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上古十八龍蛇神獸(十八圖)

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徵, 龍不是被帝王們全部霸佔。 在民間, 龍仍然以各種方式出現。

青龍

青龍, 亦作“蒼龍”, 古代神話中的東方之神。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 自黃帝授命於天, 威澤四方, 龍就成為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中國的象徵, 而比較明確的定型是在漢代, 從大漢朝開始, 龍就被確定為皇帝的象徵與代表。 在東方傳說中, 青龍身似長蛇、麒麟首、鯉魚尾、面有長須、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 而在西方神話裡, 龍更像是長翅膀的蜥蜴。

化蛇

水獸。 人面豺身, 有翼, 蛇行, 聲音如叱呼。 招大水。 《山海經(中次二經)》有載。

螭龍

關於螭龍有兩種說法:一說中國傳說中的龍的來源之一。 也稱蚩尾, 是一種海獸, 漢武帝時有人進言, 說螭龍是水精, 可以防火,

建議置於房頂上以避火災;二說是龍九子中的二子, 古書中雲:“其二曰螭吻, 性好望, 今屋上獸頭是也。 ”(形體似獸, 習性好張望或好險, 成為今日廟宇殿頂、堂塔樓閣等高處的龍或屋上的獸頂、殿角的走獸, 也可壓火災。 )根據以上的說法, 螭龍的原形應該是我們生活中的壁虎。 這種龍的特點是無鱗有鰭。

鳴蛇

鳴蛇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獸之一, 大體如蛇, 但有四翼, 發磐磐之音。 鳴蛇是災蛇, 是大旱的徵兆。 《山海經·中次二經》說:“鮮山多金玉, 無草木, 鮮水出焉, 而北流注于伊水。 其中多鳴蛇, 其狀如蛇而四翼, 其音如磬, 見則其邑大旱”。

龍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 傳說能隱能顯, 春風時登天, 秋風時潛淵。 又能興雲致雨, 為眾鱗蟲之長, 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後成為皇權象徵, 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 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

蛟龍

又如:蛟虯(蛟與虯。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角的小龍。亦泛指水族);蛟螭(蛟龍。螭:傳說為蛟龍之屬的一種動物);蛟兕(蛟龍與兕牛) ,又有古書說是無角龍蛟,龍屬。無角曰蛟。――《韻會》,主流看法是無角龍!

九嬰

九嬰生於天地初分之時,當時天地靈氣厚若實質,不知產出多少強橫的靈獸怪物。這只九命老妖于深山大澤之中,陰陽之元氣氤氳交錯,化生而出,乃是九頭蛇身,自號九嬰。每一頭即為一命。因是天地直接產出,無魂無魄,身體強橫異常,已為不死之身,又加有九命,只要有一命尚在,只需於天地間採集靈氣就能恢復。

魚龍

是一種龍頭魚身的龍,亦是一種“龍魚互變”的形式,這種形式中國古代早已有之。《說苑》中就有“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的記載,《長安謠》說的 “東海大魚化為龍”和民間流傳的鯉魚跳過龍門,均講述了龍魚互變的關係。這種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現,並在歷代得到發展。

虯龍 qiú lóng

古代傳說中的有角無須的小龍。屈原《天問》:“虯龍負熊”。宋《瑞應圖》:“龍馬神馬,河水之精也,高八尺五寸,長頸骼,上有翼,修垂毛,鳴聲九音。有明王則見。”虯龍則是傳說中的瑞獸,“神馬”,“馬八尺以上為龍”,“兩角者虯”。

肥遺蛇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旱魃之兆。最早記錄在《山海經》之西山經中:華山上有一種名叫“肥遺”的怪蛇,它一旦出現,便預示將有大範圍的旱災。

應龍

古代傳說中一種有翼的龍。相傳禹治洪水時有應龍以尾畫地成江河使水入海。.古代傳說中善興雲作雨的神。

《辭源》說“應龍”是有翅膀的千年龍,五百年的被稱為角龍。龍是不凡之物,壽命奇長,應龍更是龍中之貴(當然,也有人認為應龍可指遠古的氏族部落和神秘古國——應龍氏和應國)。我國偉大詩人屈原在《天問》中,對應龍如何幫助大禹治水、如何用尾巴在地面上劃出一條江河引洪水入大海等奇事表示不解。

螣蛇

螣蛇又稱騰蛇,中國民間傳說中的一種能飛的蛇,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有許多這方面的記載,稱為“神獸”,有諸多代表意義。 《爾雅·釋魚》中亦有提及“螣”即“螣蛇”,東晉郭璞為其作注,指螣蛇為“龍類也,能興雲霧而遊其中”。

燭龍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獸。又名燭陰,也寫作逴龍。人面龍身,口中銜燭,在西北無日之處照明于幽陰。傳說他威力極大,睜眼時普天光明,即是白天;閉眼時天昏地暗,即是黑夜。今文化史家認為,燭龍為北方龍圖騰族的神話,其本來面目應是男根,由男性生殖器蛻變而來。其產生晚于女陰崇拜時代。

角龍

指有角的龍。據《述異記》記述:“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角龍便是龍中之老者了。

修蛇

古代中國的巨蛇,也叫做巴蛇,據說體長達到180萬米、頭部藍色、身體黑色。修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帶,吞吃過往的動物,據說它曾經生吞了一頭大象,過了3 年才把骨架吐出來。由於修蛇也襲擊人類,所以堯帝派遣大羿前往斬殺,大羿首先用箭射中了修蛇,然後一直追趕它到遙遠的西方、將其斬為兩段。修蛇的屍體變成了一座山丘,現在稱為巴陵。

是一種早期的龍,以爬蟲類——蛇作模特兒想像出來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龍的幼年期,曾出現在西周末期的青銅器裝飾上,但不多。

鉤蛇

鉤蛇是古代神獸之一,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蛇類,兩栖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中,性情兇猛好鬥,有劇毒,最為明顯的特徵就是它的尾部與普通的蛇類不同,分叉如同兩個鉤子一般,而且鉤蛇的捕食方式也是用尾鉤來鉤住獵物,再進行吞食。這種蛇,在《水經注(若水)》一文中有記載。只是似乎近幾百年來,再也沒有聽說有人看到過這種蛇類了。

燭九陰

燭九陰,中國上古神獸之一,又名燭陰,亦寫作逴龍。《山海經.大荒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同上方燭龍!

又如:蛟虯(蛟與虯。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角的小龍。亦泛指水族);蛟螭(蛟龍。螭:傳說為蛟龍之屬的一種動物);蛟兕(蛟龍與兕牛) ,又有古書說是無角龍蛟,龍屬。無角曰蛟。――《韻會》,主流看法是無角龍!

九嬰

九嬰生於天地初分之時,當時天地靈氣厚若實質,不知產出多少強橫的靈獸怪物。這只九命老妖于深山大澤之中,陰陽之元氣氤氳交錯,化生而出,乃是九頭蛇身,自號九嬰。每一頭即為一命。因是天地直接產出,無魂無魄,身體強橫異常,已為不死之身,又加有九命,只要有一命尚在,只需於天地間採集靈氣就能恢復。

魚龍

是一種龍頭魚身的龍,亦是一種“龍魚互變”的形式,這種形式中國古代早已有之。《說苑》中就有“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的記載,《長安謠》說的 “東海大魚化為龍”和民間流傳的鯉魚跳過龍門,均講述了龍魚互變的關係。這種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現,並在歷代得到發展。

虯龍 qiú lóng

古代傳說中的有角無須的小龍。屈原《天問》:“虯龍負熊”。宋《瑞應圖》:“龍馬神馬,河水之精也,高八尺五寸,長頸骼,上有翼,修垂毛,鳴聲九音。有明王則見。”虯龍則是傳說中的瑞獸,“神馬”,“馬八尺以上為龍”,“兩角者虯”。

肥遺蛇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旱魃之兆。最早記錄在《山海經》之西山經中:華山上有一種名叫“肥遺”的怪蛇,它一旦出現,便預示將有大範圍的旱災。

應龍

古代傳說中一種有翼的龍。相傳禹治洪水時有應龍以尾畫地成江河使水入海。.古代傳說中善興雲作雨的神。

《辭源》說“應龍”是有翅膀的千年龍,五百年的被稱為角龍。龍是不凡之物,壽命奇長,應龍更是龍中之貴(當然,也有人認為應龍可指遠古的氏族部落和神秘古國——應龍氏和應國)。我國偉大詩人屈原在《天問》中,對應龍如何幫助大禹治水、如何用尾巴在地面上劃出一條江河引洪水入大海等奇事表示不解。

螣蛇

螣蛇又稱騰蛇,中國民間傳說中的一種能飛的蛇,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有許多這方面的記載,稱為“神獸”,有諸多代表意義。 《爾雅·釋魚》中亦有提及“螣”即“螣蛇”,東晉郭璞為其作注,指螣蛇為“龍類也,能興雲霧而遊其中”。

燭龍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獸。又名燭陰,也寫作逴龍。人面龍身,口中銜燭,在西北無日之處照明于幽陰。傳說他威力極大,睜眼時普天光明,即是白天;閉眼時天昏地暗,即是黑夜。今文化史家認為,燭龍為北方龍圖騰族的神話,其本來面目應是男根,由男性生殖器蛻變而來。其產生晚于女陰崇拜時代。

角龍

指有角的龍。據《述異記》記述:“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角龍便是龍中之老者了。

修蛇

古代中國的巨蛇,也叫做巴蛇,據說體長達到180萬米、頭部藍色、身體黑色。修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帶,吞吃過往的動物,據說它曾經生吞了一頭大象,過了3 年才把骨架吐出來。由於修蛇也襲擊人類,所以堯帝派遣大羿前往斬殺,大羿首先用箭射中了修蛇,然後一直追趕它到遙遠的西方、將其斬為兩段。修蛇的屍體變成了一座山丘,現在稱為巴陵。

是一種早期的龍,以爬蟲類——蛇作模特兒想像出來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龍的幼年期,曾出現在西周末期的青銅器裝飾上,但不多。

鉤蛇

鉤蛇是古代神獸之一,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蛇類,兩栖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中,性情兇猛好鬥,有劇毒,最為明顯的特徵就是它的尾部與普通的蛇類不同,分叉如同兩個鉤子一般,而且鉤蛇的捕食方式也是用尾鉤來鉤住獵物,再進行吞食。這種蛇,在《水經注(若水)》一文中有記載。只是似乎近幾百年來,再也沒有聽說有人看到過這種蛇類了。

燭九陰

燭九陰,中國上古神獸之一,又名燭陰,亦寫作逴龍。《山海經.大荒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同上方燭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