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大愛是人類本具的天性,它並不是聖者獨有的秉賦

常有人問我寫作技巧, 比如:怎樣生動地刻畫一個人?如何想出一句非常美妙的話?等等。 我告訴他們, 這些東西都不是我想出來的, 我也不懂什麼寫作技巧, 我僅僅是將一些活在心裡的東西展現出來, 僅此而已。 我的作品, 都是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 而不是自己刻意為之的東西。 因為出自真心, 自然成趣, 所以才能感動人心。 這就像你在面對某個大自然美景時, 自然會產生一種美妙覺受一樣, 那是無法解釋, 也很難描述的。

不過, 心不同, 看到的世界也不同。 比如, 對於沙漠和戈壁, 在一些人眼裡僅僅是死寂,

我讀到的卻是浩瀚與壯美。 有時, 我甚至無法用言語來描述那種覺受, 但我可以向你展示那種生活畫面, 讓你借助我的文字, 跟我的靈魂對話, 讓你去觸摸那份感動。

我的靈感, 往往就來自於那些感動。 它同樣來自大愛——對這個世界的愛, 對這個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類的愛, 對這個世界上與我們一起分享空間與資源的所有生靈的愛。 這種愛是來不得一點偽裝的, 它很像母親對孩子的那種情懷。 真正的母親對孩子天生就有著一種母愛, 她不計回報, 不怕付出, 恨不得用自己全部的生命, 來成全自己的孩子, 讓孩子擁有一個成功和幸福的人生, 為此, 她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 這不是因為她的孩子有多麼優秀,

而僅僅是因為她心中有一種無我的愛。

我聽過一個故事, 某個不孝子把年邁的母親背上懸崖, 想摔死她, 母親也知道這一點, 但她擔心的, 卻是孩子下山時會不會迷路?這個故事, 寫活了一個母親的心。 比如說, 密勒日巴面對那個想要毒死自己來換取珠寶首飾的女人時, 他考慮的, 不是自己的生死, 而是女人能否得到那珠寶。 這些故事, 雖然僅僅是生活中的一些細節, 但它們承載了某種非常讓人感動的精神, 當你體會到這種感動的時候, 會對之產生嚮往;當你嚮往它的時候, 你就會油然生起一種改變自己的力量和渴望, 因為這種嚮往, 你的人生會因之得到昇華。 從某個角度上來說, 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文學亦然, 它也應該從生活中提煉一些非常美的東西,

能讓人們改變心靈、改變人生。 這就是我為什麼一直強調作家應該進行人格修煉的原因——假如作家本身沒有這樣的心靈和眼光, 他的文字哪會有這樣的力量?當我們還沒有擁有這種大愛的時候, 該怎麼辦呢?我們可以不斷昇華小愛, 讓它漸漸變成一種無我的愛。 那無我的愛, 就是大愛。 其區別在於, 小愛轉瞬即逝, 大愛相對永恆;小愛是個人的覺受, 大愛是心靈的滋養。 任何一個人, 只要願意昇華心靈, 改變自己, 嘗試用另外的一種方式來對待人生, 對待生命, 他就能擁有一種大愛。 大部分人目睹發生在汶川、玉樹、舟曲, 甚至日本的慘劇之後, 心中都會難受, 都會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表達一份愛心。
這就證明, 大愛是人類本具的天性, 它並不是聖者獨有的秉賦。 不同的是, 聖者的大愛, 已成為一種生命的習慣, 成為像呼吸一樣的存在。 但對於一般人來說, 大愛僅僅是一種一閃即逝的情緒。 它的出現, 需要某種外力助緣的刺激。 為什麼那外緣刺激能喚醒我們心中的大愛呢?因為, 那外緣能讓我們在某個瞬間“放下”了自己。 而在日常生活中, 對個人得失的計較, 已充斥了我們的心。 在一種巨大自我的籠罩下, 我們容不下我們應該要容下的人和事。 因此, 我們不知道自己是幸福的, 更不懂得惜福。 只有那能籠罩整個世界的悲劇“蓋”向我們時, 才能暫時沖走我們的冷漠, 意識到人類是一個整體, 而不是一個個互不相干的個體。
這時, 我們才能切身感受到他人的苦痛。 這時的悲憫, 是真實的, 不是做意的, 它很美, 可惜它不是常態。 當然, 要想讓它變成常態, 也不難。 佛教提供了成千上萬種修慈悲的方法, 其修煉的前提, 便是我們願意改變自己, 迎接某種未知。 本文來自《文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