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程溪祖廟比德慶悅城龍母祖廟早?雲浮洚水是龍母文化發源地?

欣聞雲浮洚水出土“程溪祖廟”門額, 文物重現於世, 應當可喜可賀。 然而, 當地以此碑為筆, 再添以坊間傳言“先有程溪, 後有龍母”為墨, 大作文章, 說洚水才是程溪, 稱程溪祖廟始建先于悅城龍母祖廟, 乃龍母祖庭。 而悅城龍母祖廟是程溪祖廟的分靈。 洚水才是龍母文化的發源地。 甚至在沒有任何有力依據情況下, 直接說程溪祖廟始建於始皇三十六年(西元前211年)

自去年九月出土“程溪祖廟”門額開始 , 當地網路媒體一系列關於“洚水是龍母發源地”的文章論點無外有三, 一依據《舊唐書》、嘉靖《德慶州志》直指歷史上的程溪就是洚水,

程溪指悅城河乃清朝才有的說法;二、依據《東安縣誌》和所謂“孝通廟記”提出“遷廟”的說法;三、依據洚水當地相傳“先有程溪, 後有龍母”的俚語, 斷言程溪祖廟建于秦朝。 當地網路媒體關於“洚水是龍母發源地”的系列文章皆出自一少年之手。 但後來當地官方媒體亦聲援此說, 然所舉證據皆有疑問。

一、誰才是歷史上的“程溪”

既然說歷史上的程溪, 必須從正史著手。 至於依據“木盤漂流”這種清朝才出現的龍母故事傳說, 想當然地認為木盆先漂到降水河口, 被村民發現, 然後龍母被救起“比較合理”, 主觀性很強, 很不嚴謹。

據《舊唐書·志·卷二十一》記載的“都城, 漢端溪縣。 東百步有程溪, 亦名零溪, 溫嫗養龍之溪也”。

宋朝《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六十四》則說:“程溪水, 在都城縣東百步, 亦名零溪。 南越志雲:………。 ”

《舊唐書》、《太平寰宇記》都認為在程溪在都城縣治(郁南縣都城鎮)東邊很近(距離百步左右)的地方。 不可能是二十裡之外的羅旁水(今建城河), 亦不可能是當時康州州治端溪縣附近的端溪,更不可能是遠距都城二百里的洚水。 而在都城東側除了西江並沒有其他河流, 也就是說現實地理中找不到《舊唐書》和《太平寰宇記》記載的“程溪”。

《舊唐書》中關於程溪的記載

《太平寰宇記》中關於程溪的記載

翻開比《舊唐書》早一百多年的《元和郡縣圖志·卷第三十四》:“程溪水,

東去(悅城)縣百步。 ”不禁恍然大悟, 《舊唐書》和《太平寰宇記》皆將悅城縣之程溪誤認為是在同屬康州轄下的都城縣。 唐宋時期所指的程溪都是現在的悅城河。

《元和郡縣圖志》關於程溪的記載

唐《嶺表錄異》記載:“溫媼者,

即康州悅城縣孀婦也, 織布為業。 嘗於野岸拾菜, 見沙草中有五卵, 遂收歸置績筐中。 不數日, 忽見五小蛇殼, 一斑四青, 遂送于江次, 無意望報也。 媼常濯浣于江邊, 忽一日, 魚出水跳躍, 戲於媼前。 自爾為常, 漸有知者。 鄉里咸謂之龍母, 敬而事之。 或詢以災福, 亦言多征應。 自是媼亦漸豐足。 朝廷知之, 遣使征人京師, 至全義嶺, 有疾, 卻返悅城而卒。 鄉里共葬之江東岸。 忽一日, 天地冥晦, 風雨隨作, 及明, 已移其塚, 並四面草木, 悉移於西岸矣。 ”若說龍母初葬“東岸”青旗山, 後“悉移於西岸”至今猶存的龍母墓的位置。 明顯, 《嶺表異錄》所在的“江”是指當時的程溪, 現在的悅城河。 去過悅城龍母祖廟的人都知道, 西江從洚水開始到是流向東北方向, 過了悅城河口西江流向才折向東南, 順著龍母祖廟座向東望青旗山正好隔著悅城河,青旗山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在悅城河的東岸。

成書於元朝的《揭傒斯全集文集卷五·孝通廟記》:“按唐李景休、趙令則碑:神為秦溫氏之媼,漁于程溪,得巨卵藏於家,生七龍,五雄二雌,從而豢之,鱗角既具,乃放之江。媼日候江次,龍輒薦嘉魚於媼,若致養焉者。始皇帝聞之,召媼,媼行中流,龍挾舟而還。媼死,鄉人葬之程之左澨絳水之濱。後有衰麻而杖哭諸墓,且惡其迫潮汐也,一夕大雷電,遷之高岡,鄉人祠之始此。”鄉人將龍母安葬程溪左岸,洚水河邊上。古人習慣以東為左,以西為右。東西與左右常可互相替代。按照古人行文習慣,若程溪洚水是指同一條河流,那麼直接寫“程之左澨”或“絳水之濱”就可以了,無需贅言。顯然這裡的程溪與洚水是指不同河流。

嘉靖十六年(西元1537年)成書《德慶州志·提封》則說:“(德慶州東)八十裡曰靈溪水,一名程溪。其源出新興縣,北流百餘裡,經儒林、富祿二裡入于江,水口有石崖高十余丈,水由此下,其勢如降,又名降水。古有溫媼者居水口……一百里曰靈陵水,一名溫水,其源出四會縣,流一百餘裡,經悅城鄉入江,可通舟楫。水口有孝通廟……”在這裡靈溪、程溪指現在的洚水。而靈陵、溫水則是悅城河。

嘉靖《德慶州志》關於程溪的記載

《讀史方輿紀要》(西元1692成書)載:“靈陵水在(德慶)州東九十裡,自廣寧界流入境,凡百余裡,南入江,可通舟楫。一名程溪浦,出州東七十裡,龍岩下有龍母墓,亦曰溫水,亦曰靈溪。”在這裡靈陵、靈溪、溫水、程溪是同一條河流,指現在的悅城河。

《廣東新語》載:“然其墓當靈溪水口,靈溪一名溫水,以夫人姓溫,故名。”靈溪與溫水是同一條河流,指悅城河。

值得注意的是《舊唐書》、《太平寰宇記》記載的程溪又名零溪,“靈溪”、“零溪”同音異字。而康熙《羅定州志》,乾隆與道光《東安縣誌》記載洚水時,卻沒提過“程溪”、“靈溪”之名。

《東安縣誌》關於南山河的記載

綜上可以看出,至少宋朝之前,程溪單指現在的悅城河。而到了明朝,才有部分文獻將程溪與洚水聯繫在一起。

二、是否存在“遷廟悅城”?

首先,“移墓”不等於“遷廟”,這是不能混淆的。

有人斷章取義,稱據宋朝“鄧桓顯”《孝通廟記》載:“晉康郡悅城之龍母,聞於天下矣。自秦訖今,蓋千數百年,其威神靈享如在,凡仕宦之南北,商旅之往來者,靡不乞靈於祠。桓顯過之,因究修廟一事,兩廡下石碑,歲久剝裂,無可讀者,徒歎恨而去。今蒙恩守土,求之民間,得廟記二。觀夫人之事,發跡于程溪,以聖母有鞠育之恩,而五龍有劬勞之孝報。視今遷奉之地,前後左右,山川氣象雄偉,殆非人之能蔔而有是也。以旱崴有數,乃以雨澤四方,故能曆享聖朝封誥之典。今其族類繁衍,出入變化於萬里之外,動關禍福,故多據形勢以建其廟,則血食之奉,益廣而無窮者,自茲廟始。然古今之記述,不可以無傳。舊記文繁,因稍芟去,令工並郡之行宮,張君維所記並饞于石以垂悠久,使來者有考焉。”以文中“視今遷奉之地”來證“遷廟悅城”之說。鄧桓顯的《孝通廟記》,最早出現在康熙《德慶州志》中。查嘉靖《德慶州志·職官》,無鄧桓顯,只有鄧桓,元祐年間(1086年—1094年)任知康州軍州事。而“孝通”又是大觀二年(西元1108年)所賜,鄧桓元祐年間寫的文章亦不可能名為“孝通廟記”。

鄧桓這篇文章最早記載在嘉靖《德慶州志·秩祀》:“宋署知軍州事鄧桓記:晉康郡悅城之龍母,聞於天下久舊矣。自秦訖今,蓋千數百年,其神靈享如在,凡仕宦之南北,商旅之往來者,靡不乞靈於祠。傾者過焉,因究修殿一事,西廡下石碑,歲久剝裂,無可讀者,徒歎恨而去。今蒙恩守土,求之民間,得廟記二。皆非口(筆者不知何字)本而字多舛謬,因以意是正其不能辨者。因其舊本,觀夫人之事,發跡于程溪,以聖母有鞠育之恩,而群龍有劬勞之孝報,視今遷墓之地,左右山川氣象雄偉,逮非人之能蔔而有是也。其旱崴有致雨以澤一方,故能享聖朝封號之典。今其族類繁衍,出入變化于四方萬里之外,亦驚動禍福,故多據形勝以建其廟,則血食之奉,益廣而無窮者,自茲而廟始。然古今之記述,不可以無傳。舊記文繁,因稍芟去,命工並刻之行宮,張君維所記並饞于石以垂悠久,使來者有考焉。”對比可知,嘉靖志記載行文順暢,亦更詳細。“兩廡下石碑”與“西廡下石碑”、“而五龍有劬勞之孝報”與“群龍有劬勞之孝報”等等皆有差異。其中“視今遷奉之地”與“視今遷墓之地,”一字只差,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嘉靖《德慶州志》

《永濟行宮記》還記載:“夫人果以疾殞。既葬西源上,後大風雨,其墓忽移於江北,即今悅城也。闔境畜乘皆汗而疲困,晝夜號哭有聲如人。遠近神之,共立龍母廟於墓旁,祈禱應答如響。”說移墓西江北岸後,發生各種奇怪的現象,才在墓旁建龍母廟。《揭傒斯全集文集卷五·孝通廟記》載:“後有衰麻而杖哭諸墓,且惡其迫潮汐也,一夕大雷電,遷之高岡,鄉人祠之始此。”更直接說移墓後建的龍母廟是最早的龍母廟。在其他文獻亦沒發現在移墓前就建龍母廟的記載。

乾隆《東安縣誌·山川》記載:“青旗山,在城東北六十裡,開展若旗,橫連蔽日。楚懷王時,龍母寄寓程溪,即其地也。後遷廟悅城,以此為照鏡山……”後來的道光《東安縣誌》關於青旗山的記載與此一模一樣,持“遷廟悅城”說法。而稍早的康熙《羅定州志》關於青旗山記載並無“遷廟悅城”的講述。

是否存在“遷廟悅城”,一目了然。

《東安縣誌》關於青旗山的記載

《羅定州志》關於青旗山的記載

三、程溪祖廟與龍母祖廟誰先建?

眾多史料相互印證,悅城龍母祖廟始建年代不會晚於唐朝。當代溫愛民先生《廣東德慶悅城龍母祖廟興修年代初探》已有詳述,這裡就不展開討論了。

門額的出土證明洚水邊確實存在程溪祖廟,而程溪祖廟(或說龍母初廟)倘若真是龍母祖庭,建廟千年!如此重要一座廟宇何若連乾隆、道光兩版《東安縣誌》中都找不到絲毫蹤跡?而出土“程溪祖廟”門額的下圍村,建村於清朝。

將龍母傳說故事本土化,並不單存在于洚水地區。在德慶百冊山下的蘭源村亦存在一座龍母廟,當地人家喻戶曉流傳著龍母與賴布衣兩位神仙在百冊山鬥法,移百冊山堵住西江的事故。百冊山上有布衣洞一個,亦傳說賴布衣曾在洞內休息。龍母的傳說在口口相傳中出現偏差而本土化或者衍生新的傳說在所難免。洚水地區“先有程溪,後有龍母”或者說“先拜程溪,後拜龍母”的俚語亦不過龍母傳說相傳過程中衍生出來而已。

2018年4月15日

何陽福

於硯洲島

順著龍母祖廟座向東望青旗山正好隔著悅城河,青旗山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在悅城河的東岸。

成書於元朝的《揭傒斯全集文集卷五·孝通廟記》:“按唐李景休、趙令則碑:神為秦溫氏之媼,漁于程溪,得巨卵藏於家,生七龍,五雄二雌,從而豢之,鱗角既具,乃放之江。媼日候江次,龍輒薦嘉魚於媼,若致養焉者。始皇帝聞之,召媼,媼行中流,龍挾舟而還。媼死,鄉人葬之程之左澨絳水之濱。後有衰麻而杖哭諸墓,且惡其迫潮汐也,一夕大雷電,遷之高岡,鄉人祠之始此。”鄉人將龍母安葬程溪左岸,洚水河邊上。古人習慣以東為左,以西為右。東西與左右常可互相替代。按照古人行文習慣,若程溪洚水是指同一條河流,那麼直接寫“程之左澨”或“絳水之濱”就可以了,無需贅言。顯然這裡的程溪與洚水是指不同河流。

嘉靖十六年(西元1537年)成書《德慶州志·提封》則說:“(德慶州東)八十裡曰靈溪水,一名程溪。其源出新興縣,北流百餘裡,經儒林、富祿二裡入于江,水口有石崖高十余丈,水由此下,其勢如降,又名降水。古有溫媼者居水口……一百里曰靈陵水,一名溫水,其源出四會縣,流一百餘裡,經悅城鄉入江,可通舟楫。水口有孝通廟……”在這裡靈溪、程溪指現在的洚水。而靈陵、溫水則是悅城河。

嘉靖《德慶州志》關於程溪的記載

《讀史方輿紀要》(西元1692成書)載:“靈陵水在(德慶)州東九十裡,自廣寧界流入境,凡百余裡,南入江,可通舟楫。一名程溪浦,出州東七十裡,龍岩下有龍母墓,亦曰溫水,亦曰靈溪。”在這裡靈陵、靈溪、溫水、程溪是同一條河流,指現在的悅城河。

《廣東新語》載:“然其墓當靈溪水口,靈溪一名溫水,以夫人姓溫,故名。”靈溪與溫水是同一條河流,指悅城河。

值得注意的是《舊唐書》、《太平寰宇記》記載的程溪又名零溪,“靈溪”、“零溪”同音異字。而康熙《羅定州志》,乾隆與道光《東安縣誌》記載洚水時,卻沒提過“程溪”、“靈溪”之名。

《東安縣誌》關於南山河的記載

綜上可以看出,至少宋朝之前,程溪單指現在的悅城河。而到了明朝,才有部分文獻將程溪與洚水聯繫在一起。

二、是否存在“遷廟悅城”?

首先,“移墓”不等於“遷廟”,這是不能混淆的。

有人斷章取義,稱據宋朝“鄧桓顯”《孝通廟記》載:“晉康郡悅城之龍母,聞於天下矣。自秦訖今,蓋千數百年,其威神靈享如在,凡仕宦之南北,商旅之往來者,靡不乞靈於祠。桓顯過之,因究修廟一事,兩廡下石碑,歲久剝裂,無可讀者,徒歎恨而去。今蒙恩守土,求之民間,得廟記二。觀夫人之事,發跡于程溪,以聖母有鞠育之恩,而五龍有劬勞之孝報。視今遷奉之地,前後左右,山川氣象雄偉,殆非人之能蔔而有是也。以旱崴有數,乃以雨澤四方,故能曆享聖朝封誥之典。今其族類繁衍,出入變化於萬里之外,動關禍福,故多據形勢以建其廟,則血食之奉,益廣而無窮者,自茲廟始。然古今之記述,不可以無傳。舊記文繁,因稍芟去,令工並郡之行宮,張君維所記並饞于石以垂悠久,使來者有考焉。”以文中“視今遷奉之地”來證“遷廟悅城”之說。鄧桓顯的《孝通廟記》,最早出現在康熙《德慶州志》中。查嘉靖《德慶州志·職官》,無鄧桓顯,只有鄧桓,元祐年間(1086年—1094年)任知康州軍州事。而“孝通”又是大觀二年(西元1108年)所賜,鄧桓元祐年間寫的文章亦不可能名為“孝通廟記”。

鄧桓這篇文章最早記載在嘉靖《德慶州志·秩祀》:“宋署知軍州事鄧桓記:晉康郡悅城之龍母,聞於天下久舊矣。自秦訖今,蓋千數百年,其神靈享如在,凡仕宦之南北,商旅之往來者,靡不乞靈於祠。傾者過焉,因究修殿一事,西廡下石碑,歲久剝裂,無可讀者,徒歎恨而去。今蒙恩守土,求之民間,得廟記二。皆非口(筆者不知何字)本而字多舛謬,因以意是正其不能辨者。因其舊本,觀夫人之事,發跡于程溪,以聖母有鞠育之恩,而群龍有劬勞之孝報,視今遷墓之地,左右山川氣象雄偉,逮非人之能蔔而有是也。其旱崴有致雨以澤一方,故能享聖朝封號之典。今其族類繁衍,出入變化于四方萬里之外,亦驚動禍福,故多據形勝以建其廟,則血食之奉,益廣而無窮者,自茲而廟始。然古今之記述,不可以無傳。舊記文繁,因稍芟去,命工並刻之行宮,張君維所記並饞于石以垂悠久,使來者有考焉。”對比可知,嘉靖志記載行文順暢,亦更詳細。“兩廡下石碑”與“西廡下石碑”、“而五龍有劬勞之孝報”與“群龍有劬勞之孝報”等等皆有差異。其中“視今遷奉之地”與“視今遷墓之地,”一字只差,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嘉靖《德慶州志》

《永濟行宮記》還記載:“夫人果以疾殞。既葬西源上,後大風雨,其墓忽移於江北,即今悅城也。闔境畜乘皆汗而疲困,晝夜號哭有聲如人。遠近神之,共立龍母廟於墓旁,祈禱應答如響。”說移墓西江北岸後,發生各種奇怪的現象,才在墓旁建龍母廟。《揭傒斯全集文集卷五·孝通廟記》載:“後有衰麻而杖哭諸墓,且惡其迫潮汐也,一夕大雷電,遷之高岡,鄉人祠之始此。”更直接說移墓後建的龍母廟是最早的龍母廟。在其他文獻亦沒發現在移墓前就建龍母廟的記載。

乾隆《東安縣誌·山川》記載:“青旗山,在城東北六十裡,開展若旗,橫連蔽日。楚懷王時,龍母寄寓程溪,即其地也。後遷廟悅城,以此為照鏡山……”後來的道光《東安縣誌》關於青旗山的記載與此一模一樣,持“遷廟悅城”說法。而稍早的康熙《羅定州志》關於青旗山記載並無“遷廟悅城”的講述。

是否存在“遷廟悅城”,一目了然。

《東安縣誌》關於青旗山的記載

《羅定州志》關於青旗山的記載

三、程溪祖廟與龍母祖廟誰先建?

眾多史料相互印證,悅城龍母祖廟始建年代不會晚於唐朝。當代溫愛民先生《廣東德慶悅城龍母祖廟興修年代初探》已有詳述,這裡就不展開討論了。

門額的出土證明洚水邊確實存在程溪祖廟,而程溪祖廟(或說龍母初廟)倘若真是龍母祖庭,建廟千年!如此重要一座廟宇何若連乾隆、道光兩版《東安縣誌》中都找不到絲毫蹤跡?而出土“程溪祖廟”門額的下圍村,建村於清朝。

將龍母傳說故事本土化,並不單存在于洚水地區。在德慶百冊山下的蘭源村亦存在一座龍母廟,當地人家喻戶曉流傳著龍母與賴布衣兩位神仙在百冊山鬥法,移百冊山堵住西江的事故。百冊山上有布衣洞一個,亦傳說賴布衣曾在洞內休息。龍母的傳說在口口相傳中出現偏差而本土化或者衍生新的傳說在所難免。洚水地區“先有程溪,後有龍母”或者說“先拜程溪,後拜龍母”的俚語亦不過龍母傳說相傳過程中衍生出來而已。

2018年4月15日

何陽福

於硯洲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