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鄭州名吃

簡介

漿麵條(也叫酸麵條, 其原因是發酵後的漿酸味十足), 河南省傳統美食小吃。 洛陽、汝州、新鄭等地漿麵條, 製作簡單, 成本低、味道美、易於消化, 因而自古以來流傳不衰, 成為頗具濃厚地方特色的地方名食。

歷史文化

這漿麵條是起源於河南省新安縣, 當時是以豌豆漿麵條著稱, 歷史悠久。 據傳在明朝正德年間, 該縣一個姓史的人開了個飯店, 生意很興隆。 有一年小麥欠收, 豌豆豐收, 飯店天天賣豌豆面飯, 一時生意蕭條。 一天, 京城一位欽差大臣帶隨從路過此店吃飯, 店主因無上等米菜下鍋急得團團轉。 當他看到盆裡磨碎的豌豆和桌上的麵條時, 急中生智, 用椒葉、藿香等作作料, 用豌豆漿作湯下入麵條, 做了一鍋豌豆漿麵條。 欽差大臣吃後十分滿意。 此後店主便新增了漿麵條這一食譜, 小店生意又興旺起來, 從此, 這漿麵條便成了河南的一道名吃。

但經過數百年的改良, 眼下粉漿麵條的製作方法是非常考究的, 漿麵條, 顧名思義, 是以麵條為主料, 但這種麵條用的不是上等的麵粉, 正宗的多為一些雜糧面, 麵條一定要細。 最重要的一點是這輔料-粉漿, 這粉漿的好壞, 直接決定整個小吃的味道。

做漿時, 先把綠豆或豌豆用水浸泡, 膨脹後放在石磨上磨成粗漿, 用紗布過濾去渣, 然後放在盆中或罐裡。 一兩天后, 漿水發酵變酸, 粉漿就做好了。 做時把酸漿倒在鍋裡煮至80℃的時候, 漿水的表層泛起一層白沫.這時, 要用勺子輕輕打漿, 漿沫消失後, 漿體就變得細膩光滑, 接著再下麵條等其他調料即可。

另外一種輔料是芝麻葉, 一般我們做麵條時都是放青菜的, 但正宗粉漿麵條裡放的都是芝麻葉, 但芝麻葉不太好做, 也很難找, 很多人都用芹菜葉代替。 芝麻葉要選初長成葉的葉心, 洗乾淨之後, 用開水焯一下, 然後放在陰涼的地方曬乾保存起來備用。

如今方城縣的粉漿麵條已被洛陽粉漿麵條所代替, 洛陽人的吃法也是非常講究的, 以前的麵條裡的配菜基本都是黃豆、芹菜、鹹菜絲老三樣, 但眼下基本上都是十幾種時令小菜, 像酸白菜丁、黃瓜丁、芹菜丁、胡蘿蔔丁、白蘿蔔丁, 小尖椒、榨菜絲、雪菜丁、黃豆等等 , 不過這些都是事先醃制好的, 已經入了味, 可見下的功夫非同一般,

所以, 這吃起來, 味道不用再說了。

相傳, 東漢年間, 光武帝劉秀為躲避王莽追殺, 日夜奔走, 數日水米未進。 一日深夜行至洛陽附近, 見到一戶人家。 便想討些飯食, 可主人貧窮, 只有幾把乾麵條, 一些已經放酸的綠豆磨的漿水。 劉秀饑餓難耐也顧不了許多, 主人就用酸漿,把麵條、菜葉、雜豆下入鍋內燒熟。劉秀狼吞虎嚥,竟然覺得香氣撲面而來,吃得那叫津津有味。日後劉秀當了皇帝,雖然有山珍海味伺候,卻依然對當年落難中的漿麵條念念不忘,以至於禦宴中就有了漿麵條這道菜。

漿麵條傳承千年,流傳至今。當前,洛陽水席(一道名吃)與洛陽牡丹和洛陽龍門齊名,被稱為洛陽的三絕,在洛陽水席中就有漿麵條這道麵食。

做法

做漿麵條最重要的就是打漿,漿常用的是綠豆漿和麵漿(其他有紅薯漿等,屬時令性),而最好的是用綠豆漿,家庭最常用的是面漿。做漿過程將磨好的綠豆漿發酵,放入發酵物,充入適量的水,放入少許曲,然後放置24-48個小時,等發酵物溶解或者漿味很醇厚的時候就可以用了。

1、以麵粉加清水和成麵團,分成兩份擀成皮,先取1份抹上油,再用另一份蓋在上面,擀成0.3釐米厚,切成菱形塊,下入八成熱的油鍋中作成淺黃色。當地稱之為棋炒。

2、綠豆先粗磨1遍,簸去豆皮,用清水浸泡4小時,然後用水磨磨成粉漿,用稀布濾成豆漿,再向漿內放人500克酵面,使漿發酵起酸味(通常放置24-48個小時)。

3、芹菜去葉、根洗淨,用開水焯透,頂刀切成菜花;醬胡蘿蔔切成小粒;花椒炒焦後擀成粉末;小磨芝麻油在鍋內燒熱,投入花椒粉,製成花椒油;黃豆煮熟成豆。以上配料分別盛在器皿中備用。

4、把3500克精麵粉,1500克黃豆粉放在案板上,中間扒一個小窩,加清水和成麵團,蓋上濕布餳15分鐘,然後擀成薄皮,切成細麵條。

5、把豆漿上面澄清的漿水加入鍋內,再加入適量的清水燒開,放入麵條,待麵條煮熟後,撈入涼開水盆內過涼。把留下的豆漿加人1000克精麵粉調成糊,倒入鍋內燒開,把過水的回條撈入,攪拌均勻,滾開後盛入桶內即成。食用時,把花椒油、芹菜花、鹹豆、醬蘿蔔、棋炒、辣椒油等小配料,根據個人愛好,任意選取,放在麵條上佐食。

主人就用酸漿,把麵條、菜葉、雜豆下入鍋內燒熟。劉秀狼吞虎嚥,竟然覺得香氣撲面而來,吃得那叫津津有味。日後劉秀當了皇帝,雖然有山珍海味伺候,卻依然對當年落難中的漿麵條念念不忘,以至於禦宴中就有了漿麵條這道菜。

漿麵條傳承千年,流傳至今。當前,洛陽水席(一道名吃)與洛陽牡丹和洛陽龍門齊名,被稱為洛陽的三絕,在洛陽水席中就有漿麵條這道麵食。

做法

做漿麵條最重要的就是打漿,漿常用的是綠豆漿和麵漿(其他有紅薯漿等,屬時令性),而最好的是用綠豆漿,家庭最常用的是面漿。做漿過程將磨好的綠豆漿發酵,放入發酵物,充入適量的水,放入少許曲,然後放置24-48個小時,等發酵物溶解或者漿味很醇厚的時候就可以用了。

1、以麵粉加清水和成麵團,分成兩份擀成皮,先取1份抹上油,再用另一份蓋在上面,擀成0.3釐米厚,切成菱形塊,下入八成熱的油鍋中作成淺黃色。當地稱之為棋炒。

2、綠豆先粗磨1遍,簸去豆皮,用清水浸泡4小時,然後用水磨磨成粉漿,用稀布濾成豆漿,再向漿內放人500克酵面,使漿發酵起酸味(通常放置24-48個小時)。

3、芹菜去葉、根洗淨,用開水焯透,頂刀切成菜花;醬胡蘿蔔切成小粒;花椒炒焦後擀成粉末;小磨芝麻油在鍋內燒熱,投入花椒粉,製成花椒油;黃豆煮熟成豆。以上配料分別盛在器皿中備用。

4、把3500克精麵粉,1500克黃豆粉放在案板上,中間扒一個小窩,加清水和成麵團,蓋上濕布餳15分鐘,然後擀成薄皮,切成細麵條。

5、把豆漿上面澄清的漿水加入鍋內,再加入適量的清水燒開,放入麵條,待麵條煮熟後,撈入涼開水盆內過涼。把留下的豆漿加人1000克精麵粉調成糊,倒入鍋內燒開,把過水的回條撈入,攪拌均勻,滾開後盛入桶內即成。食用時,把花椒油、芹菜花、鹹豆、醬蘿蔔、棋炒、辣椒油等小配料,根據個人愛好,任意選取,放在麵條上佐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