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茶人茶話︱蘇雪林:喝茶

喝茶

蘇雪林

讀徐志摩先生會見哈代記, 中間有一句道:“老頭真刻嗇, 連茶都不教人喝一盞……”這話我知道徐先生是在開玩笑, 因他在外國甚久,

應知外國人賓主初次相見, 沒有請喝茶的習慣。

西人喝茶是當咖啡的, 一天不過一次的, 或於飯後, 或於午倦的時候, 餘是口渴, 僅飲汽蒸冷水, 不像中國人將壺泡著茶整天喝它, 他們初次見面, 談話而已, 也不像中國人定要僕人捧出兩杯茶來, 才算敬客之道。 這是中西習慣不同之處, 無所謂優劣, 我所連帶要說的, 是外國人對於應酬的經濟。

我僅到過法國, 來講一點法國人的應酬罷, 法人稟受高盧民族遺風, 對於“款客之道”( Hospitalise)素來注重, 但他們的應酬, 都是經過藝術化的, 以情趣為主, 物質為輕, 平常酬酢, 不必花費什麼錢財, 而能盡交際之樂。

中國人朋友相見不久, 便要請上館子吃飯, 法人以請吃飯為大事, 非至親好友, 不大舉行, 而且也不大上館子, 家中日常蔬菜外添設一兩樣便算請了客。 至於普通請客, 就是“喝茶”( Hendreauthe)了。 每次茶點之費不過合華幣一元, 然而可同時請四五客。 初交不請, 一定要等相見三四次, 友誼漸熟之後再請。 他們無論男女自小養成一種口才, 對客之際,

清言娓娓, 詼諧雜出, 或縱談文藝, 或敘述故事, 或玩弄樂器, 或披閱名畫, 口講指畫, 興會淋漓, 令人樂而忘倦, 其關於國家社會不得意的問題, 從不在這個時候提起。 他們應酬的宗旨, 本要使客盡歡, 若弄得滿座欷歔, 有何趣味呢?

法人無故不送人禮物, 送亦不過鮮花一束, 新書一卷而已, 而且亦必有往有來, 藉以互酬雅意。 中國人不知他們習慣, 每每以貴重禮物相送, 不但不能結好, 反而引猜嫌。 我有一個同學, 他有一個法友, 是書鋪的主人, 平日代他搜羅舊書, 或報告新出版著作的消息, 甚為盡心, 這位同學便送他一個中國古瓷花瓶, 誰知竟將他弄得大不自在了, 以後相見雖照常親熱, 而神宇之間, 頗為勉強, 則因為他們素不講究送禮,

忽見人送值錢的東西, 便疑心人將大有求於他的緣故。

人生在世, 不能沒有親朋的往來, 有之則應酬原所不免, 但應酬本旨在增加交際間的樂趣, 使人快樂, 也要使自己快樂;若為應酬而弄得財力兩虧, 疲於奔命, 那就大大的無謂了。

中國是以應酬為最重要的國家,

而百分之九十九的應酬都是無謂。 朋友雖無真實的感情, 亦必以酒肉相征逐, 婚喪呀, 做壽呀, 生日呀, 小孩出世呀, 初次見面呀, 禮物絕不可少, 而以政界應酬為最多。 我有一個本家在北京做官, 每年薪俸不過兩千餘元, 而應酬要占去八九百元, 雖說我送了人家的禮, 人家也送我的禮, 但現錢可以買各項東西, 禮物不能變出現錢來。 這種應酬, 等於拿金錢互相拋擲, 究竟有什麼意思呢?而在應酬太繁, 不能維持生活, 不免要於正當收入之外想其他方法, 中國官吏寡廉鮮恥, 禍國殃民之種種, 不能說與應酬無關。

(選自《蘇雪林文集》, 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

蘇雪林

(1897年—1999年享年102歲), 原名蘇小梅, 乳名瑞奴、小妹, 學名小梅, 字雪林,筆名瑞奴、瑞廬、小妹、綠漪等。後因升入北京高等女子師範,將“小”字省去,改為蘇梅。由法回國後,又以字為名,即蘇雪林。她一生從事教育,先後在滬江大學、國立安徽大學、武漢大學任教。後到臺灣師範大學、成功大學任教。她筆耕不輟,被喻為文壇的常青樹。 代表作品:《蟬蛻集》。

本文節選自書籍《茶人茶話》,圖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

字雪林,筆名瑞奴、瑞廬、小妹、綠漪等。後因升入北京高等女子師範,將“小”字省去,改為蘇梅。由法回國後,又以字為名,即蘇雪林。她一生從事教育,先後在滬江大學、國立安徽大學、武漢大學任教。後到臺灣師範大學、成功大學任教。她筆耕不輟,被喻為文壇的常青樹。 代表作品:《蟬蛻集》。

本文節選自書籍《茶人茶話》,圖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