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隋文帝楊堅如何化解邊患

隋文帝楊堅如何化解邊患

宋志堅

天下大勢,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這是小說家言, 出自《三國演義》。 中國從“三國”起, 經歷兩晉南北朝, 一直處於動亂之中。 西晉雖有短暫的一統, 卻有八王之亂;東晉開始, 南北對峙。 東晉之後, 南有宋齊梁陳政權更疊, 北有北魏崛起北周殿后。 晉人郭璞預言:“江東分王三百年, 複與中國合”, 從東晉末年到楊堅滅陳, 正合三百大數。 楊堅不像漢武帝那樣窮兵贖武, 但他有效化解邊患;楊堅不像秦始皇那樣武力制勝, 但他在秦始皇之後再次統一中國。 隋朝雖然短暫, 楊堅功在千秋。

隋朝新立之時, 邊患依然不斷。 那個時候的邊患, 已經不是匈奴、鮮卑、柔然, 而是來自北部、西北部草原的突厥和來自東北部的吐谷渾了。

北魏消亡之後, 北周與北齊兩個政權對立抗衡, 突厥與兩邊都有來往。 宇文氏的北周怕突厥與北齊交往太深;高氏的北齊怕突厥與北周交往過厚, 兩邊都把突厥當作決定他們之間誰勝誰負的重要籌碼, 爭相討好突厥, 使突厥從中漁利, 北周還與突厥和親, 把千金公主嫁給可汗皇子沙缽略。 楊堅以隋代周之後, 不再厚待突厥, 只為邊境安寧, 仍時有施與饋送, 這使新任可汗沙缽略因為感覺被冷落而相當惱火, 千金公主又以為楊堅奪了她宇文氏的天下而“日夜言于沙缽略, 請為周室復仇”。

沙缽略感到自己為宇文家族復仇義不容辭, 就與原先從北齊叛逃出來的營州刺史高寶甯合兵侵隋。 楊堅下令增修要塞屏障, 加固長城, 又命多名將領屯守或鎮守北部各州, 以備突厥。

隋朝有一個叫長孫晟的大臣, 北周時曾奉命護送千金公主去突厥成婚, 那時突厥的佗缽可汗欣賞他的箭術, 留他在突厥整整一年, 讓他與自己子弟和部屬落交往, 並將的箭術傳授給他們。 長孫晟也因此而對突厥的山川地形與人事關係, 瞭解得一清二楚。 突厥在佗缽可汗去世之後, 除有享有最高權力的大可汗沙缽略撮圖, 還有幾位可汗, 長孫晟知道這些人間的微妙關係, 玷厥可汗很有實力, 並不誠服沙缽略;處羅侯突利設最得突厥人心,

深為沙缽略妒忌;阿波可汗大邏便就游離在他們之間。 鑒於當時隋朝的國力, 長孫晟提議利用突厥內部矛盾, “遠交而近攻, 離強而合弱”,使他們“首尾猜嫌, 腹心離阻”, 使沙缽略不得不分心分兵防右備左。 楊堅非常讚賞長孫晟的提議, “因召與語”,對於長孫晟提出的大小建議“皆納用之”,並得以實施並獲得實效:“反間既行, 果相猜貳”。

武后一年(582)五月, 突厥出動了五個可汗的全部軍隊共四十萬人侵入至長城以南。 隋軍屯守乙弗泊的柱國馮昱, 鎮守臨洮的蘭州總管叱列長叉, 駐紮幽州上柱國李崇, 均被打敗。 武威、天水、金城、上郡、弘化、延安等郡的牲畜都被劫掠一空。 也就在這個時候, 長孫晟的離間計開始發揮作用。 沙缽略還想繼續率軍向南,

達頭可汗卻不幹了, 居然自顧“引兵而去”。 長孫晟又遊說說沙缽略之子染幹向沙缽略謊報軍情, 說鐵勒等部落謀反, 要攻打缽略的牙帳, 沙缽略怕後院起火, 不得不回兵出塞去了。

鑒於突厥屢屢入侵, 開皇三年(583)四月, 隋文帝楊堅下詔, 說突厥的統治者錯估形勢, “將大定之日, 比戰國之時”;錯看對象, “昔昌世之驕, 結今時之恨”。 原先送給突厥的財物, 都是百姓的血汗, 他們不但不因此感恩, 反而得寸進尺, 算是喂了豺狼養了賊, 不想再幹這樣的傻事。 今後將“省徭薄賦, 國用有餘。 因入賊之物, 加賜將士;息道路之民, 務為耕織”, 宣稱“清邊制勝”已經“成策在心”, 告誡諸將在征戰之中, 要“義兼含育”, 區別對待, “有降者納, 有違者死”,

目的只在“使其不敢南望, 永服威刑”。

楊堅任命衛王楊爽等人為行軍元帥, 兵分八路出塞攻打突厥。 楊爽麾下李充李徹與沙缽略在白道相遇, 他們看准了突厥因為多次得勝必定輕敵, 率領五千精兵突然襲擊, 把突厥軍隊打得落花流水, 沙缽略甚至丟棄所服金甲, 潛身於草叢方才逃得一命。 秦州總管竇榮定率領三萬人兵馬從涼州出發, 與阿波可汗在高越原對峙, 阿波可汗屢戰屢敗。 竇榮麾下正待戴罪立功的史萬歲, 與突厥派出的騎兵領在陣前單挑, 手起刀落, 就取敵將首級而還。 這使對方大為吃驚, 不敢再戰, 請求與隋軍議和, 引軍退去。 正在竇榮定軍中為偏將的長孫晟派人繼續離間可汗阿波與攝圖。 阿波聽從長孫晟的勸告, 派遣使者與長孫晟一起入朝。沙缽略聽說阿波可汗降隋的消息,襲擊阿波的牙帳,殺死阿波可汗的母親,阿波只好西奔達頭,沙缽略的堂弟地勤察也率領他的部落叛歸阿波。

開皇四年(584)九月,眾叛親離的沙缽略可汗在多次被隋軍打敗之後,難以為繼,請求與隋朝和親。原想為宇文氏復仇的千金公主“自請改姓楊氏,為隋主女”。楊堅答應了這個請求,“更封千金公主為大義公主”。晉王楊廣請求乘機出兵,滅了突厥,“隋主不許”。這“不許”二字,體現了楊堅的胸懷與仁義,他不想將他們趕盡殺絕,只求他們“永服威刑”。於是,沙缽略以女婿的名義來函,楊堅則以岳父的名義回復,隨之派遣虞慶則與長孫晟為正副使節前往突厥。到了開皇五年(585),沙缽略處境艱難,既為達頭所困,又畏契丹威脅,請求隋朝將他的部落遷往漠南,寄居白道,“隋主許之”。沙缽略被阿拔國發兵偷襲,虜走其妻兒家小。隋軍又幫他打敗了阿拔軍,並將“所獲悉與沙缽略”。此事使沙缽略心悅誠服,上表稱:“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大隋皇帝真皇帝也,豈敢阻兵恃險,偷竊名號!今感慕淳風,歸心有道,屈膝稽顙,永為藩附。”此後,“歲時貢獻不絕”。

楊堅戰勝突厥之“戰”,包括兵戰、智戰和義戰。在此過程中,他可謂“王霸道雜之”,當用兵之時則用兵,能不用兵時則儘量不用兵。對於來自突厥的邊患,他不是消滅,而是化解。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直到楊堅晚年,突厥局勢有變,楊堅仍然採取這樣的方略。那時有步迦可汗與啟民可汗相持不下,親隋的啟民可汗被長孫晟安置在呂梁山西麓的磧口,防禦突厥其他勢力入侵,最後還統轄了步迦可汗的所有部眾。

隋文帝楊堅對於來自吐谷渾的邊患,大致也是這個格調,既有兵戰,也有義戰。

開皇元年(581)八月,隋朝新立不久,便有“吐谷渾寇涼州”。那一次,楊堅派遣行軍元帥元諧等統率數萬兵馬反擊,先在豐利山擊潰吐谷渾軍隊,又在青海湖打敗吐谷渾太子可博汗,俘敵殺敵共計萬餘,“吐谷渾震駭,其王侯三十人各帥所部來降”,楊堅封吐谷渾高甯王移茲裒為河南王,讓他統領歸降的吐谷渾部族。吐谷渾可汗誇呂則“帥親兵遠循”。但事情並未從此了結,直到開皇三年(583),仍有吐谷渾侵犯,隋軍迎擊,兩軍兵戎相見。

隋朝國力日漸強盛,楊堅更重“義戰”。因為吐谷渾可汗誇呂多次憑自己的喜怒廢殺太子,從開皇六年(586)到開皇八年(588),先後有兩位吐谷渾太子出於恐懼並求自保,請求隋朝出兵,幫助他們除掉誇呂可汗,其後又有吐谷渾裨王拓跋木彌請求率領其部落千余家降隋。楊堅看得明白,吐谷渾誇呂之暴虐,以至使“妻子懷怖,並思歸化,自救危亡”,他們的本意無非求得自保,拒絕他們,顯得不仁不義,但助子殺父也有違倫理。他的對策是“但宜慰撫,任其自拔,不須出兵應接,其妹夫及甥欲來,亦任其意,不勞勸誘”。

楊堅說過這樣一句話:“普天之下,皆是朕臣,朕之撫育,俱存仁孝”。那個時候,他已經把這些吐谷渾人,當作自己的臣民,“以德訓人”,用仁孝化育這個未曾開化的民族,並籍以化解隋朝的邊患。

派遣使者與長孫晟一起入朝。沙缽略聽說阿波可汗降隋的消息,襲擊阿波的牙帳,殺死阿波可汗的母親,阿波只好西奔達頭,沙缽略的堂弟地勤察也率領他的部落叛歸阿波。

開皇四年(584)九月,眾叛親離的沙缽略可汗在多次被隋軍打敗之後,難以為繼,請求與隋朝和親。原想為宇文氏復仇的千金公主“自請改姓楊氏,為隋主女”。楊堅答應了這個請求,“更封千金公主為大義公主”。晉王楊廣請求乘機出兵,滅了突厥,“隋主不許”。這“不許”二字,體現了楊堅的胸懷與仁義,他不想將他們趕盡殺絕,只求他們“永服威刑”。於是,沙缽略以女婿的名義來函,楊堅則以岳父的名義回復,隨之派遣虞慶則與長孫晟為正副使節前往突厥。到了開皇五年(585),沙缽略處境艱難,既為達頭所困,又畏契丹威脅,請求隋朝將他的部落遷往漠南,寄居白道,“隋主許之”。沙缽略被阿拔國發兵偷襲,虜走其妻兒家小。隋軍又幫他打敗了阿拔軍,並將“所獲悉與沙缽略”。此事使沙缽略心悅誠服,上表稱:“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大隋皇帝真皇帝也,豈敢阻兵恃險,偷竊名號!今感慕淳風,歸心有道,屈膝稽顙,永為藩附。”此後,“歲時貢獻不絕”。

楊堅戰勝突厥之“戰”,包括兵戰、智戰和義戰。在此過程中,他可謂“王霸道雜之”,當用兵之時則用兵,能不用兵時則儘量不用兵。對於來自突厥的邊患,他不是消滅,而是化解。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直到楊堅晚年,突厥局勢有變,楊堅仍然採取這樣的方略。那時有步迦可汗與啟民可汗相持不下,親隋的啟民可汗被長孫晟安置在呂梁山西麓的磧口,防禦突厥其他勢力入侵,最後還統轄了步迦可汗的所有部眾。

隋文帝楊堅對於來自吐谷渾的邊患,大致也是這個格調,既有兵戰,也有義戰。

開皇元年(581)八月,隋朝新立不久,便有“吐谷渾寇涼州”。那一次,楊堅派遣行軍元帥元諧等統率數萬兵馬反擊,先在豐利山擊潰吐谷渾軍隊,又在青海湖打敗吐谷渾太子可博汗,俘敵殺敵共計萬餘,“吐谷渾震駭,其王侯三十人各帥所部來降”,楊堅封吐谷渾高甯王移茲裒為河南王,讓他統領歸降的吐谷渾部族。吐谷渾可汗誇呂則“帥親兵遠循”。但事情並未從此了結,直到開皇三年(583),仍有吐谷渾侵犯,隋軍迎擊,兩軍兵戎相見。

隋朝國力日漸強盛,楊堅更重“義戰”。因為吐谷渾可汗誇呂多次憑自己的喜怒廢殺太子,從開皇六年(586)到開皇八年(588),先後有兩位吐谷渾太子出於恐懼並求自保,請求隋朝出兵,幫助他們除掉誇呂可汗,其後又有吐谷渾裨王拓跋木彌請求率領其部落千余家降隋。楊堅看得明白,吐谷渾誇呂之暴虐,以至使“妻子懷怖,並思歸化,自救危亡”,他們的本意無非求得自保,拒絕他們,顯得不仁不義,但助子殺父也有違倫理。他的對策是“但宜慰撫,任其自拔,不須出兵應接,其妹夫及甥欲來,亦任其意,不勞勸誘”。

楊堅說過這樣一句話:“普天之下,皆是朕臣,朕之撫育,俱存仁孝”。那個時候,他已經把這些吐谷渾人,當作自己的臣民,“以德訓人”,用仁孝化育這個未曾開化的民族,並籍以化解隋朝的邊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