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這次利好進口藥,上次利好仿製藥,那政策有對誰利空嗎?

作者: 劉謙

你要做的就是hold住, 別在行業再次爆發之前被淘汰出局了。

繼前幾天總理在上海訪問了一家醫院和另一家外資藥企後, 週四國務院常務會議又宣佈從5月開始對進口抗癌藥實行零關稅, 外企還沒來得及慶祝, 倒是讓恒瑞和複星醫藥等本土藥企股價大跌。

其實抗癌藥零關稅政策上個月就公佈了, 完全不是意外;況且進口藥的關稅本來就4%, 每年不到200億進口額, 算算免掉的總關稅也就10億人民幣, 股市的反應真是看不懂。

其實同時還宣佈了幾個很重要但不太被關注的醫藥政策:臨床試驗批准從批准制改為到期默認制,

進口化藥不再需要海關藥檢;對創新藥設立6年資料保護期, 並給與境內外同步上市新藥額外5年專利保護期。

前者可以減少藥企通關和物流成本, 加速藥品流通, 但這些還是小錢;後者影響就更大了, 資料保護能禁止仿製藥借用原研藥的臨床試驗資料申請上市, 等於變相延長了專利保護期。

有人認為這對尚不強大的本土藥企創新藥研發是個打擊, 這跟兩周前政府頒佈的鼓勵仿製藥的研發和使用似乎是不同的聲音, 這該怎麼理解呢?

週四的政府公告其實受益最大的是創新藥, 無論是外國或者本土研發的產品。 短期也許會對本土藥企新藥競爭力有一點影響, 但直接跟國際一流新藥較量只會快速提高本土新藥研發能力。

從汽車到手機, 從金融到零售, 開放度越大的產業本土企業競爭力反而越強, 反之則越弱。 從這個角度看, 我們認為這是對本土藥企創新藥的利好, 恒瑞、複星在股市受委屈了!

兩周前鼓勵仿製藥的政策鼓勵的是對過專利期的原研藥來替代, 本質上也是跟國際模式接軌, 杜絕藥企躺在二十年前的研發成果上吃掉醫保有限的家底, 跟鼓勵創新藥是一輛車上的前後驅動, 完全不衝突。

本輪“藥改”的厲害之處就在招招見血, 直擊行業多年積弊, 而且說到做到,比行業的最樂觀的預計還要超前。

我們不難預見這兩批政策之後外資和本土藥企會出現劇烈分化:非專利產品品質和價格都趨於一致,

最後由十幾到幾十家擅長平衡成本和品質的藥企瓜分仿製藥市場, 成為由醫保買單基層和慢病市場的用藥主導, 由醫保局進行“帶量採購, 醫生按通用名處方”。 這些藥企賺個20%~30%的毛利, 因為訂單巨大而且不再有醫院團隊或者代理商的推廣費用, 企業還有不錯的生產動力。

另外一塊更有看點的是專利創新藥, 本土和外資藥企靠產品競爭, 醫保根據國家藥品談判部分買單, 專業的學術行銷方式成為主流, 高風險的新藥研發也給企業帶來80%~95%的毛利。 至於這中間的產品, 比如品質不佳的仿製藥和價格過高的原研藥就逐漸退出舞臺, 還帶上了沉迷于它們過去輝煌而無法自拔的員工。

從目前創新藥研發情況看,

制約新藥上市回報的不是市場競爭, 而是醫保支付能力。 在醫保基金無法大幅擴容下, 新藥的銷售增量幾乎等於非專利藥降價和輔助藥退出帶來的空間。

非專利藥降價除了招標辦的持續壓力, 另一個核心手段就是仿製品一致性評價(GQCE)。 一致性評價因為生產、試驗和支付的複雜性, 必將成為醫藥行業關注、爭議和角力的焦點。

在通過評價的仿製藥還不多時, 醫保支付可能還是遵循現在的實際藥價同比例報銷辦法;等明年289個基藥品種完成評價, 按通用名統一支付價的時代就可能來臨。

這個時間正好又疊加上新藥成批上市的時段, 到時候的醫藥行業就會面目全非。 大家並非沒看到這個趨勢, 只是低估了趨勢來臨的時間和政策的執行力度。

如果藥企沒有提前2~3年做好產品線和業務模式的全面調整, 接下來面臨劇變就只能被動應付, 單純裁員或者縮小業務規模了。

不過同行們也不要對職業前景壓力太大, 醫藥行業的特點之一就是醫生開藥和患者用藥都是有剛性的, 而且只會升級無法降級。 你要做的就是hold住, 別在行業再次爆發之前被淘汰出局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