, 角色的定位或許撩撥起他重溫過往新婚的甜蜜,

畢竟, 感情不能分流, 虛幻的浪漫只能遺落在土族人的院子裡。

對遺憾的安撫, 是人群爆發出鄙俚的笑聲在耳際搖晃。

喝“喜酒”, 也是我們的晚餐, 相識的和不相識的賓客圍坐在餐桌前, 十多款食品自然不能與我們廣東精緻的菜肴比美, 有奶茶、涼拌、煮土豆、煎麵粉、手抓羊肉, 還有月餅(其實是碗口大的饅頭), 想必是當地人賴以裹腹賴以生存的主食了。 “伴娘”們在勸酒, 依然是動聽的祝酒歌, 我們意猶不足, 把在廚房忙得昏頭昏腦的女主人請出一展歌喉, 果然歌聲清亮, 臉上皺紋的折疊掩蓋不了當年女歌手的歡汴之情。

暢飲酣歌、俗不傷雅的風習俗例, 在山野房舍中交縈互染, 人心早已不古, 卻又漸生漸長著懷舊意緒,

是要把在都市中的浮躁刻意偃壓下去, 是對像野獸一般互相撕咬的商海感到厭倦, 是在紅塵浮世中對孤憤幽怨的叛離, 回歸抱樸淡泊的心境?

夜涼如水, 篝火燃起來了, 還是白天表演歌舞的場地。 篝火晚會, 幾乎全村人都來了, 還有遊客, 是一切人都可以手舞足蹈的聯歡。

天意周全, 沒有雲, 沒有風, 只有一天朗月, 篝火躥跳著, 驅逼著黑暗, 與楊樹透出一隙夜空的明月爭輝。 就讓心靈放縱, 就讓任性張狂, 在人月團圓的節日, 在西北高原彩虹的故鄉, 在彩虹的簇擁中感受彩虹的絢麗, 感受萍梗天涯少有的溫慰。 鑼鈸齊鳴, 擊鼓起舞, 癡迷中恍恍惚惚搖搖盪蕩, 竟是忘了今夕何夕了。

1997.12.18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