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濰坊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出爐

齊魯網濰坊4月17日訊近日, 濰坊市統計局發佈了《2017年濰坊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 2017年濰坊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實現5858.6億元, 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7%。 其中, 第一產業增加值493.3億元, 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2671.3億元, 增長5.8%;第三產業增加值2694億元, 增長8.9%, 三次產業占比為8.4∶45.6∶46。 一、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2%、40.9%和54.9%, 分別拉動GDP增長0.29、2.86和3.85個百分點。

一、農業

農林牧漁及其服務業完成增加值525.9億元, 按可比價計算增長4.1%。

糧食及經濟作物生產總體平穩。 據抽樣調查, 全市糧食播種面積1040.9萬畝, 減少0.7%, 全年糧食總產量444.4萬噸,增長2.9%;棉花產量1.8萬噸,

減少14.4%;油料產量21.6萬噸, 增長1.5%;烤煙產量2.4萬噸, 減少15.7%;蔬菜產量1274.6萬噸, 增長1.5%;水果產量82.9萬噸, 增長2.7%。

林業生態建設取得新成效。 全年完成新增造林3.9萬畝, 四旁植樹1714萬株, 森林撫育4.6萬畝, 育苗面積達到30.1萬畝, 林木綠化率18.1%。

畜牧業生產增勢趨緩。 全市肉類總產量138.8萬噸, 增長4.7%;禽蛋產量21.4萬噸, 下降16.6%;奶類產量19.9萬噸, 減少12.8%;大牲畜年末存欄21.7萬頭, 減少35.2%;生豬年末存欄418.2萬頭, 下降3.1%;家禽年末存欄10582.8萬隻, 下降6.8%;生豬出欄844.8萬頭, 增長2.8%;家禽出欄49286萬隻, 增長16.4%。

漁業生產有所減少。 全市水產品總產量57.1萬噸, 減少6.3%。 其中海水產品產量50.7萬噸,減少1.3%;淡水產品產量6.5萬噸,減少33%。

農業機械化水準提高。 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979萬千瓦, 增長2%。 聯合收穫機達2.6萬台, 增長1.8%。 全年共完成機耕面積933萬畝,

機播面積1430萬畝, 機收面積1325萬畝, 機耕水準、機播水準、機收水準分別達到99.1%、90.1%、83.5%, 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達91.7%。

水利工程建設有序推進。 全年調引長江水、黃河水2.2億立方米, 保障了城鄉供水安全。 青州、壽光等6個農田水利項目縣完成投資1.5億元, 年新增節水能力1800萬方。 峽山水庫、臨朐大關水庫、青州仁河水庫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完成投資2039萬元。

二、工業

工業生產穩定。 全市3843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6%。 按經濟類型分, 國有企業增加值增長13%, 集體企業增加值下降15%, 股份制企業增加值增長3.5%, 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加值增長7%。 按輕重工業分, 重工業增加值增長7%, 輕工業增加值增長3.6%。 2017年, 全市統計範圍內的223種主要產品中,

有118種主要產品生產量同比增加或持平。 發動機、電聲器件、鋰離子電池等產品增幅在20%以上, 其中, 汽車用發動機、新能源汽車、生物基化學纖維等增速超過30%。

工業效益回升。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228億元, 增長9.2%;實現利潤總額707.4億元, 增長20.2%;實現利稅總額1086.5億元, 增長17.2%;全年產品銷售率98.9%。 前100名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089.5億元, 增長24%, 占全市收入的41.6%;實現利潤總額318.7億元, 增長54.3%;實現利稅總額470.5億元, 增長43%。 裝備產業發展良好。 通用設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分別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04.3億元、638.1億元和341.5億元, 增長26.7%、8.4%和19.7%;分別實現利潤總額113.3億元、45.4億元和38.1億元, 增長61%、47%和45.6%;分別實現利稅總額159.5億元、63億元和41.2億元,

增長60.5%、31.4%和44%。

三、投資和建築業

重大專案建設取得新突破。 208個市區重點項目扎實推進, 站南廣場片區、高鐵新片區開發建設加快推進, 兩大片區累計簽訂合同額82億元。 圍繞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基礎設施、社會民生等五大領域, 實施225個市級重大專案, 計畫投資5710億元, 完成投資1470億元, 占年度計畫的103%。 大力推廣PPP模式, 建立全市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PPP項目庫, 謀劃儲備社會資本參與公用事業建設專案100個, 總投資1175億元, 吸引社會資本956億元, 新簽約項目39個, 吸引社會資本301億元。

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較快。 房地產開發投資504.1億元, 增長13.7%, 其中住宅投資402.4億元, 增長17.8%。 商品房銷售面積1302.1萬平方米, 增長30%, 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156.5萬平方米, 增長29.8%。 商品房銷售額625.5億元,

增長44.9%, 其中住宅銷售額555.9億元, 增長48.1%。 全市開工各類保障房91065套, 累計基本建成89259套。

建築業運行良好。 全市549家資質以上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899.1億元, 增長11.6%。 其中, 建築工程完成產值756.7億元, 增長10.2%;安裝工程完成產值119.5億元, 增長14.7%;其他產值22.9億元, 增長52.7%。 全員勞動生產率為38.5萬元/人, 增長10.4%。 簽訂合同額1261.6億元, 增長17.8%, 其中本年新簽訂合同額863.7億元, 增長28.9%。

四、國內外貿易

國內消費品市場增勢平穩。 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37.9億元, 增長8.9%。 按城鄉屬性分, 城鎮零售額實現1776.5億元, 增長7.2%;鄉村零售額實現961.4億元, 增長12.1%。 按消費形態分, 商品零售2463.5億元, 增長8.4%;餐飲收入274.4億元, 增長13%。 全市社會貨物物流總額20381.2億元, 增長9%。

外貿進出口總量增幅創新高。 全年完成進出口總額1463.8億元,增長17.1%。其中,出口952.9億元,增長15.9%,其中機電產品出口226.6億元,增長30.3%,占出口總額的24%。進口510.9億元,增長19.4%,十大類大宗資源性商品進口270億元,增長30.2%,占進口總額的52.9%。

利用外資量質提升。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2家,同比增長15.6%;合同利用外資270億元,增長196%;實際使用外資78.4億元,增長10.7%。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勢頭良好。全年新增境外實際投資額2.6億美元。派出各類勞務人員5265人次,完成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1.7億美元。

五、交通運輸、郵政電信和旅遊業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全年完成交通建設投資152.5億元,其中,公路建設完成投資98.3億元,港口建設完成投資26.5億元,鐵路建設完成投資3.2億元,城市公交、場站完成投資1.4億元。全市公路通車里程27382.1公里,公路密度169.5公里/百平方公里,二級及以上公路里程4583.9公里。全市營業性機動車輛104353輛,其中線路客車(含旅遊、包車)2468輛,載貨汽車97027輛,計程車4858輛。濰坊港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山東省地區性重要港口,對台海運直航港口,現生產性泊位45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20個,港口總通過能力4156萬噸。

交通運輸生產穩步增長。全市道路運輸完成客運量5968萬人次,下降0.7%,旅客周轉量45.7億人公里,增長7.2%;完成公路貨運量27156萬噸,增長14.7%,貨物周轉量567.5億噸公里,增長9.7%。水上運輸完成貨運量2422.5萬噸,增長49.6%,貨物周轉量176.4億噸公里,增長52.7%。濰坊港完成貨物輸送量4210萬噸,增長13.6%。航空運輸完成客運量59.8萬人次,增長10.5%,貨郵輸送量2.7萬噸,增長19.3%。青臨鐵路完成貨運量352萬噸,下降23.5%。

郵政電信業發展較快。郵政業務總量34.5億元,增長36%。其中,快遞業務1.4億件,增長36%。全市電信企業實現電信業務總量84.8億元,增長45.4%。年末電話使用者總數1096.3萬戶,增長2.7%,普及率達117.3部/百人。其中,固定電話使用者71.1萬戶,固定電話普及率22.8部/百人;行動電話用戶1025.2萬戶(包括3G用戶77.68萬戶,4G用戶604.7萬戶),行動電話普及率109.6部/百人。互聯網用戶達到791.5萬戶(包括無線上網用戶683萬戶),互聯網普及率達到84.6%,使用4M及以上寬頻產品使用者210.6萬戶。

旅遊業保持較快增長。全市接待遊客6805.5萬人次,增長11.3%,實現旅遊消費總額775.9億元,增長14.6%。A級旅遊景區102家,其中5A級景區2家,4A級景區24家。星級飯店44家,其中四星級飯店16家,五星級飯店3家。旅行社166家,其中出境組團社12家。

六、財政、金融和保險

財政預算任務圓滿完成,民生保障堅實有力。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39.1億元,完成年度預算的100.5%,增長8.5%。其中,稅收收入407.6億元,增長9.2%,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75.6%。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78.4億元,完成年度預算的104.4%,增長6%。其中,民生支出完成543億元,比上年增加33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達到80%。

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不斷增長。2017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為7613.1億元,比年初增加519億元,增長7.3%,其中住戶存款為4279.7億元,比年初增加255.1億元,增長6.3%。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為5388.6億元,比年初增加483.8億元,增長9.9%。新增金融機構5家。全市金融機構實現利潤總額40.1億元。

企業融資能力增強。全年新增主機板上市企業3家,新增“新三板”和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掛牌企業8家和307家。成立市級資產管理公司,與省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合作組建金融資產優化基金,累計收購不良資產68億元。再擔保集團註冊資本增至19.1億元,累計提供政策性擔保、再擔保服務142億元。建立起總資本規模69.7億元的擔保聯盟體系,有效緩解企業融資難題。

保險業健康發展。駐濰保險機構71家,其中,財產險機構33家,人身險機構38家。全年保費收入220.8億元,增長18.7%;賠給付60億元,增長2.6%。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達到63億元,增長7.6%,賠付33.8億元,增長12.4%;人身險保費收入達到157.8億元,增長23.8%,賠給付26.3億元,下降7.7%。全市保險業承擔社會風險3.7萬億元,增長38.9%。

七、教育、衛生、文化和體育

教育事業成效顯著。全市中等職業學校34所,在校學生8.2萬人;普通高中58所,在校學生16.9萬人;初中281所,在校學生27.1萬人;小學804所,在校學生58.8萬人;幼稚園1778所,在園幼兒24.2萬人。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將我市確定為全國唯一“市縣教育局長培訓”現場教學基地。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正式落戶濰坊。破解中小學“大班額”成效顯著,投資99.6億元,新增優質學位19.4萬個。濰坊市成為唯一連續五屆獲得全國教育改革創新最高獎的城市。

醫改工作持續深化。全市61個醫養結合項目有序推進。採取“五種方式”推動醫養結合發展:養醫合作,63家養老機構與周邊醫療單位建立了合作關係;以醫融養,15家醫療機構開展了養老服務;以養融醫,44家養老機構內設了醫療機構;醫養一體,在建醫養結合專案35個;居家簽約,271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251支簽約服務團隊,建檔服務老年人16.4萬人。全市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7231家,各類衛生技術人員64517人,其中醫生25438人、註冊護士28246人。積極穩妥實施“全面兩孩”政策。2017年全市出生157391人,增長68.9%,其中一孩38674人,下降23.3%;二孩113071人,增長20.6%。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全市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達成率達到94%。完成農村公益電影放映7.4萬多場,“一村一年一場戲”6000多場,對1983個農家書屋進行了圖書更新,安丘市京劇團等3家單位被評為第七屆全國服務為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板橋縣令》等4個專案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專案。新備案登記9家非國有博物館,評選公佈第五批市級非遺代表性專案44個,有16人入選第五批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0個縣(市區)鎮14個項目入選第五批“山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體育事業再創佳績。全市81名運動員入選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獲得9枚金牌、6枚銀牌、9枚銅牌,參加決賽人數、實得金牌和獎牌數均創歷史新高。1062名運動員參加2017年山東省錦標賽26個大項,取得117.5枚金牌、53枚銀牌、76枚銅牌。濰坊市體育局與國家隊共建的中國女子沙灘手球隊獲得2018年青奧會參賽資格。

八、科學技術、品質監督及人才工作

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市承擔省級以上各類科技計畫項目146項,獲得無償扶持資金2.2億元,其中國家級項目5項,國家級資金1.2億元,省級專案141項,省級資金9349萬元。國家、省科技獎勵成效明顯,得利斯集團“兩百種重要危害因數單克隆抗體製備及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及應用”進入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公示。

高新技術產業較快發展。全市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4165.1億元,同比增長12.6%,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4.35%,比年初提高1.22個百分點。開發區轉型升級步伐加快。高新區國際動力城、光電城、生命健康城和VR科技城加快建設;濱海區綠色工業園獲批國家生態工業園區;綜合保稅區北區獲批成立,被濟南海關確定為改革試點區和先行區。濰坊(壽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獲省政府批復,納入省級高新區管理序列。

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取得新成效。依託雷沃重工、高新區生物園組建了智慧農機裝備創新中心、生物醫藥創新中心。山東省雷沃智慧農機裝備技術創新中心(試點)成為全省首批5個技術創新中心之一。新組建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9家,市級重點實驗室48家,新備案省級院士工作站25家;新組建市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12家,有15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和15家眾創空間進入省備案公示名單,備案市級眾創空間25家。

智慧財產權工作成績顯著。全市國內專利申請19086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5593件;國內專利授權9914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278件。濰坊市獲國家智慧財產權局正式批復,成為國家智慧財產權強市創建市。

品質技術監督和商標註冊工作成效顯著。新增山東名牌產品38個,有效期內總量達到229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12個。峽山區獲批創建山東省優質生態農產品生產基地。4家單位、3名個人獲評第七屆濰坊市市長品質獎。行政認定馳名商標1件,總量達到93件。新註冊地理標誌商標8件,總量達到89件。國家級“守合同重信用”企業總量達到41家,省級450家,市級690家。

人才隊伍建設全面加強。成功舉辦“雙百博士濰坊行”系列活動,引進高層次人才3211人,引進高端外國專家530人次,組織實施引智專案335個。1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新增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4名、泰山產業領軍人才3名、齊魯友誼獎專家1名,有3名外國專家和1個專家團隊入選省“外專雙百計畫”。新增齊魯首席技師9名,培養高技能人才1.7萬人,其中技師、高級技師1071人,組織職業技能鑒定8.3萬多人。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海外人才工作站、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省級技師工作站分別達到38家、5家、4家和11家,濰坊技師學院被確定為世界技能大賽省級集訓基地。

九、人民生活、就業和社會保障

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提高。據抽樣調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86元,增長8%;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22582元,增長7.7%。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40.2平方米/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34元,增長8.3%;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1125元,增長10.9%。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41.6平方米/人。

物價水準小幅上漲。全市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4%。其中,醫療保健、居住類、衣著類、教育文化和娛樂、生活用品和服務分別上漲7.8%、2.5%、2.0%、0.8%、0.3%,食品煙酒類價格下降1%。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增長6.7%,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增長12.7%。

社會保障體系運行平穩。全市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666.3萬人、826.1萬人、97.3萬人、131.6萬人、87.7萬人。全市戶籍人員登記資訊入庫率達99.9%。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同步提高,平均增幅6.1%。落實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補貼資金25.4億元,惠及參保居民104.4萬人次。全市29家醫院接入國家異地結算系統,報銷異地醫療費用4435萬元。全市830萬人實現實名參保,開通社保卡應用122項,累計發放社保卡776萬張。

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1.2萬人,新增參與創業活動10.8萬人,大學生總體就業率達到94.7%,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91%。新增省級創業示範平臺3家,全市創業平臺總量達到172家,其中省級示範平臺17家、市級68家。完善創業培訓體系,組織職業技能培訓8.7萬人,創業培訓2.1萬人。在全省率先開展“證卡合一”試點,實現就業服務與社保經辦“一卡通辦”,通過社保卡為12.1萬人提供就業服務,發放失業金、生育補助金、創業貸款貼息1.3億多元。在全國創業就業服務展示交流活動中,我市獲得“突出貢獻獎”,23個專案全部獲得“優秀專案獎”。

城鄉低保水準不斷提高。全市城市低保平均標準達到每人每月522元,農村低保平均標準達到每人每年4220元。在全省領先實施了建檔立卡貧困人員醫療救助和商業補充保險工作。養老服務產業健康發展。全市共建成養老機構191家,新增養老床位6600余張,其中護理型床位3400余張。啟動城鄉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建設三年行動,建成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328處、農村幸福院689處。推進公辦養老機構改革,12處公辦養老機構實現了公建民營。推動醫養結合發展,全市建成醫養結合綜合體24處。累計培訓養老管理服務人員5000余人次。

扶貧攻堅任務基本完成。全市剩餘1.1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28個省定扶貧工作重點村摘帽退出,脫貧攻堅任務基本完成。新上總投資1.4億元的194個扶貧專案全部完工投產達效。市、縣兩級新調整選派第一書記600名,對28個未退出省定扶貧工作重點村、463個軟弱渙散村和109個集體經濟薄弱村進行幫扶,累計投入各類物資3.8億元,落實幫扶項目567個,幫助村集體增加經營性收入1761萬元。全市社會組織累計投入資金272.8萬元,惠及貧困群眾58757人次。開展就業創業扶貧,實現就地就近就業6585人。

十、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開工和平南路雙倉綜合管廊、禹王北街雙倉綜合管廊、濰坊市梨園街(東方路-濰縣中路)二期纜線管廊工程、玉清東街綜合管廊(高新區段)、高密市高鐵北站北二路綜合管廊5條,完成海綿城市建設項目48個。

新型城鎮化步伐加快。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提高1.8個百分點。按照“一廳一校十室”的標準,建設提升農村社區服務中心234個。壽光市、安丘市獲評省級中等城市試點,昌邑市獲評省級Ⅰ型小城市試點。羊口鎮試點省級新生小城市,景芝鎮、柳疃鎮、夏莊鎮獲評省級重點示範鎮。昌邑市山陽村被評為國家級美麗鄉村示範村,青州市井塘村、昌邑市齊西村各獲得國家級傳統村落補助資金300萬元。青州文化藝術小鎮、安丘健康小鎮等9個小鎮先後入選省級特色小鎮。

深入推進綠色建築發展。全市共有2874個專案通過綠色建築設計施工圖審查。先後承辦了山東省第六批、第十一批綠色建築標識評審會,共27個建築專案參加並通過綠色建築星級設計標識及運行標識評審,其中有三星級項目2個。全市已有星級綠色標識評價專案104個,面積1114萬平方米。其中,運行標識專案12個,面積150.3萬平方米。5類32個獲批省級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試點示範,專項獎勵資金3021萬元。

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相比2015年分別削減 5.7%、 6.6%、12.7%和12.2%。2017年,全市“藍天白雲、繁星閃爍”天數277天,同比改善24天。PM2.5、PM10、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別改善9.2%、8.9%、36.1%和5.3%。市控及以上重點河流斷面水質COD平均濃度29.6 mg/L,氨氮濃度1.2 mg/L,比2016年分別改善了6.1%和9.6%。

十一、人口和安全生產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36.3萬人,戶籍人口908.01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57391人,增長7.7%,合法生育率97.5%,出生人口性別比105.8。

全市累計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98起,下降39.5%,死亡65人,下降25.3%。

全年完成進出口總額1463.8億元,增長17.1%。其中,出口952.9億元,增長15.9%,其中機電產品出口226.6億元,增長30.3%,占出口總額的24%。進口510.9億元,增長19.4%,十大類大宗資源性商品進口270億元,增長30.2%,占進口總額的52.9%。

利用外資量質提升。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2家,同比增長15.6%;合同利用外資270億元,增長196%;實際使用外資78.4億元,增長10.7%。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勢頭良好。全年新增境外實際投資額2.6億美元。派出各類勞務人員5265人次,完成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1.7億美元。

五、交通運輸、郵政電信和旅遊業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全年完成交通建設投資152.5億元,其中,公路建設完成投資98.3億元,港口建設完成投資26.5億元,鐵路建設完成投資3.2億元,城市公交、場站完成投資1.4億元。全市公路通車里程27382.1公里,公路密度169.5公里/百平方公里,二級及以上公路里程4583.9公里。全市營業性機動車輛104353輛,其中線路客車(含旅遊、包車)2468輛,載貨汽車97027輛,計程車4858輛。濰坊港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山東省地區性重要港口,對台海運直航港口,現生產性泊位45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20個,港口總通過能力4156萬噸。

交通運輸生產穩步增長。全市道路運輸完成客運量5968萬人次,下降0.7%,旅客周轉量45.7億人公里,增長7.2%;完成公路貨運量27156萬噸,增長14.7%,貨物周轉量567.5億噸公里,增長9.7%。水上運輸完成貨運量2422.5萬噸,增長49.6%,貨物周轉量176.4億噸公里,增長52.7%。濰坊港完成貨物輸送量4210萬噸,增長13.6%。航空運輸完成客運量59.8萬人次,增長10.5%,貨郵輸送量2.7萬噸,增長19.3%。青臨鐵路完成貨運量352萬噸,下降23.5%。

郵政電信業發展較快。郵政業務總量34.5億元,增長36%。其中,快遞業務1.4億件,增長36%。全市電信企業實現電信業務總量84.8億元,增長45.4%。年末電話使用者總數1096.3萬戶,增長2.7%,普及率達117.3部/百人。其中,固定電話使用者71.1萬戶,固定電話普及率22.8部/百人;行動電話用戶1025.2萬戶(包括3G用戶77.68萬戶,4G用戶604.7萬戶),行動電話普及率109.6部/百人。互聯網用戶達到791.5萬戶(包括無線上網用戶683萬戶),互聯網普及率達到84.6%,使用4M及以上寬頻產品使用者210.6萬戶。

旅遊業保持較快增長。全市接待遊客6805.5萬人次,增長11.3%,實現旅遊消費總額775.9億元,增長14.6%。A級旅遊景區102家,其中5A級景區2家,4A級景區24家。星級飯店44家,其中四星級飯店16家,五星級飯店3家。旅行社166家,其中出境組團社12家。

六、財政、金融和保險

財政預算任務圓滿完成,民生保障堅實有力。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39.1億元,完成年度預算的100.5%,增長8.5%。其中,稅收收入407.6億元,增長9.2%,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75.6%。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78.4億元,完成年度預算的104.4%,增長6%。其中,民生支出完成543億元,比上年增加33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達到80%。

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不斷增長。2017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為7613.1億元,比年初增加519億元,增長7.3%,其中住戶存款為4279.7億元,比年初增加255.1億元,增長6.3%。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為5388.6億元,比年初增加483.8億元,增長9.9%。新增金融機構5家。全市金融機構實現利潤總額40.1億元。

企業融資能力增強。全年新增主機板上市企業3家,新增“新三板”和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掛牌企業8家和307家。成立市級資產管理公司,與省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合作組建金融資產優化基金,累計收購不良資產68億元。再擔保集團註冊資本增至19.1億元,累計提供政策性擔保、再擔保服務142億元。建立起總資本規模69.7億元的擔保聯盟體系,有效緩解企業融資難題。

保險業健康發展。駐濰保險機構71家,其中,財產險機構33家,人身險機構38家。全年保費收入220.8億元,增長18.7%;賠給付60億元,增長2.6%。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達到63億元,增長7.6%,賠付33.8億元,增長12.4%;人身險保費收入達到157.8億元,增長23.8%,賠給付26.3億元,下降7.7%。全市保險業承擔社會風險3.7萬億元,增長38.9%。

七、教育、衛生、文化和體育

教育事業成效顯著。全市中等職業學校34所,在校學生8.2萬人;普通高中58所,在校學生16.9萬人;初中281所,在校學生27.1萬人;小學804所,在校學生58.8萬人;幼稚園1778所,在園幼兒24.2萬人。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將我市確定為全國唯一“市縣教育局長培訓”現場教學基地。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正式落戶濰坊。破解中小學“大班額”成效顯著,投資99.6億元,新增優質學位19.4萬個。濰坊市成為唯一連續五屆獲得全國教育改革創新最高獎的城市。

醫改工作持續深化。全市61個醫養結合項目有序推進。採取“五種方式”推動醫養結合發展:養醫合作,63家養老機構與周邊醫療單位建立了合作關係;以醫融養,15家醫療機構開展了養老服務;以養融醫,44家養老機構內設了醫療機構;醫養一體,在建醫養結合專案35個;居家簽約,271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251支簽約服務團隊,建檔服務老年人16.4萬人。全市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7231家,各類衛生技術人員64517人,其中醫生25438人、註冊護士28246人。積極穩妥實施“全面兩孩”政策。2017年全市出生157391人,增長68.9%,其中一孩38674人,下降23.3%;二孩113071人,增長20.6%。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全市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達成率達到94%。完成農村公益電影放映7.4萬多場,“一村一年一場戲”6000多場,對1983個農家書屋進行了圖書更新,安丘市京劇團等3家單位被評為第七屆全國服務為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板橋縣令》等4個專案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專案。新備案登記9家非國有博物館,評選公佈第五批市級非遺代表性專案44個,有16人入選第五批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0個縣(市區)鎮14個項目入選第五批“山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體育事業再創佳績。全市81名運動員入選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獲得9枚金牌、6枚銀牌、9枚銅牌,參加決賽人數、實得金牌和獎牌數均創歷史新高。1062名運動員參加2017年山東省錦標賽26個大項,取得117.5枚金牌、53枚銀牌、76枚銅牌。濰坊市體育局與國家隊共建的中國女子沙灘手球隊獲得2018年青奧會參賽資格。

八、科學技術、品質監督及人才工作

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市承擔省級以上各類科技計畫項目146項,獲得無償扶持資金2.2億元,其中國家級項目5項,國家級資金1.2億元,省級專案141項,省級資金9349萬元。國家、省科技獎勵成效明顯,得利斯集團“兩百種重要危害因數單克隆抗體製備及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及應用”進入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公示。

高新技術產業較快發展。全市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4165.1億元,同比增長12.6%,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4.35%,比年初提高1.22個百分點。開發區轉型升級步伐加快。高新區國際動力城、光電城、生命健康城和VR科技城加快建設;濱海區綠色工業園獲批國家生態工業園區;綜合保稅區北區獲批成立,被濟南海關確定為改革試點區和先行區。濰坊(壽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獲省政府批復,納入省級高新區管理序列。

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取得新成效。依託雷沃重工、高新區生物園組建了智慧農機裝備創新中心、生物醫藥創新中心。山東省雷沃智慧農機裝備技術創新中心(試點)成為全省首批5個技術創新中心之一。新組建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9家,市級重點實驗室48家,新備案省級院士工作站25家;新組建市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12家,有15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和15家眾創空間進入省備案公示名單,備案市級眾創空間25家。

智慧財產權工作成績顯著。全市國內專利申請19086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5593件;國內專利授權9914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278件。濰坊市獲國家智慧財產權局正式批復,成為國家智慧財產權強市創建市。

品質技術監督和商標註冊工作成效顯著。新增山東名牌產品38個,有效期內總量達到229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12個。峽山區獲批創建山東省優質生態農產品生產基地。4家單位、3名個人獲評第七屆濰坊市市長品質獎。行政認定馳名商標1件,總量達到93件。新註冊地理標誌商標8件,總量達到89件。國家級“守合同重信用”企業總量達到41家,省級450家,市級690家。

人才隊伍建設全面加強。成功舉辦“雙百博士濰坊行”系列活動,引進高層次人才3211人,引進高端外國專家530人次,組織實施引智專案335個。1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新增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4名、泰山產業領軍人才3名、齊魯友誼獎專家1名,有3名外國專家和1個專家團隊入選省“外專雙百計畫”。新增齊魯首席技師9名,培養高技能人才1.7萬人,其中技師、高級技師1071人,組織職業技能鑒定8.3萬多人。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海外人才工作站、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省級技師工作站分別達到38家、5家、4家和11家,濰坊技師學院被確定為世界技能大賽省級集訓基地。

九、人民生活、就業和社會保障

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提高。據抽樣調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86元,增長8%;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22582元,增長7.7%。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40.2平方米/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34元,增長8.3%;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1125元,增長10.9%。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41.6平方米/人。

物價水準小幅上漲。全市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4%。其中,醫療保健、居住類、衣著類、教育文化和娛樂、生活用品和服務分別上漲7.8%、2.5%、2.0%、0.8%、0.3%,食品煙酒類價格下降1%。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增長6.7%,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增長12.7%。

社會保障體系運行平穩。全市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666.3萬人、826.1萬人、97.3萬人、131.6萬人、87.7萬人。全市戶籍人員登記資訊入庫率達99.9%。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同步提高,平均增幅6.1%。落實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補貼資金25.4億元,惠及參保居民104.4萬人次。全市29家醫院接入國家異地結算系統,報銷異地醫療費用4435萬元。全市830萬人實現實名參保,開通社保卡應用122項,累計發放社保卡776萬張。

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1.2萬人,新增參與創業活動10.8萬人,大學生總體就業率達到94.7%,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91%。新增省級創業示範平臺3家,全市創業平臺總量達到172家,其中省級示範平臺17家、市級68家。完善創業培訓體系,組織職業技能培訓8.7萬人,創業培訓2.1萬人。在全省率先開展“證卡合一”試點,實現就業服務與社保經辦“一卡通辦”,通過社保卡為12.1萬人提供就業服務,發放失業金、生育補助金、創業貸款貼息1.3億多元。在全國創業就業服務展示交流活動中,我市獲得“突出貢獻獎”,23個專案全部獲得“優秀專案獎”。

城鄉低保水準不斷提高。全市城市低保平均標準達到每人每月522元,農村低保平均標準達到每人每年4220元。在全省領先實施了建檔立卡貧困人員醫療救助和商業補充保險工作。養老服務產業健康發展。全市共建成養老機構191家,新增養老床位6600余張,其中護理型床位3400余張。啟動城鄉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建設三年行動,建成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328處、農村幸福院689處。推進公辦養老機構改革,12處公辦養老機構實現了公建民營。推動醫養結合發展,全市建成醫養結合綜合體24處。累計培訓養老管理服務人員5000余人次。

扶貧攻堅任務基本完成。全市剩餘1.1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28個省定扶貧工作重點村摘帽退出,脫貧攻堅任務基本完成。新上總投資1.4億元的194個扶貧專案全部完工投產達效。市、縣兩級新調整選派第一書記600名,對28個未退出省定扶貧工作重點村、463個軟弱渙散村和109個集體經濟薄弱村進行幫扶,累計投入各類物資3.8億元,落實幫扶項目567個,幫助村集體增加經營性收入1761萬元。全市社會組織累計投入資金272.8萬元,惠及貧困群眾58757人次。開展就業創業扶貧,實現就地就近就業6585人。

十、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開工和平南路雙倉綜合管廊、禹王北街雙倉綜合管廊、濰坊市梨園街(東方路-濰縣中路)二期纜線管廊工程、玉清東街綜合管廊(高新區段)、高密市高鐵北站北二路綜合管廊5條,完成海綿城市建設項目48個。

新型城鎮化步伐加快。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提高1.8個百分點。按照“一廳一校十室”的標準,建設提升農村社區服務中心234個。壽光市、安丘市獲評省級中等城市試點,昌邑市獲評省級Ⅰ型小城市試點。羊口鎮試點省級新生小城市,景芝鎮、柳疃鎮、夏莊鎮獲評省級重點示範鎮。昌邑市山陽村被評為國家級美麗鄉村示範村,青州市井塘村、昌邑市齊西村各獲得國家級傳統村落補助資金300萬元。青州文化藝術小鎮、安丘健康小鎮等9個小鎮先後入選省級特色小鎮。

深入推進綠色建築發展。全市共有2874個專案通過綠色建築設計施工圖審查。先後承辦了山東省第六批、第十一批綠色建築標識評審會,共27個建築專案參加並通過綠色建築星級設計標識及運行標識評審,其中有三星級項目2個。全市已有星級綠色標識評價專案104個,面積1114萬平方米。其中,運行標識專案12個,面積150.3萬平方米。5類32個獲批省級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試點示範,專項獎勵資金3021萬元。

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相比2015年分別削減 5.7%、 6.6%、12.7%和12.2%。2017年,全市“藍天白雲、繁星閃爍”天數277天,同比改善24天。PM2.5、PM10、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別改善9.2%、8.9%、36.1%和5.3%。市控及以上重點河流斷面水質COD平均濃度29.6 mg/L,氨氮濃度1.2 mg/L,比2016年分別改善了6.1%和9.6%。

十一、人口和安全生產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36.3萬人,戶籍人口908.01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57391人,增長7.7%,合法生育率97.5%,出生人口性別比105.8。

全市累計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98起,下降39.5%,死亡65人,下降25.3%。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