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書單|孤獨的人都要吃好

原文@沐齋閱讀 載於中讀App

說起吃, 吃貨們恐怕內心都會蠢蠢欲動。 但是, 會吃是方面, 吃得好還能寫的好是另一方面, 也就是, 吃其然也要吃其所以然。 好的文字, 能夠讓美食增色;好的文字, 能夠像是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般, 勾起尋覓者的口水還有一連串的回憶。 懂吃的人都懂得生活, 而能將美食付諸於文字的人, 多半是有故事的人, 把美食當成故事的主角或者牽引, 細細的把生活的點滴娓娓道來, 何嘗不是一種柔情。

袁枚《隨園食單》

要談吃, 袁枚是躲不過去的。 他的《隨園食單》出現過多少人的文字之中不可考量, 但是能夠把吃和文字結合在一起的作者, 沒有看過袁枚, 怕是沒有的。 在小品文方面, 袁枚的文字以清麗悠遠, 簡潔素樸著稱, 他對生活的熱愛, 係數呈現在他的文字之中, 從《隨園食單》到《隨園詩話》再到怪力亂神的《子不語》, 你就知道他是個多麼貪戀生活,

卻有表現出一副吊兒郎當萬事不在乎的人了。 《隨園食單》是一個個菜譜拼接起來的, 加上袁枚的評點, 就是一本書了, 他只會吃, 只會評價, 話說嘴刁但手笨, 做的菜一點都不好吃。 這有如何呢?他留給後人一冊流傳了數百年的菜單, 傳遞了數百年的飲食文化, 足矣。

梁實秋《雅舍談吃》

梁實秋的文字, 徒有被人模仿的資格。 民國的文字, 骨子裡有種深厚純美的味道。 梁實秋的小品文, 獨樹一幟, 可以說是民國散文家中的一股清流, 很多人模仿他寫作的模式和邏輯, 但畫虎難畫骨, 至今沒能發現和他文字相近的作家出現。 而在談吃上, 字裡行間自由一種閒適逸情, 再加上他常年研究西方文學, 文字功底和語言功底了得, 更是在普通的文字裡有著精妙之門, 所謂旁徵博引, 在他的文字裡, 是廣泛存在的, 他談著吃, 說著文化, 談著食物的來源, 聊著菜系的源流, 讓你通過一篇文字便可以通曉一湯一飯背後的文化積澱, 讓我們知道雅舍談吃不在吃, 而在於雅。

汪曾祺《人間種種清香,
好想嘗嘗》

若說散文風格, 我個人覺得汪曾祺、梁實秋和豐子愷三人寫作中, 對文字的錘煉, 內心對自然萬物美的描述和理解, 有著相似之處。 汪曾祺的文章, 近些年被打亂雜糅重新組合, 組成新的出版物的比較多, 也有些專門談吃的文字被整理了出來,

成為了《人間種種清香, 好想嘗嘗》這樣很具有時代感的雞湯文題, 也許喜歡他文字的人, 會因為這個書名而退卻, 但是打開了這本書, 自會發現他對吃的態度, 他也在寫北京, 也在寫美食, 與梁實秋的主題一致, 兩本書放在一起看, 可以看到不同時代老北京的吃食變化, 讓老饕們看看北京美食地圖的沿革。

張佳瑋《孤獨的人都要吃飽》

知道張佳瑋, 源於《浮生六記》, 一個跨越數百年後, 能夠把明清小品文解釋的如此老道的八零後作家, 便是他了, 從《浮生六記》中, 你可以看到他對文字的精准把握和深厚積澱。 可惜有一段時間, 除了《浮生六記》, 竟然找不到他更多的作品, 他住在巴黎, 寫體育評論, 寫生活小品, 還好還好, 好作品慢慢面世了,這本帶著生活氣息的熱騰騰的文字集終於出來了。這是一本小書,卻盈滿著生活溫暖的味道,讓人在每一道菜中品味人間的冷暖,讓每一道美食伴隨著我們一路前行。

水上勉《今天吃什麼呢?去地裡看看》

帶著泥土般樸素的書名,讓人想起小時候,即將做飯時,跑自家菜園裡溜達一圈,就有了一頓飯的食材,幾根黃瓜幾根蔥,一兩個茄子加幾根豆角,或者是胖胖的西葫蘆,就是一道道很好的吃食。但這本書的作者不似我輩在田野中奔跑的人,他從九歲開始就在一座禪宗寺院廚房裡,一邊做飯一邊修行一邊成長,可以說一輩子在寺院與食材打交道,他筆下的食物,都是從土地中獲得,所以有了“一年到頭吃什麼,去問問土地就行了”,從他的文字中,額可以吃出四季的味道,可以吃出素樸修行滋味。

崔岱遠《一面一世界》

北方人的生活中,難以缺少的面,沒想到有一天也可以走進一本專著裡,成為饞人的角色。北方的食物,生來帶有幾分粗獷的味道,大抵是《白鹿原》中油潑面的味道,多油多辣,熱油潑上,就是香噴噴的一碗。在陝西麵食中,我最饞的也是這油潑面,而判斷一家陝西面好壞的標準,我個人給他定位在油潑面做的好與不好。但是《一面一世界》中寫的不是這粗獷的畫面,而是描寫各個地域,各個時代裡麵食的演變和吃麵食的規矩,變化,也就是麵食的文化傳承,有了文化的底蘊,面就有了精髓。

一份吃貨書單,請查收。。。

好作品慢慢面世了,這本帶著生活氣息的熱騰騰的文字集終於出來了。這是一本小書,卻盈滿著生活溫暖的味道,讓人在每一道菜中品味人間的冷暖,讓每一道美食伴隨著我們一路前行。

水上勉《今天吃什麼呢?去地裡看看》

帶著泥土般樸素的書名,讓人想起小時候,即將做飯時,跑自家菜園裡溜達一圈,就有了一頓飯的食材,幾根黃瓜幾根蔥,一兩個茄子加幾根豆角,或者是胖胖的西葫蘆,就是一道道很好的吃食。但這本書的作者不似我輩在田野中奔跑的人,他從九歲開始就在一座禪宗寺院廚房裡,一邊做飯一邊修行一邊成長,可以說一輩子在寺院與食材打交道,他筆下的食物,都是從土地中獲得,所以有了“一年到頭吃什麼,去問問土地就行了”,從他的文字中,額可以吃出四季的味道,可以吃出素樸修行滋味。

崔岱遠《一面一世界》

北方人的生活中,難以缺少的面,沒想到有一天也可以走進一本專著裡,成為饞人的角色。北方的食物,生來帶有幾分粗獷的味道,大抵是《白鹿原》中油潑面的味道,多油多辣,熱油潑上,就是香噴噴的一碗。在陝西麵食中,我最饞的也是這油潑面,而判斷一家陝西面好壞的標準,我個人給他定位在油潑面做的好與不好。但是《一面一世界》中寫的不是這粗獷的畫面,而是描寫各個地域,各個時代裡麵食的演變和吃麵食的規矩,變化,也就是麵食的文化傳承,有了文化的底蘊,面就有了精髓。

一份吃貨書單,請查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