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財務,不能成為公司IPO的絆腳石!║乾貨

注:IPO時因財務問題被否、創始人之間因財務糾紛導致合作散夥, 等等, 因財務“制約”公司發展的故事很多, 也很可惜。

事實上, 有關財務方面的所有問題,

都是可以規避的, 本文將系統的把涉及財務技術及因此而導致的相關問題整理出來, 供有需要的使用者參考。

本文所有案例、舉例、說明都是經證監會處罰過的真實事件。

財務, 不能成為公司IPO的絆腳石!(一)

重劍無鋒, “道”篇----經營邏輯jy9000095

絆腳石之一:認知

無論是企業IPO, 還是合夥創業, 初心都是想做大, 有更大的成就。 有過來人說, 公司上市涉及到的財務規範(合夥創業何嘗不是), 就像一場修行, 認知不清、思路不明、決心不大的確很難做到。

2017年度, IPO被否86家企業(我們從發審委公告中一個一個扒出來的, 數字如有一兩家出入純屬正常), 排隊時長最久的達4年(財務規範3年+4年排隊=7年不結果);2018年, 截止3月19日(本文完稿日2018年3月20日),

又有63家被否(資料來源同上)。

僅從規範角度而言, IPO被否涉及10大項(根據歷史資訊總結)、數十小項大大小小的財務技術問題, 但, 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規避的, 沒有一項比馬斯克(特斯拉公司創始人)發射火箭難。

注:1971年出生的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於2018年2月7日向太空發射了一枚運載火箭, 開創了人類壯舉。 相關資訊可以上網查詢。

財務原因被否, 折射的本質原因, 是公司創始人對財務的理解、對金錢的理解、對法律的理解。

的確, 一家公司一旦IPO成功, 對公司大股東而言, 就是“黃袍加身”, 身價起碼(數十)億計, 這和過去辛辛苦苦賺取利潤獲取財富就是天壤之別。

所以, 公司上市, 對所有老闆都充滿了無盡的誘惑, 就像那句名言所說:所有不想上市的老闆,

都不是好老闆。 呵呵。

貌似很有道理。

既然公司上市能獲取巨額財富, 去除被否的企業外, 其實還有為數眾多且利潤達標的潛在“好”企業, 遺憾的是, 它們連報材料的資格都沒有達到, 為什麼?

注:這裡講的“報材料的資格都沒有達到”主要指財務不規範。

一個小小的認知, 阻礙了無數老闆的上市夢想!

這個認知就是——對金錢的理解。

在這個自媒體時代, 絕大部分人(包括老闆們)對公司上市門檻或多或少都有點瞭解, 簡單濃縮一下就是兩點:規模達標和財務規範。

規模達標是基本門檻, 小公司之所以不能上市主要原因當然是因為規模小, 相對大公司而言, 小公司發展所面臨的不確定性較大、風險也就較大, 考慮到為社會(小)股民負責, 沒有一定的規模, 是上不了市的。 這點容易理解, 對具體規模門檻感興趣的讀者可以上網找相關資訊做些瞭解。 。

財務規範則是“准入”門檻, 哪怕是一家大公司(規模達標), 如果財務不規範, 也是上不了市的。 估計很多老闆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了。

財務規範是個泛概念, 為更好的把這個問題講清楚, 這裡的財務規範, 僅指合法納稅繳費, 不包括其他一切“亂七八糟”的其他涉嫌利益糾纏的規範、造假與欺詐等, 這些問題放在後面詳細專項說明。

你可能會說, 合法納稅繳費不是一個企業主基本的責任嘛, 為什麼會因為這個而導致公司上不了市、甚至違法呢?

原因很簡單, 就是這些企業老闆把“錢”看得太重, 雖然他們都知道如果公司能上市, 自己的身價將以(數十)億計, 但是, 合法納稅繳費的事, 就是做不到!

企業合法納稅繳費並不複雜, 無非(主要)是指增值稅、所得稅、社保費等。

舉個所得稅的例子, 比如一家企業, 一年有3000萬的(所得)稅前利潤, 如果按照正常的納稅標準, 把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交完後,實實在在分到這家企業老闆手裡的合法收入就不到2000萬了,這時,就容易出“問題”。

把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交完後,實實在在分到這家企業老闆手裡的合法收入就不到2000萬了,這時,就容易出“問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