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定日月星辰風雨,子會生天,醜會生地,寅會生人!

話說自有天地以來, 到得天地混沌時, 叫作一元。

此處主要介紹了古代對於時間的演算法, 所以某些洪荒流小說動輒幾億光年, 說實話真的挺違和的, 光年是近代物理學產物, 而且也不是用來形容時間的, 而是用來形容距離的, 還不如用元會, 這個**是不是瞬間提升了不少。

一元有十二會, 一會共有一萬八百年。 十二會, 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個時辰是也。 也就是十二地支

子會生天, 醜會生地, 寅會生人。 天一地二人三, 至戌會, 天地之氣漸漸消耗, 人物漸閉, 故不生而消滅。 至亥會, 則消天而消地,

卻不是混沌了。 至亥末交子會, 則又生出天來, 而迴圈無窮矣。

此處我沒太看明白, 按著字面直譯的意思, 作者認為, 天地是在不斷開闢然後又逐漸消亡的, 每十二個元會重新開闢一次, 進入新的輪回, 另外在這個地方說卻不是混沌了, 如果按著這個理解,

天地從出生到滅亡的十二個元會, 都屬於混沌, 而十二個元會以後的新天地就是另一個混沌了, 也就是說混沌也是不斷迴圈重複的, 而且天地開闢以後混沌並沒有消失, 仍然存在, 而且不僅存在, 還包括天地人在內的所有一切, 都屬於混沌, 如果按照這個理論, 天地不止一次被開闢, 人也不止一次被創造出來, 這倒是比較符合現代部分洪荒流中無量量世界觀, 即洪荒只是混沌中一個位面世界。

自寅會算一度, 至午會生一度, 該是四萬五幹餘年, 正在唐堯起甲辰之時。 自堯甲辰, 至洪武六年戊申, 三千七百二十四年。 自古帝王, 總在消息氣數中。 乘息而治, 極息而天下亂。 至消而亂, 極消而天下治。 虞舜六十一年, 夏後氏四百五十八年。 商元年, 至於三百八十一年。 這為前九百息數。 商二百六十三年, 周元年, 至六百三十七年, 這為後九百息數。 消息之數, 如何俱按九百?

以三百年為方息, 三百年為中息, 三百年為極息。 消數亦然。 今又以前後九百細分消息。 虞方息, 窮後息, 商方消, 此前九百之消息也。 商方息, 周中息, 此後九百之消息也。 週二百三十六年, 秦四十三年, 七年又在周, 五年入在漢。 兩漢四百六十九年, 兩晉一百五十六年, 十六國南北朝入南宋十年, 為前九百息。 前五代, 宋五十, 齊六十四, 梁五十六, 陳三十六, 隋三十八,

兩唐二百八十九。 後五代, 粱十七, 唐十三, 晉十一, 漢四, 周九, 宋三百二十八, 元三十六, 為後九百息。 又以前後九百, 細分消息。 秦中息, 漢中息, 兩晉中消, 南宋消極, 此前九百之消息也。 前五代方息, 兩唐中息, 後五代方消。 兩宋中消, 元消極, 此後九百之消息也。

這一段可以不用具體看, 沒啥好說的,反正就是古代人讖緯學說為了附會而衍生的數之學,大概就是想補充說明,十二元會天地迴圈開闢這個事情很正常,在我們人類的歷史發展中也是一樣的具有循環往復的情況,讀到這裡,我感覺作者其實是個佛教徒,或者說對佛教思想其實還挺有研究而且還對部分佛教的哲學思想挺認同的,因為最早的中國古人並沒我輪回的概念,而且即便是後期道教在發展中吸收了佛教的輪回懷念以後,在道教思想中,貴生重於貴死,所以很少會描述神啊或者天地啊徹底毀滅的故事,大多都會有損壞但是結局都是再次趨於永恆,像這種連天地都會不斷重複開闢毀滅的過程,很像是受佛教思想的影響。

茲傳自盤古氏直演至於今,文通雅俗,事流今古,不比世之記傳小說,無補世道人心者也。今且把古今帝王禦世,萬載相傳,最先道出一個盤古氏來。

沒啥好說的,反正就是古代人讖緯學說為了附會而衍生的數之學,大概就是想補充說明,十二元會天地迴圈開闢這個事情很正常,在我們人類的歷史發展中也是一樣的具有循環往復的情況,讀到這裡,我感覺作者其實是個佛教徒,或者說對佛教思想其實還挺有研究而且還對部分佛教的哲學思想挺認同的,因為最早的中國古人並沒我輪回的概念,而且即便是後期道教在發展中吸收了佛教的輪回懷念以後,在道教思想中,貴生重於貴死,所以很少會描述神啊或者天地啊徹底毀滅的故事,大多都會有損壞但是結局都是再次趨於永恆,像這種連天地都會不斷重複開闢毀滅的過程,很像是受佛教思想的影響。

茲傳自盤古氏直演至於今,文通雅俗,事流今古,不比世之記傳小說,無補世道人心者也。今且把古今帝王禦世,萬載相傳,最先道出一個盤古氏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