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本溪鐵刹山,古稱“鐵叉山

鐵刹山, 座落於遼寧省本溪滿族自治縣東部的田師付鎮, 距瀋陽市120公里, 距馳名中外的“本溪水洞”36公里。 地理位置介於東經124°16′50″~124°24′03″, 北緯41°15′59″~41°19′08″之間, 是一處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被收入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3月出版的《中國名勝詞典》。

鐵刹山, 古稱“鐵叉山”。 鐵刹山道教龍門派第二十代弟子覺明德, 以道家居深山古刹, 將鐵叉山改名為“鐵刹山”。 鐵刹山有五座頂峰, 即中峰元始頂、東峰玉皇頂、南峰靈寶頂、西峰太上頂、北峰真武頂, 蓋從東、南、北三面仰視皆見三頂, 三三合而為九, 故名“九頂鐵刹山”。

據鐵刹山長眉李大仙碑銘記載:“歲二十五, 九鼎煉丹”, 說長眉李大仙二十五歲隱居鐵刹山煉丹修道。 又《封神演義》稱“九鼎鐵叉山”, 《金陵府》稱“九鼎高山”, 加之, “鼎”在華夏文明中乃神聖之重器。 因此, 鐵刹山又有“九鼎鐵刹山”之名。

鐵刹山自然景觀豐富, 歷史文化深厚, 是一處風光秀美、毓秀鐘靈的“洞天福地”, 是一座傳奇之山、靈秀之山, 堪稱關東第一名山。

【鐵刹山仙神】

----鐵刹山開山老祖—“長眉李大仙”:

在鐵刹山“八寶雲光洞”內的石壁上, 現存有長眉李大仙石碑, 碑上嵌文:“唯我李輝,

隱釿山巔, 一心忘我, 不計塵煙, 豫州西亳, 族裡而來, 太丁二年, 結成胚胎, 四月十七, 是我生辰, 歲二十五, 九鼎煉丹, 茫茫烏象, 森裸乾氣, 功成之日, 不忘尊恩。 周武王丙申西亳長庚李輝。 ”

長眉李大仙, 姓李, 名輝, 字長庚, 誕生于商朝太丁二年(西元前1561年)四月十七日, 古豫州人(今屬河南郾師縣李家莊人)。 “其生時天界黎明, 異光入於堂室。 為其生而有異, 其生父將其過繼他人。 其養父母為其取名李輝, 字長庚。

相傳, 鐵刹山為女媧鐵叉所化, 天意宗祖, 萬化所伏, 乃蓮花聖地。 其山, 襟萬朵祥雲而帶千重山巒;百里之內, 群山環抱, 十裡之中, 皆有綠水環繞;有七洞而像七竅, 有七峰而拱一皋;藏瑞氣千股, 納祥光萬條。 蘊統萬山之勢。 然而, 此山處蠻荒之地,

教化未施, 以致龍虎佔據, 貽禍百姓, 瑞靄難啟。 為尋有道者, 踞居鐵刹山, 立為山祖, 澤及後世, 造福萬民, 南極星君與北極星君度化李長庚, 來到鐵刹山“八寶雲光洞”苦修大道。 李長庚在鐵刹山苦修, 收服虎、龍、蟾三神獸, 降伏黿、鷹等諸魔, 遇善事必為, 遇苦厄必解, 教化蠻荒, 福澤民間, 使鐵刹山成為一方洞天福地。 李長庚在鐵刹山, “歲二十五, 九鼎煉丹”, 歷經千年苦修, 度萬物於苦厄, 施教化于黎民, 於“天橋洞”修成正果, 被道祖冊封為長庚星, 位列二十八宿之第八位, 道號度厄真人, 成為鐵刹山開山老祖。 千年的修行, 李長庚發現當地人崇老, 以老為智, 遂棄修持多年的童子相, 換以皓髮長須, 真個是“三須飄頜下, 長眉過頤邊”,
人稱“長眉李大仙”、“太白金星”。

長眉李大仙在“八寶雲光洞”修仙證果, 成為鐵刹山開山老祖, 其神奇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 善男信女經年朝拜, 香火綿延不衰。

----第一護法神—“黑媽媽”:

黑媽媽, 俗稱“黑大仙”、“黑老太太”。 傳說為鐵刹山開山老祖長眉李大仙的九個弟子之一, 是一黑狐仙, 遠在長眉李大仙修成正果、收徒佈道之時, “黑媽媽”得長眉大仙度化, 在鐵刹山“懸石洞”苦修, 開悟得道。 自長眉李大仙二千聖誕時起接替師姑, 擔當起“九頂鐵刹山”大護法之重任。 在千百年的歲月中, “黑媽媽”嚴承師教, 正心立德、積功弘道;其性慈悲, 其法高妙, 其德隆遠, 其行直正, 以大德正道濟世, 濟苦救難、廣度有緣、扶賢助聖、整素群山。 千百年來, “黑媽媽”在東北道教界和民間倍受推崇與尊敬, 有求必應,頗為靈驗,鐵刹山以及民間的傳說與其均有極深的淵源,其善行,不勝枚舉,其事蹟,遐邇傳播,被尊奉為東北“第一護法神”,東北、內蒙等地的所有道教宮觀必列其位,民間也頗多供奉。現今,黑媽媽修煉的洞府—“懸石洞”,每至雨後初晴,便洞口雲霧繚繞,謂為奇觀。正在修建中的“青雲觀”,是國內最大的供奉“黑媽媽”的觀宇。

到鐵刹山來,向黑媽媽朝拜祈福的香客經年不斷,不分晝夜,不問寒暑,所祈如願。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黑媽媽”誕辰之日,各地香客更是披星帶月而來,人潮湧動,虔誠祈拜。

【鐵刹山歷史人物】

----東北道教龍門派始祖—“郭守真”:

郭守真,字致虛,法名守真,號靜陽子,誕生于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九月二十九日,原籍南京丹陽縣(今屬江蘇定遠村人)。天資聰明機敏,讀書過目不忘。青少年時代便立志修行,隱逸名山,視功名利祿如過眼雲煙。明崇禎三年(1630年),24歲的郭守真 “自山東馬鞍山渡海北來,棲鶴於茲。躡石磴、攀危岩;仰而觀、俯而察,四顧彷徨,得其梗概。爰于荒煙蔓草古洞幽遂之間,尋長眉李大仙之遺跡。乃披榛斬棘創建仙宮,坐洞焚修,導引煉氣。道風所播、徒眾皈依。”

郭守真來到鐵刹山,在雲光洞淡靜苦修17年,一直未能窺見到道教的真正源頭,“喟然歎曰:無師不度,誠哉言也!”於是決定下山訪道。自清順治四年(1647年)開始,足跡遍佈關內的名山大川,于順治六年(1649年)來到山東即墨縣馬鞍山聚仙宮,拜謁了聚仙宮監院李常明,被收度為道教龍門派第八代弟子。郭守真在馬鞍山聚仙宮苦修兩年後,拜別師傅李常明,于順治八年(1651年)來到北京白雲觀,拜謁師伯昆陽子王常月,繼續虔誠受戒修道,學識和修為日益昇華。

在北京白雲觀受戒圓滿,郭守真回到九頂鐵刹山,堅守戒律,淨心修行,“饑餐松子,渴飲洞內天然泉水,久則不饑不渴,余陰殆盡,怡然乾健,溫養而神通大化,涵虛以妙證,金身、筌蹄亦釋,人法交空,得意時,輒吟詠以自愉。”他的修為,已達到了龍門派創始人長春子邱處機所說的“心即是道,道即是心,心外無道,道外無心”的境界。為弘揚龍門派道統,郭守真在八寶雲光洞下建成三清觀,開始收徒傳道。從順治末年到康熙初年,郭守真在九頂鐵刹山雲光洞收王太祥、王太興、高太悟、劉太琳、趙太源、傅太元、沈太宗、砥太庸八人為徒。康熙二年(1663年),盛京酷旱,應盛京將軍烏庫禮之召,赴盛京設壇祈雨,雸霖立沛。烏庫禮將軍以誠相待,郭守真遂提在盛京傳經佈道的想法,烏庫禮將軍滿口應允,遂撥專款,在盛京城外西北角玄武湖處建三教堂(今瀋陽太清宮),至此,郭守真及龍門派道教聲名大振。三教堂建立之後,又收度秦太玉、劉太護、呂太普、劉太華、劉太應、劉太靜六人為徒。郭守真前後收徒共14人。

自此以後,郭守真命弟子劉太琳、王太祥等人分赴千山、醫巫閭山及吉林、黑龍江等地建廟佈道。劉太琳、王太祥在千山創修了無量觀, 劉太琳的傳人在醫巫閭山創修了海雲觀、聖清宮、圓通觀,王太興的傳人創修了黑龍江綏化、鐵驪、慶城、吉林海倫等地宮觀。至此,全真道教龍門派弟子遍佈東北地區,九頂鐵刹山則成為東北道教的發祥地。據史料記載:到20世紀30年代末,東北道教有大小宮觀1800余座,道士2800余人,信徒約40余萬人;其時,遼寧有道教宮觀1440座,道士2240人,信徒32萬人,成為東北道教活動中心。”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三教堂獲康熙皇帝御賜“藏道經”,這時的郭守真雖已年屆八旬,卻是鶴髮童顏,道骨仙風,猶親自講演經典,“有叩必應,事去則靜,所謂所過者化,所存者神殆不過”,這便是東北道教興盛的寫照。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秋,郭守真已是90高齡,功德修為已達到極高的境界,決定閉關,不問教務。垂簾息功12年後,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二十五日盤膝端坐而羽化,享年103歲。眾弟子將他的鞋杖埋在三教堂的後院,次年又為他建塔立祠,追尊他為“致虛守靜郭大真人。”

郭守真,自24歲出家遼東,一生學道、修道、悟道、傳道近80載,卓堅殫力,玉汝于成,終於使九頂鐵刹山名揚四海,使三教堂(瀋陽太清宮)成為道教一方叢林。據載,龍門派第八代弟子中,以郭守真成就最大。後人重修三教堂石塔,並銘文贊曰:“龍門八代,唯公獨尊;千閭道派,由此淵源;神游八極,玄范常存;德同天地,塔砌雲根。”後人有詩贊道教龍門派第八代弟子、東北道教龍門派始祖郭守真:“脫卻儒冠世慮刪,宏開道教度雄關。龍堆馬邑棲何處,沈水遼雲蔔此間。香火有緣徒從集,藥爐無恙洞天環。丹成騎鶴朝金闕,仙跡長留鐵刹山!”

----功績卓著的道士—“爐至順”:

爐至順,字向陽,鐵刹山第二十一代法孫,三清觀監院。生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二月二十五日,山東棲霞縣盧家溝愛山鄉人。上代遷居到東北鳳凰城通遠堡,不久,這個地區歸盛京漢軍鑲黃旗管轄,歷代務農。爐至順原來姓盧,名崇坤。祖父盧立春,祖母姓關;父親盧廷賓,母親姓張;兄盧崇盛,嫂子姓吳。他十二歲那年春天,得病吐血。十四時,全家搬到鳳城東大窪。十八歲又犯吐血,病情加重。不久,因母親有病,他許願出家。他二十四歲(1900年)時,春天前三個月在外面病重,母親憂鬱著急,二十天后病故;母親病逝,令他肝腸寸斷、痛不欲生,於是決定出家,希望在神靈面前效力,以此盡自己的孝心。當年五月初二,他離家出走,棄俗歸隱;五月初六,上鐵刹山;當時的鐵刹山監院張圓慧正在新賓打官司,在山上負責的是張圓慧的俗家弟子覺明德,在鐵刹山道統裡,覺明德的文化修養是少有的,而且境界高遠,眼光獨到,把盧崇坤留下。盧崇坤到鐵刹山后,志心入道修煉,發誓讓自己經過千錘百煉,真正達到精通道義、宏揚道教有貢獻的程度,遂改“盧”為“爐”,以示其心願。

爐至順多次遊歷訪仙學道。千山、太白山等都留有他的足跡。還曾去郭守真悟道的馬鞍山探尋道脈宗緣。1905年,監院覺明德歸隱後,鐵刹山一應內外事務都由爐至順主持,直到解放前夕。東北淪陷期間將修廟款接濟堿廠無糧缺糧村民,並告知村民,如鐵刹山修造宮觀,上山幫工即可,否則亦無須償還。其間曾遭100多名土匪綁劫,幸及時被救,毫髮未傷。民國23年(1934年)與太清宮監院邢赴靈一道為郭守真在太清宮立碑。解放前夕離世,卒年不詳。

爐至順,在鐵刹山從出家到任監院,共曆40餘年,一直心系鐵刹山,其績有三:一是為鐵刹山纂修志書。爐至順擔心鐵刹山“鞏無志書湮沒奇跡,遂多方搜羅,凡山之來脈、洞之勝景,以及往昔陳跡,費功數年,始得調查完竣”,又不惜重金,聘請當時的遼沈文化名人、社會名流、一代青官—“白永貞”,歷時10載,為鐵刹山纂修山志。白永貞曾擔任愛國將領張學良的老師、奉天公立國文專修學校校長,精通文史,善於書法,道德文章,馳譽遼沈,望重儒林。《鐵刹山志》不僅弘揚了道教龍門派的道統,為九頂鐵刹山道教文化的傳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更在於它正本清源,使九頂鐵刹山成為名符其實的東北道教的本山,使九頂鐵刹山聲名遠播,位列遼寧四大名山之一,堪稱是對關東文化的一大貢獻。二是開鑿碑文石刻。不惜代價,從山下到山上的摩崖石刻,如“龍頭”、“鳳尾”、“一覽眾山小”、“鐵刹三千年”、“直上青天”,“與天同壽”碑文等,全是石匠憑藉腳手架或繩梯,攀緣山崖鑿刻而成。歷經10餘年之工,為鐵刹山留下了寶貴、豐富的摩崖石刻。三是傾力維護廟產。1905年,師傅覺明德為光大山門,弘揚道教,與爐向陽籌畫大修鐵刹山,修築宮觀廟宇。為此,師徒二人經由本溪至奉天(今瀋陽)太清宮,又赴千山,由千山赴鳳凰山,然後渡海到山東參訪了嶗山,豐富了閱歷,初步瞭解了落根於鐵刹山的龍門派道教在東北的傳播情況;這時,爐向陽的師傅覺明德倦遊思返,回到吉林蘭縣西南岔清風穀素月庵隱遁靜修,把鐵刹山的事務委託予爐至順。爐至順住持期間,大力修建三清觀,維修寺院,並不計個人安危,多次為保護山林、道觀、宅產、古跡等而不避危難、奔走呼籲,遭受打官司、坐牢、綁架等諸多的磨難。

自郭守真以後的三百多年來,爐至順謹承師志,心注仙山,無視勞苦,瘁心累為,是傳承、挖掘、豐富鐵刹山道教文化的第一人,鐵刹山的深厚文化裡凝結著他的畢生心血和夙願。

----《九頂鐵刹山志》編撰人—“白永貞”:

白永貞,字佩珩,生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九月十五日,遼陽縣唐馬寨鎮馬峰泡村人,巴雅拉氏,滿族,鑲白旗籍。幼年於村塾啟蒙,稍長入遼陽襄平書院,學文習禮,讀四書五經。由於勤奮攻讀,鄉試中秀才,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京試中拔貢。宣統三年(1911)以後,曾任直隸州判、候補直隸州署、海龍知府。民國時期任奉天省議會議長、代理省長、資政院議員、東北邊防軍司令部參事、奉天通志館館長等職。在舊時代中,他精于文史,善於書法,文章道德頗受讚頌,馳名全省,望重儒林。

“九一八”事變後,白永貞於1935——1944年隱居,歷經十年,撰寫了《九頂鐵刹山志》,並為其留詩志念:

兄弟同修在此間,輪流輾轉等月圓。

有朝一日飛升處,天冠洞裡歸性緣。

1944年2月中旬的一天,白永貞對後代囑咐說:“吾將走矣!死後送吾回故里,停放於宗祠,吾不甘葬於污垢之地,等國土收復後,大祭大奠。此可謂:待到驅除日寇時,‘家祭勿忘告乃翁’。”22日,他滿含悲憤與遺恨離開人世,終年77歲。

白永貞的一生既艱辛又輝煌,晚年纂修的《鐵刹山志》,更是對鐵刹山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鐵刹山志》纂修之前,香火鼎盛,可惜無志,所以和諸多名山大川比起來,名聲不很顯赫。20世紀30年代,鐵刹山道士爐向陽,遊遍關內的名山大川,歸來不禁感歎:鐵刹山雖有九頂八寶之奇,但無名人韻士登臨吟詠,更無志書記載,奇景勝跡也會一直湮沒下去。因此,他發誓要為鐵刹山修志。爐向陽道士慕名找到白永貞,請他纂修山志,白永貞欣然應允。

此時的白永貞,已年近七旬,行動不便,未能親自到鐵刹山各處踏訪,主要根據有關文獻資料和爐向陽的口述纂修而成。他很遺憾地說:“我未能把鐵刹山遊行周覽,形勢茫然了無印象,只有以傳之於口者,筆之於書。 ”其實,未身臨其境仍寫出好文章的大有人在。宋代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膾炙人口千古傳誦,范老先生就不曾登臨岳陽樓,也未領略過“洞庭波湧連天雪”的豪邁氣勢,但他寫出了中國文學史上的千古文章。白永貞未能遊歷鐵刹山,但並不影響他為鐵刹山立志。他纂修的《九頂鐵刹山志》於1937年12月成書,1938年4月由奉天文新印刷所印刷出版,成為東北最早的山川志之一。《九頂鐵刹山志》共10卷,12萬言。《九頂鐵刹山志》最為精彩處,是遼海名家白永貞、李維楨、王紫佐、慶升等人的詠贊詩篇。白永貞身為遼海文壇巨匠,對九頂鐵刹山頗多歌詠之作。在七言古風《題九頂鐵刹山》中,有“遼東半壁萬峰連,長白高欲插青天,奔赴南下四百里,山川如龍走蜿蜒,突爾騰空一昂首,九頂陡絕矗雲端”等句,讀來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在歌頌鐵刹山的一首《七律》上,白永貞寫道:

天然形勝擅遼東,九頂巍峨矗碧空。

瑞氣夕瞻金母嶺,祥光朝射玉皇宮。

山前河水縈衣帶,洞外天橋落彩虹。

信是乾坤鐘毓厚,尋仙何事問衡嵩。

這首詩句,更是寫出了九頂鐵刹山的非凡氣象,並將鐵刹山與南嶽衡山、中嶽嵩山相比,無疑提高了鐵刹山的知名度。

【鐵刹山景觀】

----自然景觀:

鐵刹山屬東北長白山脈的一部分,最高峰海拔912.9米,森林植被以天然次生林為主,森林覆蓋率達96%以上,植物種類豐富。良好的森林植被,孕育了秀美的自然風光:峰岩峻秀,林木蔥郁,奇石突兀,古樹蒼虯,美不勝收;春花爛漫,夏綠成蔭,秋色盡染,冬雪皚皚,四季景色,季季不同。雲海、日出、霧靄、神光,壯觀幽奇。真可謂,高巔覽勝境,氣象有萬千。

----洞穴景觀:

鐵刹山岩洞甚多,有雲光、天橋、乾坤、玲瓏、風月、懸石、郭祖、三仙等洞穴。最負盛名的是“八寶雲光洞”,洞長約30米,高5~9米,內藏天然形成的“石龍、石虎、石蟾、石木魚、石壽星、石定風珠、石仙床、石蓮盆”鐘乳石八寶,天造地設,鬼斧神工,傳說神奇,古今揚名。相傳周武王伐紂,破十絕風吼陣,向在此修煉的長眉李大仙借的就是“八寶雲光洞”中的定風珠。“九頂鐵刹山八寶雲光洞”,十個大字刻在洞口正上方。

----石刻景觀:

鐵刹山摩崖石刻豐富,有乾坤正氣、直上青天、艮維道源、別有天地非人間、南極石、乾坤洞、天橋洞、碧仙谷、懸石洞、與天同壽、與日月同明等摩崖石刻,均由盧至順雇用當地著名石匠姚希德、姚希聖手工雕刻。全山石刻,雕工精湛,氣勢磅礴,為國內少見,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乾坤正氣、別有天地非人間、與天同壽以及與日月同明等碑文,皆為神工力作,令人歎為觀止。

----道教宮觀:

歷史上,鐵刹山按八卦方位修建了眾多廟宇,後來,多毀於戰亂。現有乾坤洞、地仙觀、關帝廟等道觀。當前,正在規劃修建的道觀主要有:青雲觀、三清宮、元始頂金殿、天冠廟等。道觀供奉的道教神仙主要有:三清、玉皇、王母、長眉李大仙、黑媽媽、慈航道人、文昌、財神、關帝等。

【鐵刹山歷史文化】

鐵刹山歷史久遠。相傳商朝太丁二年出生的長眉李大仙,二十五歲時來到鐵刹山“八寶雲光洞”潛心悟道,在“天橋洞”修仙,成為鐵刹山這座神聖之山的開山老祖。鐵刹山自長眉李大仙開山以來,至今已曆三千多年,素有“鐵刹三千年”的勝名。

鐵刹山文化深厚。《封神演義》、《金陵府》等古典文學都有關於鐵刹山的記載。《封神演義》第四十五回 “燃燈議破十絕陣”,記載了薑子牙派散宜生、晁田到鐵刹山,向鐵刹山開山之祖長眉李大仙借定風珠破“十絕風吼陣”的神話;《金陵府》記載了楊金豹在鐵刹修煉、下山救親、認祖歸宗的故事。千百年來,民間關於鐵刹山開山老祖---長眉李大仙和東北第一護法神---黑媽媽的救世濟民、除惡揚善、福澤於世的故事廣為流傳。

【鐵刹山的道教地位】

鐵刹山道教地位鼎重。明崇禎三年(1630年),道教龍門派第八代弟子—“郭守真”來鐵刹山隱居,在“八寶雲光洞”內澹靜苦修十餘年,傳道八十餘載,開關東道教之始,被尊為關東道教始祖。鐵刹山則成為東北道教祖庭,是東北道教龍門派尊崇的祖源之地,至今道教歷史近四百年,是我國北方大地上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道教聖山。

鐵刹山是中國道教勝地、東北道教祖庭,是一處歷史久遠、文化深厚、地位鼎重的道教名山。鐵刹山自然風光秀美、文化底蘊深厚,是旅遊觀光、問道祈福的好地方。到鐵刹山來,觀賞美景,可以輕鬆暢快的愉悅身心;問道尋源,可以體悟深厚的道教文化。

道教勝地鐵刹山作者:大羅勝境,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有求必應,頗為靈驗,鐵刹山以及民間的傳說與其均有極深的淵源,其善行,不勝枚舉,其事蹟,遐邇傳播,被尊奉為東北“第一護法神”,東北、內蒙等地的所有道教宮觀必列其位,民間也頗多供奉。現今,黑媽媽修煉的洞府—“懸石洞”,每至雨後初晴,便洞口雲霧繚繞,謂為奇觀。正在修建中的“青雲觀”,是國內最大的供奉“黑媽媽”的觀宇。

到鐵刹山來,向黑媽媽朝拜祈福的香客經年不斷,不分晝夜,不問寒暑,所祈如願。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黑媽媽”誕辰之日,各地香客更是披星帶月而來,人潮湧動,虔誠祈拜。

【鐵刹山歷史人物】

----東北道教龍門派始祖—“郭守真”:

郭守真,字致虛,法名守真,號靜陽子,誕生于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九月二十九日,原籍南京丹陽縣(今屬江蘇定遠村人)。天資聰明機敏,讀書過目不忘。青少年時代便立志修行,隱逸名山,視功名利祿如過眼雲煙。明崇禎三年(1630年),24歲的郭守真 “自山東馬鞍山渡海北來,棲鶴於茲。躡石磴、攀危岩;仰而觀、俯而察,四顧彷徨,得其梗概。爰于荒煙蔓草古洞幽遂之間,尋長眉李大仙之遺跡。乃披榛斬棘創建仙宮,坐洞焚修,導引煉氣。道風所播、徒眾皈依。”

郭守真來到鐵刹山,在雲光洞淡靜苦修17年,一直未能窺見到道教的真正源頭,“喟然歎曰:無師不度,誠哉言也!”於是決定下山訪道。自清順治四年(1647年)開始,足跡遍佈關內的名山大川,于順治六年(1649年)來到山東即墨縣馬鞍山聚仙宮,拜謁了聚仙宮監院李常明,被收度為道教龍門派第八代弟子。郭守真在馬鞍山聚仙宮苦修兩年後,拜別師傅李常明,于順治八年(1651年)來到北京白雲觀,拜謁師伯昆陽子王常月,繼續虔誠受戒修道,學識和修為日益昇華。

在北京白雲觀受戒圓滿,郭守真回到九頂鐵刹山,堅守戒律,淨心修行,“饑餐松子,渴飲洞內天然泉水,久則不饑不渴,余陰殆盡,怡然乾健,溫養而神通大化,涵虛以妙證,金身、筌蹄亦釋,人法交空,得意時,輒吟詠以自愉。”他的修為,已達到了龍門派創始人長春子邱處機所說的“心即是道,道即是心,心外無道,道外無心”的境界。為弘揚龍門派道統,郭守真在八寶雲光洞下建成三清觀,開始收徒傳道。從順治末年到康熙初年,郭守真在九頂鐵刹山雲光洞收王太祥、王太興、高太悟、劉太琳、趙太源、傅太元、沈太宗、砥太庸八人為徒。康熙二年(1663年),盛京酷旱,應盛京將軍烏庫禮之召,赴盛京設壇祈雨,雸霖立沛。烏庫禮將軍以誠相待,郭守真遂提在盛京傳經佈道的想法,烏庫禮將軍滿口應允,遂撥專款,在盛京城外西北角玄武湖處建三教堂(今瀋陽太清宮),至此,郭守真及龍門派道教聲名大振。三教堂建立之後,又收度秦太玉、劉太護、呂太普、劉太華、劉太應、劉太靜六人為徒。郭守真前後收徒共14人。

自此以後,郭守真命弟子劉太琳、王太祥等人分赴千山、醫巫閭山及吉林、黑龍江等地建廟佈道。劉太琳、王太祥在千山創修了無量觀, 劉太琳的傳人在醫巫閭山創修了海雲觀、聖清宮、圓通觀,王太興的傳人創修了黑龍江綏化、鐵驪、慶城、吉林海倫等地宮觀。至此,全真道教龍門派弟子遍佈東北地區,九頂鐵刹山則成為東北道教的發祥地。據史料記載:到20世紀30年代末,東北道教有大小宮觀1800余座,道士2800余人,信徒約40余萬人;其時,遼寧有道教宮觀1440座,道士2240人,信徒32萬人,成為東北道教活動中心。”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三教堂獲康熙皇帝御賜“藏道經”,這時的郭守真雖已年屆八旬,卻是鶴髮童顏,道骨仙風,猶親自講演經典,“有叩必應,事去則靜,所謂所過者化,所存者神殆不過”,這便是東北道教興盛的寫照。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秋,郭守真已是90高齡,功德修為已達到極高的境界,決定閉關,不問教務。垂簾息功12年後,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二十五日盤膝端坐而羽化,享年103歲。眾弟子將他的鞋杖埋在三教堂的後院,次年又為他建塔立祠,追尊他為“致虛守靜郭大真人。”

郭守真,自24歲出家遼東,一生學道、修道、悟道、傳道近80載,卓堅殫力,玉汝于成,終於使九頂鐵刹山名揚四海,使三教堂(瀋陽太清宮)成為道教一方叢林。據載,龍門派第八代弟子中,以郭守真成就最大。後人重修三教堂石塔,並銘文贊曰:“龍門八代,唯公獨尊;千閭道派,由此淵源;神游八極,玄范常存;德同天地,塔砌雲根。”後人有詩贊道教龍門派第八代弟子、東北道教龍門派始祖郭守真:“脫卻儒冠世慮刪,宏開道教度雄關。龍堆馬邑棲何處,沈水遼雲蔔此間。香火有緣徒從集,藥爐無恙洞天環。丹成騎鶴朝金闕,仙跡長留鐵刹山!”

----功績卓著的道士—“爐至順”:

爐至順,字向陽,鐵刹山第二十一代法孫,三清觀監院。生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二月二十五日,山東棲霞縣盧家溝愛山鄉人。上代遷居到東北鳳凰城通遠堡,不久,這個地區歸盛京漢軍鑲黃旗管轄,歷代務農。爐至順原來姓盧,名崇坤。祖父盧立春,祖母姓關;父親盧廷賓,母親姓張;兄盧崇盛,嫂子姓吳。他十二歲那年春天,得病吐血。十四時,全家搬到鳳城東大窪。十八歲又犯吐血,病情加重。不久,因母親有病,他許願出家。他二十四歲(1900年)時,春天前三個月在外面病重,母親憂鬱著急,二十天后病故;母親病逝,令他肝腸寸斷、痛不欲生,於是決定出家,希望在神靈面前效力,以此盡自己的孝心。當年五月初二,他離家出走,棄俗歸隱;五月初六,上鐵刹山;當時的鐵刹山監院張圓慧正在新賓打官司,在山上負責的是張圓慧的俗家弟子覺明德,在鐵刹山道統裡,覺明德的文化修養是少有的,而且境界高遠,眼光獨到,把盧崇坤留下。盧崇坤到鐵刹山后,志心入道修煉,發誓讓自己經過千錘百煉,真正達到精通道義、宏揚道教有貢獻的程度,遂改“盧”為“爐”,以示其心願。

爐至順多次遊歷訪仙學道。千山、太白山等都留有他的足跡。還曾去郭守真悟道的馬鞍山探尋道脈宗緣。1905年,監院覺明德歸隱後,鐵刹山一應內外事務都由爐至順主持,直到解放前夕。東北淪陷期間將修廟款接濟堿廠無糧缺糧村民,並告知村民,如鐵刹山修造宮觀,上山幫工即可,否則亦無須償還。其間曾遭100多名土匪綁劫,幸及時被救,毫髮未傷。民國23年(1934年)與太清宮監院邢赴靈一道為郭守真在太清宮立碑。解放前夕離世,卒年不詳。

爐至順,在鐵刹山從出家到任監院,共曆40餘年,一直心系鐵刹山,其績有三:一是為鐵刹山纂修志書。爐至順擔心鐵刹山“鞏無志書湮沒奇跡,遂多方搜羅,凡山之來脈、洞之勝景,以及往昔陳跡,費功數年,始得調查完竣”,又不惜重金,聘請當時的遼沈文化名人、社會名流、一代青官—“白永貞”,歷時10載,為鐵刹山纂修山志。白永貞曾擔任愛國將領張學良的老師、奉天公立國文專修學校校長,精通文史,善於書法,道德文章,馳譽遼沈,望重儒林。《鐵刹山志》不僅弘揚了道教龍門派的道統,為九頂鐵刹山道教文化的傳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更在於它正本清源,使九頂鐵刹山成為名符其實的東北道教的本山,使九頂鐵刹山聲名遠播,位列遼寧四大名山之一,堪稱是對關東文化的一大貢獻。二是開鑿碑文石刻。不惜代價,從山下到山上的摩崖石刻,如“龍頭”、“鳳尾”、“一覽眾山小”、“鐵刹三千年”、“直上青天”,“與天同壽”碑文等,全是石匠憑藉腳手架或繩梯,攀緣山崖鑿刻而成。歷經10餘年之工,為鐵刹山留下了寶貴、豐富的摩崖石刻。三是傾力維護廟產。1905年,師傅覺明德為光大山門,弘揚道教,與爐向陽籌畫大修鐵刹山,修築宮觀廟宇。為此,師徒二人經由本溪至奉天(今瀋陽)太清宮,又赴千山,由千山赴鳳凰山,然後渡海到山東參訪了嶗山,豐富了閱歷,初步瞭解了落根於鐵刹山的龍門派道教在東北的傳播情況;這時,爐向陽的師傅覺明德倦遊思返,回到吉林蘭縣西南岔清風穀素月庵隱遁靜修,把鐵刹山的事務委託予爐至順。爐至順住持期間,大力修建三清觀,維修寺院,並不計個人安危,多次為保護山林、道觀、宅產、古跡等而不避危難、奔走呼籲,遭受打官司、坐牢、綁架等諸多的磨難。

自郭守真以後的三百多年來,爐至順謹承師志,心注仙山,無視勞苦,瘁心累為,是傳承、挖掘、豐富鐵刹山道教文化的第一人,鐵刹山的深厚文化裡凝結著他的畢生心血和夙願。

----《九頂鐵刹山志》編撰人—“白永貞”:

白永貞,字佩珩,生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九月十五日,遼陽縣唐馬寨鎮馬峰泡村人,巴雅拉氏,滿族,鑲白旗籍。幼年於村塾啟蒙,稍長入遼陽襄平書院,學文習禮,讀四書五經。由於勤奮攻讀,鄉試中秀才,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京試中拔貢。宣統三年(1911)以後,曾任直隸州判、候補直隸州署、海龍知府。民國時期任奉天省議會議長、代理省長、資政院議員、東北邊防軍司令部參事、奉天通志館館長等職。在舊時代中,他精于文史,善於書法,文章道德頗受讚頌,馳名全省,望重儒林。

“九一八”事變後,白永貞於1935——1944年隱居,歷經十年,撰寫了《九頂鐵刹山志》,並為其留詩志念:

兄弟同修在此間,輪流輾轉等月圓。

有朝一日飛升處,天冠洞裡歸性緣。

1944年2月中旬的一天,白永貞對後代囑咐說:“吾將走矣!死後送吾回故里,停放於宗祠,吾不甘葬於污垢之地,等國土收復後,大祭大奠。此可謂:待到驅除日寇時,‘家祭勿忘告乃翁’。”22日,他滿含悲憤與遺恨離開人世,終年77歲。

白永貞的一生既艱辛又輝煌,晚年纂修的《鐵刹山志》,更是對鐵刹山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鐵刹山志》纂修之前,香火鼎盛,可惜無志,所以和諸多名山大川比起來,名聲不很顯赫。20世紀30年代,鐵刹山道士爐向陽,遊遍關內的名山大川,歸來不禁感歎:鐵刹山雖有九頂八寶之奇,但無名人韻士登臨吟詠,更無志書記載,奇景勝跡也會一直湮沒下去。因此,他發誓要為鐵刹山修志。爐向陽道士慕名找到白永貞,請他纂修山志,白永貞欣然應允。

此時的白永貞,已年近七旬,行動不便,未能親自到鐵刹山各處踏訪,主要根據有關文獻資料和爐向陽的口述纂修而成。他很遺憾地說:“我未能把鐵刹山遊行周覽,形勢茫然了無印象,只有以傳之於口者,筆之於書。 ”其實,未身臨其境仍寫出好文章的大有人在。宋代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膾炙人口千古傳誦,范老先生就不曾登臨岳陽樓,也未領略過“洞庭波湧連天雪”的豪邁氣勢,但他寫出了中國文學史上的千古文章。白永貞未能遊歷鐵刹山,但並不影響他為鐵刹山立志。他纂修的《九頂鐵刹山志》於1937年12月成書,1938年4月由奉天文新印刷所印刷出版,成為東北最早的山川志之一。《九頂鐵刹山志》共10卷,12萬言。《九頂鐵刹山志》最為精彩處,是遼海名家白永貞、李維楨、王紫佐、慶升等人的詠贊詩篇。白永貞身為遼海文壇巨匠,對九頂鐵刹山頗多歌詠之作。在七言古風《題九頂鐵刹山》中,有“遼東半壁萬峰連,長白高欲插青天,奔赴南下四百里,山川如龍走蜿蜒,突爾騰空一昂首,九頂陡絕矗雲端”等句,讀來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在歌頌鐵刹山的一首《七律》上,白永貞寫道:

天然形勝擅遼東,九頂巍峨矗碧空。

瑞氣夕瞻金母嶺,祥光朝射玉皇宮。

山前河水縈衣帶,洞外天橋落彩虹。

信是乾坤鐘毓厚,尋仙何事問衡嵩。

這首詩句,更是寫出了九頂鐵刹山的非凡氣象,並將鐵刹山與南嶽衡山、中嶽嵩山相比,無疑提高了鐵刹山的知名度。

【鐵刹山景觀】

----自然景觀:

鐵刹山屬東北長白山脈的一部分,最高峰海拔912.9米,森林植被以天然次生林為主,森林覆蓋率達96%以上,植物種類豐富。良好的森林植被,孕育了秀美的自然風光:峰岩峻秀,林木蔥郁,奇石突兀,古樹蒼虯,美不勝收;春花爛漫,夏綠成蔭,秋色盡染,冬雪皚皚,四季景色,季季不同。雲海、日出、霧靄、神光,壯觀幽奇。真可謂,高巔覽勝境,氣象有萬千。

----洞穴景觀:

鐵刹山岩洞甚多,有雲光、天橋、乾坤、玲瓏、風月、懸石、郭祖、三仙等洞穴。最負盛名的是“八寶雲光洞”,洞長約30米,高5~9米,內藏天然形成的“石龍、石虎、石蟾、石木魚、石壽星、石定風珠、石仙床、石蓮盆”鐘乳石八寶,天造地設,鬼斧神工,傳說神奇,古今揚名。相傳周武王伐紂,破十絕風吼陣,向在此修煉的長眉李大仙借的就是“八寶雲光洞”中的定風珠。“九頂鐵刹山八寶雲光洞”,十個大字刻在洞口正上方。

----石刻景觀:

鐵刹山摩崖石刻豐富,有乾坤正氣、直上青天、艮維道源、別有天地非人間、南極石、乾坤洞、天橋洞、碧仙谷、懸石洞、與天同壽、與日月同明等摩崖石刻,均由盧至順雇用當地著名石匠姚希德、姚希聖手工雕刻。全山石刻,雕工精湛,氣勢磅礴,為國內少見,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乾坤正氣、別有天地非人間、與天同壽以及與日月同明等碑文,皆為神工力作,令人歎為觀止。

----道教宮觀:

歷史上,鐵刹山按八卦方位修建了眾多廟宇,後來,多毀於戰亂。現有乾坤洞、地仙觀、關帝廟等道觀。當前,正在規劃修建的道觀主要有:青雲觀、三清宮、元始頂金殿、天冠廟等。道觀供奉的道教神仙主要有:三清、玉皇、王母、長眉李大仙、黑媽媽、慈航道人、文昌、財神、關帝等。

【鐵刹山歷史文化】

鐵刹山歷史久遠。相傳商朝太丁二年出生的長眉李大仙,二十五歲時來到鐵刹山“八寶雲光洞”潛心悟道,在“天橋洞”修仙,成為鐵刹山這座神聖之山的開山老祖。鐵刹山自長眉李大仙開山以來,至今已曆三千多年,素有“鐵刹三千年”的勝名。

鐵刹山文化深厚。《封神演義》、《金陵府》等古典文學都有關於鐵刹山的記載。《封神演義》第四十五回 “燃燈議破十絕陣”,記載了薑子牙派散宜生、晁田到鐵刹山,向鐵刹山開山之祖長眉李大仙借定風珠破“十絕風吼陣”的神話;《金陵府》記載了楊金豹在鐵刹修煉、下山救親、認祖歸宗的故事。千百年來,民間關於鐵刹山開山老祖---長眉李大仙和東北第一護法神---黑媽媽的救世濟民、除惡揚善、福澤於世的故事廣為流傳。

【鐵刹山的道教地位】

鐵刹山道教地位鼎重。明崇禎三年(1630年),道教龍門派第八代弟子—“郭守真”來鐵刹山隱居,在“八寶雲光洞”內澹靜苦修十餘年,傳道八十餘載,開關東道教之始,被尊為關東道教始祖。鐵刹山則成為東北道教祖庭,是東北道教龍門派尊崇的祖源之地,至今道教歷史近四百年,是我國北方大地上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道教聖山。

鐵刹山是中國道教勝地、東北道教祖庭,是一處歷史久遠、文化深厚、地位鼎重的道教名山。鐵刹山自然風光秀美、文化底蘊深厚,是旅遊觀光、問道祈福的好地方。到鐵刹山來,觀賞美景,可以輕鬆暢快的愉悅身心;問道尋源,可以體悟深厚的道教文化。

道教勝地鐵刹山作者:大羅勝境,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