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民間舞獅起源

舞獅起源

舞獅有著悠久的歷史, 它是中國與西域之間文化交流的產物。 早在一千九百年前, 波斯通過了絲綢之路同中國進行了雙方的商業貿易, 同時也促進了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 波斯使者還把獅子等動物運到中國, 當時中國中原地帶不產獅子, 但隨著接下來的古代中國與西亞、印度等國之間進行友好交往, 更多的獅子來到了中國境內。

獅子體型威武, 被譽為百獸之王, 而中國一般不受獅患所害, 因此民間對獅子有了親切感, 把它當成威勇與吉祥的象徵, 並希望用獅子威猛的形象驅魔趕邪,

造成獅形以鎮壓或以示威武。

中國社會歷來以農為本, 配合節氣變更與農事生活、各種節日或迎神喜典應運而生, 在這些節慶中, 人們為了所求生活平安詳寧, 以神或瑞獸來驅鬼娛神演變下來, 這種形式便漸漸具有娛樂民間的意義。 隨著人們對獅子的喜愛, 就不滿足於立門墩、屋簷、石欄、印章、年畫上靜止的獅子藝術形象, 他們要讓獅子活起來, 於是他們便創造了模擬獅子行為的舞蹈, 再加以改進和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門獨特藝術。

民間舞獅活動雖然由來已久, 但這門藝術起源卻是眾說紛紜。 行家遍翻群書, 追根到底也只能從各種記載中悟出一些頭緒, 這又包括種種的傳說。 其中有:

漢代起源:相傳漢章帝時,

西域大月氏國向漢朝進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 使者揚言朝野, 若有人能馴服此獅, 便繼續向漢朝進貢, 否則斷絕邦交。 在大月氏使者走後, 漢章帝先後選了三人馴獅, 均未成功。 後來金毛雄獅狂性發作, 被宮人亂棒打死, 宮人為逃避章帝降罪, 於是將獅皮拔下, 由宮人兄弟倆裝扮成金毛獅子, 一人逗引起舞, 此舉不但騙過了大月氏使臣, 連章帝也信以為真, 此事後來傳出漢宮, 老百姓認為舞獅子是為國爭光、吉祥的象徵。 於是仿造獅子, 表演獅子舞。 舞獅從此流行。

北魏起源說:舞獅作為表演藝術, 相信成形於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時代, 當時北部匈奴侵擾作亂。 他們特製木雕石頭多具, 用金絲麻縫成獅身, 派善舞者到魏進貢,

意圖舞獅時進行刺魏帝, 幸被忠臣識破, 使他們知難而退。 後因魏帝喜愛舞獅, 命令仿製, 務實得以流傳後世。

唐代起源說:在碑使中有關於唐明皇遊月殿, 獅子舞使由唐明皇遊月殿后一覺醒來而有醒獅舞, 這故事說當唐明皇游月殿時, 在階前出現一隻五彩繽紛、闊口大鼻的獨角獸對著唐明皇沒有惡意, 且在階前滾球, 姿態威武。 唐明皇醒後要重睹這一現象, 他要近臣照他夢境中的瑞獸模仿出來, 同時由樂部配以雄壯的鑼鼓編舞娛賓。 自此之後, 舞獅便流入民間。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就有詩雲:“假面胡人假獅子, 刻木為頭絲作尾。 金鍍眼睛銀作齒, 奮迅毛衣擺雙耳”可見唐代已有獅子舞。

國際上廣泛認同的佛山起源說:在遠古時候,

廣東南海郡佛山鎮忠義鄉出現奇獸, 身長八尺, 頭大身小, 眼若銅鈴, 青面獠牙, 頭生一獨角。 這頭奇獸於除夕晚出現, 來去如風, 專門破壞民間農作物包括稻米, 蔬菜等等。 村民鄉眾不勝其煩, 因他每逢過年時就出現, 於是人們稱之為"年獸", 鄉民們就商議消滅"年獸"有智者獻議, 用竹篾及紙, 紮成奇獸的形狀並彩上顏色。 以各種形狀的布如方形, 三角形織成獸身, 再集勇士十數人, 持鍋等打得響的器具, 並由一人手持雙菜刀, 立於一圓砧旁準備敲打。 他們埋伏於一橋下, 該處為年獸必經之地。 當年獸出現時, 眾勇士一湧而出, 擊打樂器發出"鏘鏘"及"咚咚"之聲, 如雷貫耳。 年獸見了, 覺得驚駭而落荒而逃, 從此銷聲匿跡,
不復出現。 為了慶祝驅趕奇獸成功及紀念紙紮獸頭的功勞, 村民便於春節將它拿出來舞動。 有的人更建議把它命名為舞獅:因為獅是獸中之王, 勇猛的代表, 吉祥的象徵。 有的也稱為舞聖頭。 鄉民除了在新年期間舞獅, 也在神誕或慶典上表演, 以增加熱鬧的氣氛。 舞獅時的樂器便改為鑼鼓, 配以一定的節奏各處常見於迎神賽會上作參神拜戶只用, 其意思是能鎮宅旺宅、使鬼神降優、合境安寧、五穀豐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