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千古“風雅”世代相傳,湖北農民將《詩經》唱上《經典詠流傳》

長江日報融媒體4月17日訊(記者耿願) “關關雎鳩,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三千年前, 人們用詩詞暢言愛意, 三千年後, 在14日晚播出的《經典詠流傳》中,

來自湖北房縣的一群普通農民, 又將原生態的《詩經》從田間地頭帶到央視舞臺, 令全國觀眾耳目一新。

有意思的是, 讓《詩經》中的經典篇章碰上湖北民間的小調, 並非節目組的創新之舉。 在《詩經》主要搜集者尹吉甫的故鄉房縣, 源自《詩經》的眾多民歌已經傳唱千年, “中華詩祖”的古風遺韻, 在當下這個時代已然成為風景。

從六歲孩童到七旬老者, 四代人接力唱《詩經》

最新一期《經典詠流傳》中, 來自湖北房縣詩經民歌農民表演隊的18位普通民歌愛好者, 與歌手金志文一起, 重新演繹了《關關雎鳩》。 當來自該表演隊的兩位6歲小女孩用稚嫩的童聲唱響, 鑒賞團成員曾寶儀和許多現場觀眾就忍不住按下“心動”按鈕。

主持人撒貝南介紹, 他們都是普通的民歌愛好者, 在田間地頭幹活的時候, 經常會唱著這些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民歌, 但是後來專家發現, 他們唱的這些民歌當中, 有很多內容, 就是傳承自《詩經》, 像《關雎》《桃夭》等經典作品, 直到今天還活在他們的民歌裡。

72歲的鄧發鼎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他說這些民歌都是來自村裡老人的口口相傳, 以前根本不明白, 這與《詩經》有什麼關係。

在央視演出現場亮相的52歲的康桂春, 正是他的徒弟之一, “從小跟著老一輩學唱, 在學校裡唱, 在廣場上唱, 在田間地頭幹活唱, 走到哪裡唱到哪裡, 現在可以唱一百多首(詩經民歌)”。

17歲的吳雪君, 則是康桂春徒弟的徒弟, “在我們那裡, 這就像流行歌曲一樣, 很多年輕人都非常喜歡。 ”

如今, 連6歲的楊圓圓和田昀欣, 也加入了吟唱《詩經》民歌的隊伍, 除了《關雎》, 《木瓜》也能脫口而出。 從六歲到七旬, 舞臺上的四代房縣人生動詮釋了經典的代代相傳。

從小就會唱, 卻不知陪伴自己勞作的是《詩經》

64歲的朱其全, 是該表演隊詩經分隊隊長。 在他幼小的孩童年代, 跟著父親和村裡的老人上山放牛放羊幹農活時, 常聽他們唱起“關關雎鳩(哎)一雙鞋(喲), 在河之洲送(哦)起來(咿喲), 窈窕淑女(喲)難為你(耶), 君子好逑大不該, (我)年年難為姐(喲)做鞋(咿喲)”。 覺得疲倦的時候, 一聲“嘿喲呵”,

有人接過去, 便對起歌來。

“我唱了幾十年, 都不知道這叫《詩經》。 ”16日接受長江日報記者採訪時, 朱其全說, 這些民歌在房縣流傳了幾千年, “我父親是當地歌王, 但他沒讀過書, 也不知道這是《詩經》, 能流傳下來都是靠一代代人的口耳相傳。 田間勞作, 紅白喜事, 打起鑼鼓, 想唱就唱。 ”

直到2004年, 有專家到朱其全所在的房縣古寺鎮考察民間文化, 經專家指點, 他才知道從小唱的“關關雎鳩, 在河之洲”竟是千古名篇。 這也激起了朱其全濃厚的興趣, 從此, 自發收集、整理和傳唱《詩經》民歌, 成為他生活的重心。 只要聽說哪座山上有會唱歌的, 哪怕山高路遠, 也要前去拜訪。 淋過雨、挨過餓、摔過跤, 也會在歷盡千辛萬苦後發現尋訪來的民歌並非源自《詩經》而大失所望, “家裡人也反對過,可我就是喜歡啊。”

就這樣,朱其全和當地的民歌愛好者一起收集整理了含有《詩經》元素的民歌百餘首,除了整理曲調,還糾正了一些不正確的發音,“比如把‘光光(音)雎鳩’糾正回‘關關雎鳩’,把‘苗條(音)淑女’糾正回‘窈窕淑女’”。

唱上《經典詠流傳》的這首《關雎》,在當地流傳最廣,傳承下來的有十多個版本。朱其全介紹,當地房縣人在婚嫁喜事上會唱響作為吉祥歌的《桃夭》,“桃之夭夭滿枝杈,灼灼其華一枝花。之子於歸來出嫁,宜其室家迎嫁娶,歡歡喜喜成了家”,來祝福賢德的姑娘找了個好婆家;在家族長者葬禮上,晚輩又會吟誦起“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來懷念父母之恩;還有引用了《伐檀》的勞動號子,“東方發白兮,上山崗兮,砍砍伐檀兮,日暮而歸兮”……詩歌混搭著當地方言口語,已全面滲透到房縣人的生活和民俗中。

唱了幾千年,千古“風雅”仍在世代傳誦

《詩經》能在當地歷經千年而不衰,在朱其全看來,古人的貢獻功不可沒。房縣是《詩經》主要採集者、編纂者,周朝太師尹吉甫的故里,“先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房縣歷史上最大的名人,除了在當地修葺墓碑、廟宇,更世世代代吟唱《詩經》,這對我們後人來說,是一筆無法用金錢衡量的財富。”

今人更是接過祖輩的衣缽,將《詩經》文化發揚光大。2011年初,已在當地小有名氣的朱其全與鄧發鼎、康桂春等共5位房縣民歌王登上湖北衛視春節聯歡晚會,用樸實無華的“姐兒調”唱響《詩經》,一時間讓觀眾驚為天籟。從那以後,一支由當地農民組成的詩經民歌表演隊正式集結,當地政府也專門為他們提供了排練場地,大力扶持。平時,大家各忙各的,週末則聚在一起排練,“我們不發工資,很多時候都是義務勞動,但我們是真心熱愛《詩經》民歌,將它發揚光大,是我們共同的心願。”

近些年來,通過當地的大力推介,這些長在深山的民歌手,開始為外界更多地知曉。而通過他們,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領略到《詩經》民歌的魅力。2012年,他們在央視《我要上春晚》比賽中,用一曲原生態詩經民歌《山風》獲得了第三名;2013年,他們又在央視《直通春晚》中載歌載舞。此外,這支農民表演隊還曾在2012中國農民春晚和第22屆星光獎頒獎晚會上有過精彩演出。

正是這些演出經歷,吸引了《經典詠流傳》編導的注意。“今年年初收到了節目組邀請,我們去北京錄製了7天,由於都是農民,也不會說普通話,很多人在此之前都沒上過台,給導演們添了不少麻煩。”朱其全有些不好意思地說。

正如同《詩經》,這些原本古老的歌謠從人民的勞動中昇華為藝術,從平凡走向殿堂,如今再由殿堂重新返回到人民的生活當中,經典的含義大抵如此。朱其全說,在他有生之年,他會盡自己所能將《詩經》民歌唱向全國。

【編輯:葉鳳】

“家裡人也反對過,可我就是喜歡啊。”

就這樣,朱其全和當地的民歌愛好者一起收集整理了含有《詩經》元素的民歌百餘首,除了整理曲調,還糾正了一些不正確的發音,“比如把‘光光(音)雎鳩’糾正回‘關關雎鳩’,把‘苗條(音)淑女’糾正回‘窈窕淑女’”。

唱上《經典詠流傳》的這首《關雎》,在當地流傳最廣,傳承下來的有十多個版本。朱其全介紹,當地房縣人在婚嫁喜事上會唱響作為吉祥歌的《桃夭》,“桃之夭夭滿枝杈,灼灼其華一枝花。之子於歸來出嫁,宜其室家迎嫁娶,歡歡喜喜成了家”,來祝福賢德的姑娘找了個好婆家;在家族長者葬禮上,晚輩又會吟誦起“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來懷念父母之恩;還有引用了《伐檀》的勞動號子,“東方發白兮,上山崗兮,砍砍伐檀兮,日暮而歸兮”……詩歌混搭著當地方言口語,已全面滲透到房縣人的生活和民俗中。

唱了幾千年,千古“風雅”仍在世代傳誦

《詩經》能在當地歷經千年而不衰,在朱其全看來,古人的貢獻功不可沒。房縣是《詩經》主要採集者、編纂者,周朝太師尹吉甫的故里,“先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房縣歷史上最大的名人,除了在當地修葺墓碑、廟宇,更世世代代吟唱《詩經》,這對我們後人來說,是一筆無法用金錢衡量的財富。”

今人更是接過祖輩的衣缽,將《詩經》文化發揚光大。2011年初,已在當地小有名氣的朱其全與鄧發鼎、康桂春等共5位房縣民歌王登上湖北衛視春節聯歡晚會,用樸實無華的“姐兒調”唱響《詩經》,一時間讓觀眾驚為天籟。從那以後,一支由當地農民組成的詩經民歌表演隊正式集結,當地政府也專門為他們提供了排練場地,大力扶持。平時,大家各忙各的,週末則聚在一起排練,“我們不發工資,很多時候都是義務勞動,但我們是真心熱愛《詩經》民歌,將它發揚光大,是我們共同的心願。”

近些年來,通過當地的大力推介,這些長在深山的民歌手,開始為外界更多地知曉。而通過他們,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領略到《詩經》民歌的魅力。2012年,他們在央視《我要上春晚》比賽中,用一曲原生態詩經民歌《山風》獲得了第三名;2013年,他們又在央視《直通春晚》中載歌載舞。此外,這支農民表演隊還曾在2012中國農民春晚和第22屆星光獎頒獎晚會上有過精彩演出。

正是這些演出經歷,吸引了《經典詠流傳》編導的注意。“今年年初收到了節目組邀請,我們去北京錄製了7天,由於都是農民,也不會說普通話,很多人在此之前都沒上過台,給導演們添了不少麻煩。”朱其全有些不好意思地說。

正如同《詩經》,這些原本古老的歌謠從人民的勞動中昇華為藝術,從平凡走向殿堂,如今再由殿堂重新返回到人民的生活當中,經典的含義大抵如此。朱其全說,在他有生之年,他會盡自己所能將《詩經》民歌唱向全國。

【編輯:葉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