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兩姓聯姻,一堂締約”,我們的婚書曾這樣浪漫

古代雖然沒有“結婚證”, 但“婚書”跟現在的結婚證用途卻差不多。

我國自周朝起開始出現婚書, 傳統婚書是與“六禮”相對應的書面表達形式, 也被稱為禮書, 並非一次完成。

“六禮”: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個結婚過程, 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

但是, “六禮”太過繁複, 普通百姓結個婚可操辦不起, 因此在秦漢之後的平民階層適當簡化了“六禮”。 到了宋代, 朱熹在《朱子家禮》中將其精簡為納采、納征和親迎三禮, 即保留了這幾個重要婚書的產生環節。

婚書溯源可追溯到《儀禮》中的“婚辭”, 但咱們說的古代“結婚證”,

也就是法律意義上的婚書則在唐代出現。

“諸許嫁女已報婚書及有私約而輒悔者, 杖六十。 ”

——《唐律疏議·戶婚律》

一起來圍觀一下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婚書吧!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 唐代中後期張敖編撰 《新集吉凶書儀》抄本(局部)

它是一份來自敦煌文書的唐代婚書。

這份婚書分正書和別紙, 正書包括男方家庭請求婚姻的通婚書和女方家庭允諾的答婚書。

通婚書:某某啊, 你家女兒不錯不錯, 我家很是滿意, 能不能結個親家啊?

答婚書:你家兒子也不錯不錯, 這門兒親家結了!結了!

總的來說, 正書的內容多為套話客氣話, 別紙才是婚書的主體, 上面分別記錄了男女雙方各自的真實情況。

婚書到明清之後就簡化了許多, 清朝的婚書“鸞書鳳箋”被稱為“龍鳳帖”、“鴛鴦禮書”, 上面寫有新人的生辰八字、聘禮, 以及行禮的吉日吉時等等。

鸞書鳳箋

清代《鴛鴦禮書》(局部)

辛亥革命以後, 便有了我們如今的結婚證書的雛形, 也就是民國時期的婚書。 民國時期, 婚書的名稱開始現代化, 從清代的“鸞書鳳箋”演變成 “伉儷證書”“結婚證書”“自由證書”等名稱。

民國婚書(1926年)

滿分婚書大全

民國時期, 沿海地區開始使用印刷的婚書範本, 形式上開始注重“顏值”, 婚書上多繪有龍鳳呈祥或鴛鴦戲水、牡丹吐蕊等圖案。

另外, 還增加了古樸優美的證詞, 比如:

兩姓聯姻, 一堂締約,

良緣永結, 匹配同稱。

看此日桃花灼灼, 宜室宜家;

蔔他年瓜瓞綿綿, 爾昌爾熾。

謹以白頭之約, 書向鴻箋,

好將紅葉之盟, 載明鴛譜。

此證。

民國 江蘇省吳江縣結婚證書

還有這樣的:

嘉禮初成,良緣遂締。

情敦鶼鰈,願相敬之如賓;

祥葉螽麟,定克昌於厥後。

同心同德,宜室宜家。

永結鸞儔,共盟鴛蝶,

此證。

民國 浙江省鄞縣結婚證書

當然有些人更喜歡“私人訂制”的婚書,比如說著名學者、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與吳樹琴的婚書上便放了一篇自己的散文。

陶行知與吳樹琴

婚書

天也歡喜,地也歡喜,人也歡喜,歡喜你遇見了我,我也遇到了你。當時是你心裡有了一個我,我心裡有了一個你,從心後是朝朝暮暮在一起。地久天長,同心比翼,相敬相愛相扶持,偶然發默脾氣,也要規勸勉勵。在工作中學習,在服務上努力,追求真理,抗戰到底。為著大我忘卻小己,直等到最後勝利,再從容生一兩個孩子,一半兒像我,一半兒像你。

現代人看來,傳統婚書是婚姻包辦的產物。從婚書樣式中可以看出,明代之前的民間婚書請書中僅寫有婿父和媒人兩個名字,而不寫新郎名字,允書中也沒有新娘名字,婚姻不過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隨著時代發展,民國婚書已逐漸成為表達男女雙方情感,記錄婚姻誓言的載體。到如今,婚書則是一張簡潔的結婚證,這體現了時代的進步,也少了一份古人的浪漫。

載明鴛譜。

此證。

民國 江蘇省吳江縣結婚證書

還有這樣的:

嘉禮初成,良緣遂締。

情敦鶼鰈,願相敬之如賓;

祥葉螽麟,定克昌於厥後。

同心同德,宜室宜家。

永結鸞儔,共盟鴛蝶,

此證。

民國 浙江省鄞縣結婚證書

當然有些人更喜歡“私人訂制”的婚書,比如說著名學者、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與吳樹琴的婚書上便放了一篇自己的散文。

陶行知與吳樹琴

婚書

天也歡喜,地也歡喜,人也歡喜,歡喜你遇見了我,我也遇到了你。當時是你心裡有了一個我,我心裡有了一個你,從心後是朝朝暮暮在一起。地久天長,同心比翼,相敬相愛相扶持,偶然發默脾氣,也要規勸勉勵。在工作中學習,在服務上努力,追求真理,抗戰到底。為著大我忘卻小己,直等到最後勝利,再從容生一兩個孩子,一半兒像我,一半兒像你。

現代人看來,傳統婚書是婚姻包辦的產物。從婚書樣式中可以看出,明代之前的民間婚書請書中僅寫有婿父和媒人兩個名字,而不寫新郎名字,允書中也沒有新娘名字,婚姻不過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隨著時代發展,民國婚書已逐漸成為表達男女雙方情感,記錄婚姻誓言的載體。到如今,婚書則是一張簡潔的結婚證,這體現了時代的進步,也少了一份古人的浪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