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上市1周年,股價翻番,新高教集團市值會破百億港元嗎?

2017年, 民辦學歷教育開啟了紮堆赴港上市的“熱潮”, 不僅上市公司數量大大增多, 而且, 在港股還形成了純正的學歷教育板塊。 2018年, 除了多家還在等候排隊上市的教育公司外, 培訓類公司也有望在港股實現上市。 不得不說, 港股教育板塊離“百花齊放”又更進了一步。

4月11日, 為完善內地與香港兩地股票市場互聯互通機制, 穩步擴大資本市場雙向開放。 中國證監會和香港證監會同意擴大互聯互通每日額度, 將滬股通及深股通每日額度分別調整為520億元人民幣, 滬港通下的港股通及深港通下的港股通每日額度分別調整為420億元人民幣,

自2018年5月1日起生效。

目前看來, 港交所上市共有8只教育股, 6只教育股納入了滬港通。 據統計, 近1個月, 教育股港股通持股比例均實現正向發展, 截至4月13日, 新高教集團漲幅2.19%, 中教控股漲幅為1.41%。

自建+投資, 助力公司步入擴張快速道

明天剛好是新高教集團上市滿1周年。 梳理其一路走來的發展歷程, 我們也會發現亮點不少。 比如, 上市4個月以後就被納入為恒生綜合指數系列中的恒生綜合小型股指數;今年3月, 正式進入港股通名單。 全年股價最高漲幅為53.7%。

其實, 除了這些亮眼的資料以外, 新高教集團相對低調的擴張發展模式也更值得研究。 新高教集團最早成立於1999年, 目前已經有19年的辦學經驗, 是一家主打“應用型”屬性的高等教育機構。

截至目前, 集團旗下擁有7所高校——雲南工商學院、貴州工商職業學院、湖北民族學院科技學院、哈爾濱華德學院、新疆財經大學商務學院、西北工商職業學院(籌)、洛陽科技職業學院, 在校學生總數超過7.6萬人。

新高教集團旗下7所高校分佈

集團一直堅持以“中西部為重點發展區域”,

2012年以前, 公司紮根雲南、貴州, 並穩紮穩打。

在西南發展穩定以後, 開始在“中西部”、“華中”地區佈局, 先後投入1.83億元、1.66億元、1.015億元收購新疆、甘肅、河南三地民辦學校, 正式在全國開始佈局, 公司也成為了去年一年收購案例最多的教育上市公司。

眾所周知, 高等教育屬於重資產, 兼併收購成為高等教育集團實現快速發展的有效手段, 而新高教集團的擴張過程不僅符合公司的戰略佈局, 也有一定現實意義。

首先, 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 中西部的毛入學率較低, 提升空間比較大。 據統計, 截至2016年, 我國高等教育在校人數達到2894 萬人, 6年間複合增長率為3.3%。 加上, 高等教育持續擴張,

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逐年提升, 全國毛入學率由2010 年的26.5%提高至42.7%, 6年累計提高16.2%。

到2019年, 教育部預計全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將達到50%以上, 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 因此, 未來民辦高等教育的人數還將持續增長。

據新高教集團透露, 即便集團後續不擴張, 隨著現有學校使用率的增加, 也能使入學人數保持2位數的增長, 內生增長強勁。

在外延擴張中, 華中學校及新疆學校均為本科學校, 後續招滿學生後, 集團的總學生人數還將會有翻倍的增長。 另外, 從學費角度考慮, 目前, 集團的平均學費也低於國內民辦高校的平均水準, 未來存在提升的空間。

內生+外延, 2017年全年業績穩健增長

據公司最新公佈的財報顯示, 截至2017年底, 集團實現營業收入4.14億元,

同比增長21.53%。 淨利潤喜人, 2017全年公司淨利潤為2.33億元, 同比增長111.1%。

在公司總營收中, 學費收入為3.8億元, 同比增長22.5%;住宿費收入為3369.4萬元, 同比增長11.1%。 公司持續經營的業務收入, 主要來自學費及寄宿費, 學校數量增加及學生規模擴大, 直接為公司帶來收入和利潤的快速增長。

另外, 來自東北學校之管理服務費收入上升124%至3030萬元, 華中學校首次獲得管理服務費收入達1360萬元。

2014-2016年, 公司的營收複合增長率達到27%, 領先同業, 毛利率也穩定在48%以上。 公司的整個成本結構非常固定, 工資及福利占7成(師生比1:25, 工資年薪在10-12萬), 折舊開銷占2成, 日常開銷占1成。 行銷費用較低, 只有1%。

事實上, 就業率歷來是衡量民辦應用型高等教育機構的重要指標, 目前,新高教在雲南和貴州平均就業率為98%,那麼,公司如何能保持如此高的就業率?

新高教集團投資者關係董事總經理柯霆鈞對i-EDU表示,首先,根據不斷變化的市場趨勢和用人需求,設計並調整學校的課程和培訓計畫;提供該等考試的培訓,將考試內容列入日常教學活動,或與獨立協力廠商合作提供短期集中培訓。

另外,還與多家企業簽訂協定,在雲南學校及貴州學校或該等企業實體的場所開展外包。在具體的工作安排上,學校還和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實施教學,企業專家到學校兼職授課,學校教師寒暑假定期到企業頂崗進修。 綜合以上措施,我們取得了全行業領先的畢業生就業率。

高等教育的增長邏輯一是內生,另外就是外延。由於大多數學校比較穩定,因此,外延就會變成比較重要的一部分。

柯霆鈞表示,之所以會集中在“中西部”地區擴張,主要是這些地區較中國其它經濟發達地區具有更巨大的增長潛力,不僅高等教育需求高,而且政府支持力度大,出生率/生源普遍高於國家平均水準。

後續,公司還將瞄準合適機會收購,或投資提供本科課程及高品質專科課程,並符合集團在校生人數水準內部標準的民辦大學。

同時,他強調,新高教集團在判斷優質標的時,主要考慮2大因素:一是標的提升潛力;二是投後管理能力能否顯著體現。只有符合以上2點,集團才可以凸顯出本身的集團化辦學,人才隊伍統一建設的優勢,迅速整合新學校,同時吸收新學校優勢,實現外部增長和內生增長。

比如,此前,新高教在湖北恩施新建的學校在第2年就實現盈利,集團希望能將這優異的管理執行力在收購目標標的後有所顯示。

當談到今年公司還有哪些新的發展計畫時,柯霆鈞表示,除了內生+外延策略,公司還密切關注產教融合,比如在校園裡合作辦養老院等,學校提供土地及免費實習生。

雲南貴州校區有大量的護理專業學生,華中學生有臨床醫學學生,而且這三個省區的天氣、空氣和自然環境都特別適合養老,讓老人家跟年輕人多互動並傳授一些知識比較合適,公司會考慮參股,讓專業的醫療機構來投資並運營,並提供戰略資源。

未來,集團的校園數位化系統、線上教育課程,連同運營經驗都可以考慮向給公辦學校輸出。

創始人李孝軒的發展新理念,一型四化+強大高

新高教集團創始人李孝軒先生為國內較早投身民辦高等教育行業的人士,不僅擁有20年的辦學經驗,也是第一批提出“應用性大學”辦學理念的教育家。他對i-EDU表示,集團上市後,新高教還在內部開啟了二次創業的熱潮,二次創業的核心可以概括為七個字:“一型四化”和“強大高”。

“一型”即專注于應用型人才培養,宣導高品質就業,保持高於行業平均水準的就業率,幫助更多畢業生實現名企就業。

“四化”即集團化、數位化、國際化和品牌化。“集團化辦學”,圍繞共用、協同創新和產教融合三個方面,總部牽頭形成可複製、可輸出的集團化運營經驗,為投資以及投後管理工作提供保障;“數位化策略”,通過打造數位新高教,提升集團化辦學水準、教學水準、服務水準及管理層決策水準;“國際化發展”,在學生國際化、教師國際化、課程國際化和中外合作辦學等方面進行持續探索;“品牌化行銷”,積極參與並承辦行業重大活動,在職業教育及民辦教育等領域發聲,獲得同業的認同和尊重。

“強大高”,做強教育主業,實現在中國每個省份都有戰略佈局。做大教育輔業,在全國高校佈局的前提下,挖掘針對學生生態及產教融合的其他增值業務盈利點。做教育高科技,通過“科技+教育”實現未來的輕資產商業化轉型。

2017 VS 2018港股教育類,公司市值、PE對比圖片資料:截至2018年4月18日16:00

綜合對比已經在港股上市的8家教育公司的市值可以發現,目前,在港股上市的教育公司超過百億港元市值的公司共有5家,對比2017和2018年,中教控股的市值變化最大,也是目前港股市值最大的教育公司,市值為206億港元,其它幾家教育公司的市值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另外,從PE來看,2017年港股市盈率多在20左右,最高也不過38倍,但是,今年,港股教育板塊的市盈率整體都有提高,多數集中在30左右,最高是睿見教育,PE為43。未來,對於高等教育的發展,“證券化”和“並購”仍然會成為主旋律。2018年會有更多的民辦高等院校進入資本市場。

此前,在i-EDU第三屆教育產業投資峰會上,Frost & Sullivan大中華區高級執行總監張葛建也曾表示,目前,在港股準備上市的企業有10家,今年,高等教育資本化率將提高到6.5%,比去年翻了1倍。到2018年底,由上市的教育集團控股的高等院校可能達到33所。

2018年的教育產業並購數目和並購金額提升。據統計,2017年以來,港股共發生12起並購事件,並購金額超33億元,其中,睿見教育、宇華教育、民生教育、新高教集團四家公司上市後宣佈7項並購事件,楓葉教育在2017年完成的5項學校並購事項。

另外,隨著港股高等教育板塊的形成,一方面,有助於一些好的標的浮出水面。但同時,很多規模比現在小很多的教育企業,可能會存在被並購的可能性。

本文轉自iEDU投資人俱樂部,作者范敏。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目前,新高教在雲南和貴州平均就業率為98%,那麼,公司如何能保持如此高的就業率?

新高教集團投資者關係董事總經理柯霆鈞對i-EDU表示,首先,根據不斷變化的市場趨勢和用人需求,設計並調整學校的課程和培訓計畫;提供該等考試的培訓,將考試內容列入日常教學活動,或與獨立協力廠商合作提供短期集中培訓。

另外,還與多家企業簽訂協定,在雲南學校及貴州學校或該等企業實體的場所開展外包。在具體的工作安排上,學校還和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實施教學,企業專家到學校兼職授課,學校教師寒暑假定期到企業頂崗進修。 綜合以上措施,我們取得了全行業領先的畢業生就業率。

高等教育的增長邏輯一是內生,另外就是外延。由於大多數學校比較穩定,因此,外延就會變成比較重要的一部分。

柯霆鈞表示,之所以會集中在“中西部”地區擴張,主要是這些地區較中國其它經濟發達地區具有更巨大的增長潛力,不僅高等教育需求高,而且政府支持力度大,出生率/生源普遍高於國家平均水準。

後續,公司還將瞄準合適機會收購,或投資提供本科課程及高品質專科課程,並符合集團在校生人數水準內部標準的民辦大學。

同時,他強調,新高教集團在判斷優質標的時,主要考慮2大因素:一是標的提升潛力;二是投後管理能力能否顯著體現。只有符合以上2點,集團才可以凸顯出本身的集團化辦學,人才隊伍統一建設的優勢,迅速整合新學校,同時吸收新學校優勢,實現外部增長和內生增長。

比如,此前,新高教在湖北恩施新建的學校在第2年就實現盈利,集團希望能將這優異的管理執行力在收購目標標的後有所顯示。

當談到今年公司還有哪些新的發展計畫時,柯霆鈞表示,除了內生+外延策略,公司還密切關注產教融合,比如在校園裡合作辦養老院等,學校提供土地及免費實習生。

雲南貴州校區有大量的護理專業學生,華中學生有臨床醫學學生,而且這三個省區的天氣、空氣和自然環境都特別適合養老,讓老人家跟年輕人多互動並傳授一些知識比較合適,公司會考慮參股,讓專業的醫療機構來投資並運營,並提供戰略資源。

未來,集團的校園數位化系統、線上教育課程,連同運營經驗都可以考慮向給公辦學校輸出。

創始人李孝軒的發展新理念,一型四化+強大高

新高教集團創始人李孝軒先生為國內較早投身民辦高等教育行業的人士,不僅擁有20年的辦學經驗,也是第一批提出“應用性大學”辦學理念的教育家。他對i-EDU表示,集團上市後,新高教還在內部開啟了二次創業的熱潮,二次創業的核心可以概括為七個字:“一型四化”和“強大高”。

“一型”即專注于應用型人才培養,宣導高品質就業,保持高於行業平均水準的就業率,幫助更多畢業生實現名企就業。

“四化”即集團化、數位化、國際化和品牌化。“集團化辦學”,圍繞共用、協同創新和產教融合三個方面,總部牽頭形成可複製、可輸出的集團化運營經驗,為投資以及投後管理工作提供保障;“數位化策略”,通過打造數位新高教,提升集團化辦學水準、教學水準、服務水準及管理層決策水準;“國際化發展”,在學生國際化、教師國際化、課程國際化和中外合作辦學等方面進行持續探索;“品牌化行銷”,積極參與並承辦行業重大活動,在職業教育及民辦教育等領域發聲,獲得同業的認同和尊重。

“強大高”,做強教育主業,實現在中國每個省份都有戰略佈局。做大教育輔業,在全國高校佈局的前提下,挖掘針對學生生態及產教融合的其他增值業務盈利點。做教育高科技,通過“科技+教育”實現未來的輕資產商業化轉型。

2017 VS 2018港股教育類,公司市值、PE對比圖片資料:截至2018年4月18日16:00

綜合對比已經在港股上市的8家教育公司的市值可以發現,目前,在港股上市的教育公司超過百億港元市值的公司共有5家,對比2017和2018年,中教控股的市值變化最大,也是目前港股市值最大的教育公司,市值為206億港元,其它幾家教育公司的市值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另外,從PE來看,2017年港股市盈率多在20左右,最高也不過38倍,但是,今年,港股教育板塊的市盈率整體都有提高,多數集中在30左右,最高是睿見教育,PE為43。未來,對於高等教育的發展,“證券化”和“並購”仍然會成為主旋律。2018年會有更多的民辦高等院校進入資本市場。

此前,在i-EDU第三屆教育產業投資峰會上,Frost & Sullivan大中華區高級執行總監張葛建也曾表示,目前,在港股準備上市的企業有10家,今年,高等教育資本化率將提高到6.5%,比去年翻了1倍。到2018年底,由上市的教育集團控股的高等院校可能達到33所。

2018年的教育產業並購數目和並購金額提升。據統計,2017年以來,港股共發生12起並購事件,並購金額超33億元,其中,睿見教育、宇華教育、民生教育、新高教集團四家公司上市後宣佈7項並購事件,楓葉教育在2017年完成的5項學校並購事項。

另外,隨著港股高等教育板塊的形成,一方面,有助於一些好的標的浮出水面。但同時,很多規模比現在小很多的教育企業,可能會存在被並購的可能性。

本文轉自iEDU投資人俱樂部,作者范敏。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