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太極之路的三項輔修課

同一太極 張博鋒

說起習練太極拳, 一般首先關注的就是太極拳套路、刀劍槍等器械以及五種推手。 這也是最常見的習練項目,

也太極基礎必修課的內容。 毫無疑問, 必須在此類項目上面投入大量精力時間。 很多的愛好者確實是這樣做的, 也很認真的保持常態化練習, 但是功效並不一定令人滿意, 進步總是很慢, 或者是很難。 這樣的經歷和感受, 我也有過的。 在曠日持久的思索、尋覓中, 逐漸真正體會了南宋詩人陸游在《示子遹》說的“汝果欲學詩, 工夫在詩外。 ”要讓所學的東西真正紮下根, 有必要做一個區分和拓展, 必修課代表這門傳統技藝的常規性基礎訓練, 選修課象徵武術項目的一般要求以及自身認知能力的提升。

對於必修課, 在日常習練和交流中, 師父、教練、同門、拳友都免不了各種指點與討論, 不同修習階段也會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 追隨明師、大家的步伐前行, 也就無大礙了。 前輩的經典拳論, 名家的著述作品, 都是他們的經驗和智慧的大分享, 我們用自己的心在日積月累的實踐中慢慢體悟就對了。 這裡不再贅言。 對於選修課, 我結合自己的經歷感觸做一個簡要的分享。

第一輔修課:練基本功。

有嚴格系統性師承的老師, 對基本功都會很重視。 譬如:樁功、開合、大小纏絲等。 任何一項都是很值得花時間去練習的。 練的多了, 自然明白好處。 由於基本功練習屬於迴圈播放模式, 很多人覺得沒感覺, 枯燥無聊, 或者別的什麼並不關鍵的原因, 能堅持練習基本功的人並不是很多, 甚至有的人壓根就不練基本功。 其實, 沒有基礎動作的大量習練, 那是很難獲得實質性進步的。 量是質的前提。 沒有量的積累, 不會有什麼質的飛躍。 嚴重的時候, 有可能連方向都有問題, 更不用談別的了。 所謂:根基不牢, 地動山搖。 基本功是培元築基的功夫, 其目的在於達到由內而外、自然而然的“正松”狀態, 工夫要用足用夠才行,
否則, 正和松就無法紮下根。 吳穎鋒老師的《“正”“松”是練好太極拳的築基法門》把太極拳的核心概念深入淺出的呈現了出來, 其中包含的深刻內涵和文化意蘊, 須在日常練習中用心去揣摩。

第二輔修課, 體能訓練。 太極拳是傳統武術項目之一, 對身體素質是有較高要求的。 有相應武術基礎的, 很快就可以實現全面提升, 甚至是跨越式的大發展, 但是, 當代很多學習者是半路出家, 年齡偏大或者很大, 沒有什麼武術基礎, 協調性、柔韌性、耐力都不怎麼樂觀。 每天簡單比劃一個套路, 或者幾個套路, 和廣播體操相比, 也就是稍微複雜了一些。 健身的效果會有, 武術的意味比較的淡。 “太極操”大概說的就是這類情況吧。 如果是把太極拳當成是傳統武術看,

就要有尋找由內而外的渾厚勁道。 否則, 就沒了那個味兒。 當然, 先要做好最為基礎的工作, 進行體能訓練, 提升肺活量、力量, 整體協調性等。

舉個例子。 拿我自己說吧, 原本沒什麼武術基礎的, 學習陳氏太極比較好時間了, 進步總是很難, 放鬆真的非常困難。 後來覺得在體能訓練方面應該加強一下, 但是一直不喜歡跑步。 2017年春節後, 終於下定決心, 克服心裡困難, 開始跑步了。 剛開始跑步, 一點也不輕鬆, 四圈就很累。 走出舒適區, 並堅持努力突破自我狀態, 不斷的累進, 七八圈, 五公里, ……, 直到十公里。 算起下來, 跑十公里, 也有半年了。 效果如何呢, 綜合體能整體提升了不少, 體型要有了很大的改變, 體重減了二十多斤。

說真的,長跑並不輕鬆,為什麼我會堅持下來呢?這裡有一個小秘密。開始跑步,是為了增強耐力、訓練肺活量以及減肥的。當跑到五六圈的時候,我發現身體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放鬆感,軀幹和四肢的整體聯繫感很明顯。跑步和太極拳是可以串聯的,這個收穫,讓我如獲至寶。跑步不再只是跑步,而是太極拳的拓展訓練。記得有一天,王**在微信群分享練拳心得說,沒有大量重複練習就不可能真正放鬆。體能訓練,也是一種大量重複練習,同樣也需要達到放鬆的狀態。從人體運動科學來看,可以肯定的說,其中包含著一般性的普遍規律。

第三輔修課,心力提升。練拳,煉心。古人說:“拳由心發”。這裡說的心,不是胸腔裡的肉團心,而是包括大腦神經的意識層面的、主宰身體的“心”。從習練太極拳的角度,個人覺得在三個方面需要不斷強化和提升。首先是專注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練拳須身心投入,如果大腦不線上,或者不在服務區,大概就進入到“滑拳”的境地了。一旦如此,縱然花費的時間很長,也難有收穫。如果是沉浸其中,將會是徹底的、身心合一的全面修養和鍛煉。其次是感知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隨時專注於自己的身體變化,就會感覺到關節、肌肉的變化,對這些變化進行規範、強化,內在的東西就會越來越顯著。太極拳是內家拳,也有人叫“科學內功拳”,“向內”“反觀”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必須的。不論是動作基本規範,抑或是心法要訣,從上到下,從外到內,無時無處保持的觀察與引導,是實現拳法習練精細化是不可或缺的練習過程。再者是堅毅,練拳不是學一套拳或幾個套路就完事了,而是不斷向內求索的過程,也是對自我認知的不斷昇華。換句話說,這是對既有狀態的突破、再突破。走出舒服區,必然面臨各種生理和心理的障礙,需要的不僅僅是興趣,還要有堅忍不拔的意志,要有不服輸、不放棄的精神。人有惰性,放棄只要一瞬間,堅持需要每一天。修行不是一件事,而是每一件事。這個過程不容易,須要具有堅毅的品格。有了這個,還需要確定一些大大小小的目標,用適當的目標引導自己不斷前進,不斷收穫。獲得感會讓你的行為富於正向的積極意義,從而產生持續的、源源不斷的動力,讓這件事一直做下去。

電影《一代宗師》裡面有這樣一個臺詞:“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習練太極拳修習也是這樣的。古希臘哲人說:人啊,認識你自己。東方聖賢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見自己”是第一步,也是一切的基礎。改變自己,也就改變了世界。不是世界變了,而是看待世界的心變了,世界也變得不一樣了。老師曾說:什麼人練什麼樣的拳。練好太極拳,須從重新認識自己、改變自己開始。願與同儕共勉勵、同進步!

【作者簡介】張博鋒,陝西耀縣人,歷史學博士,現為華僑大學教師,擔任華僑大學太極拳協會指導老師。自2007年開始追隨吳穎鋒老師習練陳式太極拳,是吳穎鋒老師遞帖弟子。

說真的,長跑並不輕鬆,為什麼我會堅持下來呢?這裡有一個小秘密。開始跑步,是為了增強耐力、訓練肺活量以及減肥的。當跑到五六圈的時候,我發現身體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放鬆感,軀幹和四肢的整體聯繫感很明顯。跑步和太極拳是可以串聯的,這個收穫,讓我如獲至寶。跑步不再只是跑步,而是太極拳的拓展訓練。記得有一天,王**在微信群分享練拳心得說,沒有大量重複練習就不可能真正放鬆。體能訓練,也是一種大量重複練習,同樣也需要達到放鬆的狀態。從人體運動科學來看,可以肯定的說,其中包含著一般性的普遍規律。

第三輔修課,心力提升。練拳,煉心。古人說:“拳由心發”。這裡說的心,不是胸腔裡的肉團心,而是包括大腦神經的意識層面的、主宰身體的“心”。從習練太極拳的角度,個人覺得在三個方面需要不斷強化和提升。首先是專注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練拳須身心投入,如果大腦不線上,或者不在服務區,大概就進入到“滑拳”的境地了。一旦如此,縱然花費的時間很長,也難有收穫。如果是沉浸其中,將會是徹底的、身心合一的全面修養和鍛煉。其次是感知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隨時專注於自己的身體變化,就會感覺到關節、肌肉的變化,對這些變化進行規範、強化,內在的東西就會越來越顯著。太極拳是內家拳,也有人叫“科學內功拳”,“向內”“反觀”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必須的。不論是動作基本規範,抑或是心法要訣,從上到下,從外到內,無時無處保持的觀察與引導,是實現拳法習練精細化是不可或缺的練習過程。再者是堅毅,練拳不是學一套拳或幾個套路就完事了,而是不斷向內求索的過程,也是對自我認知的不斷昇華。換句話說,這是對既有狀態的突破、再突破。走出舒服區,必然面臨各種生理和心理的障礙,需要的不僅僅是興趣,還要有堅忍不拔的意志,要有不服輸、不放棄的精神。人有惰性,放棄只要一瞬間,堅持需要每一天。修行不是一件事,而是每一件事。這個過程不容易,須要具有堅毅的品格。有了這個,還需要確定一些大大小小的目標,用適當的目標引導自己不斷前進,不斷收穫。獲得感會讓你的行為富於正向的積極意義,從而產生持續的、源源不斷的動力,讓這件事一直做下去。

電影《一代宗師》裡面有這樣一個臺詞:“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習練太極拳修習也是這樣的。古希臘哲人說:人啊,認識你自己。東方聖賢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見自己”是第一步,也是一切的基礎。改變自己,也就改變了世界。不是世界變了,而是看待世界的心變了,世界也變得不一樣了。老師曾說:什麼人練什麼樣的拳。練好太極拳,須從重新認識自己、改變自己開始。願與同儕共勉勵、同進步!

【作者簡介】張博鋒,陝西耀縣人,歷史學博士,現為華僑大學教師,擔任華僑大學太極拳協會指導老師。自2007年開始追隨吳穎鋒老師習練陳式太極拳,是吳穎鋒老師遞帖弟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