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讓閱讀啟迪心靈(2)

《自畫像文化史》

《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字》

《維米爾的帽子: 17世紀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

《孤獨之間:一部另類藝術史》

■收藏週刊記者 梁志欽

4 《藝術品如何定價——價格在當代藝術市場中的象徵意義》

(荷蘭)奧拉夫·維爾蘇斯 著 何國卿 譯

逸林出版社 2017年10月第1版

人們往往會對某些藝術品價簽上的數字感到驚奇和不解,但比價格更值得探究的是制定它的過程。 與其說它與作品本身相關,不如說它體現的是藝術家、畫廊老闆、拍賣行、收藏家等藝術交易參與者的角色和相互關係,從中可以窺見藝術市場特殊的遊戲規則。

《藝術品如何定價——價格在當代藝術市場中的象徵意義》是首本從藝術社會學和經濟社會學視角研究藝術品定價問題的著作。 以大量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以及對紐約和阿姆斯特丹數十位藝術品商人的深度訪談為基礎,奧拉夫·維爾蘇斯在書中揭示:為藝術品這種看似難以確定金錢價值的特殊商品定價,亦有規律可循。

在藝術市場上,藝術品避免按照品質定價,價格的變動不受供求關係影響,獲取利潤也不是藝術品商人的專享訴求。 為藝術品定價,本身就是一門藝術;藝術品的價格,不只是一個數字。

5 《自畫像文化史》

(英)詹姆斯·霍爾 王燕飛 譯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7年2月第1版

米開朗基羅: “每個畫家都能畫出一幅絕佳的自畫像。

”這句話還可以補充為,每一個畫家,都曾有自畫像的經驗,我們知道梵古就是代表之一。

在歐洲,從16世紀伊始,人們就已經在收藏貨真價實的(以及被誤認與偽造的)自畫像,並視若珍寶。 然而,在過去的40年中,人們對於自畫像的狂熱遠超過其曾經得到過的寵愛。 如今,在全球很多個城市裡都有著一群完全以自畫像為畢生事業的人。

早期及現代繪畫大師的作品展常以某自畫像拉開序幕;抑或者,若有藝術家畫過若干幅自畫像,則會以整一個展廳的自畫像拉開序幕,就好像這些自畫像是他們的入門作品一般。 倫勃朗、雷諾茲、庫爾貝、蒙克都曾舉辦過純自畫像展。 一旦有畫家沒能創作出一幅或足夠多的自畫像,佛洛德的精神分析說便有了用武之地:潛意識自畫像、偽裝式自畫像和替代式自畫像:《蒙娜麗莎》成了達·芬奇變相的自畫像。

自畫像是神秘的“第五元素”,與四大傳統藝術門類(歷史、肖像、風景和靜物)並駕齊驅,且地位至尊。至於自畫像是藝術自由的象徵,能夠激發靈感還是所謂的“那喀索斯”的症狀(指自戀),那就要看交流對象是誰了。

文藝復興時期一種主要的自畫像理論就是“每位畫家畫的都是自己”:意思是所有畫家都會不自覺地將自身的一些東西融於所創作的人物中,因而所有的人物都帶有“家族相似性”。

該書主要包括旁觀式自畫像,即藝術家在畫中作為人群中的一張面孔出現,或作為多人物敘事的一部分;群像式自畫像,藝術家與家人、夥伴等等;獨立式自畫像,只描繪藝術家本人單獨的形象。但不管是哪一種,藝術家都在努力尋找完美的形象,無論是側面的、斜角的還是正面的。

該書記錄了這一門類的發展,從中世紀一直到當代藝術家們五花八門的自我形象創作。該書按時間順序分成十個章節,且每一章都關注了一些重要的主題。這些主題性概述詳細討論了特定的藝術家與作品。不過,目標遠不止要打造一份由人們耳熟能詳的曠世傑作所構成的“最偉大的作品榜單”,而是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關注自畫像名作,並汲取來自藝術家所處時代的觀念和軼事,同時也考察那些值得我們給予更多關注的作品。該書不會過多強調藝術家對“形似”的追求,而是關注在創作與塑造自畫像過程中所存在的相互競爭的多重動機。

6 《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字》

《frieze》雜誌【編】嚴蓓雯、喬修峰、蔣文惠【譯】

北嶽文藝出版社 2017年9月第1版

這部集結了國際頂尖藝術雜誌《frieze》創刊25年以來最精彩文章的書籍,《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字》面世三月,銷量破萬,在英國,該書創造了超級暢銷書的待遇,不僅在藝術圈備受推崇,在時尚界、電影界也收穫擁躉,成為一本“現象級”的大眾讀物。

作為當代藝術領域公認的標杆性雜誌,《frieze》一直以其機敏幽默、一針見血、醍醐灌頂的評論聞名,已經成為當代藝術的重要推手,特雷西·艾敏、BANK、馬克·萊基都受惠於這本雜誌。而現在,這些塑造了當代藝術的文字將以前所未有的清晰面貌亮相中文世界。

《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字》是首部面向中文世界的全球當代藝術“黑皮書”。作品、故事、評析,三位一體,集合了國際頂尖藝術雜誌《frieze》創刊以來最精彩的文章。全書文章以字母順序排列,用27萬字,150余幅高清原圖,探討了當代的59個話題,涉及現當代約700位藝術家、藝評人、作家、藝術學者、策展人。這裡有最真實的安迪·沃霍爾、達米安·赫斯特、特雷西·艾敏、格哈德·裡希特,你可以讀到IKEA的傢俱、蘋果的介面,還有對酷兒、廢墟、賭博的藝術思考。它不僅是一部評述當代藝術的書,更是關於當下社會、生活和文化的總體文本。

7 《維米爾的帽子: 17世紀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

(加)蔔正民 著;黃中憲 譯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7年7月第1版

該書是著名漢學家蔔正民的代表作。作者通過七幅油畫、一件荷蘭產的青花瓷盤上的細微之處,探尋其背後的世界。從中我們可以在看似無關的普通器物中,看到荷屬東印度公司興盛的跨洋貿易,看到軍官的氊帽裡隱藏有尋找中國之路的熱情,看到一條由歐美和日本流入中國的白銀之河、煙葉數十年間便風靡世界各地。

17世紀的人們,依託航海技術的發展,跳脫出囚困自己的周遭,想像並追尋萬里之外的異域。他們遠離故鄉,奔赴各地,將世界連為一體。一些普通人也被貿易旋風吹起,撒落到異國他鄉。世界曾經孤立的地區被連接成一個全球交流網路,這個變革沒有人預測得到,也無人能夠扭轉。四個世紀以後的我們,對此恍若相識。

這本書旁徵博引,敘述精彩。卜正民以維米爾畫作的多處細節為切入點,引領讀者進入17世紀世界貿易、文化交流的廣闊世界。它以代爾夫特為中心,帶領讀者踏上旅途,途中我們可見瓷器和海狸毛皮、小冰期和火槍、遭到船難的水手及其同伴、銀礦和馬尼拉大帆船。這是一本充滿了驚喜的書。

8 《孤獨之間:一部另類藝術史》

李煒著 於是譯

上海三聯書店 2017年4月第1版

《孤獨之間》是一部別具一格的西方藝術史。十位大師的命運、百幅名畫的闡釋、三千年西方藝術的簡史,在這本書中得到了充滿藝術性的展現。作者李煒以其富於詩性與才情的文字,別出心裁的文本架構,配以藝術史上經典的畫作,將繁複的藝術史轉化為通俗易懂的人物逸聞,涉及拉斐爾、烏切洛、波希、委拉斯凱茲、修拉、席勒、德拉克羅瓦、波丘尼、馬列維奇等藝術大師,從古希臘羅馬時期、文藝復興時期,直到現代與後現代主義時期,將三千年間的流派與演進包容進舉重若輕的優美文字中。不同于以往藝術史著作的慣用體例,李煒隨主題而變換敘述方式,完成了一部充滿個性色彩的藝術著作。

自畫像是神秘的“第五元素”,與四大傳統藝術門類(歷史、肖像、風景和靜物)並駕齊驅,且地位至尊。至於自畫像是藝術自由的象徵,能夠激發靈感還是所謂的“那喀索斯”的症狀(指自戀),那就要看交流對象是誰了。

文藝復興時期一種主要的自畫像理論就是“每位畫家畫的都是自己”:意思是所有畫家都會不自覺地將自身的一些東西融於所創作的人物中,因而所有的人物都帶有“家族相似性”。

該書主要包括旁觀式自畫像,即藝術家在畫中作為人群中的一張面孔出現,或作為多人物敘事的一部分;群像式自畫像,藝術家與家人、夥伴等等;獨立式自畫像,只描繪藝術家本人單獨的形象。但不管是哪一種,藝術家都在努力尋找完美的形象,無論是側面的、斜角的還是正面的。

該書記錄了這一門類的發展,從中世紀一直到當代藝術家們五花八門的自我形象創作。該書按時間順序分成十個章節,且每一章都關注了一些重要的主題。這些主題性概述詳細討論了特定的藝術家與作品。不過,目標遠不止要打造一份由人們耳熟能詳的曠世傑作所構成的“最偉大的作品榜單”,而是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關注自畫像名作,並汲取來自藝術家所處時代的觀念和軼事,同時也考察那些值得我們給予更多關注的作品。該書不會過多強調藝術家對“形似”的追求,而是關注在創作與塑造自畫像過程中所存在的相互競爭的多重動機。

6 《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字》

《frieze》雜誌【編】嚴蓓雯、喬修峰、蔣文惠【譯】

北嶽文藝出版社 2017年9月第1版

這部集結了國際頂尖藝術雜誌《frieze》創刊25年以來最精彩文章的書籍,《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字》面世三月,銷量破萬,在英國,該書創造了超級暢銷書的待遇,不僅在藝術圈備受推崇,在時尚界、電影界也收穫擁躉,成為一本“現象級”的大眾讀物。

作為當代藝術領域公認的標杆性雜誌,《frieze》一直以其機敏幽默、一針見血、醍醐灌頂的評論聞名,已經成為當代藝術的重要推手,特雷西·艾敏、BANK、馬克·萊基都受惠於這本雜誌。而現在,這些塑造了當代藝術的文字將以前所未有的清晰面貌亮相中文世界。

《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字》是首部面向中文世界的全球當代藝術“黑皮書”。作品、故事、評析,三位一體,集合了國際頂尖藝術雜誌《frieze》創刊以來最精彩的文章。全書文章以字母順序排列,用27萬字,150余幅高清原圖,探討了當代的59個話題,涉及現當代約700位藝術家、藝評人、作家、藝術學者、策展人。這裡有最真實的安迪·沃霍爾、達米安·赫斯特、特雷西·艾敏、格哈德·裡希特,你可以讀到IKEA的傢俱、蘋果的介面,還有對酷兒、廢墟、賭博的藝術思考。它不僅是一部評述當代藝術的書,更是關於當下社會、生活和文化的總體文本。

7 《維米爾的帽子: 17世紀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

(加)蔔正民 著;黃中憲 譯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7年7月第1版

該書是著名漢學家蔔正民的代表作。作者通過七幅油畫、一件荷蘭產的青花瓷盤上的細微之處,探尋其背後的世界。從中我們可以在看似無關的普通器物中,看到荷屬東印度公司興盛的跨洋貿易,看到軍官的氊帽裡隱藏有尋找中國之路的熱情,看到一條由歐美和日本流入中國的白銀之河、煙葉數十年間便風靡世界各地。

17世紀的人們,依託航海技術的發展,跳脫出囚困自己的周遭,想像並追尋萬里之外的異域。他們遠離故鄉,奔赴各地,將世界連為一體。一些普通人也被貿易旋風吹起,撒落到異國他鄉。世界曾經孤立的地區被連接成一個全球交流網路,這個變革沒有人預測得到,也無人能夠扭轉。四個世紀以後的我們,對此恍若相識。

這本書旁徵博引,敘述精彩。卜正民以維米爾畫作的多處細節為切入點,引領讀者進入17世紀世界貿易、文化交流的廣闊世界。它以代爾夫特為中心,帶領讀者踏上旅途,途中我們可見瓷器和海狸毛皮、小冰期和火槍、遭到船難的水手及其同伴、銀礦和馬尼拉大帆船。這是一本充滿了驚喜的書。

8 《孤獨之間:一部另類藝術史》

李煒著 於是譯

上海三聯書店 2017年4月第1版

《孤獨之間》是一部別具一格的西方藝術史。十位大師的命運、百幅名畫的闡釋、三千年西方藝術的簡史,在這本書中得到了充滿藝術性的展現。作者李煒以其富於詩性與才情的文字,別出心裁的文本架構,配以藝術史上經典的畫作,將繁複的藝術史轉化為通俗易懂的人物逸聞,涉及拉斐爾、烏切洛、波希、委拉斯凱茲、修拉、席勒、德拉克羅瓦、波丘尼、馬列維奇等藝術大師,從古希臘羅馬時期、文藝復興時期,直到現代與後現代主義時期,將三千年間的流派與演進包容進舉重若輕的優美文字中。不同于以往藝術史著作的慣用體例,李煒隨主題而變換敘述方式,完成了一部充滿個性色彩的藝術著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