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9.3 跌到 4.8,《舌尖 3》到底怎麼了?

央視最近出品的幾部紀錄片, 折服了不少人。

例如上個月推薦過的《如果國寶會說話》, 簡直不敢相信這是央視, 把頂級國寶介紹得清新脫俗。

就憑這, 許多人對央視接下來的這部大作充滿期待。

然而, 期盼之下, 換來的卻是它的撲街和變味——

《舌尖上的中國 第三季》

前兩季的《舌尖》沖上 9.3 分和 8.4 分, 頂級水準。

但這一季卻只剩可憐的 4.8 分, 徹底撲街。

雖然這個分數更多是和前兩季相較而言,

但就算如此, 也已經退步得厲害。

《舌尖 3》的問題, 到底出在哪?

在解剖這個問題之前, 得先來看看它的兩個前輩。

前兩季《舌尖》, 用三點就折服了千萬觀眾。

首先, 頂級的視覺體驗。

《舌尖》用大量的高清特寫, 配上刁鑽的角度, 展示平時看不到的食材細節, 雖然都是日常菜肴,

卻像被賦予了新的生命。

烹飪前, 辣椒切丁, 蒜頭搗末, 片好魚, 汆好肉。

烹飪時, 有的大火快炒, 有的細火慢燉 .

極高的油溫把裹粉的魚肉炸得金黃酥脆, 也看肉片在炒鍋裡焦黃變色。

最重要的, 還有把熱騰騰的菜肴, 一鼓作氣呈盤。

每個步奏, 每個鏡頭, 都是食材繪成的天然畫卷, 色彩飽滿, 光用看的就流下口水。

接著, 征服完視覺, 再征服聽覺。

李立宏老師厚實迷人的配音已經不用多說, 但這還不夠, 必須配上句句戳胃的文字介紹。

江浙名菜 " 蜜汁火方 ", 《舌尖》這麼講:

" 鹹香的火腿, 澆上事先燒酥的蜜汁

鹹甜交織, 回味無窮 "

經典的醃肉,它這麼介紹:

油花均勻的鮮肉醃制後,省略煙熏的程式,切片,把它放在上等的香樟木板上,耐心等待香樟木板慢慢吸走鹹肉的油膩,既保持肉的鹹鮮,又油而不膩,這才是真正的 " 刀板留香 "。

不浪費每一個字,就算只看文字都餓了。

不過,視、聽之上,這第三點才最重要,生活。

例如《舌尖》講食物的儲存方法。

我們常說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其實食物的製作和儲存,就是南北生活文化差異的見證者。

極寒的東北村莊裡,家家戶戶都會醃辣白菜。

而且常常是周圍鄰里互相幫忙,一起醃制,也一起聊天說笑 .

對他們來說,醃辣白菜早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而醃得恰到好處的辣白菜,放涼了吃、炒熱了吃,十點君不用多說,你們都能腦補出它爽脆的酸辣口感。

到了濕熱的南方,人們就常常把鮮肉做成臘味,抽去水分,不僅能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也方便外出攜帶。

最經典的臘味美食,要屬煲仔飯。

可別小瞧了路邊的臘味店,從瓦煲的品質到米粒的選擇,都是他們一生的執著。

你們看,單是食物的儲存,就能衍生出不同的獨特美味和生活。

此外,無論南北,日常生活裡更少不了——菜刀。

中華菜刀,怎麼介紹?《舌尖》看中它的用途。

片魚,切肉,切丁,剁末,食物的各種形態變化,全靠一把菜刀就能完成,這正是我們和菜刀幾十年的默契。

尤其是這道文思豆腐,把嫩豆腐切成細如毛髮的豆腐絲,再泡進清水裡化開,就像雲霧繚繞的山水畫。

背後是日復一日的刀工積累,心手合一。

六年前,《舌尖》能風靡全中國,抓住所有人的味蕾,靠的可不僅僅是美食上的視聽盛宴;

更是美食背後,這承載著的親切感和人情味。

家常,才是《舌尖》的最強魅力。

每一道菜,每一位人物,都來自生活,親切無比。

現在,我們可以回到一開始的問題:《舌尖 3》為什麼撲街?

畫面上,單是色彩就和前兩季差了不少;

文字介紹也不再句句戳胃,反而讓人想吐槽。

十片肉我也吃得下

不過,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出在 " 生活 "。

同樣是中華菜刀,《舌尖 3》卻這麼講——

它講鍛造工藝:把鋼砸進鐵裡,刀就有了無堅不摧的刃口。

介紹磨刀石的講究,還有砧板選用的木頭。

而且不僅是中華菜刀,《舌尖 3》還繼續介紹了炒鍋、瓷器、老壇,還有陝州傳統的穿山灶。

吃的呢?等介紹完炊具班的故事,才開始看見食物的身影。

這還是《舌尖上的中國》嗎?分明是《指尖上的手工課》。

不難發現,《舌尖 3》不再落腳在 " 小 " 而獨特的地方食物,開始介紹起了 " 大 " 的文化習俗。

同樣是美食,但舌尖上的中國味,卻變味了。

也就難怪,原本的深夜報社神器,現在卻勾不起任何食欲。

十點君再舉《舌尖 3》裡更明顯的例子——

湖南平江縣,還延續著古老的宗族宴。

這裡的宗族宴講究 " 十大碗 ",也就是一場宴席上,用十個大碗分別裝十道菜。

炸肉、雞羹、銀耳 …… 每一碗的菜色和順序都是規矩。

十道佳餚,百年傳統,聽著就讓人想動筷子。

然而,《舌尖 3》的重點卻不在這 " 小 " 的十大碗,而是在 " 大 " 的尚禮之風。

它不講食物,而是先說舞獅——

起身、翻滾、舞動,這場盛大的宗族宴上,有兩個少年要表演舞獅,自然少不了嚴格的訓練和準備。

接著說宴席禮儀——

父子不面對面坐、長輩和晚輩不坐同一張長凳、長輩夾菜之後晚輩才能動筷 …… 從進別人家門的那一刻起,就得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

最後,《舌尖 3》才願意搬出 " 十大碗 " 的烹煮。

可看上去,卻沒那麼好吃了。

十分鐘的故事,只有最後兩分鐘在講十大碗,食欲早就被其他內容打斷。

說到這,我們就能看出《舌尖 3》和前兩季的區別。

原本,是由下至上,從小家常看大生活;

現在,卻是由上至下,用大的文化習俗,帶小的飲食特色。

《舌尖》到了第三季,有更大的野心和責任感。

它也花了更多筆墨,來介紹獨樹一幟的地域文化。

但,這顯然已經不是《舌尖上的中國》。

是《文物裡的中國》

介紹文化我們當然贊同,可食物仿佛成了配角。

少了最期待的主角,你不撲誰撲。

視角站得太高,步子邁得太大,就失去了《舌尖》最出彩的原味。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百部紀錄片自然也有一百種味道。

而《舌尖》之味,是我們日常的餐桌之味,是生活之味。

這一味,也正是前兩季《舌尖》能打敗各路熱播劇的原因,把原本高冷的央視紀錄片,拉到了我們的身邊。

在《舌尖 3》已經播出的這幾集裡,只有一段故事,讓十點君找回了這一味。

雲南騰沖的小吃,稀豆粉。

把浸泡了 10 個小時的豌豆磨成漿,沉澱分離、熬煮攪拌。

火大容易煮糊,火小容易凝固,不斷控制,才能熬得剛好濃稠。一碗最街邊的小吃,卻考驗著對火候的至高掌控。

剛出爐的稀豆粉,吃法充滿了想像力,辣椒面、鮮姜水、蒜泥汁,十幾種調料自由搭配。

不僅如此,加進油條和燒餌塊(大米做成的烤餅)、放涼、攤平曬乾成片,都讓稀豆粉煥發著不同的光芒。

這時候,稀豆粉所承載的地方文化,呼之欲出。

連隆重的宴席上,都少不了這傳統的稀豆粉。

這就是騰沖人的家常味,更是從小吃到大的家鄉味。

也是《舌尖 3》最缺的味道,穿過美食看生活——

食物的用料、儲存、烹煮,常常離不開當地的地理條件。世代傳承的美味,不僅造福著人們的味蕾,更見證著歷史習俗的演變。

用一道舌尖美味,看一個地域的生活文化。

而各地的文化習俗,組成了最多彩的中國。

這才是《舌尖》最該有的樣子,舌尖上的中國。

可惜的是,《舌尖 3》卻連 " 舌尖美味 " 都沒拍好。

就像是篇作文,高分開頭,寫著寫著竟然跑題了。

承載文化,做出獨具一格的人文內涵,甚至輸出海外,這個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知道的大 IP,還有特別多的可能性。

但在此之前,我們更想讓眼睛先吃上大餐。

光看畫面就口水直流,最後餓得忍不住叫份宵夜解饞。

這才是我們期待的《舌尖》,就像家樓下的那間小飯館。

所以《舌尖》啊,你一定要繼續好吃下去。

經典的醃肉,它這麼介紹:

油花均勻的鮮肉醃制後,省略煙熏的程式,切片,把它放在上等的香樟木板上,耐心等待香樟木板慢慢吸走鹹肉的油膩,既保持肉的鹹鮮,又油而不膩,這才是真正的 " 刀板留香 "。

不浪費每一個字,就算只看文字都餓了。

不過,視、聽之上,這第三點才最重要,生活。

例如《舌尖》講食物的儲存方法。

我們常說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其實食物的製作和儲存,就是南北生活文化差異的見證者。

極寒的東北村莊裡,家家戶戶都會醃辣白菜。

而且常常是周圍鄰里互相幫忙,一起醃制,也一起聊天說笑 .

對他們來說,醃辣白菜早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而醃得恰到好處的辣白菜,放涼了吃、炒熱了吃,十點君不用多說,你們都能腦補出它爽脆的酸辣口感。

到了濕熱的南方,人們就常常把鮮肉做成臘味,抽去水分,不僅能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也方便外出攜帶。

最經典的臘味美食,要屬煲仔飯。

可別小瞧了路邊的臘味店,從瓦煲的品質到米粒的選擇,都是他們一生的執著。

你們看,單是食物的儲存,就能衍生出不同的獨特美味和生活。

此外,無論南北,日常生活裡更少不了——菜刀。

中華菜刀,怎麼介紹?《舌尖》看中它的用途。

片魚,切肉,切丁,剁末,食物的各種形態變化,全靠一把菜刀就能完成,這正是我們和菜刀幾十年的默契。

尤其是這道文思豆腐,把嫩豆腐切成細如毛髮的豆腐絲,再泡進清水裡化開,就像雲霧繚繞的山水畫。

背後是日復一日的刀工積累,心手合一。

六年前,《舌尖》能風靡全中國,抓住所有人的味蕾,靠的可不僅僅是美食上的視聽盛宴;

更是美食背後,這承載著的親切感和人情味。

家常,才是《舌尖》的最強魅力。

每一道菜,每一位人物,都來自生活,親切無比。

現在,我們可以回到一開始的問題:《舌尖 3》為什麼撲街?

畫面上,單是色彩就和前兩季差了不少;

文字介紹也不再句句戳胃,反而讓人想吐槽。

十片肉我也吃得下

不過,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出在 " 生活 "。

同樣是中華菜刀,《舌尖 3》卻這麼講——

它講鍛造工藝:把鋼砸進鐵裡,刀就有了無堅不摧的刃口。

介紹磨刀石的講究,還有砧板選用的木頭。

而且不僅是中華菜刀,《舌尖 3》還繼續介紹了炒鍋、瓷器、老壇,還有陝州傳統的穿山灶。

吃的呢?等介紹完炊具班的故事,才開始看見食物的身影。

這還是《舌尖上的中國》嗎?分明是《指尖上的手工課》。

不難發現,《舌尖 3》不再落腳在 " 小 " 而獨特的地方食物,開始介紹起了 " 大 " 的文化習俗。

同樣是美食,但舌尖上的中國味,卻變味了。

也就難怪,原本的深夜報社神器,現在卻勾不起任何食欲。

十點君再舉《舌尖 3》裡更明顯的例子——

湖南平江縣,還延續著古老的宗族宴。

這裡的宗族宴講究 " 十大碗 ",也就是一場宴席上,用十個大碗分別裝十道菜。

炸肉、雞羹、銀耳 …… 每一碗的菜色和順序都是規矩。

十道佳餚,百年傳統,聽著就讓人想動筷子。

然而,《舌尖 3》的重點卻不在這 " 小 " 的十大碗,而是在 " 大 " 的尚禮之風。

它不講食物,而是先說舞獅——

起身、翻滾、舞動,這場盛大的宗族宴上,有兩個少年要表演舞獅,自然少不了嚴格的訓練和準備。

接著說宴席禮儀——

父子不面對面坐、長輩和晚輩不坐同一張長凳、長輩夾菜之後晚輩才能動筷 …… 從進別人家門的那一刻起,就得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

最後,《舌尖 3》才願意搬出 " 十大碗 " 的烹煮。

可看上去,卻沒那麼好吃了。

十分鐘的故事,只有最後兩分鐘在講十大碗,食欲早就被其他內容打斷。

說到這,我們就能看出《舌尖 3》和前兩季的區別。

原本,是由下至上,從小家常看大生活;

現在,卻是由上至下,用大的文化習俗,帶小的飲食特色。

《舌尖》到了第三季,有更大的野心和責任感。

它也花了更多筆墨,來介紹獨樹一幟的地域文化。

但,這顯然已經不是《舌尖上的中國》。

是《文物裡的中國》

介紹文化我們當然贊同,可食物仿佛成了配角。

少了最期待的主角,你不撲誰撲。

視角站得太高,步子邁得太大,就失去了《舌尖》最出彩的原味。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百部紀錄片自然也有一百種味道。

而《舌尖》之味,是我們日常的餐桌之味,是生活之味。

這一味,也正是前兩季《舌尖》能打敗各路熱播劇的原因,把原本高冷的央視紀錄片,拉到了我們的身邊。

在《舌尖 3》已經播出的這幾集裡,只有一段故事,讓十點君找回了這一味。

雲南騰沖的小吃,稀豆粉。

把浸泡了 10 個小時的豌豆磨成漿,沉澱分離、熬煮攪拌。

火大容易煮糊,火小容易凝固,不斷控制,才能熬得剛好濃稠。一碗最街邊的小吃,卻考驗著對火候的至高掌控。

剛出爐的稀豆粉,吃法充滿了想像力,辣椒面、鮮姜水、蒜泥汁,十幾種調料自由搭配。

不僅如此,加進油條和燒餌塊(大米做成的烤餅)、放涼、攤平曬乾成片,都讓稀豆粉煥發著不同的光芒。

這時候,稀豆粉所承載的地方文化,呼之欲出。

連隆重的宴席上,都少不了這傳統的稀豆粉。

這就是騰沖人的家常味,更是從小吃到大的家鄉味。

也是《舌尖 3》最缺的味道,穿過美食看生活——

食物的用料、儲存、烹煮,常常離不開當地的地理條件。世代傳承的美味,不僅造福著人們的味蕾,更見證著歷史習俗的演變。

用一道舌尖美味,看一個地域的生活文化。

而各地的文化習俗,組成了最多彩的中國。

這才是《舌尖》最該有的樣子,舌尖上的中國。

可惜的是,《舌尖 3》卻連 " 舌尖美味 " 都沒拍好。

就像是篇作文,高分開頭,寫著寫著竟然跑題了。

承載文化,做出獨具一格的人文內涵,甚至輸出海外,這個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知道的大 IP,還有特別多的可能性。

但在此之前,我們更想讓眼睛先吃上大餐。

光看畫面就口水直流,最後餓得忍不住叫份宵夜解饞。

這才是我們期待的《舌尖》,就像家樓下的那間小飯館。

所以《舌尖》啊,你一定要繼續好吃下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