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宋清輝:上市企業買巨額理財產品反映主業增長有限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 “一家上市企業之所以會買巨額的理財產品, 看重的無外乎是理財產品收益較穩定, 但這從側面反映出公司主業增長空間有限。 ”

大幅依賴補助, 國內啤酒巨頭普遍患上“焦慮症”

近期, 青島啤酒、華潤啤酒、珠江啤酒等多家啤酒企業發佈2017年年報, 業績普遍向好。

不過, 珠江啤酒在發佈年報後遭深交所問詢, 對於問詢函中提到的“來自非經常性損益的金額為1.51 億元, 占淨利潤的比例為 81.65%”, 珠江啤酒解釋為因政府補助和募集基金理財產生的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 得益於上述兩大因素助力, 珠江啤酒2017年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62.75%, 但其扣非後淨利潤不及2014年的水準。 2015年、2016年, 珠江啤酒投入的理財資金總計達到48.77億元。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這種情況反映出珠江啤酒自身產品所帶來的收益不夠理想,

企業靠這種方式保持業績增長的方式不合理。 長期下去會傷害到企業的健康“肌體”。

事實上, 隨著啤酒市場集中度的提升, 青島啤酒、華潤啤酒、燕京啤酒等五大啤酒巨頭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 珠江啤酒等區域性啤酒企業生存環境更加艱難, 而國內的啤酒巨頭同樣面臨業績增長乏力的難題, 淨利潤增長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賴政府補助。

業績增長乏力

青島啤酒2017年淨利潤12.63億元, 同比增長21.04%。 其中, 青島啤酒2017年獲得的計入當期損益的補助達4.29億元。 2015至2017年青島啤酒共獲得補助14.57億元。 此外, 燕京啤酒近三年也共得到3.76億元的補助。

華潤啤酒2014至2016年的淨利潤分別為5.78億元、6.67億元、6.29億元, 同一時間公司獲得的補助金額分別為4.12億元、2.92億元、4.62億元。

這三年, 華潤啤酒六成的淨利潤靠補助所得。

在淨利增長靠補助拉動的同時, 啤酒行業的產銷量增長也呈疲軟狀態。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 2017年全年國內啤酒產量4401萬千升, 同比下滑0.7%。 而根據市場研究機構歐睿國際的預測, 在未來4年中, 國內啤酒市場仍將持續小幅下滑, 預計在2021年降至4140萬千升的規模。

青島啤酒按產品檔次分為青島品牌和其他品牌, 其中青島品牌2017年的產銷量全部處於下滑態勢, 創造的銷售收入接近157億元, 也同比下滑0.91%。

而華潤啤酒在剔除收購雪花啤酒49%股權的影響後(2016年10月完成), 2017年淨利潤同比下降16.4%。 啤酒銷量 1181.9萬千升, 僅同比增長 0.9%。

燕京啤酒還未發佈2017年財報, 但據去年前三季度來看, 燕京啤酒營收38.54億元, 同比下滑1.72%。

在2014至2016年, 燕京啤酒營業收入呈連續下滑狀態, 分別下滑1.78%、7.15%、7.7%。 2015年和2016年, 燕京啤酒營利利潤、利潤總額、歸母淨利潤、扣非後歸母淨利潤均兩位數下滑。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向《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 整個啤酒行業的增長乏力與中國啤酒的人均銷量有關。

根據Euromonitor資料, 中國人均啤酒消費量從2009年的31.75升/人提升到2016年的35.77升/人, 高於世界平均水準26.73升/人。

“在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以及紅利的推動下, 中國啤酒的人均銷量已經到了峰值, 增長空間十分有限, 甚至會逐漸開始下降。 ”朱丹蓬表示。

品牌行銷專家路勝貞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目前中國正經歷一個由消費能力不足轉向消費中等化的上升時期, 白酒、紅酒以及其他酒精飲料的廣泛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啤酒的市場需求。

在路勝貞看來, “啤酒自身利潤與白酒、紅酒相差了幾十倍甚至幾百倍, 缺乏利潤支撐的產品往往也缺乏產品的創新升級能力。 加上此前近20多年的價格廝殺, 啤酒的價值感已經被消費者歸為大眾產品一類, 很難提升自己的附加值。 ”

根據財報, 2017年青島啤酒設計產能1482萬千升, 但實際產能為1058萬千升, 產能利用率約為71%。 不僅是青島啤酒, 對於全行業而言, 產能過剩的影響已經出現。

苦尋出路

去年國內啤酒行業產能過剩矛盾並未得到明顯緩解, 寄希望於市場需求量的增長來提升業績已經不太可能, 啤酒巨頭們急切尋求如何破解業績天花板的方法。

今年以來, 雪花啤酒、青島啤酒先後發佈了調價通告,給出的理由都是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工費、運輸費上漲等原因導致的生產成本增加。

“燕京啤酒、華潤雪花啤酒、青島啤酒先後漲價,漲價幅度在10%-20%。漲價區域是從銷量比較集中、競爭優勢比較明顯的區域或者優勢品種開始。集中在500ml的瓶裝和易開罐裝。”一位熟悉啤酒行業人士表示。

一位青島啤酒的經銷商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漲價對其銷量的變化沒有太大的影響,“消費者對價格不再那麼敏感,而且此次漲價也只是部分產品小幅度提價”。

業內人士指出,漲價消化了一部分成本壓力,預計今年啤酒市場仍有價格上升空間。

在價格調整的同時,發力中高端市場成了啤酒巨頭們破局的希望。

當前啤酒行業基本以低端啤酒為主,從而使得毛利率普遍較低。有業內人士指出,龍頭公司的高端產品的噸價如果達到4000-5000 元,那麼其產品毛利率基本可以達到40%-50%。

燕京啤酒已經形成普通酒以清爽為代表,中檔酒以鮮啤為代表,高檔酒以原漿白啤、純生為代表的三條產品線,其中中高檔啤酒產品占全部產品的1/3左右。2014年以來,燕京啤酒中高端產品銷量占總銷量的比重均超過30%

中高端產品也逐漸成為雪花啤酒增長的新引擎。2017年上半年,其中檔及以上啤酒占其總銷量的35%-40%左右,雪花啤酒在銷售量方面保持了2.9%的增長,高於整個行業增長量。

青島啤酒近幾年推出奧古特、鴻運當頭、經典1903、純生啤酒等高端產品,2017年這些高端產品的銷量達162.5萬千升,占主品牌青島啤酒銷量的43.16%。

一位元在青島地區某商場負責青島啤酒團購的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青島啤酒的經典聽裝350ml和500ml、青島啤酒一廠二廠生產的大玻璃瓶裝啤酒銷量一直很好,高端產品奧古特銷量也不錯,其他的品類銷量一般,比如全麥白啤、經典1903等。

“對整個啤酒行業來說,發力中高端市場稱不上是最好的方法,卻是必經之路。”啤酒專家方剛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提價、調整產品結構、優化產能是啤酒行業破局的關鍵。

近幾年進口啤酒的量不斷攀升,消費者也並非不喝啤酒,關鍵是國內的企業沒能匹配消費者核心需求。“如果國內的啤酒企業不去升級、不去進行結構調整的話,中高端市場就會讓給國外啤酒。”朱丹蓬認為。

在路勝貞看來,“啤酒依靠絕對產量的增長來提高銷售量已經不太現實,尤其在國內市場。除了做高端產品、講好故事以外,還要進行啤酒品類的創新,甚至啤酒飲料化、功能化等。另外,在國外產品衝擊中國市場的背景下,國內啤酒品牌也應開拓國外市場。”原標題:大幅依賴補助,國內啤酒巨頭普遍患上“焦慮症”

國際金融報記者 黃林夕 實習生 牟雅菲

雪花啤酒、青島啤酒先後發佈了調價通告,給出的理由都是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工費、運輸費上漲等原因導致的生產成本增加。

“燕京啤酒、華潤雪花啤酒、青島啤酒先後漲價,漲價幅度在10%-20%。漲價區域是從銷量比較集中、競爭優勢比較明顯的區域或者優勢品種開始。集中在500ml的瓶裝和易開罐裝。”一位熟悉啤酒行業人士表示。

一位青島啤酒的經銷商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漲價對其銷量的變化沒有太大的影響,“消費者對價格不再那麼敏感,而且此次漲價也只是部分產品小幅度提價”。

業內人士指出,漲價消化了一部分成本壓力,預計今年啤酒市場仍有價格上升空間。

在價格調整的同時,發力中高端市場成了啤酒巨頭們破局的希望。

當前啤酒行業基本以低端啤酒為主,從而使得毛利率普遍較低。有業內人士指出,龍頭公司的高端產品的噸價如果達到4000-5000 元,那麼其產品毛利率基本可以達到40%-50%。

燕京啤酒已經形成普通酒以清爽為代表,中檔酒以鮮啤為代表,高檔酒以原漿白啤、純生為代表的三條產品線,其中中高檔啤酒產品占全部產品的1/3左右。2014年以來,燕京啤酒中高端產品銷量占總銷量的比重均超過30%

中高端產品也逐漸成為雪花啤酒增長的新引擎。2017年上半年,其中檔及以上啤酒占其總銷量的35%-40%左右,雪花啤酒在銷售量方面保持了2.9%的增長,高於整個行業增長量。

青島啤酒近幾年推出奧古特、鴻運當頭、經典1903、純生啤酒等高端產品,2017年這些高端產品的銷量達162.5萬千升,占主品牌青島啤酒銷量的43.16%。

一位元在青島地區某商場負責青島啤酒團購的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青島啤酒的經典聽裝350ml和500ml、青島啤酒一廠二廠生產的大玻璃瓶裝啤酒銷量一直很好,高端產品奧古特銷量也不錯,其他的品類銷量一般,比如全麥白啤、經典1903等。

“對整個啤酒行業來說,發力中高端市場稱不上是最好的方法,卻是必經之路。”啤酒專家方剛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提價、調整產品結構、優化產能是啤酒行業破局的關鍵。

近幾年進口啤酒的量不斷攀升,消費者也並非不喝啤酒,關鍵是國內的企業沒能匹配消費者核心需求。“如果國內的啤酒企業不去升級、不去進行結構調整的話,中高端市場就會讓給國外啤酒。”朱丹蓬認為。

在路勝貞看來,“啤酒依靠絕對產量的增長來提高銷售量已經不太現實,尤其在國內市場。除了做高端產品、講好故事以外,還要進行啤酒品類的創新,甚至啤酒飲料化、功能化等。另外,在國外產品衝擊中國市場的背景下,國內啤酒品牌也應開拓國外市場。”原標題:大幅依賴補助,國內啤酒巨頭普遍患上“焦慮症”

國際金融報記者 黃林夕 實習生 牟雅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