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此帖奇險率意,變幻靈動,欹正相生,字形秀麗頎長,風姿翩翩!

米芾《蜀素帖》 墨蹟絹本 29.7×284.3cm 臺北故宮博物館藏

北宋時,蜀地(四川)生產一種質地精良的本色絹,稱為蜀素。有個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裱成一個長卷,上織有烏絲欄,製作講究,只在卷尾寫了幾句話,空出卷首以待名家題詩,以遺子孫,可是傳了祖孫三代,竟無人敢寫。因為絲綢織品的紋羅粗糙,滯澀難寫,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問津。一直到北宋元三年(西元1088年)米芾三十八歲時,米芾見了卻“當仁不讓”,一揮到底,寫得隨意自如,清勁飛動,真似如魚得水一般,他在上面題了自作五七言八首詩,這就是《蜀素帖》。此卷由於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出現了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色有濃有淡,如渴驥奔泉,更覺精彩動人。此卷明代歸項元汴、董其昌、吳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鴻緒、傅恒之手,後入清內府,現存臺灣故宮博物院。

《蜀素帖》結構奇險率意,變幻靈動,縮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麗頎長,風姿翩翩,隨意佈勢,不衫不履。用筆縱橫揮灑,洞達跳宕,方圓兼備,剛柔相濟,藏鋒處微露鋒芒,露鋒處亦顯含蓄,垂露收筆處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懸針收筆處有正有側,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牽絲勁挺;亦濃亦纖,無乖無戾,亦中亦側,不燥不潤。章法上,緊湊的點畫與大段的空白強烈對比,粗重的筆劃與輕柔的線條交互出現,流利的筆勢與澀滯的筆觸相生相濟,風檣陣馬的動態與沉穩雍容的靜意完美結合,形成了《蜀素帖》獨具一格的章法。總之,率意的筆法,奇詭的結體,中和的佈局,一洗晉唐以來和平簡遠的書風,創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清高士奇曾題詩盛讚此帖:“蜀縑織素鳥絲界,米顛書邁歐虞派。出入魏晉醞天真,風檣陣馬絕痛快”。董其昌在《蜀素帖》後跋曰:“此卷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

米芾《蜀素帖》 墨蹟絹本 29.7×284.3cm 臺北故宮博物館藏

北宋時,蜀地(四川)生產一種質地精良的本色絹,稱為蜀素。有個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裱成一個長卷,上織有烏絲欄,製作講究,只在卷尾寫了幾句話,空出卷首以待名家題詩,以遺子孫,可是傳了祖孫三代,竟無人敢寫。因為絲綢織品的紋羅粗糙,滯澀難寫,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問津。一直到北宋元三年(西元1088年)米芾三十八歲時,米芾見了卻“當仁不讓”,一揮到底,寫得隨意自如,清勁飛動,真似如魚得水一般,他在上面題了自作五七言八首詩,這就是《蜀素帖》。此卷由於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出現了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色有濃有淡,如渴驥奔泉,更覺精彩動人。此卷明代歸項元汴、董其昌、吳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鴻緒、傅恒之手,後入清內府,現存臺灣故宮博物院。

《蜀素帖》結構奇險率意,變幻靈動,縮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麗頎長,風姿翩翩,隨意佈勢,不衫不履。用筆縱橫揮灑,洞達跳宕,方圓兼備,剛柔相濟,藏鋒處微露鋒芒,露鋒處亦顯含蓄,垂露收筆處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懸針收筆處有正有側,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牽絲勁挺;亦濃亦纖,無乖無戾,亦中亦側,不燥不潤。章法上,緊湊的點畫與大段的空白強烈對比,粗重的筆劃與輕柔的線條交互出現,流利的筆勢與澀滯的筆觸相生相濟,風檣陣馬的動態與沉穩雍容的靜意完美結合,形成了《蜀素帖》獨具一格的章法。總之,率意的筆法,奇詭的結體,中和的佈局,一洗晉唐以來和平簡遠的書風,創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清高士奇曾題詩盛讚此帖:“蜀縑織素鳥絲界,米顛書邁歐虞派。出入魏晉醞天真,風檣陣馬絕痛快”。董其昌在《蜀素帖》後跋曰:“此卷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