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1號測評 |《魔都風雲》:一句臺詞引發的爛片聲討

作者:李偉

“我叫蕭瑤, 今年芳齡十九, 自幼喪母, 至於我父親怎麼樣……”

這是近日新上映的《魔都風雲》裡, 女主角蕭瑤(周冬雨飾)請自己心儀的魔術師葉飛(經超飾)吃飯時的自我介紹。

就從這句“今年芳齡十九”開始, 筆者想把這部片子說道說道。

作為一部2018年首上星的片子, 《魔都風雲》是華視友邦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大連五洲影視有限公司、道和影業、北京電影學院聯合出品的年代傳奇劇, 由付寧執導, 經超、周冬雨、任達華等主演 。

該劇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灘, 出生於魔術世家的葉飛為父報仇, 後走上了救國抗日道路的故事 。

一、請不要把臺詞不當回事

繼續說回“今年芳齡十九”這句臺詞, 我們知道“芳齡”一詞主要是說年輕女子的, 但更重要的:它是一個敬語。 跟稱呼男子用“貴庚”是一個道理, 這就決定了它是不可能在自我介紹的時候使用的。 我們絕聽不到“我今年貴庚80”的話吧?但令人驚奇的是:這樣的語句居然在上星的影視作品中出現了,

萬萬沒想到的是, “北京電影學院”還是出品方之一。

或許劇作者為了讓劇集更加“生活化”……

也或許劇作者根本無視臺詞的巨大作用……

更或許劇作者因創作時間不足而無暇顧及臺詞精修……

類似的邏輯不通、詞不達意、用詞不當的問題總能在《魔都風雲》中看到。

比如:葉飛表演“水上漂”“汽車自燃”和“聚煙成畫”引起轟動, 以袁盛魁為首的魔術泰斗在討論葉飛。 可一看這對話, “這到底是什麼人?”“這肯定是魔術”“這不可能”“我就知道他一定是同行”……聽著這段對話怎麼也感覺像是嘮家常, 詞不達意。 到底討論的焦點是這個人?還是這個魔術?還是作為魔術市場的引領者面對攪局者的焦慮?傻傻分不清楚。

比如:葉飛送別好兄弟, 說道“……要不是兩位公子出面幫我搞定電臺、報社, 還有借西洋影畫來拍攝的事兒, 才有了聚煙成畫的神奇。 再加上又幫我打通了上海灘各界的關係, 你說我葉飛就算有天大的本事, 也不可能幹成這麼大的事……”

看上述這段臺詞, 是不是覺得找回了高中語文診斷病句的回憶?

“要不是……怎麼能……?”“多虧/幸好……才有……”, 應該是這樣的搭配吧?

而關於臺詞對話要符合人物性格特徵的問題就越發嚴重了。 您看出場時猶如神仙姐姐下凡的蕭瑤坐下時的那段“逗比”臺詞, 連自己都忍不住笑了。

“無言的劇本”道出了臺詞的分量, 臺詞要惜字如金, 字字珠璣, 要讓人物說出來的臺詞符合情景, 讓人物說臺詞的時候是一種非常理所應當的行為, 讓觀眾“習以為常”。

《魔都風雲》在人物對話這方面並沒有足夠的沉澱。 很難相信, 北京電影學院參與出品的劇集居然還能出現這樣的臺詞。

那麼, 《魔都風雲》在其他方面的表現如何呢?

二、製作、特效、剪輯、音效都算不上合格

注水現象依然存在。 有個“烏雲密佈的城市上空”的空鏡, 在前兩集中出現了足足有9次之多。 或許這其中一兩個有提示時間流逝的作用, 但筆者想說的是:很多時候這些鏡頭都是硬生生的插入, 讓觀眾極其不適。

漏洞顯著的特效。 葉飛表演“水上漂”救跳水女子時, 在水裡, 葉飛的腿足足被水沒過了小腿直逼膝蓋, 真是苦了葉飛, 這樣的水上漂功夫, 他還得健步如飛去救人。

本來這種拍攝的不足,導演完全可以用遠景或者上半身近景解決尷尬的。可觀眾卻偏偏看到了腿部特寫,這不得不讓觀眾懷疑劇作者的用心。

類似的拍攝問題還有很多,比如蕭海昇(任達華 飾)出場時,從船上走下來時腿部特寫時兩隻腳一高一低地踩在不同的地方的問題;比如演員表演時額頭上不停滲汗的問題;比如葉飛表演蒼鷹歸來魔術時,小雞腳掌被膠水粘住的問題……

邏輯混亂的剪輯問題。葉飛復仇的開場戲中,導演安排了另一條線——蕭爺被刺。被刺後,肖海昇和權叔在秘密之所,三大家族(天哥、老朱和老金)在會所討論這一問題。

或許是導演覺得這場戲如果就在兩者之間穿插的話會削弱主戲,導演硬生生地把一場連貫的戲分解成了好多場,把本來是一晚上或一個下午的戲硬生生分解成幾天,並且把夜晚的戲和白天的戲實現了“無縫對接”。不得不說,導演這種看似高明的處理並不高明,它不但沒有增強劇集的戲劇性,反而讓劇集顯得尤其混亂。

與這場戲平行的是袁盛魁對葉飛的猜測以及蕭瑤對葉飛的猛烈追求,從主戲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期間已經過去很多天,從“烏雲密佈的城市上空”的變換以及肖海昇和權叔對話的背景佈置等細節,觀眾也可以看出來。

可導演用“對話轉場”硬生生地把這幾場戲串起來,一來會讓觀眾誤以為,這就是一場戲,從而產生種種疑雲;二來,這種碎片化的處理手法更讓整場戲的懸疑性大打折扣,讓觀眾產生混亂。

堪稱拙劣的音效丟了最終的底線。可能創作者不認為觀眾會戴耳機看該劇,也或許低估了電子設備的音響技術,該劇的音效處理實在不敢苟同。這種拙劣表現在配音的混亂、音樂的缺失以及情景不和諧等多方面。

比如:蕭爺和權叔在秘密之所的對話,無論是任達華(蕭爺)還是王全有(權叔),觀眾都能很明顯地聽出配音的不一致問題。

比如:在劇情推進的過程中,居然有畫面出現“無聲”的情況。雖然是過渡場面,也看得出來是特效場景,但想必觀眾是決計不願意再看“默片”的。

三、信手拈來的例證性動作讓人物失去了本色

人物的動作是揭示人物性格特點的唯一依據。比如:張飛不可能上空城計的當,因為他勇猛果敢;關羽也不可能殺義兄,占義嫂,因為他忠肝義膽……

但《魔都風雲》顯然並沒有很好地踐行這一真理。

無論是開場令人驚奇的魔術表演,還是和蕭瑤對手戲中的言談舉止,導演想要呈現給觀眾的葉飛顯然是一個技藝精湛的紳士,心懷殺父之仇的隱忍角色。

但也正是這樣的紳士居然動手打了手無縛雞之力的纖弱女子,居然用食指惡狠狠地指著台下的觀眾,即便這個觀眾和自己有殺父之仇;居然經不住“天真”少女的騷擾而頻頻出口傷人;

如果說這些都還不足以說明什麼的話,在一系列激動人心的鋪墊之後,在萬眾矚目之下贏了“殺父仇人”袁盛魁之後,這個心懷仇恨的葉飛居然主動和袁盛魁和解了,原諒並接受了袁家班。

不得不說,這種前後矛盾的人物動作設計不得不讓人懷疑,葉飛真的是回來報仇來了嗎?

同樣存在的還有人物例證性動作設計的不合理。

前面已經講過,天真任性的“逗比”蕭瑤出場時的例證性動作是:神似“神仙姐姐”飄飄然走向舞臺(這種味道通過畫面的朦朧感和背景音樂烘托得尤為強烈),但接下來的動作卻是笑嘻嘻如孩童般地和葉飛對話。這種反差轉折當然能用,但用在人物出場時真的不合適。用在喜劇中或許合適,用在這種懸疑劇中顯然不合適。

這種問題在配角塑造中一樣存在,比如魔術泰斗袁盛魁怎麼也看不出宗師、泰斗的泰然自若,虛懷若谷,反而多了一些剛愎自用和苦大仇深;比如作為蕭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叔”,如果說對蕭瑤的任性莞爾一笑顯得他胸懷廣大的話,一再不合時宜地追問蕭爺引起蕭爺不滿,以及和蕭爺的對話中弱智的疑問則顯得這個人物實在是不符合大管家老謀深算,謙虛謹慎的形象……

四、虎頭再氣勢洶洶也無法改變狗尾續貂的本質

“虎頭豬肚豹尾巴”是寫文章的金科玉律。它不但強調了文章各部分的特點,還說明了一片好文章必須在開頭、中間和結尾都豐富有內涵才行。

但顯然,《魔都風雲》開了個虎頭,卻續了個狗尾。

導演用2集的篇幅做開場,講述了“葉飛復仇”的故事,穿插“蕭爺被刺”的戲份描寫了人物生存的情境和全劇的氛圍。

不得不說,如果拋開特效等方面製作的不足的話,以魔術“水上漂”“汽車自燃”“聚煙成畫”三個鏡頭作為熱開場,導演借助魔術的驚奇和懸疑,成功地吸引了觀眾,也快速地製造了懸念,讓觀眾產生了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的興趣。

至此,觀眾想要解開的謎團是,這是咋回事?這種神奇的現象是怎麼造成的?這是誰造成的?為什麼要這麼做?

在市民圍觀的過渡畫面後,上海灘魔術大家們聚集在一起為觀眾揭開懸念,觀眾由此知道,這是魔術。

接著,“神秘人亮相上海灘”的新聞繼續吸引觀眾往下看。舞臺上,葉飛惡狠狠地指著袁盛魁再次製造懸念——這兩人有什麼仇怨?

袁盛魁一撥人的討論以及閃回再次揭開懸念。原來,這個叫葉飛的人是回來復仇的。

那麼,接下來葉飛會怎樣做?袁盛魁一夥又會怎麼應對或反擊呢?

但這一次,觀眾失望了。如果在此之前的懸念設置是虎頭的話,後面的情節都完全讓本劇從懸疑劇瞬間穿越到愛情劇的橋段中去了。兩集90分鐘左右的劇情中,開端設置懸念部分導演僅用了13分鐘左右,而後面70多分鐘裡,復仇僅僅占了1/4不到的篇幅。

真正的復仇被拖延到第二集中後期才再次提起,這中間間隔超過50多分鐘。筆者當然不反對導演吊胃口,但這一次,只恐怕觀眾已經完全被“任性富家千金倒追男”的橋段給吸引了過去,被刺殺蕭爺的疑雲重重吸引了過去,早已將葉飛復仇拋之腦後了吧?

更關鍵的是,這場精心策劃,找來燕京大學校友,打通了電臺、報紙、政府機關等多方勢力,極力渲染的復仇計畫,居然在一場魔術表演中化干戈為玉帛了。

十幾年來埋在心底的深仇大恨,頃刻間煙消雲散。觀眾做不到啊,實在是太突然了。

為了讓男女主角相遇看似合理,也為了一開篇就能吸引觀眾,劇作者設計了聲勢浩大的復仇開局,又為了讓男女主角的感情戲迅速進入正軌,導演不得不草草收場。

然而,更令觀眾不解的是,在葉飛和袁盛魁和解以後,在第三集中,袁盛魁的大弟子居然又燃起了對葉飛的復仇火苗。這種毫無鋪墊的人物欲望和動機實在無法讓人信服,只會讓觀眾覺得邏輯混亂。

1號結語

作為一部首上星的劇集,《魔都風雲》積壓一年終於面世,對於那些尚在積壓中的作品,甚至胎死腹中的策劃,它無疑是幸運的。

作為一部上星後必將接受觀眾檢驗的作品,《魔都風雲》在制編導、服化道、攝影音等多個環節,多個方面都還有很多瑕疵和不足。和那些準備充分,歷經錘煉的經典劇作相比,《魔都風雲》更像是一個“早產兒”,在還沒能吸收足夠的養分,沒有充分發育的情況下就早早地面世,結果又是不幸的——對於主創, 投資方,播出平臺而言,不但是資源的浪費,亦是對自身品質的折損。

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對於職業有敬畏,對於觀眾有責任,時刻準備把握幸運的機會,才不至於釀成浪費機會的不幸。

本來這種拍攝的不足,導演完全可以用遠景或者上半身近景解決尷尬的。可觀眾卻偏偏看到了腿部特寫,這不得不讓觀眾懷疑劇作者的用心。

類似的拍攝問題還有很多,比如蕭海昇(任達華 飾)出場時,從船上走下來時腿部特寫時兩隻腳一高一低地踩在不同的地方的問題;比如演員表演時額頭上不停滲汗的問題;比如葉飛表演蒼鷹歸來魔術時,小雞腳掌被膠水粘住的問題……

邏輯混亂的剪輯問題。葉飛復仇的開場戲中,導演安排了另一條線——蕭爺被刺。被刺後,肖海昇和權叔在秘密之所,三大家族(天哥、老朱和老金)在會所討論這一問題。

或許是導演覺得這場戲如果就在兩者之間穿插的話會削弱主戲,導演硬生生地把一場連貫的戲分解成了好多場,把本來是一晚上或一個下午的戲硬生生分解成幾天,並且把夜晚的戲和白天的戲實現了“無縫對接”。不得不說,導演這種看似高明的處理並不高明,它不但沒有增強劇集的戲劇性,反而讓劇集顯得尤其混亂。

與這場戲平行的是袁盛魁對葉飛的猜測以及蕭瑤對葉飛的猛烈追求,從主戲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期間已經過去很多天,從“烏雲密佈的城市上空”的變換以及肖海昇和權叔對話的背景佈置等細節,觀眾也可以看出來。

可導演用“對話轉場”硬生生地把這幾場戲串起來,一來會讓觀眾誤以為,這就是一場戲,從而產生種種疑雲;二來,這種碎片化的處理手法更讓整場戲的懸疑性大打折扣,讓觀眾產生混亂。

堪稱拙劣的音效丟了最終的底線。可能創作者不認為觀眾會戴耳機看該劇,也或許低估了電子設備的音響技術,該劇的音效處理實在不敢苟同。這種拙劣表現在配音的混亂、音樂的缺失以及情景不和諧等多方面。

比如:蕭爺和權叔在秘密之所的對話,無論是任達華(蕭爺)還是王全有(權叔),觀眾都能很明顯地聽出配音的不一致問題。

比如:在劇情推進的過程中,居然有畫面出現“無聲”的情況。雖然是過渡場面,也看得出來是特效場景,但想必觀眾是決計不願意再看“默片”的。

三、信手拈來的例證性動作讓人物失去了本色

人物的動作是揭示人物性格特點的唯一依據。比如:張飛不可能上空城計的當,因為他勇猛果敢;關羽也不可能殺義兄,占義嫂,因為他忠肝義膽……

但《魔都風雲》顯然並沒有很好地踐行這一真理。

無論是開場令人驚奇的魔術表演,還是和蕭瑤對手戲中的言談舉止,導演想要呈現給觀眾的葉飛顯然是一個技藝精湛的紳士,心懷殺父之仇的隱忍角色。

但也正是這樣的紳士居然動手打了手無縛雞之力的纖弱女子,居然用食指惡狠狠地指著台下的觀眾,即便這個觀眾和自己有殺父之仇;居然經不住“天真”少女的騷擾而頻頻出口傷人;

如果說這些都還不足以說明什麼的話,在一系列激動人心的鋪墊之後,在萬眾矚目之下贏了“殺父仇人”袁盛魁之後,這個心懷仇恨的葉飛居然主動和袁盛魁和解了,原諒並接受了袁家班。

不得不說,這種前後矛盾的人物動作設計不得不讓人懷疑,葉飛真的是回來報仇來了嗎?

同樣存在的還有人物例證性動作設計的不合理。

前面已經講過,天真任性的“逗比”蕭瑤出場時的例證性動作是:神似“神仙姐姐”飄飄然走向舞臺(這種味道通過畫面的朦朧感和背景音樂烘托得尤為強烈),但接下來的動作卻是笑嘻嘻如孩童般地和葉飛對話。這種反差轉折當然能用,但用在人物出場時真的不合適。用在喜劇中或許合適,用在這種懸疑劇中顯然不合適。

這種問題在配角塑造中一樣存在,比如魔術泰斗袁盛魁怎麼也看不出宗師、泰斗的泰然自若,虛懷若谷,反而多了一些剛愎自用和苦大仇深;比如作為蕭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叔”,如果說對蕭瑤的任性莞爾一笑顯得他胸懷廣大的話,一再不合時宜地追問蕭爺引起蕭爺不滿,以及和蕭爺的對話中弱智的疑問則顯得這個人物實在是不符合大管家老謀深算,謙虛謹慎的形象……

四、虎頭再氣勢洶洶也無法改變狗尾續貂的本質

“虎頭豬肚豹尾巴”是寫文章的金科玉律。它不但強調了文章各部分的特點,還說明了一片好文章必須在開頭、中間和結尾都豐富有內涵才行。

但顯然,《魔都風雲》開了個虎頭,卻續了個狗尾。

導演用2集的篇幅做開場,講述了“葉飛復仇”的故事,穿插“蕭爺被刺”的戲份描寫了人物生存的情境和全劇的氛圍。

不得不說,如果拋開特效等方面製作的不足的話,以魔術“水上漂”“汽車自燃”“聚煙成畫”三個鏡頭作為熱開場,導演借助魔術的驚奇和懸疑,成功地吸引了觀眾,也快速地製造了懸念,讓觀眾產生了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的興趣。

至此,觀眾想要解開的謎團是,這是咋回事?這種神奇的現象是怎麼造成的?這是誰造成的?為什麼要這麼做?

在市民圍觀的過渡畫面後,上海灘魔術大家們聚集在一起為觀眾揭開懸念,觀眾由此知道,這是魔術。

接著,“神秘人亮相上海灘”的新聞繼續吸引觀眾往下看。舞臺上,葉飛惡狠狠地指著袁盛魁再次製造懸念——這兩人有什麼仇怨?

袁盛魁一撥人的討論以及閃回再次揭開懸念。原來,這個叫葉飛的人是回來復仇的。

那麼,接下來葉飛會怎樣做?袁盛魁一夥又會怎麼應對或反擊呢?

但這一次,觀眾失望了。如果在此之前的懸念設置是虎頭的話,後面的情節都完全讓本劇從懸疑劇瞬間穿越到愛情劇的橋段中去了。兩集90分鐘左右的劇情中,開端設置懸念部分導演僅用了13分鐘左右,而後面70多分鐘裡,復仇僅僅占了1/4不到的篇幅。

真正的復仇被拖延到第二集中後期才再次提起,這中間間隔超過50多分鐘。筆者當然不反對導演吊胃口,但這一次,只恐怕觀眾已經完全被“任性富家千金倒追男”的橋段給吸引了過去,被刺殺蕭爺的疑雲重重吸引了過去,早已將葉飛復仇拋之腦後了吧?

更關鍵的是,這場精心策劃,找來燕京大學校友,打通了電臺、報紙、政府機關等多方勢力,極力渲染的復仇計畫,居然在一場魔術表演中化干戈為玉帛了。

十幾年來埋在心底的深仇大恨,頃刻間煙消雲散。觀眾做不到啊,實在是太突然了。

為了讓男女主角相遇看似合理,也為了一開篇就能吸引觀眾,劇作者設計了聲勢浩大的復仇開局,又為了讓男女主角的感情戲迅速進入正軌,導演不得不草草收場。

然而,更令觀眾不解的是,在葉飛和袁盛魁和解以後,在第三集中,袁盛魁的大弟子居然又燃起了對葉飛的復仇火苗。這種毫無鋪墊的人物欲望和動機實在無法讓人信服,只會讓觀眾覺得邏輯混亂。

1號結語

作為一部首上星的劇集,《魔都風雲》積壓一年終於面世,對於那些尚在積壓中的作品,甚至胎死腹中的策劃,它無疑是幸運的。

作為一部上星後必將接受觀眾檢驗的作品,《魔都風雲》在制編導、服化道、攝影音等多個環節,多個方面都還有很多瑕疵和不足。和那些準備充分,歷經錘煉的經典劇作相比,《魔都風雲》更像是一個“早產兒”,在還沒能吸收足夠的養分,沒有充分發育的情況下就早早地面世,結果又是不幸的——對於主創, 投資方,播出平臺而言,不但是資源的浪費,亦是對自身品質的折損。

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對於職業有敬畏,對於觀眾有責任,時刻準備把握幸運的機會,才不至於釀成浪費機會的不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