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夫子的反擊,老夫也懂禪

禪, 一種修行至高法門, 非無上智者不得入門。

佛陀某日上課, 一言不發, 用一低頭的慈悲, 撚起一朵蓮花。

三千弟子(概數, 形容多)面面相覷, 無人知曉其義。 唯有摩柯迦葉, 微微一笑。 佛陀見狀, 便將實相無相, 微妙法門傳于迦葉, 這便是禪宗的起源。 後經達摩老祖, 駕著蘆葦渡江, 傳入中國。

今天要說的, 跟這個禪宗……沒有任何關係……

儒家, 土生土長的學問, 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 通常被視為士大夫的高尚學問, 偶爾被看做迂腐愚民之學。 從未被看成修行之法門, 直到有了《黃庭禪》。

張慶祥從儒家經典裡挖出了寶。 短短幾句, 博大精深。

問題一:修行修什麼?

告子曰:‘不得於言, 勿求於心;不得于心, 勿求於氣。

’不得於心, 勿求於氣, 可;不得于言, 勿求於心, 不可。

夫志, 氣之帥也;氣, 體之充也。 夫志至焉, 氣次焉, 故曰持其志, 無暴其氣。

——《孟子·公孫醜上》

這番話是孟老夫子說的, 又是心,

又是志, 又是氣, 讓人感覺蠻亂的。 讓我們先厘清一下幾個概念。 沒那麼精確的, 大家意會一下就好。

心:整體上的, 長久保持一種穩定的, 叫做心。

意:意是包含在心內的, 短暫的, 不長久的那個部分。

念:念是意中那個最磨人的小妖精, 執念執念, 是牽動意的東西, 時間上也更短。 就是當下一刹那的分別, 念字拆開就是「人二心」。

這三者都是想法, 念不停冒出, 構成了意, 而意一旦反復長久持續, 就會變成心。 惡念產生惡意, 惡意演變為噁心, 最終就成為惡人。 可見維持善念、秉持正念有多麼重要。

言:就是想法的外在呈現。 不單指語言, 還包括動作, 神態, 眼神等等。 所以, 孟子批判告子, 不得於言, 勿求於心是不行的。 這是向外求, 打個比方, 一個彬彬有禮的君子,

搞不好是個騙子。

在說到「志」:志是心意中積極的、向上向善的部分。 氣, 可以看做是一股能量, 在人的精微體運行。 志是氣的統帥, 說明志是可以控制氣的。 想想看, 當你立志要做一個事業有成的人, 是不是心中會湧現一股積極奮鬥的氣。

說了這麼多, 修行修的什麼?

孟子曰:養浩然正氣!

若能仔細觀照自己, 便可以覺察到, 憤怒之時, 高興之時, 悲傷之時, 喜悅之時, 都會在「黃庭」處產生一股氣血的波動。 把這股氣血養成浩然正氣, 就是修行。

小知識:黃庭就是很多人說的心輪, 它的位置就在我們胸口正中央、兩乳中間、大約一寸見方的那一小塊區域, 深入皮下幾寸。

問題二:怎麼修?

確定了目標, 就要找手段。 這個修行次第仍然在經典之中——

大學之道, 在明明德, 在親民, 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大學》

大學, 大學問, 說明這裡說的不僅僅是治國這種小學問。 關鍵四個字, 在明明德。

在:位於。 要找一個東西, 你要去哪裡找?在,

直接指向這個東西的所在。

明明德:這三個字放到一起才好理解, 後面的明德, 名詞, 表示清明的本性。 德, 是儒家用來表示本質的專用詞, 正如道家的道。 於是可知第一次明, 做動詞用, 表示擦亮, 讓……明亮起來。

就是說, 修行的方法是, 讓自己那個清明的本性變得透徹, 蹭亮蹭亮的。

後一句從知止, 到定、靜、安、慮, 最後得。 說明知止是起點, 只要這個頭開好了, 就保證了80%的成功。 那麼, 對於知止的解讀, 就變得異常重要了。

知:知見。 知見是個中性詞, 從正面解讀, 是智慧;從負面解讀, 是妄念。

止:停在某處不動。 那麼停在不該停的地方就是固執, 執著;停在該停的地方就是放下。

由此可見, 知止的含義為:把妄念放下, 或者把智慧保持。

要放下妄念, 又可以落腳到第一個問題上, 回歸到黃庭,只是觀照每個情緒背後氣血的湧動。氣,就像河流,有奔流如虹,有時會靜靜流淌,但究其本質,就是水流。

任何我們對它的解讀,都是妄念。於是,只要反復知止,回到氣血的本質,很快就能進入「不二」境界,無論它再如何翻騰,都能夠輕鬆自在了。

免責申明:若按此法修煉以至於走火入魔,大叔概不負責!

回歸到黃庭,只是觀照每個情緒背後氣血的湧動。氣,就像河流,有奔流如虹,有時會靜靜流淌,但究其本質,就是水流。

任何我們對它的解讀,都是妄念。於是,只要反復知止,回到氣血的本質,很快就能進入「不二」境界,無論它再如何翻騰,都能夠輕鬆自在了。

免責申明:若按此法修煉以至於走火入魔,大叔概不負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