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這部「奧斯卡最佳影片」,國內無緣引進……

提名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9部電影, 現在已經全都以各種形式和影迷見面了。

其中大部分我們已經介紹過, 今天繼續講講這部尤其不可忽視的——

《華盛頓郵報》

看片名和海報就知道, 它講的是新聞媒體的故事, 而且很不一般。

豆瓣8.2的評分還不足以說明問題, 必須放上這張圖——

這是前不久金球獎頒獎禮上的一個玩笑:

主持人剛剛開口介紹這部電影, 還沒公佈它是否獲獎, 工作人員就迫不及待抱著一堆獎盃跑出來準備頒獎。

雖然最終本片拿下6項提名卻無一斬獲(可能和哈威·韋恩斯坦有關), 但這個玩笑足以看出本片在觀眾心中的重量。

為什麼它這麼硬氣?

當然是因為本片長著一副“獲獎片”的相。

一是製作層面, 它有著高規格——

導演, 斯皮爾伯格, 一個在電影的商業和藝術兩方面都登峰造極的大神級人物。

主演, 湯姆·漢克斯, 梅麗爾·斯特裡普, 兩個拿了N個最佳男/女主角獎的老戲骨。

二是故事層面, 它講的是大新聞——

影片改編自美國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政治醜聞之一, 五角大樓文件事件。

五角大樓檔, 即《美國-越南關係, 1945-1967:國防部的研究》, 是美國國防部對1945-1967年間美國在越南政治軍事捲入評估的秘密報告。

——維琪百科

報告揭露了一個驚人的事實:

美國政府早就知道越南戰爭難有勝算, 但時任總統為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和國家聲譽,

瞞著公眾, 不斷地把一批又一批的士兵騙去參戰……

這個內幕, 一直捂了4任總統。

直到1971年, 一個人出現了:丹尼爾·艾爾斯伯格。

艾爾斯伯格為美國國防部工作, 在見證了越南戰爭前線的慘烈狀況後, 他決定放手一搏, 把真相公之于眾。

艾爾斯伯格把檔洩露給了紐約時報, 報導一出, 輿論譁然。

美國政府立即以洩露國家機密的罪名, 將紐約時報告上法庭, 並勒令他們停止報導。

面對白宮的施壓, 一時間, 媒體界便對此事雅雀無聲。

這時候, 《華盛頓郵報》站出來了, 這家報社的媒體人冒著極大的危險, 繼續著紐約時報未完成的報導。 (後來也是他們, 報導了把尼克森總統拉下臺的水門事件。 )

電影《華盛頓郵報》著重講述的, 是該報社如何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

做出這一壯舉的幕後故事。

華盛頓郵報的董事長名叫凱薩琳, 從亡夫手中接過這家報社的她, 在此之前只是個普通的家庭主婦。

報社目前面臨財政危機, 凱薩琳正在為謀求上市、獲得資金支持, 而忙得焦頭爛額。

本, 是報紙的總編輯。

當時的華盛頓郵報, 只是一家地方性報社。 而理想遠大的本, 想把它打造成像紐約時報那樣國家性的報紙。

於是, 當大新聞——紐約時報報導的五角大樓檔事件發生後, 華盛頓郵報也打算跟進。

然而, 這個劍指尼克斯政府的大新聞被禁了, 紐約時報也被告上了法庭。

如果華盛頓郵報也去報導,

輕則——

投資人撤資, 報社破產;

重則——

和紐約時報一樣, 報社上下員工都將面臨牢獄之災,

甚至是生命危險。

也就是說, 發這篇報導, 對他們來說弊大於利。

但如果不發呢?

如果不發, 這個國家就輸了。

華盛頓郵報內部, 掀起了一場激烈的爭議。

總編輯本, 以辭職為要脅, 主張刊發。

報社高層, 考慮到各種風險, 拒絕刊發。

董事長凱薩琳, 夾在二者之間猶豫不決。

投資人、管理層、新聞記者, 三方互相牽制;金錢利益、政府壓力、媒體人的良心, 三者互相博弈。

在一場緊張、精彩的多線電話戲中, 凱薩琳終於下定決心:

Let`s go,

Let`s do it,

Let`s publish!

總編輯本一聲令下, 印刷工人按下了機器啟動按鈕。

一份份報紙從流水線上急速傳出。

工人把報紙運上卡車, 發往千千萬萬戶民眾家裡……

這一系列再普通不過的報紙生產、運輸的鏡頭, 看得人熱血澎湃。

報紙發出去了。

法院傳票也來了。

在法庭上, 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這對昔日的競爭對手, 同仇敵愾地面對美國政府的指控。

最後, 美國最高法院裁決, 媒體獲勝。

這是一次偉大的勝利。

這次勝利不僅屬於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 也屬於那些作出正義裁決的法官們, 屬於所有不畏強權、捍衛自由民主的勇士們。

法官在判決書中說的一段話, 實為畫龍點睛之筆:

媒體應該為被統治者服務, 而不是統治者。

離奧斯卡頒獎禮還有不到2個星期。

《華盛頓郵報》拿下最佳影片的可能性, 也許比不上《水形物語》《三塊看板》等熱門, 但它在我心中的位置, 並不低於這幾部。

這種偏愛, 來源於對片中那些真正的媒體人的尊敬。

更來源於我們對“真正的媒體人”的求之不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