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滿族人的飲食》(一)

《滿族人的飲食》(一)

滿族人長期生活在東北地區, 由於氣候條件, 以及物產和生產等多方面的因素, 從而形成了滿族人, 特有的飲食文化。

所以, 滿族民間飲食習俗, 也獨樹一幟的流傳至今。

由於漁獵及農耕的需要, 滿族先民首先發明了粘食食品。 由於粘食食有耐餓的特點, 所以, 一直深受滿族人的喜愛。

粘糧的主要原料在過去只有兩種。 一是糜子的果實去皮加工的“大黃米”, 二是粘谷果實加工成的“小黃米”。 粘大米、粘苞米和粘高梁都是後期引進的品種。 “大黃米”多用來煮飯和祭祀時做打糕用, 而“小黃米”則專門用來做粘糧食品“粘餑餑”的主要原料。 “小黃米”浸泡發酵後, 用水漂去異味, 然後用石磨加工成水面。 粘食食品多以紅小豆搗成泥狀為餡, 也有用一些蔬菜為餡的。

1、豆包:紅小豆外裹粘麵團成球狀蒸熟。 也稱“粘團子”。

2、粘火勺:又稱“黃面餅子”。 小豆泥外裹粘面,

拍成餅狀烙食。

3、椴樹葉餅:用椴樹葉子包粘面內裹小豆餡蒸食。

4、蘇葉餅:做法同上條, 只不過用蘇葉替代椴樹葉。

5、豆麵卷子:粘面蒸熟, 放在炒熟後黃豆軋成的豆麵上, 擀成薄片, 上撒一層豆麵, 卷成卷狀, 用刀切成段。 也稱“驢打滾”。

6、水團子:粘麵團成元宵大小, 用姆指和食指捏扁, 水煮熟後沾摻有糖或蜂蜜的小豆泥而食。

7、撒糕:大黃米或小黃米浸泡去味後涼幹加工成乾麵。 蒸簾上先撒一層煮熟的芸豆粒或小豆粒, 然後用手撒乾麵, 撒乾麵時要適量噴灑些水, 約撒4、5公分厚上面再撒一層熟芸豆粒或紅小豆粒(也可中間再夾一層熟豆粒), 蒸熟後切成片狀即可。

《滿族人喜食的其它“餑餑”》

1、小米、苞米碴、大米和高粱米浸泡發酵後,

漂洗去味, 用石磨加工成水面。 可制做酸湯子、餷條或餄餎, 開水煮熟後拌囟或甜麵醬食之。

2、上述幾種米加適量黃豆浸泡磨成水面, 烙成“死面”(無餡)餅, 因有甜味, 所以稱“甜餅子”。

3、馬鈴薯澱粉(做粉條原料)制做蒸餃, 蒸熟後呈透明狀, 裡邊的餡清晰可見。 (也可用玉米澱粉, 但口感和外觀稍遜土豆澱粉)。

4、蕎面蒸餃:蕎麥是一種闊葉麥類。 大田農作物中, 它生長期最短(50至60天)。 蕎麥麵粉可做麵條和滿族人喜食的蒸餃。

5、小根蒜餄子:小根蒜洗淨切成餡(可摻入雞蛋花或幹豆腐未), 用煎餅包成長方型餅狀, 烙熟可食, 是過去滿族人清明時必吃的食品。

(待續)

作者富察晨楓

滿族文化網出品, 轉載請注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