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大猜想:深圳廣州香港,誰會是粵港澳灣區的龍頭?

我們先來想像這樣一個場景:

假如市場需要一款產品:深圳負責設計與研發, 香港去拿著方案去融資, 向佛山和東莞下單, 中山負責造工廠, 江門和肇慶招人製造, 珠海和惠州提供旅遊, 澳門提供娛樂, 最後廣州負責將貨批發出去……

這很快不是想像, 而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縮影。

3月5日, 國務院首次將“粵港澳大灣區”寫進政府工作報告;4月9日, 廣東省省長馬興瑞表示, 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很快就要出臺, “我們完全有條件有信心把它打造成世界級的灣區”。

種種現象表面, 這個由9個珠三角城市以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組成、擁有16家世界500強企業、經濟總量接近紐約灣區的粵港澳大灣區相信很快就會將成為一體化的現實。

值得注意的是, 在這個GDP總量約為10萬億的灣區中, 深圳、廣州、香港三座城市就貢獻了65%。 一個珠江口灣區, 三個經濟總量基本相當的龍頭,

雖說各有分工、相互配合, 但我們現在不妨來個大膽的猜想:

從目前來看,

廣州、深圳、香港

誰會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龍頭老大?

深圳:廣州香港是“環深城市”?

去年, 巴曙松在深圳留下一句玩笑話:廣州香港將淪為“環深圳城市”。 雖然目前來看有點超現實主義, 但也是暗示了深圳極其有潛力成為灣區龍頭城市, 給廣州和香港敲醒了警鐘。

我們把時間撥到1979年, 那時候的深圳, 北邊是老大哥的省府廣州, 南邊是亞洲四小龍的鄰居香港。 廣州香港的競爭, 從不會多看深圳一眼。

可是, 深圳也沒想到這會是他城市生涯中最富戲劇性的一年。

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個圈, 天選之人落定。 然後短短40年的時間, 深圳從GDP只有1.79億的漁村小夥, 發展到2017年GDP2.2萬億的國際高富帥, 多項經濟、科技指標超越廣州香港, 把“北上廣”硬生生掰成了“北上深廣”。

經濟只是暫時的,

當大哥最重要的還是實力。

在最新的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榜上, 深圳位列第6, 拳打東京慕尼克, 腳踩香港北京上海, 在人力資本潛力、經濟活力、科技創新、社會包容、生態環境、營商環境、基礎設施、全球聯繫等指標上, 已展示了當大哥的不凡實力。

這種大佬級的城市競爭力, 來源於深圳這片土地上孕育出來眾多大佬級的個體。 華為是通信行業的第一名, 平安是保險行業的第一名, 騰訊是移動互聯網的第一名, 萬科是房地產行業的第一名, 大疆科技是無人機領域的第一名...還有招商銀行、中集集團、創維、順豐、比亞迪等深企都做到了各自領域的領頭羊。 如今, 深圳擁有世界500強的企業數量, 也已經超越了廣州香港。

無論是實力與潛力, 深圳都是當仁不讓。但深圳的短板也是短的讓人心疼。廣州是省會城市,千年古城;香港是特別行政區,國際化大都市;而深圳則是一個經濟特區,在國際地位、文化影響力上都無法與之相比。在城市的基礎配套服務,也依然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廣州:薑還是老的辣

瞭解珠三角歷史都知道,先有廣州,才有香港,最後有深圳這個順序,除了作為省府的優勢外,廣州在各種政策中,也一直是國家欽定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核心門戶城市,國家級中心城市。

歷史上的多次選擇,也說明了廣州的魅力所在。閉關鎖國時,廣州是唯一通商處,這座被譽為千年商都的城市,清朝皇帝的錢袋子;民主革命時,這裡又是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的主陣地;改革開放之初,承擔為國探路的使命。以史為鑒,粵港澳大灣區廣州當老大,當仁不讓。

地理上,廣州背靠的正是整個最適合生產活動的南方地區,不僅有西江,以後可能還有贛粵大運河通達長江經濟帶,廣州還是亞太地理中心,從某種意義上說,廣州的位置比上海還要好。

千年商都的廣州,也造就了它頂級營商環境,市場意識、契約意識、法治意識沒有哪座城市可以與之相比,這種“軟實力”沉澱千年,壁壘太高。不久前召開的廣州國際投資年會,丁磊發表演講,就說明了廣州吸引他的原因是營商基礎,而且硬實力上也不容小覷,網易嚴選現在有將近1/4的供應商都集中在廣東,深圳、香港哪座城市擁有這樣優秀的產業資源?

| 港珠澳大橋

美中不足的是,廣州的經濟總量在廣深港中只能排到最後,而且在目前互聯網環境下,廣州的話語權也大大降低。一方面廣州的互聯網企業算不上十分出彩;另一方面,廣州的新經濟發展在小弟深圳面前,也顯得十分黯然。特別是廣州引以為豪的文化底蘊,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外來移民的融入。相比于深圳,廣州未來的想像空間就顯得十分有限。

但是廣州較低的房價,以及教育醫療實力全國第三,這樣的綜合性一線城市功能,對人才的吸引力擁有更長遠的優勢。從目前的綜合實力而言,廣州應該擔得起粵港澳的灣區龍頭。

香港:“衰落”的駱駝比馬大

剛剛過去的2017年,對香港來說,有點愁腸百結。

互聯網時代大興,人們憂心忡忡地說:“香港,你要衰落了”;

房價太高,人們又憤怒地指責:“香港,你太垃圾了”;

直到去年年底深圳GDP險些超越香港時,人人斷言:“香港,你不行了”。

人們真的自作多情,臆想出一個跟不上時代又驕傲自滿最終被逆襲的香港命運。先不說香港衰落不衰落,至少在粵港澳大灣區裡,世界上認香港為老大的人遠比深圳廣州的要多。

在經濟上,大家喜歡拿香港深圳做對比:1997年香港占內地GDP的16%,現在只占3%,所以大家都說“香港不行了”。但實際上,不是香港不行了,香港的基數在那,而是內地發展的太快了。尤其是香港的鄰居深圳,這幾年發展快,增速快,如果要跟深圳比增速,全世界都在衰落。

在科技創新上,香港也被詬病良多,但香港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機制是相當先進;而在金融業上,再給深圳30年,也未必能撼動不了香港在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在航運港口方面,香港趨同於新加坡這樣的國際中轉港,廣州深圳不可能也沒有合適的國際化軟體實力來搞國際船舶中轉業務;香港的稀缺在於,在世界的金融市場中,真正有可能擁有四個客戶(中國貨和錢/世界錢和貨)的只有香港一個。

特別是在教育資源方面,據《泰晤士報高等教育》最新公佈的2016-2017世界大學排名顯示,排名前100的高校中有3所分佈在三藩市灣區,5所位於紐約灣區,排名均在前50位,日本灣區僅東京大學1所入圍。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共有3所大學上榜,均位於香港。

深圳再怎麼傳奇,終究太年輕;廣州再怎麼大氣,終究太局限。粵港澳大灣區是世界級的灣區,在國際上,香港勢必更具有辨識度。今年,香港再次被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這已是香港連續23年拿到該冠軍稱號了。這說明,在國際舞臺上,現在的香港才是灣區龍頭。

其實,以上關於誰是老大的猜測都是出於一種猜想。真正的粵港澳大灣區絕對是互相成就的:港澳的對外背景與資源,廣州的文化和交通,深圳的金融和科技,佛莞的輕製造業,江肇的通道,中珠惠的旅遊文化資源。

但在這裡面,如何打破港澳與珠三角內地的大隔閡,改變珠三角各市各自為政的現狀,推動融合與協調發展,增強分工與全方位聯繫,成為互相配合、錯位的多中心整體,才是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挑戰。

深圳都是當仁不讓。但深圳的短板也是短的讓人心疼。廣州是省會城市,千年古城;香港是特別行政區,國際化大都市;而深圳則是一個經濟特區,在國際地位、文化影響力上都無法與之相比。在城市的基礎配套服務,也依然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廣州:薑還是老的辣

瞭解珠三角歷史都知道,先有廣州,才有香港,最後有深圳這個順序,除了作為省府的優勢外,廣州在各種政策中,也一直是國家欽定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核心門戶城市,國家級中心城市。

歷史上的多次選擇,也說明了廣州的魅力所在。閉關鎖國時,廣州是唯一通商處,這座被譽為千年商都的城市,清朝皇帝的錢袋子;民主革命時,這裡又是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的主陣地;改革開放之初,承擔為國探路的使命。以史為鑒,粵港澳大灣區廣州當老大,當仁不讓。

地理上,廣州背靠的正是整個最適合生產活動的南方地區,不僅有西江,以後可能還有贛粵大運河通達長江經濟帶,廣州還是亞太地理中心,從某種意義上說,廣州的位置比上海還要好。

千年商都的廣州,也造就了它頂級營商環境,市場意識、契約意識、法治意識沒有哪座城市可以與之相比,這種“軟實力”沉澱千年,壁壘太高。不久前召開的廣州國際投資年會,丁磊發表演講,就說明了廣州吸引他的原因是營商基礎,而且硬實力上也不容小覷,網易嚴選現在有將近1/4的供應商都集中在廣東,深圳、香港哪座城市擁有這樣優秀的產業資源?

| 港珠澳大橋

美中不足的是,廣州的經濟總量在廣深港中只能排到最後,而且在目前互聯網環境下,廣州的話語權也大大降低。一方面廣州的互聯網企業算不上十分出彩;另一方面,廣州的新經濟發展在小弟深圳面前,也顯得十分黯然。特別是廣州引以為豪的文化底蘊,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外來移民的融入。相比于深圳,廣州未來的想像空間就顯得十分有限。

但是廣州較低的房價,以及教育醫療實力全國第三,這樣的綜合性一線城市功能,對人才的吸引力擁有更長遠的優勢。從目前的綜合實力而言,廣州應該擔得起粵港澳的灣區龍頭。

香港:“衰落”的駱駝比馬大

剛剛過去的2017年,對香港來說,有點愁腸百結。

互聯網時代大興,人們憂心忡忡地說:“香港,你要衰落了”;

房價太高,人們又憤怒地指責:“香港,你太垃圾了”;

直到去年年底深圳GDP險些超越香港時,人人斷言:“香港,你不行了”。

人們真的自作多情,臆想出一個跟不上時代又驕傲自滿最終被逆襲的香港命運。先不說香港衰落不衰落,至少在粵港澳大灣區裡,世界上認香港為老大的人遠比深圳廣州的要多。

在經濟上,大家喜歡拿香港深圳做對比:1997年香港占內地GDP的16%,現在只占3%,所以大家都說“香港不行了”。但實際上,不是香港不行了,香港的基數在那,而是內地發展的太快了。尤其是香港的鄰居深圳,這幾年發展快,增速快,如果要跟深圳比增速,全世界都在衰落。

在科技創新上,香港也被詬病良多,但香港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機制是相當先進;而在金融業上,再給深圳30年,也未必能撼動不了香港在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在航運港口方面,香港趨同於新加坡這樣的國際中轉港,廣州深圳不可能也沒有合適的國際化軟體實力來搞國際船舶中轉業務;香港的稀缺在於,在世界的金融市場中,真正有可能擁有四個客戶(中國貨和錢/世界錢和貨)的只有香港一個。

特別是在教育資源方面,據《泰晤士報高等教育》最新公佈的2016-2017世界大學排名顯示,排名前100的高校中有3所分佈在三藩市灣區,5所位於紐約灣區,排名均在前50位,日本灣區僅東京大學1所入圍。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共有3所大學上榜,均位於香港。

深圳再怎麼傳奇,終究太年輕;廣州再怎麼大氣,終究太局限。粵港澳大灣區是世界級的灣區,在國際上,香港勢必更具有辨識度。今年,香港再次被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這已是香港連續23年拿到該冠軍稱號了。這說明,在國際舞臺上,現在的香港才是灣區龍頭。

其實,以上關於誰是老大的猜測都是出於一種猜想。真正的粵港澳大灣區絕對是互相成就的:港澳的對外背景與資源,廣州的文化和交通,深圳的金融和科技,佛莞的輕製造業,江肇的通道,中珠惠的旅遊文化資源。

但在這裡面,如何打破港澳與珠三角內地的大隔閡,改變珠三角各市各自為政的現狀,推動融合與協調發展,增強分工與全方位聯繫,成為互相配合、錯位的多中心整體,才是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挑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