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恒大都砸1000億搞高科技了,你還在用老辦法幹地產?!快跟上別掉隊!

過去幾年來, 有數百家排名靠前的房企先後宣佈要做產業地產。 然而, 時至今日, 真正做起來的是少數。 這不免讓人有些心灰意冷。 不過, 明源君認為現在恰恰是做產業地產的大好時機。

對於開發商來說, 一邊是B2G(政府手裡拿地, 銀行手裡借錢), 另一邊是B2C(蓋好房子賣給消費者)。 過去20年, 市場供不應求, 整個行業是由B2C驅動的。 然而, 脫虛入實, 房住不炒的主基調下, 邏輯發生了轉換。 由於國家要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 開發商將不可避免的要往這個方向走。

過去, 產業地產的玩法是, 搞個產業園, 然後去招商, 將辦公樓、廠房出租或者出售給入園的企業, 另外可能還提供人力資源、法律、融資等的服務, 賺取利潤。 未來, 玩法會進一步升級, 比如恒大宣佈10年投1000億進軍高科技產業, 碧桂園面向全球招聘機器人產業人才等。

1

以前只要做大規模

招商引資就可以了

產業地產熱已經有好些年了,

但頭部的少數幾家——比如華夏幸福、招商蛇口、陸家嘴、億達中國——就佔據了半壁江山(如下表所示)。

2017年園區(產業地產)類上市公司營業收入TOP10

注:以上以已公佈2017年年報的業績排名

而且, 明源君認為, 真正稱得上產業地產的公司卻還不多,

因為大部分產業地產公司, 不靠園區賺錢。

以表現較好的東湖高新為例。 2017年上半年(2017年報還沒出), 其總營業收入為28.6億元, 較上年同期上漲59.34%;淨利潤為7.15億元, 同比增長4789.88%。 但如此驚人的淨利增長主要源自資產出售。

最近5年來, 其科技園區板塊收入占總營收最高時僅14.35%, 其他時間的占比均很低, 2013年上半年占比只有3.57%!

華夏幸福是少數“真心實意”做產業地產的。 其2017年的營業收入中, 產業發展服務收入230.86億元, 雖然距離289.31億元的房地產開發收入還有點距離, 但是近些年來一直在縮小差距。 這也正是吸引各大房企搶灘產業地產的原因。

明源君發現, 過去想要做好產業地產, 有三板斧:一、戰略有定力, 不斷做大規模;二、擁有一支強有力的招商隊伍;三、銷售、租賃之外, 提供優質的服務。

首先是規模。

做住宅開發, 沒有規模就沒有江湖地位和話語權。 做產業地產一樣要不斷拓展!因為, 園區的開發建設、系統的大規模的產業集聚同樣需要充裕的土地儲備。

以空港股份為例, 該公司是國內唯一一家臨空型園區類上市公司。 去年其營收和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26.36%和44.14%。 可是, 其園區開發建設收入的波動極大。 其財報顯示, 2014年上半年和2017年上半年, 其園區開發建設業務收入均為0, 原因是“園區開發建設板塊受土地開發業務的特殊性影響, 沒有達到入市條件的土地”……

相比之下,華夏幸福、招商蛇口等通過招拍掛、收並購等方式儲備了大量的土地資源。東湖高新的規模沒那麼大,但其保有的土儲跟其規模比也不少,因此科技園區板塊的收入沒那麼上躥下跳得厲害。

其次是招商。

傳統產業玩法的慣常套路,大家都很清楚,可要複製卻很難,為啥?因為拿地容易,產業落地卻很難。

如果將地價和房價比作是“舟”的話,落地的產業則是載起“舟”的“水”。“水域”的面積夠廣,深度夠深,才能載起巨輪,產業興則區域新,產業強則區域強,這需要有強大的招商能力。

華夏幸福從一開始就下了很大的力氣培養自身的招商團隊,並且逐步將招商引資行為專業化。截至2017年底,華夏幸福擁有全球最大的約4600人的產業發展團隊(2015年同期剛超過1000人),且各有分工,聚焦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航空航太、文化創意等10大行業。僅去年,公司投資運營的園區新增簽約入園企業就達635家,新增簽約投資額約為1650.6億元,新增結算為產業發展服務收入的落地投資額545.2億元 ,為公司新增產業服務收入230.9億元!

最後是服務。

幹得不錯產業地產,均有強大的招商能力,但僅僅只是將企業拉過來還不夠。華夏幸福的產業發展團隊,會從產業研究規劃、產業落地謀劃、全球資源匹配、承載平臺建設到全程服務運營,為所在區域提供產業升級的全流程綜合解決方案。

由於華夏幸福能提供保姆式的園區運營一體化服務(提供從投資、生產到生活的全程的園區運營服務),甚至還能為園區企業解決融資難題,這自然成為公司招商的強大支撐,為公司帶來收入。

2

現在想做好產業地產

還得自己砸錢親自上

對企業來說,很大的一個痛點是,聚集起來能不能把生意做好。中城新產業董事長劉愛明認為,招商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政策優惠、稅收優惠是政府的,招商更多是政府行為。這就是很多產業地產做不起來的原因。

那有沒有機會做好呢?答案是有!因為發展到今天,很多房企已經練就了“吸星大法”。

如今,排名前100位的房企都已有相當的規模,未來(乃至當下)不論是主動選擇還是被動(因為要支撐規模增長),或早或晚,都會不同程度地需要推進多元化。坐擁大量人才、資本甚至技術和大平臺的房企,有足夠的實力向多元化集團演化。

這麼一來,事情就變得有意思起來了。比如,此前明源君專門撰文分析過,為何恒大、綠地可以低價拿地,別人還學不會,因為他們有產業啊,比如恒大的文旅(如恒大童世界)和健康(如恒大養生穀)!

由於產業能源源不斷創造稅收,土地自然也隨之升值。因此,能夠導入產業的房企,地方政府十分歡迎,拿地時自然很有優勢。

如今,恒大更進一步。早在3月26日恒大香港業績發佈會上,許家印宣佈了一項戰略——恒大將積極探索高科技產業,逐步形成以民生地產為基礎,文化旅遊、健康養生為兩翼,高科技為龍頭的產業格局,打造百年企業。

相比“2020年底實現總資產3萬億,年銷售規模8000億,年利稅1500億”的目標,“積極探索高科技產業”十分的引人矚目。

當很多人還在懷疑這是一家房企能做的事情嗎?4月9日,恒大與中國科學院簽署全面合作協定,宣佈在未來10年內投入1000億元打造三大科研基地,全面進軍科技產業!此前,恒大已通過文旅、健康等切入產業地產,此次如此大手筆的高調進軍高科技產業,預示著恒大民生地產向產業園區地產轉型的開始。

事實上,恒大參與產業園區的建設與運營早已提上了日程。

2016年5月,恒大集團與河南省蘭考縣政府舉行恒大家居聯盟產業園簽約儀式,按照規劃該產業園投資100億元,建成後,將成為亞洲最大的家居產業園。2018年以來,恒大各地公司也在不斷考察當地的產業園區……但以上加起來都沒有此番恒大和中國科學院要建設的“三大基地”動靜大。

切入特色小鎮的碧桂園也有類似的動作。早在去年 10 月,碧桂園集團江蘇區域與蘇州穿山甲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定》。根據協定,穿山甲機器人將充分發揮機器人產業優勢,配合碧桂園進行科技小鎮的土地獲取;協調整合主導產業資源進入碧桂園在江蘇的產業園區等。此外,雙方還將探索成立產業基金。

據媒體報導,最近,碧桂園還擬面向全球招募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智慧型機器人研究、人工智慧、智慧家居、物聯網等智慧製造領域的人才。

為啥要這麼幹?看BAT進軍產業地產的玩法,就很明白了。

比如,騰訊公司與西安滻灞生態區管理委員會、邁科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共同簽署“騰訊雙創小鎮”落地協定,三方約定將在西安落地建設“騰訊雙創小鎮”。其以騰訊公司為龍頭,利用騰訊完整的雙創孵化體系,吸引最好的高成長項目落地並形成聚集,打造互聯網產品創新產業生態和文創產業生態圈。

2017年,京東集團聯合都市智慧集團、雁盛實業投資有限公司以共同組建公司的方式,投資300億元在鳳崗鎮建設“京東·都市人工智慧產業新城”項目。

早在2015年,百度公司與常州市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定,百度大資料產業園將落戶常州鐘樓經濟開發區,雙方擬在大資料分析應用、無人汽車、智慧城市建設等產業中展開深度合作……

BAT能幹這事,是因為其本身就有海量資本和流量,具有超強的資源整合能力,再加上自己本身的產業,對相關產業就更有吸附作用了。相當於不僅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壤,而且已經搞起了示範,甚至連採購商都找來了。

對於房企來說,其邏輯類似。例如,過去我要搞個智慧製造產業園,園區建好了(或者至少在建之前)要去招商,將相關的企業引進來。這其實還是很難的,特別是最早入駐的一批其實心裡多半沒底,還造成很多供需錯配。現在,我自己直接就上了。園區還沒建,需求已經有了,等於是量身定做。如果你的決心很大,或者已經幹得不錯,根本不用去招商,有生意做,有錢賺,相關企業自然也就來了。

而且,這對房企傳統的傳統開發業務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典型的例子是,去年11月,在美的與某巨頭簽署戰略合作協定時,該巨頭的老闆就透露,公司將與美的聯手打造智慧無人工廠,期待當地政府給予土地空間和政策支持。

3

想在產業地產淘金的房企

現在入場還來得及

並且,依然可以獲得優勢

資料顯示,2016年,365家國家級高新區和經開區,合計創造GDP為170946億元,占全國GDP的22.97%,兩類國家級園區合計上繳稅收為29327億元,占全國上繳稅收的25.31%。毋庸置疑,產業園區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國家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主基調下,產業地產發大有可為。

可是,不少房企可能會覺得,現在拿地那麼難,缺乏品牌,再想學華夏幸福也難了,又沒有碧桂園、恒大那樣的實力,大手筆的砸錢親自上陣幹高科技,還能幹嗎?

產業地產固然也要不斷上規模,但其重要性比住宅要弱得多。因為不管產業怎麼聚集,不同的產業是不一樣的,所有的園區產業都是單一的,不太可能做大雜燴的東西。不同的行業需要的服務是不一樣的比如,你弄一個園區只做智慧製造,就能夠針對性的給入駐企業提供他們需要的服務。

這麼一來就有四兩撥千斤的方法了。比如,劉愛明舉過一個例子,如果要做一個醫療器械的產業園區,很多人的做法是把園區建起來,然後去招相關的企業進駐。這是有問題的,因為醫療器械沒有許可證的話是沒辦法進醫院的,如果入駐企業做不了生意,誰還跟你玩。劉愛明的做法是引入一個醫療器械的檢測機構,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平臺,其本身沒什麼產值,但正是由於這個小機構的存在,吸引了很多企業入駐。

用類似這套邏輯,可以把必要的資源聯繫起來,讓相關企業願意跟著你走,入駐企業的生意好做,你自然就有錢可賺了。

例如,豫發集團為深度支持其紡織、服裝產業園,甚至與河南工程學院合作建設錦榮服裝學院,通過產學融合培養紡織、服裝、酒店、物業管理等領域的人才。

對很多房企來說,想要做這個事情,完全是有這個實力的。關鍵是願意不願意,然後才是怎麼幹的問題。

考慮到不少房企當前已沿著開發主業向上下游延伸,做產業地產會更有優勢。比如金科地產通過內部孵化和外部收購並舉,已構建了以服務地產主業為導向的縱向一體化產業鏈。相關產業鏈上下游業務包括園林、門窗、精裝修、生活服務、酒店管理、科技園區運營等業務板塊。

除科技園區運營板塊本身,其實其他業務對其開展產業地產也極其有利。其在2017年半年報中就明確表示“縱向一體化的產業鏈佈局,有利於提升集團的項目獲取能力,如科技園區運營能力”。

目前,金科股份已在全國建成產業物業上百萬平米,入園企業300多家(500強企業、行業百強企業和千人計畫企業達10%以上),實現了產業地產和傳統地產共生共榮……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體驗明源雲租賃,讓多業態資產運營一手掌握!

相比之下,華夏幸福、招商蛇口等通過招拍掛、收並購等方式儲備了大量的土地資源。東湖高新的規模沒那麼大,但其保有的土儲跟其規模比也不少,因此科技園區板塊的收入沒那麼上躥下跳得厲害。

其次是招商。

傳統產業玩法的慣常套路,大家都很清楚,可要複製卻很難,為啥?因為拿地容易,產業落地卻很難。

如果將地價和房價比作是“舟”的話,落地的產業則是載起“舟”的“水”。“水域”的面積夠廣,深度夠深,才能載起巨輪,產業興則區域新,產業強則區域強,這需要有強大的招商能力。

華夏幸福從一開始就下了很大的力氣培養自身的招商團隊,並且逐步將招商引資行為專業化。截至2017年底,華夏幸福擁有全球最大的約4600人的產業發展團隊(2015年同期剛超過1000人),且各有分工,聚焦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航空航太、文化創意等10大行業。僅去年,公司投資運營的園區新增簽約入園企業就達635家,新增簽約投資額約為1650.6億元,新增結算為產業發展服務收入的落地投資額545.2億元 ,為公司新增產業服務收入230.9億元!

最後是服務。

幹得不錯產業地產,均有強大的招商能力,但僅僅只是將企業拉過來還不夠。華夏幸福的產業發展團隊,會從產業研究規劃、產業落地謀劃、全球資源匹配、承載平臺建設到全程服務運營,為所在區域提供產業升級的全流程綜合解決方案。

由於華夏幸福能提供保姆式的園區運營一體化服務(提供從投資、生產到生活的全程的園區運營服務),甚至還能為園區企業解決融資難題,這自然成為公司招商的強大支撐,為公司帶來收入。

2

現在想做好產業地產

還得自己砸錢親自上

對企業來說,很大的一個痛點是,聚集起來能不能把生意做好。中城新產業董事長劉愛明認為,招商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政策優惠、稅收優惠是政府的,招商更多是政府行為。這就是很多產業地產做不起來的原因。

那有沒有機會做好呢?答案是有!因為發展到今天,很多房企已經練就了“吸星大法”。

如今,排名前100位的房企都已有相當的規模,未來(乃至當下)不論是主動選擇還是被動(因為要支撐規模增長),或早或晚,都會不同程度地需要推進多元化。坐擁大量人才、資本甚至技術和大平臺的房企,有足夠的實力向多元化集團演化。

這麼一來,事情就變得有意思起來了。比如,此前明源君專門撰文分析過,為何恒大、綠地可以低價拿地,別人還學不會,因為他們有產業啊,比如恒大的文旅(如恒大童世界)和健康(如恒大養生穀)!

由於產業能源源不斷創造稅收,土地自然也隨之升值。因此,能夠導入產業的房企,地方政府十分歡迎,拿地時自然很有優勢。

如今,恒大更進一步。早在3月26日恒大香港業績發佈會上,許家印宣佈了一項戰略——恒大將積極探索高科技產業,逐步形成以民生地產為基礎,文化旅遊、健康養生為兩翼,高科技為龍頭的產業格局,打造百年企業。

相比“2020年底實現總資產3萬億,年銷售規模8000億,年利稅1500億”的目標,“積極探索高科技產業”十分的引人矚目。

當很多人還在懷疑這是一家房企能做的事情嗎?4月9日,恒大與中國科學院簽署全面合作協定,宣佈在未來10年內投入1000億元打造三大科研基地,全面進軍科技產業!此前,恒大已通過文旅、健康等切入產業地產,此次如此大手筆的高調進軍高科技產業,預示著恒大民生地產向產業園區地產轉型的開始。

事實上,恒大參與產業園區的建設與運營早已提上了日程。

2016年5月,恒大集團與河南省蘭考縣政府舉行恒大家居聯盟產業園簽約儀式,按照規劃該產業園投資100億元,建成後,將成為亞洲最大的家居產業園。2018年以來,恒大各地公司也在不斷考察當地的產業園區……但以上加起來都沒有此番恒大和中國科學院要建設的“三大基地”動靜大。

切入特色小鎮的碧桂園也有類似的動作。早在去年 10 月,碧桂園集團江蘇區域與蘇州穿山甲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定》。根據協定,穿山甲機器人將充分發揮機器人產業優勢,配合碧桂園進行科技小鎮的土地獲取;協調整合主導產業資源進入碧桂園在江蘇的產業園區等。此外,雙方還將探索成立產業基金。

據媒體報導,最近,碧桂園還擬面向全球招募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智慧型機器人研究、人工智慧、智慧家居、物聯網等智慧製造領域的人才。

為啥要這麼幹?看BAT進軍產業地產的玩法,就很明白了。

比如,騰訊公司與西安滻灞生態區管理委員會、邁科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共同簽署“騰訊雙創小鎮”落地協定,三方約定將在西安落地建設“騰訊雙創小鎮”。其以騰訊公司為龍頭,利用騰訊完整的雙創孵化體系,吸引最好的高成長項目落地並形成聚集,打造互聯網產品創新產業生態和文創產業生態圈。

2017年,京東集團聯合都市智慧集團、雁盛實業投資有限公司以共同組建公司的方式,投資300億元在鳳崗鎮建設“京東·都市人工智慧產業新城”項目。

早在2015年,百度公司與常州市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定,百度大資料產業園將落戶常州鐘樓經濟開發區,雙方擬在大資料分析應用、無人汽車、智慧城市建設等產業中展開深度合作……

BAT能幹這事,是因為其本身就有海量資本和流量,具有超強的資源整合能力,再加上自己本身的產業,對相關產業就更有吸附作用了。相當於不僅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壤,而且已經搞起了示範,甚至連採購商都找來了。

對於房企來說,其邏輯類似。例如,過去我要搞個智慧製造產業園,園區建好了(或者至少在建之前)要去招商,將相關的企業引進來。這其實還是很難的,特別是最早入駐的一批其實心裡多半沒底,還造成很多供需錯配。現在,我自己直接就上了。園區還沒建,需求已經有了,等於是量身定做。如果你的決心很大,或者已經幹得不錯,根本不用去招商,有生意做,有錢賺,相關企業自然也就來了。

而且,這對房企傳統的傳統開發業務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典型的例子是,去年11月,在美的與某巨頭簽署戰略合作協定時,該巨頭的老闆就透露,公司將與美的聯手打造智慧無人工廠,期待當地政府給予土地空間和政策支持。

3

想在產業地產淘金的房企

現在入場還來得及

並且,依然可以獲得優勢

資料顯示,2016年,365家國家級高新區和經開區,合計創造GDP為170946億元,占全國GDP的22.97%,兩類國家級園區合計上繳稅收為29327億元,占全國上繳稅收的25.31%。毋庸置疑,產業園區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國家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主基調下,產業地產發大有可為。

可是,不少房企可能會覺得,現在拿地那麼難,缺乏品牌,再想學華夏幸福也難了,又沒有碧桂園、恒大那樣的實力,大手筆的砸錢親自上陣幹高科技,還能幹嗎?

產業地產固然也要不斷上規模,但其重要性比住宅要弱得多。因為不管產業怎麼聚集,不同的產業是不一樣的,所有的園區產業都是單一的,不太可能做大雜燴的東西。不同的行業需要的服務是不一樣的比如,你弄一個園區只做智慧製造,就能夠針對性的給入駐企業提供他們需要的服務。

這麼一來就有四兩撥千斤的方法了。比如,劉愛明舉過一個例子,如果要做一個醫療器械的產業園區,很多人的做法是把園區建起來,然後去招相關的企業進駐。這是有問題的,因為醫療器械沒有許可證的話是沒辦法進醫院的,如果入駐企業做不了生意,誰還跟你玩。劉愛明的做法是引入一個醫療器械的檢測機構,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平臺,其本身沒什麼產值,但正是由於這個小機構的存在,吸引了很多企業入駐。

用類似這套邏輯,可以把必要的資源聯繫起來,讓相關企業願意跟著你走,入駐企業的生意好做,你自然就有錢可賺了。

例如,豫發集團為深度支持其紡織、服裝產業園,甚至與河南工程學院合作建設錦榮服裝學院,通過產學融合培養紡織、服裝、酒店、物業管理等領域的人才。

對很多房企來說,想要做這個事情,完全是有這個實力的。關鍵是願意不願意,然後才是怎麼幹的問題。

考慮到不少房企當前已沿著開發主業向上下游延伸,做產業地產會更有優勢。比如金科地產通過內部孵化和外部收購並舉,已構建了以服務地產主業為導向的縱向一體化產業鏈。相關產業鏈上下游業務包括園林、門窗、精裝修、生活服務、酒店管理、科技園區運營等業務板塊。

除科技園區運營板塊本身,其實其他業務對其開展產業地產也極其有利。其在2017年半年報中就明確表示“縱向一體化的產業鏈佈局,有利於提升集團的項目獲取能力,如科技園區運營能力”。

目前,金科股份已在全國建成產業物業上百萬平米,入園企業300多家(500強企業、行業百強企業和千人計畫企業達10%以上),實現了產業地產和傳統地產共生共榮……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體驗明源雲租賃,讓多業態資產運營一手掌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